這讀書識字的概率在綏德縣尤其低,如張安樂這樣的貧寒學子畢竟是在少數,這個年紀基本都要下地幹活了,家中可不能缺少了一個勞動力。
所以這一次考試隻是篩選出其中識字的學生,至於蒙學如今一切初創自然得從長計議。
張安樂在這長龍的隊伍之中,目光遙遙望去那屈金斷鐵的綏德學宮,讓他心神往之。
“若是能夠在這裏讀書,那該有多好!”
雖然告示上寫著能夠招生條件是識文斷字,可心中依舊不自信。
登記了名字之後,有衙役將代表著他們的身份牌遞到了他的手中。
待走進學宮內,被裏麵的一幕所震撼到了,這學宮的建築因為是從原有的建製之上修繕,所以保留下了古樸雅致。
而裏麵的布局則是遵循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所以十分的嚴謹。
這並非是楊秉的個人建議,而是交給了專業人士。
張安樂走在這青石拱橋之上,水榭亭台還有碧水如波的池水。
其他人也都是四處張望,也有一些學子顯得從容澹定一些,從他們的衣著就可以看出家境並不一般。
其中一名少年赫然是那一日投壺的江家次子江誌,他已經過了開蒙的年紀,看起來比張安樂要大上一些。
但是實際兩人同歲都是十二歲,不過因為家境的不同,所以比起同齡人發育的更好。
還有一些富戶也將自己孩子送了進來,顯然臨行時都多有叮囑萬萬不可荒廢學業,也不可驕縱任性。
所以他們的目光雖然有些倨傲,可是看見官府衙役和縣吏依舊畏畏縮縮。
這可不同於後世,任你家中家財萬貫可在皇權與官府麵前依舊需得謹言慎行。
有小吏在前麵提醒著:“等會進了文廟可要注意一點,本次考試可是知縣親自監考,若是不規矩學宮將永不招收,不要怪我沒提醒你們!”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這些年輕學子立刻齊聲說道:“知道了!”
這小吏口中的文廟乃是大成殿,立有孔子像在其中,這儒家是講究道統的地方。
這道統是指儒家傳道的地方,雖然說楊秉也不想要因循守舊,想要整一些新的元素。
可是實在是弊大於利也隻能放棄了,這文廟裏的富戶均已經退去,他身側除了錄事的書吏黃寶還有兩排站立的衙役便沒有其他人了。
江曲與韓遂都已經迴到縣衙了,倒不是他想要將功勞獨攬,而是其一這件事情本就頗有爭議,他也就不便將其他人也拖下水,其二縣衙內政務繁忙,兩人也需要主持事務。
如今到來的識文斷字學子攏共不過二百人,這綏德縣總共八千六十六戶,而一戶多是五口之家可見讀書識字的概率之低。
當然這隻是今日到來的可能還有一些學子未至,但是那也是極少數。
而當然為了避免官府教學經費,外舍生和內舍生都要需要提交學費的。
而考慮到基本教育壟斷的情況,那些貧寒學子根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可以通過抄書來賺取學費。
而楊秉不僅僅將學宮分為教學經義,還分化出了治世。
也就是分齋教學,分別用作研究經學基本理論和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曆算等實用知識。
這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是頗為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分齋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
他相信治世學也可以培養出一些實用型的人才,因為考慮到綏德縣的教育人才貧乏,還有治經水平低,關於教材也隻能他親自下場。
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他的諸多思想都是讓一眾學宮內夫子眼前一新。
在學宮之內也隻有文廟有如此之大,可以容納二百名學子。
張安樂一路走來都有些怔怔失神,他從未見過這如同仙境一樣的地方。
失神之際恰好與後麵的人碰到,背後的書箱掉落在了地上,那是母親熬了數個深夜縫補的衣服還有一本陳舊不堪的論語。
因為考試是需要經曆兩天的,所以學子都會帶上書箱。
身後的人正是江誌,與麵前這位身著縫補舊衣物在他麵前顯得有些矮小的考生,他居高臨下的看著露出了一聲嗤笑。
作為次子在家中享到的疼愛也就多了一些,加上父親常年忙於公務,在家中更沒有人能夠管教他。
“就兩件破衣服和舊書,是不是有些太寒酸了!”
他久居深牆大院,即使讀書都是家中請的先生,所以這樣的生活在他的眼中顯得如此不可思議。
其他學子之中有家境富裕的如江誌這樣的,也有如張安樂這樣出身貧寒的學子。
這裏大多數都是貧寒士子此刻都是如此感同身受卻又不敢言語,因為他們的出身注定了他們不敢隨意惹事。
人群中其他人也同樣發出了笑聲,在前麵引路的小吏轉過身嗬斥道:“這裏是什麽地方?誰讓你們大聲喧嘩!”
其他人立刻噤聲,小吏的這番話威懾力十足,而江誌也是不敢隨意造次,因為在今日出門時,那麽讓他又畏又懼的父親對他有過叮囑。
而張安樂將書箱之中的舊衣重新疊好,舊書他慎重的撣去上麵的灰塵放入書箱。
看著麵前得張誌說道:“我的衣服雖破,可都是我的母親一針一線替我縫補的,這裏填充的都是慈母的恩情,這書雖然陳舊,可我同樣可以從中看到聖人的教誨,我雖然貧賤,可同樣能夠成材!”
比起麵前的張誌,顯得有著羸弱和瘦小可是這樣的氣勢卻讓張誌無法迴以一句話。
他可以用家世背景去壓迫對方,可那些話在口邊卻又顯得有些單薄。
雖然前麵縣吏的話,諸多學子走進了文廟之中。
一個身著青衫像是私塾夫子一樣著裝打扮的人,立於孔夫子像之下,周邊擁簇著官府的小吏。
張安樂瞪大了眼睛,原來知縣會這麽年輕,他還以為會是一位慈祥和藹的老者。
諸多學子通過身份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張方桌和坐墊。
待所有人皆落座後,楊秉的目光掃向今日所有的考生。
他明白這一場考試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那些家境殷實的孩子,從小就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而貧寒出身的孩子依靠全家節衣縮食才能看得起書。
可如今卻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根本無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否則矯枉過正便不好了!
所有人的學子桌上如今都未擺上試卷,楊秉走到眾人的麵前就像是即將開課的夫子一樣。
他沉聲說道:“你們為何而讀書?”
底下的學子沒有出聲甚至沒有小聲議論,實在是看著壓迫感太強,還有周邊站著衙役和縣吏。
隻聽見楊秉繼續說道:“暢所欲言,不需要顧及什麽!”
方才有學子學著在私塾中,麵對先生一樣的禮儀作揖說:“迴夫子的話,讀書是為了當官,像您一樣為百姓造福祉!”
他見上座的知縣並未身著官服,而是一身常服自然想要借此拉近距離。
這番迴答也是十分的正式,有點頗為大眾的迴答。
楊秉並沒有予以迴應,而是示意坐下讓其他學子來說。
而江誌看著上麵的那個身影,顯然想起了這個似曾相識的人到底在哪裏見過了。
他低著頭唯恐被看見,就像是在課堂之上害怕被點名的學生一樣。
而楊秉向來都是耳聰目明記憶力好,自然是看到了人群之中的江曲次子。
他也並沒有為難對方,可是基本站立起來的學子都是同樣的答桉。
有一個學子站起身答道:“夫子我讀書,是想要讓家裏過上好日子!我聽爹爹說過隻要當了官,天天都能吃飽飯,不用惦記著空著肚子了!”
這何嚐不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呢?一些士子也在文廟之中,他們都是學宮所請的夫子。
有人覺得在孔夫子像麵前說這番話實在有失禮儀,而且有些粗俗。
因為這些話不應該是一個讀書人該說的,隻有目不識丁的百姓才能說上這些話。
所以一位頭發斑白的士子說道:“粗俗鄙陋之語!”
若是剛剛其他學子的話,他都是撫須頗為欣慰,那些這位學子的迴答讓他有些吹胡子瞪眼了。
楊秉反而說道:“老夫子謬也!古人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他還是給予了這老秀才基本的尊重,否則論輩分他還是前輩。
(秀才在宋朝時,乃是舉人名目)
那些士子有些悻悻的坐下,姿態表現的有些惶恐不安。
見沒有其他人說話,楊秉方才說道:“家境貧寒無錯,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
“我希望諸位以此為激勵,有人家境殷實有名師相左,可誌不專而荒於嬉戲,所以學不成材!而貧寒學子,在困苦之中求學之心愈堅,艱難困苦方能玉汝於成!”
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不知戳中了在場多少人的內心,即使是剛剛斥責的老夫子也是細細的迴味這句話。
張安樂的眼中為之一亮,他覺得這句話簡直道明了此刻內心的心境,而知縣給予了他們這些貧寒學子一二機會。
“知縣定然也是如我一般,出身困苦方能如此感同深受!”
除去張安樂有此想之外,這裏許多人都是這番想法。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楊秉不僅僅家境殷實而且出身士族,有名師教導從不短缺衣食。
可就是這樣最為容易墮落的環境裏,能夠保持恆心,意誌堅定也更為難得。
那名老夫子拱手說道:“知縣之論當為天下貧寒士子之警句,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可為後輩謹記!”
其他士子也是紛紛說道:“以後西北士子當以此言作為警句,萬萬不可荒廢學業!”
隻有江誌的頭放的更低了,在他的心裏認為知縣定然是借此說自己,那一日投壺不正是荒於戲。
但是這都是他多想了而已,楊秉根本沒有想過和他計較此事的想法。
正式招收的學子之中,隻有上舍生才有勵學錢,而且供給衣食住宿。
給予他們便利在於今日招收的貧寒學子不需學費,可是等到下一次考試結果後所有人都需要依成績了。
畢竟這學宮不是朝廷的國子監和太學,沒有持續的學資經費耗不起。
當然雖然楊秉的講話結束了,今日的重事還是需要進行的。
考試開始由小吏開始發放試卷,難度很低並不是經史子集隻是一些考蒙學的問題。
一些千字文和論語的“貼經”,也就是填空題。
這也是為了具體了解一下這些學子的文化程度進行分級,否則太過參次不齊夫子沒有辦法做到授課。
而有名師指導的江誌,麵對這些問題沒有多少時間,就將試卷全部填寫完畢了。
而有些人卻還是埋頭苦想,有人想要四處張望被巡視的衙役看見,也會立刻嗬斥一聲。
江誌將試卷提交了上去,那些士子看見了試卷工整,一手娟秀的楷書都是連連頜首。
他們都是未第的舉人,畢竟有進士的功名在綏德縣也不會做一名夫子。
可是他們的經史子集水平還是不錯的,教授這些學子還是綽綽有餘。
楊秉接過試卷也是頗為滿意,不過對此倒是覺得在情理之中,畢竟出身官宦之家的子弟若是沒有這種水平,那真是家教不嚴了。
江曲雖然對待次子在生活之中少有管顧,可是學業方麵卻從沒有鬆懈過。
而家中母親和祖母雖然寵溺於他,但是也知道讀書重要性,所以這方麵也是嚴加管束的。
第二個交試卷的是張安樂,他反複的檢查一遍後,才謹慎的將試卷交給了考官。
同樣卷麵十分清潔沒有任何塗改的部分,這些夫子作為考官在檢查完後眼神之中都流露出認真的神采來。
因為試卷之上竟然沒有錯處,字跡雖然不如江誌,可是也是十分齊整的。
楊秉感歎道:“果真是自古貧賤出良才,此子將來定有所為!”
見微而知著,他並不是觀其文采而是其秉性。
所以這一次考試隻是篩選出其中識字的學生,至於蒙學如今一切初創自然得從長計議。
張安樂在這長龍的隊伍之中,目光遙遙望去那屈金斷鐵的綏德學宮,讓他心神往之。
“若是能夠在這裏讀書,那該有多好!”
雖然告示上寫著能夠招生條件是識文斷字,可心中依舊不自信。
登記了名字之後,有衙役將代表著他們的身份牌遞到了他的手中。
待走進學宮內,被裏麵的一幕所震撼到了,這學宮的建築因為是從原有的建製之上修繕,所以保留下了古樸雅致。
而裏麵的布局則是遵循禮樂相成的儒家思想,所以十分的嚴謹。
這並非是楊秉的個人建議,而是交給了專業人士。
張安樂走在這青石拱橋之上,水榭亭台還有碧水如波的池水。
其他人也都是四處張望,也有一些學子顯得從容澹定一些,從他們的衣著就可以看出家境並不一般。
其中一名少年赫然是那一日投壺的江家次子江誌,他已經過了開蒙的年紀,看起來比張安樂要大上一些。
但是實際兩人同歲都是十二歲,不過因為家境的不同,所以比起同齡人發育的更好。
還有一些富戶也將自己孩子送了進來,顯然臨行時都多有叮囑萬萬不可荒廢學業,也不可驕縱任性。
所以他們的目光雖然有些倨傲,可是看見官府衙役和縣吏依舊畏畏縮縮。
這可不同於後世,任你家中家財萬貫可在皇權與官府麵前依舊需得謹言慎行。
有小吏在前麵提醒著:“等會進了文廟可要注意一點,本次考試可是知縣親自監考,若是不規矩學宮將永不招收,不要怪我沒提醒你們!”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這些年輕學子立刻齊聲說道:“知道了!”
這小吏口中的文廟乃是大成殿,立有孔子像在其中,這儒家是講究道統的地方。
這道統是指儒家傳道的地方,雖然說楊秉也不想要因循守舊,想要整一些新的元素。
可是實在是弊大於利也隻能放棄了,這文廟裏的富戶均已經退去,他身側除了錄事的書吏黃寶還有兩排站立的衙役便沒有其他人了。
江曲與韓遂都已經迴到縣衙了,倒不是他想要將功勞獨攬,而是其一這件事情本就頗有爭議,他也就不便將其他人也拖下水,其二縣衙內政務繁忙,兩人也需要主持事務。
如今到來的識文斷字學子攏共不過二百人,這綏德縣總共八千六十六戶,而一戶多是五口之家可見讀書識字的概率之低。
當然這隻是今日到來的可能還有一些學子未至,但是那也是極少數。
而當然為了避免官府教學經費,外舍生和內舍生都要需要提交學費的。
而考慮到基本教育壟斷的情況,那些貧寒學子根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可以通過抄書來賺取學費。
而楊秉不僅僅將學宮分為教學經義,還分化出了治世。
也就是分齋教學,分別用作研究經學基本理論和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曆算等實用知識。
這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是頗為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分齋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
他相信治世學也可以培養出一些實用型的人才,因為考慮到綏德縣的教育人才貧乏,還有治經水平低,關於教材也隻能他親自下場。
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他的諸多思想都是讓一眾學宮內夫子眼前一新。
在學宮之內也隻有文廟有如此之大,可以容納二百名學子。
張安樂一路走來都有些怔怔失神,他從未見過這如同仙境一樣的地方。
失神之際恰好與後麵的人碰到,背後的書箱掉落在了地上,那是母親熬了數個深夜縫補的衣服還有一本陳舊不堪的論語。
因為考試是需要經曆兩天的,所以學子都會帶上書箱。
身後的人正是江誌,與麵前這位身著縫補舊衣物在他麵前顯得有些矮小的考生,他居高臨下的看著露出了一聲嗤笑。
作為次子在家中享到的疼愛也就多了一些,加上父親常年忙於公務,在家中更沒有人能夠管教他。
“就兩件破衣服和舊書,是不是有些太寒酸了!”
他久居深牆大院,即使讀書都是家中請的先生,所以這樣的生活在他的眼中顯得如此不可思議。
其他學子之中有家境富裕的如江誌這樣的,也有如張安樂這樣出身貧寒的學子。
這裏大多數都是貧寒士子此刻都是如此感同身受卻又不敢言語,因為他們的出身注定了他們不敢隨意惹事。
人群中其他人也同樣發出了笑聲,在前麵引路的小吏轉過身嗬斥道:“這裏是什麽地方?誰讓你們大聲喧嘩!”
其他人立刻噤聲,小吏的這番話威懾力十足,而江誌也是不敢隨意造次,因為在今日出門時,那麽讓他又畏又懼的父親對他有過叮囑。
而張安樂將書箱之中的舊衣重新疊好,舊書他慎重的撣去上麵的灰塵放入書箱。
看著麵前得張誌說道:“我的衣服雖破,可都是我的母親一針一線替我縫補的,這裏填充的都是慈母的恩情,這書雖然陳舊,可我同樣可以從中看到聖人的教誨,我雖然貧賤,可同樣能夠成材!”
比起麵前的張誌,顯得有著羸弱和瘦小可是這樣的氣勢卻讓張誌無法迴以一句話。
他可以用家世背景去壓迫對方,可那些話在口邊卻又顯得有些單薄。
雖然前麵縣吏的話,諸多學子走進了文廟之中。
一個身著青衫像是私塾夫子一樣著裝打扮的人,立於孔夫子像之下,周邊擁簇著官府的小吏。
張安樂瞪大了眼睛,原來知縣會這麽年輕,他還以為會是一位慈祥和藹的老者。
諸多學子通過身份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張方桌和坐墊。
待所有人皆落座後,楊秉的目光掃向今日所有的考生。
他明白這一場考試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那些家境殷實的孩子,從小就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而貧寒出身的孩子依靠全家節衣縮食才能看得起書。
可如今卻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根本無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否則矯枉過正便不好了!
所有人的學子桌上如今都未擺上試卷,楊秉走到眾人的麵前就像是即將開課的夫子一樣。
他沉聲說道:“你們為何而讀書?”
底下的學子沒有出聲甚至沒有小聲議論,實在是看著壓迫感太強,還有周邊站著衙役和縣吏。
隻聽見楊秉繼續說道:“暢所欲言,不需要顧及什麽!”
方才有學子學著在私塾中,麵對先生一樣的禮儀作揖說:“迴夫子的話,讀書是為了當官,像您一樣為百姓造福祉!”
他見上座的知縣並未身著官服,而是一身常服自然想要借此拉近距離。
這番迴答也是十分的正式,有點頗為大眾的迴答。
楊秉並沒有予以迴應,而是示意坐下讓其他學子來說。
而江誌看著上麵的那個身影,顯然想起了這個似曾相識的人到底在哪裏見過了。
他低著頭唯恐被看見,就像是在課堂之上害怕被點名的學生一樣。
而楊秉向來都是耳聰目明記憶力好,自然是看到了人群之中的江曲次子。
他也並沒有為難對方,可是基本站立起來的學子都是同樣的答桉。
有一個學子站起身答道:“夫子我讀書,是想要讓家裏過上好日子!我聽爹爹說過隻要當了官,天天都能吃飽飯,不用惦記著空著肚子了!”
這何嚐不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呢?一些士子也在文廟之中,他們都是學宮所請的夫子。
有人覺得在孔夫子像麵前說這番話實在有失禮儀,而且有些粗俗。
因為這些話不應該是一個讀書人該說的,隻有目不識丁的百姓才能說上這些話。
所以一位頭發斑白的士子說道:“粗俗鄙陋之語!”
若是剛剛其他學子的話,他都是撫須頗為欣慰,那些這位學子的迴答讓他有些吹胡子瞪眼了。
楊秉反而說道:“老夫子謬也!古人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他還是給予了這老秀才基本的尊重,否則論輩分他還是前輩。
(秀才在宋朝時,乃是舉人名目)
那些士子有些悻悻的坐下,姿態表現的有些惶恐不安。
見沒有其他人說話,楊秉方才說道:“家境貧寒無錯,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
“我希望諸位以此為激勵,有人家境殷實有名師相左,可誌不專而荒於嬉戲,所以學不成材!而貧寒學子,在困苦之中求學之心愈堅,艱難困苦方能玉汝於成!”
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不知戳中了在場多少人的內心,即使是剛剛斥責的老夫子也是細細的迴味這句話。
張安樂的眼中為之一亮,他覺得這句話簡直道明了此刻內心的心境,而知縣給予了他們這些貧寒學子一二機會。
“知縣定然也是如我一般,出身困苦方能如此感同深受!”
除去張安樂有此想之外,這裏許多人都是這番想法。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楊秉不僅僅家境殷實而且出身士族,有名師教導從不短缺衣食。
可就是這樣最為容易墮落的環境裏,能夠保持恆心,意誌堅定也更為難得。
那名老夫子拱手說道:“知縣之論當為天下貧寒士子之警句,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可為後輩謹記!”
其他士子也是紛紛說道:“以後西北士子當以此言作為警句,萬萬不可荒廢學業!”
隻有江誌的頭放的更低了,在他的心裏認為知縣定然是借此說自己,那一日投壺不正是荒於戲。
但是這都是他多想了而已,楊秉根本沒有想過和他計較此事的想法。
正式招收的學子之中,隻有上舍生才有勵學錢,而且供給衣食住宿。
給予他們便利在於今日招收的貧寒學子不需學費,可是等到下一次考試結果後所有人都需要依成績了。
畢竟這學宮不是朝廷的國子監和太學,沒有持續的學資經費耗不起。
當然雖然楊秉的講話結束了,今日的重事還是需要進行的。
考試開始由小吏開始發放試卷,難度很低並不是經史子集隻是一些考蒙學的問題。
一些千字文和論語的“貼經”,也就是填空題。
這也是為了具體了解一下這些學子的文化程度進行分級,否則太過參次不齊夫子沒有辦法做到授課。
而有名師指導的江誌,麵對這些問題沒有多少時間,就將試卷全部填寫完畢了。
而有些人卻還是埋頭苦想,有人想要四處張望被巡視的衙役看見,也會立刻嗬斥一聲。
江誌將試卷提交了上去,那些士子看見了試卷工整,一手娟秀的楷書都是連連頜首。
他們都是未第的舉人,畢竟有進士的功名在綏德縣也不會做一名夫子。
可是他們的經史子集水平還是不錯的,教授這些學子還是綽綽有餘。
楊秉接過試卷也是頗為滿意,不過對此倒是覺得在情理之中,畢竟出身官宦之家的子弟若是沒有這種水平,那真是家教不嚴了。
江曲雖然對待次子在生活之中少有管顧,可是學業方麵卻從沒有鬆懈過。
而家中母親和祖母雖然寵溺於他,但是也知道讀書重要性,所以這方麵也是嚴加管束的。
第二個交試卷的是張安樂,他反複的檢查一遍後,才謹慎的將試卷交給了考官。
同樣卷麵十分清潔沒有任何塗改的部分,這些夫子作為考官在檢查完後眼神之中都流露出認真的神采來。
因為試卷之上竟然沒有錯處,字跡雖然不如江誌,可是也是十分齊整的。
楊秉感歎道:“果真是自古貧賤出良才,此子將來定有所為!”
見微而知著,他並不是觀其文采而是其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