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崇宗李乾順,以及西夏貴族高層們不懂得什麽叫輿論攻勢,也不知道輿論攻勢能可怕到什麽地步,但他們都不是傻子。
普通西夏百姓民以食為天,可他們做為貴族統治階級,他們可不缺少吃食,西夏普通百姓有多窮苦,他們這些貴族就有多舒坦,西夏如果亡了,最倒黴的一定是他們這些貴族統治階級。
當輿論肆意傳播的後果顯現出來,西夏貴族統治階級們立刻都慌了,瘋狂想要製止,為此他們徹查西夏境內所有非西夏人口,抓了不少大宋商人,一些人遭嚴刑逼**死。
消息傳到燕京,趙洹隻有一個態度,立即釋放所有抓捕的大宋商人,並嚴懲所有殺害大宋商人殺害的兇手。
彼時是靖康九年中,大宋正在攻伐遼東。
似乎篤定大宋不會在遼東之戰結束前同時攻伐自己,雖然做為附屬國,不敢明麵上直接違抗,但卻拖拖拉拉,整整一個多月時間隻放了三成不到,而且還又有幾人死於西夏牢中。
直到遼東之戰的結果傳到西夏,這才將剩下的人都放了,可卻仍沒有懲治任何一名殺害大宋商人的兇手,自覺得能蒙混過關。
麵對大宋的壓力,到靖康九年低的時候,才終於懲戒了三分之一牽涉其中的貴族,都是一些小貴族,真正有身份的,一個都沒有遭到懲戒。
“百姓應當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豈能以此為借口肆意抓人,抓的還是我大宋的人,且有十數人因此慘死牢中,西夏國主遲遲不能處置,枉為一國之君!”
便是以這個為借口,進入靖康十年,趙洹突然下詔廢除西夏國號,改西夏國主為歸義公,限三月之前與西夏王室共同啟程遷居燕京。
這道詔書傳到西夏國都興慶府,西夏高層頓時驚怒萬分,他們覺得這完全是大宋對西夏極致的羞辱,絲毫不將西夏放在眼裏。
廢除西夏國號?西夏建國一百多年,與大宋並立一百多年,很多時候,西夏皇帝與大宋皇帝皆稱‘皇帝’,西夏有時勢弱,卻也不是大宋能夠如此羞辱,如此無視的!
叫囂給大宋一個教訓的人不在少數。
不過,叫囂是一迴事,當夏崇宗李乾順問誰願帶兵殺去大宋,卻根本沒有人敢迴應。
誰敢?或者說誰有信心?
西夏不是十年前的西夏,大宋更不是十年前的大宋,兩年前宋軍犀利的火炮、火繩槍,給西夏留下的陰影現在還沒有消除。
況且大宋這兩年,連續攻占金國遼西、遼東。在遼東之戰期間,擊潰近三十六萬金蒙聯軍,兵鋒之盛令人恐懼。
要知道,當年十來萬金蒙聯軍就兩次打得西夏幾乎要亡國,以至於不得不向金國稱臣,卻又因此引來大宋攻伐。當初西夏舉國之力尚有五十萬以上兵力,而現在已經連二十萬都不到了,防守國境都成問題,還怎麽有力量去主動攻擊大宋。
聽從大宋皇帝詔書,去西夏國號,還要整個王室遷往大宋燕京?
如果是一個剛登基沒幾年,性格軟弱的國主,可能還真會因恐懼而生出聽從詔書的念頭,但是李乾順三歲登基,至今已經當了五十年西夏國主了,從他記事開始,他就是西夏國主。不,當初他還稱西夏皇帝,是一度與大遼皇帝,大宋皇帝平起平坐的存在。
現在要他去除西夏國號,當一個亡國之君?
不可能,絕不可能!
這個決定,就算是聽到大宋那邊在向邊境運輸軍資,調兵遣將,也始終沒有改變。
宋軍即將迫境,必須要擋住宋軍,西平府擋不住,黃河也一定要擋住,就是死,他西夏也要站著死,也要崩掉大宋的牙!
五十三歲的夏崇宗李乾順無比堅定,他這個歲數,本來就沒幾年好活的了,要他做亡國之君,死後不知如何麵對西夏列祖列宗,他寧願直接去死。
大宋那邊在備戰,西夏這邊也在備戰。
隻不過,相較於大宋那邊從朝廷到普通士兵,都有條不紊,不見任何慌亂。西夏這邊就慌亂太多了,將領毫無信心,士兵毫無士氣。
要說大宋立國至今,對哪一處的戰爭朝中反對聲音最小,那必然是對西夏無疑。就算是大宋文官最勢大,武將被打壓的最厲害的時期,隻要提起對西夏的戰爭,隻要讓人覺得有打敗西夏的可能性,支持的聲音就都不會小。
趙洹的朝堂上,其實也還有一些滿腦子都是主和思想的文官,遼西、遼東之戰時他們便都站出來反對過。但稀奇的是,這一次對西夏之戰,擺明了欲直接吞並西夏,他們卻沒有一個出來表示反對的,反而積極發聲支持。
趙洹來到夏妃銀川公主宮中。
“你不求朕放過西夏?”
“求了官家就會放過西夏嗎?”距離銀川公主和親到大宋差不多兩年時間,兩個月前銀川公主便生下了一個皇子,折算時間,正是去年隨同趙洹巡視遼東的過程中懷上的。有了孩子,現在每天忙著帶孩子,銀川公主身心都已經徹底安定下來了,現在並不想想太多。
“朕給西夏國主留了一個‘歸義公’的位置。”趙洹的迴答便也表明了他的態度。
“臣妾替國主謝過官家,雖然臣妾來自西夏,但如今大宋才是臣妾的歸屬,官家待臣妾並不薄。”十年前生母西夏皇後耶律南仙,以及同胞兄長李仁愛死了,兩年前父王又完全不顧她的意願,先欲把她和親到金國,後攝於大宋兵鋒,又改讓她和親到了大宋。
她身為西夏最尊貴的銀川公主,已經盡了她的責任,父王不再是父王,西夏也再與她無關,現在她隻想在大宋好好生活,養大她的孩兒。
趙洹滿意的點了點頭,離去之前還吩咐太監賞賜了銀川公主一批錦緞珠寶。
迴到福寧宮不過半個時辰,趙洹的一份聖旨便離開皇宮,火速發往邊境,是封韓世忠為平夏大元帥,統神勇軍兩個旅,蕩虜軍兩個旅,以及六個守備軍旅,總計十萬大軍征伐西夏。
……
普通西夏百姓民以食為天,可他們做為貴族統治階級,他們可不缺少吃食,西夏普通百姓有多窮苦,他們這些貴族就有多舒坦,西夏如果亡了,最倒黴的一定是他們這些貴族統治階級。
當輿論肆意傳播的後果顯現出來,西夏貴族統治階級們立刻都慌了,瘋狂想要製止,為此他們徹查西夏境內所有非西夏人口,抓了不少大宋商人,一些人遭嚴刑逼**死。
消息傳到燕京,趙洹隻有一個態度,立即釋放所有抓捕的大宋商人,並嚴懲所有殺害大宋商人殺害的兇手。
彼時是靖康九年中,大宋正在攻伐遼東。
似乎篤定大宋不會在遼東之戰結束前同時攻伐自己,雖然做為附屬國,不敢明麵上直接違抗,但卻拖拖拉拉,整整一個多月時間隻放了三成不到,而且還又有幾人死於西夏牢中。
直到遼東之戰的結果傳到西夏,這才將剩下的人都放了,可卻仍沒有懲治任何一名殺害大宋商人的兇手,自覺得能蒙混過關。
麵對大宋的壓力,到靖康九年低的時候,才終於懲戒了三分之一牽涉其中的貴族,都是一些小貴族,真正有身份的,一個都沒有遭到懲戒。
“百姓應當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豈能以此為借口肆意抓人,抓的還是我大宋的人,且有十數人因此慘死牢中,西夏國主遲遲不能處置,枉為一國之君!”
便是以這個為借口,進入靖康十年,趙洹突然下詔廢除西夏國號,改西夏國主為歸義公,限三月之前與西夏王室共同啟程遷居燕京。
這道詔書傳到西夏國都興慶府,西夏高層頓時驚怒萬分,他們覺得這完全是大宋對西夏極致的羞辱,絲毫不將西夏放在眼裏。
廢除西夏國號?西夏建國一百多年,與大宋並立一百多年,很多時候,西夏皇帝與大宋皇帝皆稱‘皇帝’,西夏有時勢弱,卻也不是大宋能夠如此羞辱,如此無視的!
叫囂給大宋一個教訓的人不在少數。
不過,叫囂是一迴事,當夏崇宗李乾順問誰願帶兵殺去大宋,卻根本沒有人敢迴應。
誰敢?或者說誰有信心?
西夏不是十年前的西夏,大宋更不是十年前的大宋,兩年前宋軍犀利的火炮、火繩槍,給西夏留下的陰影現在還沒有消除。
況且大宋這兩年,連續攻占金國遼西、遼東。在遼東之戰期間,擊潰近三十六萬金蒙聯軍,兵鋒之盛令人恐懼。
要知道,當年十來萬金蒙聯軍就兩次打得西夏幾乎要亡國,以至於不得不向金國稱臣,卻又因此引來大宋攻伐。當初西夏舉國之力尚有五十萬以上兵力,而現在已經連二十萬都不到了,防守國境都成問題,還怎麽有力量去主動攻擊大宋。
聽從大宋皇帝詔書,去西夏國號,還要整個王室遷往大宋燕京?
如果是一個剛登基沒幾年,性格軟弱的國主,可能還真會因恐懼而生出聽從詔書的念頭,但是李乾順三歲登基,至今已經當了五十年西夏國主了,從他記事開始,他就是西夏國主。不,當初他還稱西夏皇帝,是一度與大遼皇帝,大宋皇帝平起平坐的存在。
現在要他去除西夏國號,當一個亡國之君?
不可能,絕不可能!
這個決定,就算是聽到大宋那邊在向邊境運輸軍資,調兵遣將,也始終沒有改變。
宋軍即將迫境,必須要擋住宋軍,西平府擋不住,黃河也一定要擋住,就是死,他西夏也要站著死,也要崩掉大宋的牙!
五十三歲的夏崇宗李乾順無比堅定,他這個歲數,本來就沒幾年好活的了,要他做亡國之君,死後不知如何麵對西夏列祖列宗,他寧願直接去死。
大宋那邊在備戰,西夏這邊也在備戰。
隻不過,相較於大宋那邊從朝廷到普通士兵,都有條不紊,不見任何慌亂。西夏這邊就慌亂太多了,將領毫無信心,士兵毫無士氣。
要說大宋立國至今,對哪一處的戰爭朝中反對聲音最小,那必然是對西夏無疑。就算是大宋文官最勢大,武將被打壓的最厲害的時期,隻要提起對西夏的戰爭,隻要讓人覺得有打敗西夏的可能性,支持的聲音就都不會小。
趙洹的朝堂上,其實也還有一些滿腦子都是主和思想的文官,遼西、遼東之戰時他們便都站出來反對過。但稀奇的是,這一次對西夏之戰,擺明了欲直接吞並西夏,他們卻沒有一個出來表示反對的,反而積極發聲支持。
趙洹來到夏妃銀川公主宮中。
“你不求朕放過西夏?”
“求了官家就會放過西夏嗎?”距離銀川公主和親到大宋差不多兩年時間,兩個月前銀川公主便生下了一個皇子,折算時間,正是去年隨同趙洹巡視遼東的過程中懷上的。有了孩子,現在每天忙著帶孩子,銀川公主身心都已經徹底安定下來了,現在並不想想太多。
“朕給西夏國主留了一個‘歸義公’的位置。”趙洹的迴答便也表明了他的態度。
“臣妾替國主謝過官家,雖然臣妾來自西夏,但如今大宋才是臣妾的歸屬,官家待臣妾並不薄。”十年前生母西夏皇後耶律南仙,以及同胞兄長李仁愛死了,兩年前父王又完全不顧她的意願,先欲把她和親到金國,後攝於大宋兵鋒,又改讓她和親到了大宋。
她身為西夏最尊貴的銀川公主,已經盡了她的責任,父王不再是父王,西夏也再與她無關,現在她隻想在大宋好好生活,養大她的孩兒。
趙洹滿意的點了點頭,離去之前還吩咐太監賞賜了銀川公主一批錦緞珠寶。
迴到福寧宮不過半個時辰,趙洹的一份聖旨便離開皇宮,火速發往邊境,是封韓世忠為平夏大元帥,統神勇軍兩個旅,蕩虜軍兩個旅,以及六個守備軍旅,總計十萬大軍征伐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