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恍然大悟,說道:“哦,原來宦官集團得勢乃是依賴於皇帝,是皇帝刻意為之。”李儒讚賞地說道:“將軍果然睿智。宦官多是無根之人,且多為貪財戀權之徒。若不是皇帝有意以他們為用,以靈帝之才智,又豈能任由他們如此貪財,甚至賣官鬻爵而不予追究?說到這個賣官鬻爵,何嚐又不是天子的一種求賢方式呢?世家大族把持著朝堂,天子想找尋些可用之人,竟無從所得。曾召良家子入京,卻也一直無法使其身居高位。最後甚至不得不將三公至尊之位都拿錢財來往外賣出。此舉或許是靈帝授意,也不無可能。”
馬超又說道:“那為何宦官又與外戚鬥得如火如荼、死去活來?”李儒微微一歎,說道:“哎,天子還是低估了人性的醜惡。隨著權力和錢財的日漸增大,這些為奴為婢之輩也妄圖尊貴起來,對著天子陽奉陰違。世家被孝靈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針對,豈能不做出一絲反抗?他們一邊拉攏著何進,一邊又給予宦官巨量錢財,讓他們在朝政中迷失。就這樣一直僵持了這些年,黨錮之禍便是由此而來。天子接二連三地受到這種打擊,身體也每況愈下,漸漸的也不能把持朝政。於是,三方皆失去了基本的掌控,脫離了控製,造成了朝政的大亂局麵。
而何進則趁勢火中取栗,勢力愈發龐大,幾乎能夠獨自對抗宦官。世家大族在給予他眾多好處之後,卻又無法將他徹底掌控,反而被他所鉗製。在此便能看出,何進絕非憨魯之輩,甚至可以說,若非有世家和宦官的鉗製,何進甚至能成為下一個王莽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在這種情況下,世家又豈能坐以待斃?世家獻出召集各地將領入京的這一計策,無疑也是為了增加手中的力量,以此來對抗日益強大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可以說,三方勢力已然脫離了以往朝代的牽製,何進硬生生地將水攪渾,走出了第四個特例。
而何進又為何會答應這個計策呢?無非是何進雖在朝堂上擁有足夠的話語權,雖說名義上為大將軍,但武裝力量還是不夠。何進想將手伸向各地的軍權,世家欲借此謀得朝堂話語權,何進便順水推舟,雙方一拍即合,這才做出了這種舉措。
至於何進為何會被宦官所殺,實乃何進以一己之力,既與宦官在明麵上激烈對抗,又與世家大族在暗地裏不斷博弈。何進之死,雖說是宦官所為,但背後也絕不缺乏世家大族的身影。何進死後,世家大族趁機鏟除宦官,此時可以說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了外戚和宦官的身影,盡是世家大族在相互博弈。而董公入京,給董氏家族帶來了希望和榮光。世家人心並不齊,剛鬥罷外在的敵人,又開始內鬥起來。董氏宗族借助董公的兵權和外戚的身份,儼然又形成了新的外戚勢力,與世家大族開始了新一輪的對抗。世家大族不得已,隻好再與董氏宗族繼續戰鬥。”
李儒又頓了頓,端起茶杯飲了些茶水,而後緩緩說道:“這便是董公與我們來到洛陽所麵臨的這種複雜局勢。”馬超若有所悟地說道:“不想局勢如此撲朔迷離、錯綜複雜。若非先生一一講解,超真是難以想象局勢之複雜程度。”
李儒又陷入了深深的迴憶之中,神色間流露出一抹感慨之色。他緩緩開口說道:“董公與我等一同來到洛陽之際,董重以及董氏宗族之人便紛紛前來,以宗族的名義與董公進行接洽。雖說大家同為董氏宗族,可在他們的眼中,董公又與那被人驅使的鷹犬有什麽分別呢?想當初,董重得勢的時候,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勢,大肆排除異己,對那些朝臣以及世家毫不留情地進行打壓,妄圖讓董氏一族一家獨大,獨占朝堂。然而,後來世家為了對付董重,竟然將董重當街刺殺,可即便如此,董氏宗族也並沒有就此敗亡。董公趁此機會順勢統領了董氏宗族,也正是因為如此,董公這才擁有了與世家大族相抗衡的身份。至於董公為何要行廢立之事呢?那是因為天子劉辯在朝中就如同一個傀儡一般,所有的事情皆由世家大族一手掌控。如果董公不能為自己謀得話語權,又如何能夠一展心中的抱負呢?若一直這樣與朝廷爭鬥下去,對於百姓而言又能有什麽益處呢?”
李儒如同陷入了一種自問自答的狀態一般,緩緩說道:“即使董公毅然決然地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了那驚世駭俗的廢立之事,然而,在朝堂之上,董公依舊處處遭遇阻礙。政令難以暢通無阻地推行,朝政依舊未能恢複那清明之象。不得不說,你師父盧植終究是智謀超群之輩,竟然能夠成功地護衛著天子逃離出去。正因為天子劉辯的存在,世家大族不遺餘力地全力支持劉辯複位,以此作為對抗董公的重要手段。朝政的不通暢,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使得董公的脾氣愈發暴虐,性情也越來越難以捉摸。但是,又有誰曾認真地考慮過,董公已然位極人臣,究竟是為何要如此行這費力之事呢?董公之子,也就是董白的父親過早地離世,僅僅留下董白這一個柔弱的姑娘。董公即便如同王莽一般登上了皇帝之位,可他又能將皇位傳位給誰呢?終究不過是一場虛妄罷了。所以說啊,董公或許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去做皇帝。董公做了這麽多事情,可能在他的內心中還是存有一定的初心的。或許他是真心想要為百姓解除那水深火熱之苦,為這天下重現清明之世而不懈努力吧。”
馬超對於李儒為董卓抱屈的想法雖然始終不敢認同,然而李儒的一番話語卻著實讓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沉的思索當中。
李儒又接著娓娓道來:“當時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局勢已然變得如此危急。將軍不妨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西涼的兵馬依舊沒有被全部抽調過來,用以對抗朝廷之上的世家勢力以及那聲勢浩大的諸侯討董大軍。將軍你仔細地思量思量,倘若董公強行去調動西涼的兵馬,與天下諸侯做激烈的對抗,難道西涼的兵馬當真全都無法被董公調動起來嗎?董公倘若心中沒有那份對家國天下的掛念之念,隻是一意孤行地要與他們一決雌雄,想來這場仗打到現在也未必能夠輕易地分出勝負吧?若真的是這樣的情況,那一次異族突然作亂,西涼將軍又能夠憑借什麽兵力來平定西涼呢?倘若西涼被異族所攻破,那麽中原大地必然會四處皆是戰火。這個事情,將軍一定要好好地認真想一想啊。”
這一切對馬超的衝擊著實不可謂不大,馬超甚至在內心深處隱隱有了一絲對李儒所說之話的認同。而李儒也並沒有急切地要求馬超給出任何解答。李儒接著說道:“董卓後來確實也變得暴虐了些,其做法也的確有些過激,這些也是事實,也不必強行去解釋。直至董公快要行將就木的那幾日,我再次從他身上感受到了那一份年輕時的赤子之心。這一切並不是為了向將軍解釋什麽,一切的功過是非,無非是成王敗寇罷了。譬如之前我說的王莽,若是他能成功解決世家大族這個困擾,那他便是開國明君;若是董公能夠解決這一切,那便是伊尹、霍光之輩。但是他們都失敗了,便被徹底打為亂臣賊子,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就比如我。”李儒略帶自嘲地指向自己,又對馬超說道:“你也看到了,我不過是一文弱書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挑,日常吃喝不過是半碗糙米,肉食也吃不得多少,所住之處不過是一處莊園即可。可我也依然是天下人人談之色變的毒士李儒。”
李儒緩緩說道:“想來這些疑惑,我說了這麽多,將軍也有了一絲理解和明悟。董公死後,將軍能夠前來施以援手,足見將軍重情重義。而董公身後之事也是將軍一一妥善交辦,更是足以彰顯將軍的為人。至於為何我們西涼舊部會與董公的侄子董璜產生分歧,最終全部投靠於將軍,這也是因為我們看重將軍的為人。將軍之品德,如璀璨之星,在這亂世之中熠熠生輝。將軍之仁義,讓我們這些在亂世中漂泊之人,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之光。我們相信,在將軍的帶領下,或許能夠尋得一方安穩之地,為這混亂的世道帶來一絲清明。”
馬超又說道:“那為何宦官又與外戚鬥得如火如荼、死去活來?”李儒微微一歎,說道:“哎,天子還是低估了人性的醜惡。隨著權力和錢財的日漸增大,這些為奴為婢之輩也妄圖尊貴起來,對著天子陽奉陰違。世家被孝靈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針對,豈能不做出一絲反抗?他們一邊拉攏著何進,一邊又給予宦官巨量錢財,讓他們在朝政中迷失。就這樣一直僵持了這些年,黨錮之禍便是由此而來。天子接二連三地受到這種打擊,身體也每況愈下,漸漸的也不能把持朝政。於是,三方皆失去了基本的掌控,脫離了控製,造成了朝政的大亂局麵。
而何進則趁勢火中取栗,勢力愈發龐大,幾乎能夠獨自對抗宦官。世家大族在給予他眾多好處之後,卻又無法將他徹底掌控,反而被他所鉗製。在此便能看出,何進絕非憨魯之輩,甚至可以說,若非有世家和宦官的鉗製,何進甚至能成為下一個王莽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在這種情況下,世家又豈能坐以待斃?世家獻出召集各地將領入京的這一計策,無疑也是為了增加手中的力量,以此來對抗日益強大的外戚和宦官勢力。可以說,三方勢力已然脫離了以往朝代的牽製,何進硬生生地將水攪渾,走出了第四個特例。
而何進又為何會答應這個計策呢?無非是何進雖在朝堂上擁有足夠的話語權,雖說名義上為大將軍,但武裝力量還是不夠。何進想將手伸向各地的軍權,世家欲借此謀得朝堂話語權,何進便順水推舟,雙方一拍即合,這才做出了這種舉措。
至於何進為何會被宦官所殺,實乃何進以一己之力,既與宦官在明麵上激烈對抗,又與世家大族在暗地裏不斷博弈。何進之死,雖說是宦官所為,但背後也絕不缺乏世家大族的身影。何進死後,世家大族趁機鏟除宦官,此時可以說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了外戚和宦官的身影,盡是世家大族在相互博弈。而董公入京,給董氏家族帶來了希望和榮光。世家人心並不齊,剛鬥罷外在的敵人,又開始內鬥起來。董氏宗族借助董公的兵權和外戚的身份,儼然又形成了新的外戚勢力,與世家大族開始了新一輪的對抗。世家大族不得已,隻好再與董氏宗族繼續戰鬥。”
李儒又頓了頓,端起茶杯飲了些茶水,而後緩緩說道:“這便是董公與我們來到洛陽所麵臨的這種複雜局勢。”馬超若有所悟地說道:“不想局勢如此撲朔迷離、錯綜複雜。若非先生一一講解,超真是難以想象局勢之複雜程度。”
李儒又陷入了深深的迴憶之中,神色間流露出一抹感慨之色。他緩緩開口說道:“董公與我等一同來到洛陽之際,董重以及董氏宗族之人便紛紛前來,以宗族的名義與董公進行接洽。雖說大家同為董氏宗族,可在他們的眼中,董公又與那被人驅使的鷹犬有什麽分別呢?想當初,董重得勢的時候,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勢,大肆排除異己,對那些朝臣以及世家毫不留情地進行打壓,妄圖讓董氏一族一家獨大,獨占朝堂。然而,後來世家為了對付董重,竟然將董重當街刺殺,可即便如此,董氏宗族也並沒有就此敗亡。董公趁此機會順勢統領了董氏宗族,也正是因為如此,董公這才擁有了與世家大族相抗衡的身份。至於董公為何要行廢立之事呢?那是因為天子劉辯在朝中就如同一個傀儡一般,所有的事情皆由世家大族一手掌控。如果董公不能為自己謀得話語權,又如何能夠一展心中的抱負呢?若一直這樣與朝廷爭鬥下去,對於百姓而言又能有什麽益處呢?”
李儒如同陷入了一種自問自答的狀態一般,緩緩說道:“即使董公毅然決然地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了那驚世駭俗的廢立之事,然而,在朝堂之上,董公依舊處處遭遇阻礙。政令難以暢通無阻地推行,朝政依舊未能恢複那清明之象。不得不說,你師父盧植終究是智謀超群之輩,竟然能夠成功地護衛著天子逃離出去。正因為天子劉辯的存在,世家大族不遺餘力地全力支持劉辯複位,以此作為對抗董公的重要手段。朝政的不通暢,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使得董公的脾氣愈發暴虐,性情也越來越難以捉摸。但是,又有誰曾認真地考慮過,董公已然位極人臣,究竟是為何要如此行這費力之事呢?董公之子,也就是董白的父親過早地離世,僅僅留下董白這一個柔弱的姑娘。董公即便如同王莽一般登上了皇帝之位,可他又能將皇位傳位給誰呢?終究不過是一場虛妄罷了。所以說啊,董公或許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去做皇帝。董公做了這麽多事情,可能在他的內心中還是存有一定的初心的。或許他是真心想要為百姓解除那水深火熱之苦,為這天下重現清明之世而不懈努力吧。”
馬超對於李儒為董卓抱屈的想法雖然始終不敢認同,然而李儒的一番話語卻著實讓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沉的思索當中。
李儒又接著娓娓道來:“當時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局勢已然變得如此危急。將軍不妨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西涼的兵馬依舊沒有被全部抽調過來,用以對抗朝廷之上的世家勢力以及那聲勢浩大的諸侯討董大軍。將軍你仔細地思量思量,倘若董公強行去調動西涼的兵馬,與天下諸侯做激烈的對抗,難道西涼的兵馬當真全都無法被董公調動起來嗎?董公倘若心中沒有那份對家國天下的掛念之念,隻是一意孤行地要與他們一決雌雄,想來這場仗打到現在也未必能夠輕易地分出勝負吧?若真的是這樣的情況,那一次異族突然作亂,西涼將軍又能夠憑借什麽兵力來平定西涼呢?倘若西涼被異族所攻破,那麽中原大地必然會四處皆是戰火。這個事情,將軍一定要好好地認真想一想啊。”
這一切對馬超的衝擊著實不可謂不大,馬超甚至在內心深處隱隱有了一絲對李儒所說之話的認同。而李儒也並沒有急切地要求馬超給出任何解答。李儒接著說道:“董卓後來確實也變得暴虐了些,其做法也的確有些過激,這些也是事實,也不必強行去解釋。直至董公快要行將就木的那幾日,我再次從他身上感受到了那一份年輕時的赤子之心。這一切並不是為了向將軍解釋什麽,一切的功過是非,無非是成王敗寇罷了。譬如之前我說的王莽,若是他能成功解決世家大族這個困擾,那他便是開國明君;若是董公能夠解決這一切,那便是伊尹、霍光之輩。但是他們都失敗了,便被徹底打為亂臣賊子,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就比如我。”李儒略帶自嘲地指向自己,又對馬超說道:“你也看到了,我不過是一文弱書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挑,日常吃喝不過是半碗糙米,肉食也吃不得多少,所住之處不過是一處莊園即可。可我也依然是天下人人談之色變的毒士李儒。”
李儒緩緩說道:“想來這些疑惑,我說了這麽多,將軍也有了一絲理解和明悟。董公死後,將軍能夠前來施以援手,足見將軍重情重義。而董公身後之事也是將軍一一妥善交辦,更是足以彰顯將軍的為人。至於為何我們西涼舊部會與董公的侄子董璜產生分歧,最終全部投靠於將軍,這也是因為我們看重將軍的為人。將軍之品德,如璀璨之星,在這亂世之中熠熠生輝。將軍之仁義,讓我們這些在亂世中漂泊之人,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之光。我們相信,在將軍的帶領下,或許能夠尋得一方安穩之地,為這混亂的世道帶來一絲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