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湯若望磕頭行禮,當然是為了給崇禎皇帝留下個好印象。


    但湯若望心裏清楚,真正能幫助他的,仍舊是麵前這個年輕的大元帥。


    “哦?到哪一步了?”張世康沒想到剛一來就得到一個驚喜,便饒有興致的道。


    “最近兩個月,我與畢大人嚐試了好多次,大帥您看。”


    說著,湯若望指著不遠處的一堆試驗的失敗品,大約有二三十根,它們顏色各異,有的呈青色,有的呈黃色,也有的呈土色。


    “那些便是我與畢大人這兩個多月來的成果。


    所謂青銅,便是銅與錫的合金,所謂黃銅便是銅與鋅以及其他金屬的合金。


    這些天我與畢大人反複試驗了二十八次,不斷的嚐試改變錫和鋅在銅水中的比例,終於在幾天前才有所突破。


    大帥請看這最後一根。”湯若望指著最後一次的試驗品道。


    但見那根炮管呈現青色,應當便是青銅所鑄,但炮體顏色已經與葡萄牙人的那門樣炮幾乎一致。


    “這根炮管粗細大小,皆是按照小弗朗機人的那門炮鑄造。


    而且最關鍵的是,重量也一致,大帥不可小瞧了重量。


    我認為各種金屬的重量不同,將它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熔鑄,倘若能做到一樣的大小與質量,再觀其顏色、敲其聲響,便能還原出那銅炮。”


    湯若望一邊說還一邊敲擊那銅炮,而後又敲擊弗朗機人的那門二十四磅炮。


    密度,張世康心裏立即就有個這個名詞。


    這個時候的歐洲雖然還未將整體科技都係統化,但其實已經朝著這個趨勢大步向前。


    就比如金屬的分類、各自的特點、熔鑄合金的比例,以及對於密度的考量,尤其是密度與重量和體積的考量,湯若望雖然沒有說的太詳細,但也足可以看出歐羅巴人在技術上的優勢。


    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本身,更體現在思維上。


    “嗯,很不錯,可曾開始試炮?”張世康撫摸了一下那厚實的炮管,臉上帶著喜色道。


    “迴公爺,這門炮還是有一些瑕疵,但這個瑕疵已經被屬下和湯教士解決。


    您看那邊的那些匠人,最多再有兩刻鍾,那門新熔鑄的炮管,便可以打磨修整完畢。


    屬下打算就用這門炮來做試射。”畢懋康對張世康道。


    剛才他已經聽方總管說,張世康已經被崇禎皇帝晉爵為鎮國公,心中驚訝之餘,更是對未來振興大明火器充滿了信心。


    “好,我今天就在這兒等著,今天必須來它一炮!”張世康高興的對眾人道。


    他也不打攪畢懋康與湯若望處理那門新熔鑄的火炮,而是帶著崇禎皇帝四處觀摩。


    “陛下,莫小看了這個破舊的小工坊,咱們大明的未來,或許就在這小工坊中孕育,臣沒開玩笑。”


    張世康指著周圍的工匠們道。


    西山大營內的這個工坊,原本的班底隻是京營的二三十個老匠戶。


    後來張世康從工部的方逢年那裏,誆騙來了三十個火銃匠人,又從其中一個匠人口中,得知了茅元儀的下落。


    茅元儀剛來沒多久,就解決了斑鳩腳銃的研製,還向他推薦了宋應星。


    宋應星又推薦了畢懋康,畢懋康來了後又推薦了王徵,加上張世康也一直為這個小作坊征召各種能工巧匠。


    即使他去年出征一年,凡是到了哪兒,也會讓廠衛去搜羅匠人,但凡是有技藝高超者,都會被他帶到這裏。


    以至於兩年的時間下來,西山大營內的各種匠人已經達到了六百多人。


    工坊雖然不大,而且除了遂發式火銃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以及改良版紡紗機外,其餘項目大多處於研製階段。


    但張世康相信,隻要給他時間,有他把控著大方向,日後這裏必然會載入大明的史冊。


    而距離這裏僅僅三四裏的地方,製造總局的建設也在大力推進,隻待那邊的工坊建造好,這個工坊的所有人員設施,都會直接鳥槍換炮。


    “火器固然重要,但於朝廷而言,民生也很重要,但朕準許你去做,還有那些海貿,朕都不管,前提是你要管好那些軍隊。


    流寇還未除滅,建虜還在張狂,這些你不可不放在心上。”崇禎皇帝環視了一圈這裏的環境,扭頭對張世康道。


    “放心吧陛下,不會落下,您啊,還是目光不夠遠。


    民生,就靠咱們百姓自己種地,就算種出花來,中興也有個限度。


    哪有出海去搶來得快。


    至於流寇,臣最遲六月份,便準備再次出征,將李自成和張獻忠一舉蕩平。”張世康信誓旦旦的道。


    這片土地雖然孕育了如此多的人,但九年義務告訴他,三山六水一分田,生產力有限的情況下,想靠第一產業發家還是太難了。


    所以必須放眼海外,大力研製火器和造船業。


    但很顯然,崇禎皇帝隻聽到了最後一句。


    “六月出征?”崇禎皇帝目光立即變得熾熱。


    流寇不除,永遠是崇禎皇帝的一塊心病,但他之前並不想打亂張世康對於軍務的計劃,所以一聽張世康六月便要滅流寇,很是有些激動。


    “對,到那時江南江北的農作物,都可有收成,糧食短缺的情況可以緩解,正好趁著這個時機,去一趟川蜀。”張世康隨口道。


    “朕,等著你的好消息。”崇禎皇帝的心情一下子就好起來了。


    不大會兒的功夫,那門新熔鑄出來的銅炮已經被打磨完畢。


    畢懋康讓工匠把早已準備好的炮架與炮管組裝。


    張世康立即命令手下拉來一輛野戰用炮車,一番折騰之後,五六匹馬便拉著那炮車出了西山大營。


    張世康帶著一大波親衛,一邊護持著崇禎老哥一邊跟著炮車往外走。


    走了約莫一刻多鍾,一行人走到西山的山腳下,那裏是畢懋康選定的臨時試炮地點,已經安裝好了好幾個木質靶子。


    一群工匠在畢懋康的指揮下,將新炮架設好,而後是熟練的裝填火藥,又把與口徑相符的鐵彈以特製布料包裹,然後將炮彈壓入炮膛。


    一個匠人拎著個火把,往後看了一眼畢懋康,請求同意點火。


    畢懋康又往後看了一眼張世康,張世康點了點頭,同時對崇禎老哥道:


    “陛下,捂著耳朵啊,可特麽響了。”


    說著他自己就先捂上了耳朵,崇禎老哥這次很聽勸,也捂上了耳朵。


    那匠人得了令後,便將火把杵在了火繩上,而後撒丫子就跑。


    這是新炮的第一次試射,誰也不知道是不是會炸膛,或者發生什麽其他意外。


    大部分人都躲在了三十步開外。


    隨著一陣黑煙騰起,片刻之後。


    轟——的一聲,新炮炸響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攪屎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者寒寒並收藏大明第一攪屎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