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先秦諸子百家之墨家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作者:雪泥鴻爪ad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配合著這本書,徐有知其實也出了一本新書就是《詞典》婆媳一些詞語含義的流變,提醒當代文人不要看古文時望文生義。
比如先秦儒家所說的君子與小人。君子就是正經的國君之嫡子,引申下來就是各大家族的嫡長子。小人則與之相對應為沒有爵位繼承權的庶子或者嫡次子。帶入這句話去理解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能順利的理解。否則君子為什麽要去養女子與小人呢?為什麽還會抱怨難養呢?就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語義的流變很自然就會讓人明白,大家名為儒學,其實隻是自己心中的儒學。離先賢的儒學從一開始的文字理解上就已經相去甚遠了。
儒家之後,自然就是墨家了。畢竟先秦這就是兩冤家。
儒家巫馬子準確地說出了儒家禮製的基礎,就是血緣,就是以血緣親疏的差序格局。也叫愛有等差。對比下來墨家則是兼愛天下了。
墨家認為以血脈定禮製的禮製本身才是天下霍亂的根源。當做不到兼愛天下時,就無法保證每一個人被愛。這一點粗看很荒謬其實細看很正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情景下都是嫡出都是血脈更親近的一方。那麽一個人在比血脈的過程中吃虧,完全可以去拉攏更強大血脈的來幫自己找迴場子。
由於不同的事情,其主宰並不唯一,那麽最強血脈同樣不唯一。強血脈在自身領域橫行無忌,直到遇到更強的。這就是霍亂的根源。
從這一點看,墨家的世界觀是開放的。因為不開放,兼愛沒有意義。當世界是存量競爭時,誰兼愛誰吃虧。兼愛是需要增量利益來作為協調工具的。在認識論上,隻要是正常人都應該可以認識這個世界的。目的則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手段方法上是自食其力、互助互利、鋤強扶弱,在信號上是反對戰爭,因為戰爭會破壞兼愛所需的舊社會環境,進而破壞這種社會自然演化過程。兼愛並不以仁義為前提。即使是不仁不義也可能誕生兼愛。在長期多次博弈中,兼愛組自然會獲勝。但戰爭會打亂博弈的鏈條,從而讓兼愛不劃算,戰爭更加短平快。兼相愛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否則就是處理矛盾,解決涉嫌問題的人了。沒有兼相愛,矛盾的事不停,矛盾衝突的人就會窮無盡,自然就是緣木求魚。
總之,墨家的人更有一致性,天命之下人人平等。在和平的長期博弈關係中,自然會催生兼愛。是先秦諸子中最先實現道德與利益的統一。總結而言,墨家則是右上的學問,與先秦儒家的左下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兼相愛,交相利。如果墨家還有什麽在當前大明被忽略的,那就算兼相愛的道德要與交相利的利益相一致。即道德與利益的一致。進一步講,就是新的利益就要有新的道德。當道德或者禮製與利益不一致時自然就會天下大亂。正好印證周朝井田製的崩潰,而導致周禮的崩潰。舊的利益崩潰下,周禮不複存在也是必然。這也是王莽複古必然失敗的根源。
從墨家來講,最早建立適應新的利益的道德的國家,必然是亂世的贏家。話或許說對了,但可惜贏家不是墨家,這就顯得頗為遺憾了。這是為什麽呢?
這就不得不提墨家自己的邏輯問題了。盡管在思想上是右上,但一落地到正治上,其最根本的就是強調君主專製,逐級尚同。就是先讓君主兼愛尚同再選賢任能,讓下麵的人逐級實現兼愛尚同。這政論與思想是矛盾的。逐級尚同本質上否定了人人皆可認識世界,強調認識世界的順序是先君主,再士大夫,再是其他人。其迅速淪為了一個右下的學問,反而顯得與儒學肩並肩起來。其自己理論與政論相悖,也是其必然走向消亡的根源。每一個真心相信墨家理論的都會反對墨家的正治主張。這種痛苦才是當年墨家人才相繼出走的根源吧。
這一章節末尾配合的天涯知道閣提問則是大明當前有新的利益群體嗎?需要有新的道德嗎?
比如先秦儒家所說的君子與小人。君子就是正經的國君之嫡子,引申下來就是各大家族的嫡長子。小人則與之相對應為沒有爵位繼承權的庶子或者嫡次子。帶入這句話去理解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能順利的理解。否則君子為什麽要去養女子與小人呢?為什麽還會抱怨難養呢?就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語義的流變很自然就會讓人明白,大家名為儒學,其實隻是自己心中的儒學。離先賢的儒學從一開始的文字理解上就已經相去甚遠了。
儒家之後,自然就是墨家了。畢竟先秦這就是兩冤家。
儒家巫馬子準確地說出了儒家禮製的基礎,就是血緣,就是以血緣親疏的差序格局。也叫愛有等差。對比下來墨家則是兼愛天下了。
墨家認為以血脈定禮製的禮製本身才是天下霍亂的根源。當做不到兼愛天下時,就無法保證每一個人被愛。這一點粗看很荒謬其實細看很正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情景下都是嫡出都是血脈更親近的一方。那麽一個人在比血脈的過程中吃虧,完全可以去拉攏更強大血脈的來幫自己找迴場子。
由於不同的事情,其主宰並不唯一,那麽最強血脈同樣不唯一。強血脈在自身領域橫行無忌,直到遇到更強的。這就是霍亂的根源。
從這一點看,墨家的世界觀是開放的。因為不開放,兼愛沒有意義。當世界是存量競爭時,誰兼愛誰吃虧。兼愛是需要增量利益來作為協調工具的。在認識論上,隻要是正常人都應該可以認識這個世界的。目的則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手段方法上是自食其力、互助互利、鋤強扶弱,在信號上是反對戰爭,因為戰爭會破壞兼愛所需的舊社會環境,進而破壞這種社會自然演化過程。兼愛並不以仁義為前提。即使是不仁不義也可能誕生兼愛。在長期多次博弈中,兼愛組自然會獲勝。但戰爭會打亂博弈的鏈條,從而讓兼愛不劃算,戰爭更加短平快。兼相愛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否則就是處理矛盾,解決涉嫌問題的人了。沒有兼相愛,矛盾的事不停,矛盾衝突的人就會窮無盡,自然就是緣木求魚。
總之,墨家的人更有一致性,天命之下人人平等。在和平的長期博弈關係中,自然會催生兼愛。是先秦諸子中最先實現道德與利益的統一。總結而言,墨家則是右上的學問,與先秦儒家的左下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兼相愛,交相利。如果墨家還有什麽在當前大明被忽略的,那就算兼相愛的道德要與交相利的利益相一致。即道德與利益的一致。進一步講,就是新的利益就要有新的道德。當道德或者禮製與利益不一致時自然就會天下大亂。正好印證周朝井田製的崩潰,而導致周禮的崩潰。舊的利益崩潰下,周禮不複存在也是必然。這也是王莽複古必然失敗的根源。
從墨家來講,最早建立適應新的利益的道德的國家,必然是亂世的贏家。話或許說對了,但可惜贏家不是墨家,這就顯得頗為遺憾了。這是為什麽呢?
這就不得不提墨家自己的邏輯問題了。盡管在思想上是右上,但一落地到正治上,其最根本的就是強調君主專製,逐級尚同。就是先讓君主兼愛尚同再選賢任能,讓下麵的人逐級實現兼愛尚同。這政論與思想是矛盾的。逐級尚同本質上否定了人人皆可認識世界,強調認識世界的順序是先君主,再士大夫,再是其他人。其迅速淪為了一個右下的學問,反而顯得與儒學肩並肩起來。其自己理論與政論相悖,也是其必然走向消亡的根源。每一個真心相信墨家理論的都會反對墨家的正治主張。這種痛苦才是當年墨家人才相繼出走的根源吧。
這一章節末尾配合的天涯知道閣提問則是大明當前有新的利益群體嗎?需要有新的道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