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身殿內,永興帝掃視一周後不再多言。


    近些年,他的身體愈發的差,朝中事宜多交由東宮處置。


    說起來太子已經監國數載了,心中這般想著,永興帝麵上稍有煩躁表露。


    若非殿試是國之大事,事關朝廷體麵,他絕對沒有動身過來的意思。


    露了下臉,簡單說幾句,永興帝就往皇極殿參加朝會。


    大乾是三日一小朝,七日一大朝,皇帝大概率是視朝打瞌睡。


    打瞌睡的原因也是奇葩,朝會的主要目的是討論國家政務,決策重要事項,並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


    但問題是來參加朝會的人太多了,小朝會就多達百來人。


    大小九卿不算,六部五寺各衙署的主官和副手就不知要來多少。


    每月的大朝會,更是要求在京五品及品階以上的官員盡皆到場,皇極殿肯定是站不下,隻能在大殿外舉行。


    人一多就避免不了七嘴八舌,根本就不是談事的場合。


    漸漸的朝會就變成了類似於公司匯報工作的早會,大家花兩個時辰聽完後,就跟沒事人一樣迴衙門當值,完全沒有絲毫意義。


    而且古代的打工人還不同,他們完全是站著聽領導訓話,擱後世好歹有把椅子坐著。


    李承平探頭一看,身體力行的年輕官員還好,那些年紀稍大的朝官卻都有些如喪高比的意思。


    內閣首輔都討不到位置坐,他們這些人也就隻能熬著。


    一想到往後自己也要經受這種磋磨,李承平嘴角掛的笑立馬就垮了下來。


    最煩參加這種毫無實質意義的會,更吸引李承平的其實是不定時的廷議。


    廷議其實才是朝廷的最高決策討論會。


    相對於朝會來說,它沒有固定時間,而且實際上取代了原本賦予朝會的職能。


    在遇到國家大事時,由皇帝召集相關大臣進行商議和決策,一般是二三十人與會。


    這樣的議事方式才是目前看來,封建時代政務處理上最合理最高效的手段,畢竟,上百人各抒己見往往會壞事,效率還十分低下。


    再說了,製定國策的時候,誰見過是很多人一同參與的。


    往往都是三、五人在一個小房間裏麵開會,商議好就以詔書的形式發放到各個衙署去辦。


    絕沒有大事大會的時候,大事小會才符合實際。


    沒給李承平多想的時候,這些朝中事宜都是他往後才會經曆的,眼下更重要是讓自己在殿試中出彩。


    謹身殿內,雖然大部分官員都去上朝了,但仍留下一些人監考。


    這些官員站立於殿中,幾乎都身著緋袍,基本都是朝廷的重要大臣。


    李承平在西安府的時,他所見到的最大官員怕就是陝西巡撫而已。


    然而,在謹身殿裏,每一個官員的威嚴和權勢都遠遠超過了陝西巡撫。


    倒不是說他們官位在陝西巡撫之上,在中樞和不在中樞,其中蘊含的東西有很多。


    在外哪怕是權勢滔天,隻要天下事還在朝廷,還在皇帝,那管他是哪方大員,在朝廷眼裏都是小卡拉。


    別說六部堂官了,哪怕是讓錢昀迴京當個六部侍郎,他都得屁顛屁顛樂的往迴跑。


    京官就是京官,據趙琳所說,他入仕這麽多年,還沒發現過真正想外放的,那個不是梗著脖子往京城裏麵擠。


    在一眾官員中,除了李承平會試時的座師汪閣老。


    李承平還發現了站在汪閣老身旁的是他鄉試時的座師王明覺。


    見李承平朝他望來,王明覺迴以一個溫和的笑臉。


    他是真沒想到這小子這麽爭氣,本想讓他那個前二十撐撐場子,誰能想到竟直接奪了魁首。


    當初聽到這個消息,他還傻樂,覺得是自己麵子大,老丈人在意他。


    可細細一想又覺得不真切,早幾十年幹嘛去了,以前怎麽沒發現他對自己這麽好。


    汪閣老同樣按照順序將目光鎖定在李承平身上,嗯,與他想象中一樣,年輕有活力,膽子還大。


    這些新科貢士那個不是低下頭來戰戰兢兢,惟有他敢於四處探看張望。


    膽大卻又不失謹慎,隻看一眼絕不多看,倒是讓人挑不出毛病。


    心中憶起孫女的說辭,汪閣老眼眸又是一變,半閉著眼不再打量,跟入定一般,不知在想什麽。


    永興帝離開後,就有考官舉著策題,供一眾貢士抄錄。


    隨著外麵傳來幾聲清脆的鞭響,這是朝會開始的聲音,同時考試也是正式開始。


    殿試,又稱“禦試”、廷試或“廷對”,由皇帝親自主持,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


    盡管皇帝不在,但並不妨礙這些貢士們心裏緊張。


    明晃晃的大殿內,四周都有考官巡視,沒有哪個人能全然把心態放平穩。


    參加殿試的考生都是通過會試的貢士,心理素質已經很是抗打,目前還沒出現有人怯場,慌中出錯。


    考生們隻需要答對一道策問就可以了。


    李承平很是鎮定地看向眼前的考題,由於殿試隻考策問一道題,所以這道題可謂是一題定生死。


    如果答錯了或者答得不好,很大概率會影響到自己的仕途。


    他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開始認真閱讀題目。


    見李承平這麽快穩下心神,聚精會神的看起題來,汪閣老輕咦一聲不禁多瞅幾眼。


    這道策問題目很長,足有千字之多,單單通讀下來就要不少時間,考生們若不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旦理解中斷,會很耽誤功夫。


    永興帝的問題有點多,問的也雜,讓人頭疼。


    殿試的考察就是以時務策的方式,向已通過會試的士子來征求對社會緊要問題的看法和對策。


    士子們需要在殿試策論中模擬臣子的話語方式,將其平日積累的經史素養與對時務的通達認識熔煉為器識,來對問題做出迴應。


    李承平對這道時務策的第一感受就是,很亂,感覺永興帝是什麽都想問,東拉西扯的讓人不知從哪裏作為切入點。


    隻見策題上寫道。


    製曰:“朕惟自古帝王之致治,其端固多,而其大不過曰道、曰法而已。是二端者,名義之攸在其有別乎?


    ......


    其直述以對,毋泛騁浮辭而不切實用。朕將采而行之。”


    殿試的這道時務策側重點有很多,考察了以往李承平很少見識到的實際問題。


    前朝殿試的題目李承平有過很深入的研究,其中以民生與經濟、邊海防、吏治為主旨的發策居多,這些問題往往與當時的社會情勢相唿應。


    永興帝的這道題讀起來駁雜,細細品味下,李承平不得不承認皇帝在認知層麵很不簡單。


    皇帝對於現實問題的看法,簡直可以用一針見血來說。


    大乾如今的問題有很多,其中的吏治問題就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候。


    乾初在吏治方麵注重選賢用能,刑法嚴苛,以重典治吏。


    對於這點,李承平覺得要以才德衡量之法,主張考課貴精。


    這道時務策就是以“求賢用人”發策。


    永興帝感歎:“其有能者,委以心腹,多麵從而誌異。察之不詳,而用太驟之過。”


    意思是開國以來,對賢才孜孜以求,但總難見效,其還感歎識人難、用人難,提出官員選拔、考核與監督的問題。


    李承平越往後看,越覺得永興帝有些好笑。


    果然,師父在小黑屋特訓時說的話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


    殿試考察這些新科貢士,不是皇帝的主要目的,皇帝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


    這些擠壓的朝事,都是他的心頭患。


    這些貢士有法子處理最好,如若沒有好的法子,那他就挑一份自己最最中意的便是,反正怎麽都不虧。


    殿試這一場考到申時,一道題看似駁雜,讓人無可下筆,但寫起來後,李承平很快就有些忘乎所以,很是投入。


    寫著寫著就寫嗨了,好在是在稿紙上作答,還有更改的餘地。


    將腦海中的思緒全部理清之後,李承平再次閉上眼睛陷入沉思之中。


    對於這次殿試的文章,他必須要慎重對待,畢竟這可是關係到他未來仕途。


    這次殿試的題目主要考察的是吏治,也就是說需要考生們探討如何製定合理的考核和監察製度。


    此時此刻,考場內其他士子也都在埋頭苦思著。


    他們都深知這場殿試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個好成績。


    在參加殿試之前,李承平曾花費大量時間磨練自己的策問能力。


    雖然這道考題很長,但隻要找到了重點,就能最大程度地迴答出皇帝所提出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殿試實際上考驗的是士子是否能夠提供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就拿這道吏治題來說,如果永興帝隻是簡單地詢問大家關於吏治問題的看法,那麽士子們隻需要從選拔提升、績效考核以及監督問責等幾個方麵來思考並給出建議即可。


    因為官場風氣直接影響國家的穩定與繁榮,而治理國家的關鍵則在於吏治。


    李承平坐在那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的眼神專注而凝重,努力挖掘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周圍的考生們都已經開始動筆了,他們或奮筆疾書,或低頭沉思,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專注和認真。


    李承平依然靜靜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緒裏。


    終於,李承平動了起來。


    他輕輕地拿起一支墨筆,在考卷上緩緩地寫起來。


    李承平覺得殿試文章最最重要的便是不能順著皇帝心意寫,原因很簡單,皇帝是找你解決問題的,不是讓你給他拍馬屁的。


    朝中百官那麽多人,可不缺阿諛奉承之人。


    讀書人信奉的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幫著皇帝整治和自己一樣的牛馬多少不合適。


    但華夏是真的卷,李承平是真的不想給皇帝想辦法,可架不住有人賤啊!


    你不幹不說,有的是人幹人說。


    皇帝想要整百官,加強皇權,李承平明明知道自己寫了能拿高分,他總不能憋著不寫吧!


    所謂利益共同體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李承平聽了很多年的文官集團,但臨到他體驗見識過後,覺得完全不是那麽迴事兒。


    百官隻在乎自己所關切的,別人似乎關他們什麽事。


    永興帝問吏治,明朝張居正的考成法相較於現在的發展階段很是先進。


    李承平有意將這些加一些到對策之中,不過肯定不是照搬照抄,那樣就太先進了。


    事情考慮的太過全麵反而不好,容易惹人質疑,不好把事情做絕。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有的考生已經寫完了整整一張紙,而李承平仍然保持著沉默。


    然而,他的臉上並沒有露出絲毫的緊張或焦慮之色。


    考場中的氣氛愈發肅穆莊重,監考的官員們個個神色嚴肅,給人一種無形的壓力。


    這些官員大多身居高位,他們的存在讓整個考場彌漫著一股威嚴的氣息。


    許多考生在下筆時都顯得有些戰戰兢兢,生怕寫錯一個字或答錯一題。


    太陽逐漸升高,陽光透過窗戶灑進考場,照在了李承平的身上。


    他的字跡工整,每一筆都顯得格外有力。


    隨著筆尖的移動,李承平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他的文字如流水般流暢自然。


    他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和感悟逐一展現在紙上,展現出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見解。


    “臣李承平對:察之不詳而用太驟之過,天下之才,生之為難,成之為尤難……”


    他沿用了《資治通鑒》中的觀點:“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才德全盡者為聖人,才德俱無者為愚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


    李承平接下來又寫,應量才德而授職,庸劣者黜退,無需殺戮;小人為禍,奸邪者除惡務盡;純德君子多加曆練。


    李承平建議以經義治事的法子,“經義齋者,各治一經”,務“明體”之學。


    後麵就是一通巴拉巴拉,反正就是引經據典,向前輩討法子來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


    低情商的說法就是,寫的多,就是為了水。


    高情商迴答則是,方便陛下更直觀的看待古今問題解決方案對比,讓自己的論述更有據。


    其實,李承平這麽一通寫下來已經有些直言不諱了,讓身後觀看之人有些怔然。


    若李承平將視線移到正前方的汪閣老身上就能知道,有個不得了的人物正站在他身後,瞧他破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寒門讀書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右顛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右顛倒並收藏科舉,寒門讀書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