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城內街上所見,人太多。
趕上了古代北京城的旅遊旺季,隻能說一句糟心。
劉孖然滿臉不情願,“孔廟不是去過了嗎!還拜,再說了,去也要去大寺,找些犄角旮旯幹嘛!”
去小寺廟、道觀是李承平見京城內外人數不減,臨時決定的。
大寺廟或道觀人太多了,請願的士子、婦人多到嚇人,他委實不想再去擠。
時間還早,又不是沒工夫,先往高梁河玩一圈就是。
李承平這麽一解釋,幾人認同的點點頭。
遊人太多的痛苦算是被他們給深深體會到,劉孖然更是丟了錢袋。
李承平要借錢給他,這小子還不要。
還以為他有法子,再不濟是想著問會館掌櫃借。
大家都是同鄉,有人作保,借些銀錢大概率是可行的。
但劉孖然是一個法子都沒用,給家裏去了一封信,便不管了。
出行有會館車馬可坐,倒是無礙,可吃喝卻奶奶的純靠蹭。
李承平都不知道他這張嘴花了他多少銀子,吃的多,吃法還新穎。
本來養個牛蛋就已經夠李承平受的,再加上他,荷包瞬間癟了下去。
劉孖然露著笑臉,問道:“高粱橋那可有吃食?”
還想著吃,李承平當沒聽見,望著外麵景色。
柳安沒有遲疑,“自然有,都是附近農人家中做的,能吃到什麽,全憑運氣。”
“久安...”
乍聽劉孖然這麽溫和的聲音,李承平下意識看了過來。
果然沒好事。
一迴頭就對上了劉孖然這大饞小子的可憐眼神。
從荷包掏出一塊碎銀子給他,劉孖然嘰嘰喳喳的跟個麻雀似的問著,京城附近的風聞軼事。
高梁河果然名不虛傳,這裏有不少朝廷督造的水利工程,開鑿通惠河時,工部在不同河段修建了閘壩與橋,高粱橋便是其中之一。
橋梁位於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橋南北各有牌樓一座,南排樓南麵曰長源,北麵曰永澤;北牌樓北麵曰資安,南麵曰廣潤。
由於通惠河的水源,朝廷對於沿河的環江治理及河道管理非常重視。
所以,每過清明前後,河水兩岸就泛了青色。
綠意盎然的景色讓人心裏好一陣舒坦,黃灰色的土地見的多了,猛地看見這一抹綠意怎不讓人開心。
拴好馬,鎖好車廂,幾人朝河岸走去。
劉孖然早已等不及,撒開步子往前衝去。
牛蛋有意跟著,看了李承平一眼,見李承平點頭就跟著劉孖然跑了起來。
若劉孖然是沒來由的歡喜,牛蛋則是快抑製不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快意。
村裏娃,突然進城的新鮮早已過去,土路草地才能喚起他們的興致。
李承平不比牛蛋強多少,笑看著潺潺河水,心自從來到京城首次完全靜下來。
會試牽動的心力太大,勞逸結合總是掛在嘴邊,可一旦忙起來,什麽都別提。
展開手迎風向前走去,李承平覺得這或許是春闈過後最後的輕鬆時刻。
落第就不提,心理壓力和備考壓力席卷而來。
高中杏榜則更不用說,衙門上值是少不了的。
大乾朝還算好的,視朝官員算上重大節假日,例如皇帝和太後的壽誕,以及春節等,攏共算下來頂多二十幾日。
這麽算或許不太直觀,平均下來就相當於一月休兩天。
每周雙休隻能是奢望,單休都是休想的事情。
越想李承平越覺得苦逼,搖著腦袋將煩惱都搖出來。
看著河景,不再去想這些煩心事。
高梁河邊興建了不少佛寺,有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極樂寺、廣通寺等,屬於是京城著名遊覽勝地之一。
從橋上往這些寺廟看去,李承平發現沒有一家是人少的。
人頭攢動,大門怎麽看都不真切,淨見一個兩個的小腦瓜。
不湊巧,橋梁之上人也是多,李承平秉承著到此一遊的想法,哪怕人多,也是上了橋,打個卡。
若是不上橋,總覺得會有沒來過的意味。
人多,不得不放緩腳步。
李承平苦笑,誰說古代百姓生活單調的,自打來了京城,就沒有人少的時候。
高梁河風景獨好,這裏距離城門很近,出城即至,李承平不禁想起一篇遊記中寫過這番景色。
“兩水夾堤,垂楊十餘裏,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如今一看,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遠處河畔,士人女子嬉戲激水,好不奇妙。
清明節算是高梁橋的一個高峰,據《帝京景物略》載:“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輿者則......”
數以萬計的人,或騎馬、或步行來到高梁橋,席地而坐,並玩各種遊戲。
人群綿延三四裏之廣,可見其盛況。
滿足口腹之欲的商販是真不少。
劉孖然錢很快就花完,看見還想買的,立馬跑迴來可憐巴巴的看著李承平。
說真的,李承平可不是被他的眼神所打動,純純是受不了他的可憐攻擊。
橋梁附近,商販或設棚或臨路擺攤,一些酒鋪、茶鋪也隨之興起。
由著性子玩了許久,劉孖然發箍都跑的鬆散開來。
他卻渾然不知,左右手各拎著大包小包的點心四處張望著熱鬧。
冬春之際,天黑的早。
幾人顯然沒盡興,但時間不允許。
最後落腳的地方是一處小寺廟,叫做積水寺。
寺廟在半山腰上,因一座積水潭而得名。
說是山,其實就是一處小土包,不好當著僧人的麵玩笑。
幾人一驚一乍的讚歎著山巒的雄偉。
小和尚與榮有焉,很少開心,老和尚則給了個不必如此戲精的眼神。
寺廟小,人也少。
寺門就停了兩駕馬車,左邊那駕是李承平他們的,右邊那駕,嗯,也是他們的。
所以,這小寺廟是真的不吸香客。
大的不一定最好,但一定人多,古今向來如此。
廟裏和尚的人員構成很是簡單,大和尚和兩個小和尚。
不像南北朝,和尚與百姓無異,托庇在佛寺之中的牛馬罷了,該種地還是要種地。
這個時代的和尚就不是如此,不說別的寺廟,反正積水寺的和尚大概是有信仰的,盡管不多。
因為這處寺廟沒有納入僧錄司的管理之下。
僧錄司是朝廷設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機構,負責任命和考察僧官。
當和尚也難得清淨,想要超脫於世俗之外,或許隻能....你懂的。
因此,李承平說積水寺的和尚有點信仰的緣由就是出於這種考量。
沒等李承平進去與寺廟大小和尚施禮,就聽到山下傳來車軸滾動的巨大響聲。
在京城喧囂的環境下自然不會引人過分注意,可放在四野這般空曠的環境下,怕是想不聽見都難。
李承平不僅知道有人上山,還知道是個女子,因為車頂和車身真的太粉了。
趕上了古代北京城的旅遊旺季,隻能說一句糟心。
劉孖然滿臉不情願,“孔廟不是去過了嗎!還拜,再說了,去也要去大寺,找些犄角旮旯幹嘛!”
去小寺廟、道觀是李承平見京城內外人數不減,臨時決定的。
大寺廟或道觀人太多了,請願的士子、婦人多到嚇人,他委實不想再去擠。
時間還早,又不是沒工夫,先往高梁河玩一圈就是。
李承平這麽一解釋,幾人認同的點點頭。
遊人太多的痛苦算是被他們給深深體會到,劉孖然更是丟了錢袋。
李承平要借錢給他,這小子還不要。
還以為他有法子,再不濟是想著問會館掌櫃借。
大家都是同鄉,有人作保,借些銀錢大概率是可行的。
但劉孖然是一個法子都沒用,給家裏去了一封信,便不管了。
出行有會館車馬可坐,倒是無礙,可吃喝卻奶奶的純靠蹭。
李承平都不知道他這張嘴花了他多少銀子,吃的多,吃法還新穎。
本來養個牛蛋就已經夠李承平受的,再加上他,荷包瞬間癟了下去。
劉孖然露著笑臉,問道:“高粱橋那可有吃食?”
還想著吃,李承平當沒聽見,望著外麵景色。
柳安沒有遲疑,“自然有,都是附近農人家中做的,能吃到什麽,全憑運氣。”
“久安...”
乍聽劉孖然這麽溫和的聲音,李承平下意識看了過來。
果然沒好事。
一迴頭就對上了劉孖然這大饞小子的可憐眼神。
從荷包掏出一塊碎銀子給他,劉孖然嘰嘰喳喳的跟個麻雀似的問著,京城附近的風聞軼事。
高梁河果然名不虛傳,這裏有不少朝廷督造的水利工程,開鑿通惠河時,工部在不同河段修建了閘壩與橋,高粱橋便是其中之一。
橋梁位於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橋南北各有牌樓一座,南排樓南麵曰長源,北麵曰永澤;北牌樓北麵曰資安,南麵曰廣潤。
由於通惠河的水源,朝廷對於沿河的環江治理及河道管理非常重視。
所以,每過清明前後,河水兩岸就泛了青色。
綠意盎然的景色讓人心裏好一陣舒坦,黃灰色的土地見的多了,猛地看見這一抹綠意怎不讓人開心。
拴好馬,鎖好車廂,幾人朝河岸走去。
劉孖然早已等不及,撒開步子往前衝去。
牛蛋有意跟著,看了李承平一眼,見李承平點頭就跟著劉孖然跑了起來。
若劉孖然是沒來由的歡喜,牛蛋則是快抑製不住自己心中的那份快意。
村裏娃,突然進城的新鮮早已過去,土路草地才能喚起他們的興致。
李承平不比牛蛋強多少,笑看著潺潺河水,心自從來到京城首次完全靜下來。
會試牽動的心力太大,勞逸結合總是掛在嘴邊,可一旦忙起來,什麽都別提。
展開手迎風向前走去,李承平覺得這或許是春闈過後最後的輕鬆時刻。
落第就不提,心理壓力和備考壓力席卷而來。
高中杏榜則更不用說,衙門上值是少不了的。
大乾朝還算好的,視朝官員算上重大節假日,例如皇帝和太後的壽誕,以及春節等,攏共算下來頂多二十幾日。
這麽算或許不太直觀,平均下來就相當於一月休兩天。
每周雙休隻能是奢望,單休都是休想的事情。
越想李承平越覺得苦逼,搖著腦袋將煩惱都搖出來。
看著河景,不再去想這些煩心事。
高梁河邊興建了不少佛寺,有大護國仁王寺、昭應宮、極樂寺、廣通寺等,屬於是京城著名遊覽勝地之一。
從橋上往這些寺廟看去,李承平發現沒有一家是人少的。
人頭攢動,大門怎麽看都不真切,淨見一個兩個的小腦瓜。
不湊巧,橋梁之上人也是多,李承平秉承著到此一遊的想法,哪怕人多,也是上了橋,打個卡。
若是不上橋,總覺得會有沒來過的意味。
人多,不得不放緩腳步。
李承平苦笑,誰說古代百姓生活單調的,自打來了京城,就沒有人少的時候。
高梁河風景獨好,這裏距離城門很近,出城即至,李承平不禁想起一篇遊記中寫過這番景色。
“兩水夾堤,垂楊十餘裏,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如今一看,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遠處河畔,士人女子嬉戲激水,好不奇妙。
清明節算是高梁橋的一個高峰,據《帝京景物略》載:“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輿者則......”
數以萬計的人,或騎馬、或步行來到高梁橋,席地而坐,並玩各種遊戲。
人群綿延三四裏之廣,可見其盛況。
滿足口腹之欲的商販是真不少。
劉孖然錢很快就花完,看見還想買的,立馬跑迴來可憐巴巴的看著李承平。
說真的,李承平可不是被他的眼神所打動,純純是受不了他的可憐攻擊。
橋梁附近,商販或設棚或臨路擺攤,一些酒鋪、茶鋪也隨之興起。
由著性子玩了許久,劉孖然發箍都跑的鬆散開來。
他卻渾然不知,左右手各拎著大包小包的點心四處張望著熱鬧。
冬春之際,天黑的早。
幾人顯然沒盡興,但時間不允許。
最後落腳的地方是一處小寺廟,叫做積水寺。
寺廟在半山腰上,因一座積水潭而得名。
說是山,其實就是一處小土包,不好當著僧人的麵玩笑。
幾人一驚一乍的讚歎著山巒的雄偉。
小和尚與榮有焉,很少開心,老和尚則給了個不必如此戲精的眼神。
寺廟小,人也少。
寺門就停了兩駕馬車,左邊那駕是李承平他們的,右邊那駕,嗯,也是他們的。
所以,這小寺廟是真的不吸香客。
大的不一定最好,但一定人多,古今向來如此。
廟裏和尚的人員構成很是簡單,大和尚和兩個小和尚。
不像南北朝,和尚與百姓無異,托庇在佛寺之中的牛馬罷了,該種地還是要種地。
這個時代的和尚就不是如此,不說別的寺廟,反正積水寺的和尚大概是有信仰的,盡管不多。
因為這處寺廟沒有納入僧錄司的管理之下。
僧錄司是朝廷設立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機構,負責任命和考察僧官。
當和尚也難得清淨,想要超脫於世俗之外,或許隻能....你懂的。
因此,李承平說積水寺的和尚有點信仰的緣由就是出於這種考量。
沒等李承平進去與寺廟大小和尚施禮,就聽到山下傳來車軸滾動的巨大響聲。
在京城喧囂的環境下自然不會引人過分注意,可放在四野這般空曠的環境下,怕是想不聽見都難。
李承平不僅知道有人上山,還知道是個女子,因為車頂和車身真的太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