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認識後,張夫子就打算讓李承平入座。
講學堂內沒有椅凳,地上僅擺放著一張坐墊,學子需跪坐聽課。
未等李承平坐定,就聽堂內有聲音響起。
“座次有先後,咱們都是以成績而論,這旬大考是攆不上了,但李兄既然是今年的案首,想必不懼夫子考較。”
“確實,有多大能力,端多大碗,小心別摔著。”
李承平將屁股從坐墊上抬起,直起身子。
他知道若不露點本事,這位置甭想坐安穩。
不知是不是張夫子有意為之,他讓李承平坐的位置正正好好位於第一排。
倒不是張夫子想坑這個新來學子,還是出於對山長的考慮,李承平到底是山長弟子。
“請夫子考較。”李承平出列道。
張夫子略微遲疑了一下,隨後點了點頭,質疑聲聽多了,他也好奇李承平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你是今年的府試案首,四書五經想必是通讀過的,底子自不必說,但我看你本經還未抉擇,那便著重問問經學吧!”
李承平道:“請夫子考較!”
本經是讀書人的經世要義,言談,行事,盡皆以此而行,三觀皆依據本經來,研學貫通後,方可經世。
但凡是走舉業的士子,都需要從五經中挑選其一,作為本經。
若考生能堅持到會試,到時會從四書五經中分科來考。
若是選的詩經,則考生選取主考官命題的詩經內容作答,考卷就會落入詩經這一房,詩房的考官則會單獨自行閱卷。
設置本經的意思,就是想要考生專挑一本經書研習,做到精益求精,不可貪多,導致學了個四不像。
李承平多少有點慌,五經他都有涉獵,隻是有點駁雜,擔心會記混。
張夫子將夾在手臂處書冊放下,簡單思索後道:“《詩》中以道誌也,何以陳之於勸懲黜陡之典?”
不單單是李承平在思考,講學堂內的其他學子同樣如此。
細細想來,有些學子不禁眉頭微皺,因為他們有些人一時間,也沒好的破題思路。
不像考察記憶力,李承平很難快問快答。
即興發揮下,道:“《詩》所以道誌也,聖賢命弟子以觀民風。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勸;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誌,刺之則民知所懲。以是巡行諸侯之境土,而黜陡行焉。”
見李承平不過須臾便給出了不錯的答案,張夫子麵色如常,心底卻給李承平點了個讚。
從迴答速度和內容來看,李承平儼然是個有真材實料的。
這題迴答後,張夫子無意出第二道,可掃視一圈,見還有人不服氣。
能進關中書院進學的士子,幾乎沒有庸才,李承平能夠如此之快的迴答問題,卻不見得其他人就做不到。
李承平同樣看出,點頭示意張夫子繼續。
沉吟稍許,張夫子道:“經書暫且擱置,咱們還有課程進行,不宜耽擱太久,聽聞你以博聞強記著稱,咱們就來問對。”
古代夫子十分重視師徒關係,問對是老師與弟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論語》就是孔子與其弟子問對時的內容,當前的問對逐漸演變成了考較弟子時即問即答,講究一個反應力。
“大才至於是邦也,王必問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李承平沒有遲疑,迴道:“大才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大才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君子所以異與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仁。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陳夫子接連數道題目甩出,李承平從容迴答,身後那些同窗自問他們是否可以。
多半是很難,與李承平不假思索的快速迴答相對,其他士子盡皆麵露難色。
就像老師說與學生對答案一般,第一道才剛接收到,下一題的答案就緊接著出來,學生第一題都尚未記清,遑論後麵的內容。
不少人在緊促的問答中,滿頭大汗,六神無主,眼神亂瞟,想知道其他的聽清沒有。
唿出一口氣,李承平問對結束。
環顧一圈,李承平明顯感覺出身後同窗們的臉色很差。
達者為師,不行就是不行,李承平的表現折服他們倒是不至於,但至少沒人再敢吱聲,惡語相向。
穩穩當當的坐在坐墊上,李承平心中舒坦極了。
文人相輕很正常,但他可不會默默忍耐,有本事咱們即興發揮,表現比自己好,李承平自然認栽。
正因為讀書人互相瞧不起很正常,李承平特意沒去挑釁出言譏諷的那幾個人。
畢竟出門在外,多少留些顏麵,正可謂做人有兩套,背後這一套怎麽都得做起來。
後麵若是還有人找茬,那就新仇舊恨一塊加倍還迴去。
讀書人心可髒著呢!李承平不介意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張夫子滿意的點點頭,他現在覺得李承平就算是去參加了八月的院試,大概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無人再多嘴多舌,講學堂內正式進入讀書狀態,快速點出今日學習內容,張夫子就開始讓學生們讀記。
這是張夫子的教書習慣,複習通讀所學內容,能夠更快的在他問詢時,調動起思路。
每個夫子都有自己的風格,坐在李承平身後的秦其遠這麽解釋。
起初李承平真沒看出來,自己這舍友,學習成績當真不錯,勾著腦袋往後瞄了一眼,“好字呀!”
李承平沒忍住,驚唿出聲,張夫子揚起戒尺,笑看向他,嚇得李承平立馬坐正。
都十幾歲了,他可不想像蒙學的幼童那樣,因為課堂紀律而被打板子。
不過秦其遠的字是真的好看,李承平不得不佩服,真如陳夫子所言,天下英才何其多也。
任重而道遠呀!
關中書院的學習氛圍確實是村學和家中所不能比的,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講學堂內,好似完全忘記了剛才的些許不愉快。
學子們或讀,或記,或寫,各個井井有條,按部就班依據自己的計劃來學習。
怪不得所有人都想要考名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確實很真實。
李承平同樣捧起詩經,讀了起來。
講學堂內沒有椅凳,地上僅擺放著一張坐墊,學子需跪坐聽課。
未等李承平坐定,就聽堂內有聲音響起。
“座次有先後,咱們都是以成績而論,這旬大考是攆不上了,但李兄既然是今年的案首,想必不懼夫子考較。”
“確實,有多大能力,端多大碗,小心別摔著。”
李承平將屁股從坐墊上抬起,直起身子。
他知道若不露點本事,這位置甭想坐安穩。
不知是不是張夫子有意為之,他讓李承平坐的位置正正好好位於第一排。
倒不是張夫子想坑這個新來學子,還是出於對山長的考慮,李承平到底是山長弟子。
“請夫子考較。”李承平出列道。
張夫子略微遲疑了一下,隨後點了點頭,質疑聲聽多了,他也好奇李承平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你是今年的府試案首,四書五經想必是通讀過的,底子自不必說,但我看你本經還未抉擇,那便著重問問經學吧!”
李承平道:“請夫子考較!”
本經是讀書人的經世要義,言談,行事,盡皆以此而行,三觀皆依據本經來,研學貫通後,方可經世。
但凡是走舉業的士子,都需要從五經中挑選其一,作為本經。
若考生能堅持到會試,到時會從四書五經中分科來考。
若是選的詩經,則考生選取主考官命題的詩經內容作答,考卷就會落入詩經這一房,詩房的考官則會單獨自行閱卷。
設置本經的意思,就是想要考生專挑一本經書研習,做到精益求精,不可貪多,導致學了個四不像。
李承平多少有點慌,五經他都有涉獵,隻是有點駁雜,擔心會記混。
張夫子將夾在手臂處書冊放下,簡單思索後道:“《詩》中以道誌也,何以陳之於勸懲黜陡之典?”
不單單是李承平在思考,講學堂內的其他學子同樣如此。
細細想來,有些學子不禁眉頭微皺,因為他們有些人一時間,也沒好的破題思路。
不像考察記憶力,李承平很難快問快答。
即興發揮下,道:“《詩》所以道誌也,聖賢命弟子以觀民風。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勸;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誌,刺之則民知所懲。以是巡行諸侯之境土,而黜陡行焉。”
見李承平不過須臾便給出了不錯的答案,張夫子麵色如常,心底卻給李承平點了個讚。
從迴答速度和內容來看,李承平儼然是個有真材實料的。
這題迴答後,張夫子無意出第二道,可掃視一圈,見還有人不服氣。
能進關中書院進學的士子,幾乎沒有庸才,李承平能夠如此之快的迴答問題,卻不見得其他人就做不到。
李承平同樣看出,點頭示意張夫子繼續。
沉吟稍許,張夫子道:“經書暫且擱置,咱們還有課程進行,不宜耽擱太久,聽聞你以博聞強記著稱,咱們就來問對。”
古代夫子十分重視師徒關係,問對是老師與弟子之間的互動方式。
《論語》就是孔子與其弟子問對時的內容,當前的問對逐漸演變成了考較弟子時即問即答,講究一個反應力。
“大才至於是邦也,王必問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李承平沒有遲疑,迴道:“大才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大才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君子所以異與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仁。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陳夫子接連數道題目甩出,李承平從容迴答,身後那些同窗自問他們是否可以。
多半是很難,與李承平不假思索的快速迴答相對,其他士子盡皆麵露難色。
就像老師說與學生對答案一般,第一道才剛接收到,下一題的答案就緊接著出來,學生第一題都尚未記清,遑論後麵的內容。
不少人在緊促的問答中,滿頭大汗,六神無主,眼神亂瞟,想知道其他的聽清沒有。
唿出一口氣,李承平問對結束。
環顧一圈,李承平明顯感覺出身後同窗們的臉色很差。
達者為師,不行就是不行,李承平的表現折服他們倒是不至於,但至少沒人再敢吱聲,惡語相向。
穩穩當當的坐在坐墊上,李承平心中舒坦極了。
文人相輕很正常,但他可不會默默忍耐,有本事咱們即興發揮,表現比自己好,李承平自然認栽。
正因為讀書人互相瞧不起很正常,李承平特意沒去挑釁出言譏諷的那幾個人。
畢竟出門在外,多少留些顏麵,正可謂做人有兩套,背後這一套怎麽都得做起來。
後麵若是還有人找茬,那就新仇舊恨一塊加倍還迴去。
讀書人心可髒著呢!李承平不介意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張夫子滿意的點點頭,他現在覺得李承平就算是去參加了八月的院試,大概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無人再多嘴多舌,講學堂內正式進入讀書狀態,快速點出今日學習內容,張夫子就開始讓學生們讀記。
這是張夫子的教書習慣,複習通讀所學內容,能夠更快的在他問詢時,調動起思路。
每個夫子都有自己的風格,坐在李承平身後的秦其遠這麽解釋。
起初李承平真沒看出來,自己這舍友,學習成績當真不錯,勾著腦袋往後瞄了一眼,“好字呀!”
李承平沒忍住,驚唿出聲,張夫子揚起戒尺,笑看向他,嚇得李承平立馬坐正。
都十幾歲了,他可不想像蒙學的幼童那樣,因為課堂紀律而被打板子。
不過秦其遠的字是真的好看,李承平不得不佩服,真如陳夫子所言,天下英才何其多也。
任重而道遠呀!
關中書院的學習氛圍確實是村學和家中所不能比的,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講學堂內,好似完全忘記了剛才的些許不愉快。
學子們或讀,或記,或寫,各個井井有條,按部就班依據自己的計劃來學習。
怪不得所有人都想要考名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確實很真實。
李承平同樣捧起詩經,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