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思考的不僅僅是蘇聖平體係內的人。泉州知府陸勇看到新一期的《華夏新聞》時就知道大事不好了,這一期報紙出來,百姓看了還不得把朝廷和官府罵死。等到看到新一期的《新知》,看到蘇聖平發表的文章後,眼前一黑就暈了過去。
這些年在泉州,陸勇和童益民之流不是不知道蘇聖平諸多奇怪之舉。隻是他們被信息部聯合總捕頭、武世慶之流遮擋了耳目,本身又不是東南出身,在泉州沒有根基,所以所知甚少。
而且在泉州這邊,除了辦學校出格一點,蘇聖平做的其他事情,某種程度上是官方許可的,不論是招募海軍,還是編練民團。至於寶島那邊,陸勇他們就無從得知了。
這會看到蘇聖平發表這樣大逆不道的文章,陸勇再是無能也知道事情不妙了,可文字獄這種東西自秦朝以後就沒有出現過,陸勇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這些年江淮黨勢弱,他隻能和童益民、陳公公抱團,才能勉強在泉州站住腳,這會還不得趕緊叫來他們倆過來商議。
童益民這些年日子倒是過的很瀟灑,完全是錢色雙收。泉州這邊不用打仗,海盜又被蘇聖平打跑了,朝廷撥下的物資,都不用下發,完全可以用來賣錢,至於吃空額就更不用說了。再者,他畢竟掌管著泉州府城的城門,泉州本地官紳過年過節也是要孝敬的,物流行、工業園都不能免俗。
陳公公的日子也不錯,除了在蘇聖平那邊碰壁之外,在其他人那裏待遇還是不錯的。隻是泉州這個地方比較邪性,你想搞點錢的話,海商家大業大的也不在乎,可你要是想跟別的地方一樣,整日裏作威作福,那就行不通了。陳公公水平有限,隻感覺泉州這邊怪怪的,卻又無法探得真相。索性就得過且過,能多拿錢就多拿錢,江寧那邊也是每年多送錢迴去孝敬,所以這些年來也做的安穩。
大過年的,童益民和陳公公如今還在享受節日的氛圍,火急火燎的被陸勇叫來,還以為是有什麽大事發生,沒想到陸勇卻是鐵青著臉遞過來一本書。童益民和陳公公都沒什麽文化,《華夏新聞》倒是蠻喜歡看,尤其是上麵發表的各地的趣聞、神怪小說等。至於《新知》這種具有理論意義的書就算了。
童益民接過《新知》翻了一下,看到“君權民授”幾個大字後,也是大吃一驚。他就算再沒文化,好歹也讀過幾天書,豈能不知道這幾個字的意思。
陳公公見童益民傻住,從他手中拿過來一看,頓時驚叫了起來,道:“蘇聖平這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想要造反嘛!”
陸勇和童益民就像看傻子一樣的看著陳公公,如果蘇聖平想要造反,他這麽一叫,大家豈不是要完蛋。陳公公似乎也反應過來了,道:“童大人,你要立刻派兵,把蘇聖平全家都抓起來。”
童益民搖搖頭,道:“據我所知,去年開始蘇聖平全家就搬到了城外,那裏隨時都有五百精銳的民團駐守,如何抓?以什麽名義抓?”
陳公公不能不急啊,他是泉州內侍監的負責人,如果蘇聖平公然發表這樣的文章,自己知道了,還沒有什麽作為,到時陪蘇聖平掉腦袋的就有自己一個了。可一想,如果蘇聖平造反了,陸勇和童益民也好不到哪去,憑什麽自己一個人急,再說了童益民說的對,憑什麽抓?怎麽抓?
陸勇這時開口道:“今日叫兩位過來,就是商議一下這事該怎麽辦。我先說說吧,如果說蘇聖平想要造反。可是他憑什麽?憑那些民團和三千海軍?他做了什麽準備?這些我們都一無所知。再者,我朝從未禁止過官員士子發表言論,單純的因為他寫了一篇文章就說他要造反,就要派兵抓捕,恐怕不妥。我們別忘了,這是在泉州,蘇聖平手下確實還有不少兵力。”
童益民和陳公公也是老狐狸,立馬聽出了陸勇話中的意思,想要在朝廷知道蘇聖平的文章之前將事情上報,至少可以消除一點三人耳目不聰的問題。童益民知道自家事,這些年自己從西路軍帶來的手下,也被泉州這邊紙醉金迷的生活給“汙染”了,加上自己貪汙,想要用自己防禦使衙門下屬的軍隊去對付蘇聖平的民團,恐怕不能成事,否則蘇聖平也不至於隻派五百民團就敢大搖大擺的住在城外。
這會見陸勇有意先矛盾上交,自然答應道:“陸大人說的沒錯,我看蘇聖平現在也沒有造反的意思。至於這篇文章該怎麽處理,還是先上報朝廷。我們共同簽名上報,上報的時候,還要把蘇聖平手下有五千民團和五千海軍說清楚。如果朝廷想處置蘇聖平,最好是做好派大軍南下的準備。”
陳公公一聽,一開始有點不樂意,可一想似乎也沒有什麽辦法,道:“咱家剛剛確實過了,那蘇聖平是陛下欽點的探花,是天子門生。如果隻是想發表一些言論,被我們隨意抓捕,說不定還引起亂子。就按童大人說的辦吧!”
於是乎陸勇草草寫了一份奏章,三人簽名後,連同《新知》一道立即送往江寧。和童益民、陳公公不同,陸勇作為傳統的讀書人,是知道那篇文章的厲害的,這是從根本上在挖皇權的根,蘇聖平這麽做,沒有很深的政治目的,說出來誰也不會相信。一想到這,送走兩人後,迴到書房就趕緊給自己所在的江淮黨大佬們寫信。
泉州書院,部分學子提前返迴學校,加上放假沒有迴家的先生,還有一些家住府城的學生,此時正圍坐在一起,熱烈的討論蘇聖平的文章。他們所在的位置,正是蘇聖平他們當年舉行辯論會的地方。
現場卻不是在辯論,氣氛顯得有些凝重。大家看了蘇聖平的文章後,一開始同樣感覺這是大逆不道之言。可一旦想要批駁蘇聖平的文章,在有心人拿出蘇聖平此前的文章之後,連貫起來一看,除了能夠引用聖人之言給予反駁之外,那虛無縹緲的天子之論,反駁起來更是顯得蒼白無力。
何況就算是聖人之言,同樣有很多具有民本思想的言論,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施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與蘇聖平的民本又有何不同。隨著懷疑、辯論、思考、再懷疑,在場的學生從一開始的批駁,慢慢的變成了有點認同。
這些學生不是不知道府城外那所學校,隻是他們很多人一直認為那是蘇聖平的一個玩物,那是考不上書院,日後無望參加國考的人才會去的,學的多是一些不入流的雜學。聽說蘇聖平平常都會在學校上課,給學生講各種奇怪的理論,是不是自己也要去聽聽看。是不是日後通過不了院試,通過不了國考,也能到那學校去入學。
書院院長林翰增同樣沒有迴家,更沒有參與學生的討論。作為一個曾經做過高官的人來說,他深知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麽“東西”。他知道蘇聖平寫的這篇文章對皇權的打擊有多大。現在,他擔心的不是這篇文章會給蘇聖平帶來什麽,會給書院帶來什麽變化。而是這篇文章會給這個朝廷、國家、民族帶來什麽。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蘇聖平後續會有什麽動作,會再寫出什麽樣的文章。
泉州李福生家中,今日正巧約胡苗雨、王少傑、白瑞源、秦誌剛等人在家中小聚。原本每年這樣的聚會都是談論海商的大計,今年眾人卻是人手一本《新知》,正在熱烈討論蘇聖平的文章。
他們這些人名為商人,實際上各個都是家族費盡心力培養出來的,年輕時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曆,加上海商本來就重視契約。對蘇聖平的文章更有深刻的見解,紛紛從文章當中看出了對自己的好處。
就如文章當中所說的,民眾通過律法這種契約自願受官府統治,那麽民眾自然就對律法的製定有發言權。而民眾這個概念太大了,需要有人代表民眾說話。以前,代表民眾說話的隻能是皇帝認可的讀書人,那按照蘇聖平的理論,商人同樣可以,有強大財力支持的商人就更有發言權了。不過,現在說這些還早。
眾人討論來討論去,除了佩服蘇聖平的膽量和見識之外,更加堅定了蘇聖平即將造反的事實。也不管王少傑在場,紛紛表示現在和蘇聖平隻能是合作關係,還不到徹底站到他那邊的時候,還要再等等看。王少傑除了擔心自己的兩個兒子,得趕緊讓他們迴來之外,對其他的都不置可否。
隨著《新知》逐漸流傳到外地,蘇聖平的文章就不止在泉州、寶島引起震動,同樣給更多的讀書人、商人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讓他們開始思考,開始懷疑。
這些年在泉州,陸勇和童益民之流不是不知道蘇聖平諸多奇怪之舉。隻是他們被信息部聯合總捕頭、武世慶之流遮擋了耳目,本身又不是東南出身,在泉州沒有根基,所以所知甚少。
而且在泉州這邊,除了辦學校出格一點,蘇聖平做的其他事情,某種程度上是官方許可的,不論是招募海軍,還是編練民團。至於寶島那邊,陸勇他們就無從得知了。
這會看到蘇聖平發表這樣大逆不道的文章,陸勇再是無能也知道事情不妙了,可文字獄這種東西自秦朝以後就沒有出現過,陸勇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這些年江淮黨勢弱,他隻能和童益民、陳公公抱團,才能勉強在泉州站住腳,這會還不得趕緊叫來他們倆過來商議。
童益民這些年日子倒是過的很瀟灑,完全是錢色雙收。泉州這邊不用打仗,海盜又被蘇聖平打跑了,朝廷撥下的物資,都不用下發,完全可以用來賣錢,至於吃空額就更不用說了。再者,他畢竟掌管著泉州府城的城門,泉州本地官紳過年過節也是要孝敬的,物流行、工業園都不能免俗。
陳公公的日子也不錯,除了在蘇聖平那邊碰壁之外,在其他人那裏待遇還是不錯的。隻是泉州這個地方比較邪性,你想搞點錢的話,海商家大業大的也不在乎,可你要是想跟別的地方一樣,整日裏作威作福,那就行不通了。陳公公水平有限,隻感覺泉州這邊怪怪的,卻又無法探得真相。索性就得過且過,能多拿錢就多拿錢,江寧那邊也是每年多送錢迴去孝敬,所以這些年來也做的安穩。
大過年的,童益民和陳公公如今還在享受節日的氛圍,火急火燎的被陸勇叫來,還以為是有什麽大事發生,沒想到陸勇卻是鐵青著臉遞過來一本書。童益民和陳公公都沒什麽文化,《華夏新聞》倒是蠻喜歡看,尤其是上麵發表的各地的趣聞、神怪小說等。至於《新知》這種具有理論意義的書就算了。
童益民接過《新知》翻了一下,看到“君權民授”幾個大字後,也是大吃一驚。他就算再沒文化,好歹也讀過幾天書,豈能不知道這幾個字的意思。
陳公公見童益民傻住,從他手中拿過來一看,頓時驚叫了起來,道:“蘇聖平這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想要造反嘛!”
陸勇和童益民就像看傻子一樣的看著陳公公,如果蘇聖平想要造反,他這麽一叫,大家豈不是要完蛋。陳公公似乎也反應過來了,道:“童大人,你要立刻派兵,把蘇聖平全家都抓起來。”
童益民搖搖頭,道:“據我所知,去年開始蘇聖平全家就搬到了城外,那裏隨時都有五百精銳的民團駐守,如何抓?以什麽名義抓?”
陳公公不能不急啊,他是泉州內侍監的負責人,如果蘇聖平公然發表這樣的文章,自己知道了,還沒有什麽作為,到時陪蘇聖平掉腦袋的就有自己一個了。可一想,如果蘇聖平造反了,陸勇和童益民也好不到哪去,憑什麽自己一個人急,再說了童益民說的對,憑什麽抓?怎麽抓?
陸勇這時開口道:“今日叫兩位過來,就是商議一下這事該怎麽辦。我先說說吧,如果說蘇聖平想要造反。可是他憑什麽?憑那些民團和三千海軍?他做了什麽準備?這些我們都一無所知。再者,我朝從未禁止過官員士子發表言論,單純的因為他寫了一篇文章就說他要造反,就要派兵抓捕,恐怕不妥。我們別忘了,這是在泉州,蘇聖平手下確實還有不少兵力。”
童益民和陳公公也是老狐狸,立馬聽出了陸勇話中的意思,想要在朝廷知道蘇聖平的文章之前將事情上報,至少可以消除一點三人耳目不聰的問題。童益民知道自家事,這些年自己從西路軍帶來的手下,也被泉州這邊紙醉金迷的生活給“汙染”了,加上自己貪汙,想要用自己防禦使衙門下屬的軍隊去對付蘇聖平的民團,恐怕不能成事,否則蘇聖平也不至於隻派五百民團就敢大搖大擺的住在城外。
這會見陸勇有意先矛盾上交,自然答應道:“陸大人說的沒錯,我看蘇聖平現在也沒有造反的意思。至於這篇文章該怎麽處理,還是先上報朝廷。我們共同簽名上報,上報的時候,還要把蘇聖平手下有五千民團和五千海軍說清楚。如果朝廷想處置蘇聖平,最好是做好派大軍南下的準備。”
陳公公一聽,一開始有點不樂意,可一想似乎也沒有什麽辦法,道:“咱家剛剛確實過了,那蘇聖平是陛下欽點的探花,是天子門生。如果隻是想發表一些言論,被我們隨意抓捕,說不定還引起亂子。就按童大人說的辦吧!”
於是乎陸勇草草寫了一份奏章,三人簽名後,連同《新知》一道立即送往江寧。和童益民、陳公公不同,陸勇作為傳統的讀書人,是知道那篇文章的厲害的,這是從根本上在挖皇權的根,蘇聖平這麽做,沒有很深的政治目的,說出來誰也不會相信。一想到這,送走兩人後,迴到書房就趕緊給自己所在的江淮黨大佬們寫信。
泉州書院,部分學子提前返迴學校,加上放假沒有迴家的先生,還有一些家住府城的學生,此時正圍坐在一起,熱烈的討論蘇聖平的文章。他們所在的位置,正是蘇聖平他們當年舉行辯論會的地方。
現場卻不是在辯論,氣氛顯得有些凝重。大家看了蘇聖平的文章後,一開始同樣感覺這是大逆不道之言。可一旦想要批駁蘇聖平的文章,在有心人拿出蘇聖平此前的文章之後,連貫起來一看,除了能夠引用聖人之言給予反駁之外,那虛無縹緲的天子之論,反駁起來更是顯得蒼白無力。
何況就算是聖人之言,同樣有很多具有民本思想的言論,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施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與蘇聖平的民本又有何不同。隨著懷疑、辯論、思考、再懷疑,在場的學生從一開始的批駁,慢慢的變成了有點認同。
這些學生不是不知道府城外那所學校,隻是他們很多人一直認為那是蘇聖平的一個玩物,那是考不上書院,日後無望參加國考的人才會去的,學的多是一些不入流的雜學。聽說蘇聖平平常都會在學校上課,給學生講各種奇怪的理論,是不是自己也要去聽聽看。是不是日後通過不了院試,通過不了國考,也能到那學校去入學。
書院院長林翰增同樣沒有迴家,更沒有參與學生的討論。作為一個曾經做過高官的人來說,他深知皇帝到底是一個什麽“東西”。他知道蘇聖平寫的這篇文章對皇權的打擊有多大。現在,他擔心的不是這篇文章會給蘇聖平帶來什麽,會給書院帶來什麽變化。而是這篇文章會給這個朝廷、國家、民族帶來什麽。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蘇聖平後續會有什麽動作,會再寫出什麽樣的文章。
泉州李福生家中,今日正巧約胡苗雨、王少傑、白瑞源、秦誌剛等人在家中小聚。原本每年這樣的聚會都是談論海商的大計,今年眾人卻是人手一本《新知》,正在熱烈討論蘇聖平的文章。
他們這些人名為商人,實際上各個都是家族費盡心力培養出來的,年輕時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曆,加上海商本來就重視契約。對蘇聖平的文章更有深刻的見解,紛紛從文章當中看出了對自己的好處。
就如文章當中所說的,民眾通過律法這種契約自願受官府統治,那麽民眾自然就對律法的製定有發言權。而民眾這個概念太大了,需要有人代表民眾說話。以前,代表民眾說話的隻能是皇帝認可的讀書人,那按照蘇聖平的理論,商人同樣可以,有強大財力支持的商人就更有發言權了。不過,現在說這些還早。
眾人討論來討論去,除了佩服蘇聖平的膽量和見識之外,更加堅定了蘇聖平即將造反的事實。也不管王少傑在場,紛紛表示現在和蘇聖平隻能是合作關係,還不到徹底站到他那邊的時候,還要再等等看。王少傑除了擔心自己的兩個兒子,得趕緊讓他們迴來之外,對其他的都不置可否。
隨著《新知》逐漸流傳到外地,蘇聖平的文章就不止在泉州、寶島引起震動,同樣給更多的讀書人、商人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讓他們開始思考,開始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