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江凜從此每天清早,都會教導洪保兒和香蒲兩小時武技。
而江凜教導洪保兒和香蒲的方式,各不相同。
對洪保兒就是拿根竹枝,從頭到腳的狠狠抽打,抽的不疼還不行,讓他在一次次摸爬滾打中用身體記憶。
對待香蒲則是在基礎練功、參觀皮糙肉厚的洪保兒怎麽挨打之餘,講解更深些的理論知識,以及進行各種預設應對演習。
當然有別的村婦羨慕香蒲,想要效仿。但她們不是年齡大了,就是練武條件確實不太行,最終江凜也隻收了香蒲這一個女徒弟。
倒是允許香蒲空閑時,教授其他村民一些簡單好用的防身技。
除此之外,由江凜親自設計、小旺和獨腿鐵匠聯手製造的弩機也終於大功告成。
這天江凜在竹林旁完成教學,剛想對倆徒弟總結幾句,就見小旺興衝衝的跑過來,手裏捧著剛造好的木弩機,嘴裏喊著:“山神爺爺,我們做出來了,終於做出來了!”
江凜將弩機拿在手裏,隻見它約莫半臂長,邊邊角角都被細致打磨到光滑,還上了層清漆,拿著很趁手。
像這種手持弩機,被稱作諸葛連弩的,在古代其實很早就被發明出來。但因為其射擊力比弓箭弱、有效射程最多十米左右,穿不透敵人重甲還不好掌握準頭,所以並沒有在軍隊進行廣泛應用。
但床弩、弩車、神臂弩和秦弩,都曾經是曆史上有名的戰爭神器。
秦王掃六合,漢武破匈奴,它們立下過汗馬功勞。
隻不過它們動不動就大半個人高,攻城用的強弩甚至長度能達到十幾米,不方便行動攜帶、使用還費力氣,不適合江凜手下這群老弱婦孺。
因此江凜在手持連弩的基礎上,對其構造又進行了改良。
鋼鐵的箭簇做成尖銳三棱形,上麵刻有放血凹槽,穿刺殺傷力比普通箭頭強許多,還能根據需要塗上毒液或者麻藥。
隻需要扣動扳機,不需要使用者有多大力氣,裝載於機關匣裏麵的利箭就會瞬間射出,可以連發五支。
香蒲跟小旺本就是一個村的,雖說往常沒多大交情,可是現在共同被山神庇佑,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兒過日子,感覺上就跟兄弟姐妹沒有兩樣。
所以香蒲這時候就對小木匠說了:“小旺啊,你倒是求求山神爺爺,也來跟我們一起練武唄。”
小旺是個男丁,十五六歲的年紀,好手好腳腦子靈光。
在香蒲看著,不練起來可惜。
誰知小旺卻說:“你們學的本事,最多隻能對付十人百人,沒啥大用。”
“嘿,你還瞧不起人了?”香蒲捋起了袖子,橫眉豎目,“要不咱倆打一架,看看誰有用?!”
雖說隻跟著山神爺爺學了七八天武技,僅僅算得初窺門徑,香蒲相信小旺絕對已經不是她的對手。
“別別別,香蒲姐,我打不過你。”小旺也挺有自知之明,先是連聲認慫,接著又自豪的挺了挺胸膛,眼中放光說,“山神爺爺教我的本事跟香蒲姐你們不同,學好了可抵千軍萬馬!”
小旺話音剛落,正好江凜扣動扳機,利箭瞬發而去。
隨即隻聽見“啪”地一聲響,百米開外的一根青竹從中間折斷,像根巨大的綠掃帚般倒下,在地上蓬起無數細小沙石。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緊接著剩餘四箭連發,又有四根青竹相繼折斷,嘩啦啦倒地之聲不絕於耳,揚起片片塵沙。
洪保兒和香蒲頓時被驚得合不攏嘴,半晌後才知道說:“我的個乖乖。”
難怪小旺不願學武,還自信滿滿的說能抵千軍萬馬。
這遠遠瞄準了連射五發,再強的武技也很難避開。
江凜對試射的結果還算滿意。
他設計的這架弩機,既輕便易攜帶,又解決了古代手持弩機射程和穿透殺傷力的問題。
當然由於材料和製造工藝限製,相比較現代軍隊槍械動不動八百到一千多米的有效射程,這手持連弩隻能算得玩具。
不過對於古代人來說,已經是神兵利器。
放下手中弩機,江凜心情挺好,扭頭對小旺誇獎說:“你們做的不錯。”
小旺笑到見牙不見眼。
江凜隨即又問:“多少天能製造一架?”
小旺想了想,說:“兩天。一架弩機,外帶十根鐵箭。”
剛開始他和鐵匠製造的慢,是因為山神爺爺雖畫了圖紙,並時常給予技術指導,真正做成功還是需要一點點摸索。
現在有了模子,手也練熟,還有洪保兒這壯勞力跟著處理木材拉風箱,速度自然會隨之加快。
況且這片山林都是木材,他們鋼鐵也不缺。當初收繳的盔甲兵器,拿來融了做弩機和箭頭綽綽有餘。
江凜把手中的弩機往小旺手中一遞,說道:“這第一架弩機,就由小旺你使用。往後閑暇的時候,找個沒人的地兒,多練練準頭。”
“練好了,再教大家怎麽用。”
小旺興衝衝接過,然後就跑去遠處倒下的竹子跟前撿鐵箭。
這鐵箭兩天隻能造十根,得來不易,能迴收當然是盡量迴收。
然後江凜看看旁邊露出羨慕之色的兩個徒弟,許諾道:“不用急,將來大家都會有。”
這本就是江凜弄出來,給這群婦孺老弱防身的東西。
最初的構想就是人手一架。
這樣又過去個把月,隊伍裏絕大多數人裝備上了弩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極其高漲,這一個多月除了幹活吃飯睡覺就是練弩機,到了夜裏還會互相交流使用心得。
別說,還真出了幾個射擊有天賦的。比如香蒲和小旺,很快就能做到百米之內指哪打哪。
古代最強的弓箭手號稱百步穿楊,這幾人借助弩機之利,也不遑多讓。
有了這樣的厲害的武器,村民們膽子逐漸大起來,不再滿足於在破廟一帶采集捕魚。
約上幾個同伴、一人身上帶著一張弩機就敢深入山林狩獵虎熊。
江凜覺得這群人總要經曆實戰,放開了膽量也算是好事,所以並不攔著他們。
不過每人發了一個雞蛋大小的陶瓶,讓萬一受到重傷的話,立即喝下裏麵的神水。
隻要人沒斷氣,就能保住性命。
轉眼間來到初夏,這天洪保兒和香蒲兩個親傳弟子帶隊,腰間別著弩機、手裏牽著黃鬃馬,和四五個村婦一起離開破廟。
黃鬃馬是驃肥體壯的軍馬,算是他們這裏唯一的大牲口,平時除了洪保兒和香蒲會練習騎射,都是拿來載物。
比如進山一趟獵到虎鹿之類的大型動物,除去洪保兒有把子氣力能扛迴來,就得靠這牲口馱了。
“洪師兄,也不知道鎮上現在怎麽樣?”香蒲一邊走,一邊對身旁的洪保兒說。
香蒲現在以江凜門徒自居,盡管江凜教人從來沒有想過要立什麽規矩,她卻自發自覺的開啟了尊師重道、按資排輩模式。
洪保兒是大師兄,她就是二師姐,鐵匠和小旺學了神匠機關術,算是三師弟四師弟。
她甚至聚集四人一起焚香滴血,發過入門血誓。
將來若是還有新人,都得排在他們後邊。
見洪保兒沒迴答,香蒲又接著說:“我身上帶了些銀錢,這一趟想下山去鎮上看看。”
“師妹怎麽想著去鎮上?”洪保兒有些驚訝的望向香蒲。
雖說寧王大軍不在附近,但流寇或者小股部隊還是有可能遇上的。
“山上別的還好,就是鹽不多了。”香蒲說,“鎮上有鹽井,想看看是不是能跟人買幾袋。”
“如果不見人,我們就自己挑水煮了帶迴去。”
鹽井是官府的財產,現在寧王軍隊過了境,卻不知道情況如何。
煮井鹽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就是往鍋裏加鹹水一直熬,熬到最後成為白花花的鹽,再刮下來就行。
他們一行七個人,在鎮上找個五眼灶台,多架幾口鍋,多添柴把火弄大點,一天時間就能煮出不少。
人要幹活要長力氣,鹽肯定是離不得的,這個險值得冒一下。
發現情況不妙的話,馬上掉頭就走,他們身上還都揣著保命的神水。
於是洪保兒點了頭,說:“好。”
一行人牽著馬下山來到鎮上,沒遇到流寇和寧王的部隊,隻見往日熱鬧的小鎮死寂一片。
鎮前密密麻麻立起了上百根木杆,每根木杆上都懸掛著三五具屍骨,男女老幼都有,風起時就像風鈴一樣不時互相撞擊。
街道和房屋都被縱火焚燒過,放眼望去,黑色的灼痕斑駁陸離。
這是被開紅山、屠了鎮,寧王慣用的立威手法。
香蒲等人不忍多看,如果不是得遇神明指引庇護,她們的下場想必也不會比這些屍骨更好。
鎮上是再沒有活口了,不過一行人在鹽井旁邊的房子地下室裏,找到了幾百口袋的鹽,倒是用不著再自己煮。
他們也無意多待,撿了十來袋鹽讓黃鬃馬馱著,就踏上歸程。
誰知去的一路無事發生,在迴程路上卻遇到了一架馬車,朝他們迎麵狂奔而來。
而在這馬車後頭,有一隊甲胄鮮明的騎兵窮追不舍,旗幟上高高飄舞著正紅的一個“寧”字。
而江凜教導洪保兒和香蒲的方式,各不相同。
對洪保兒就是拿根竹枝,從頭到腳的狠狠抽打,抽的不疼還不行,讓他在一次次摸爬滾打中用身體記憶。
對待香蒲則是在基礎練功、參觀皮糙肉厚的洪保兒怎麽挨打之餘,講解更深些的理論知識,以及進行各種預設應對演習。
當然有別的村婦羨慕香蒲,想要效仿。但她們不是年齡大了,就是練武條件確實不太行,最終江凜也隻收了香蒲這一個女徒弟。
倒是允許香蒲空閑時,教授其他村民一些簡單好用的防身技。
除此之外,由江凜親自設計、小旺和獨腿鐵匠聯手製造的弩機也終於大功告成。
這天江凜在竹林旁完成教學,剛想對倆徒弟總結幾句,就見小旺興衝衝的跑過來,手裏捧著剛造好的木弩機,嘴裏喊著:“山神爺爺,我們做出來了,終於做出來了!”
江凜將弩機拿在手裏,隻見它約莫半臂長,邊邊角角都被細致打磨到光滑,還上了層清漆,拿著很趁手。
像這種手持弩機,被稱作諸葛連弩的,在古代其實很早就被發明出來。但因為其射擊力比弓箭弱、有效射程最多十米左右,穿不透敵人重甲還不好掌握準頭,所以並沒有在軍隊進行廣泛應用。
但床弩、弩車、神臂弩和秦弩,都曾經是曆史上有名的戰爭神器。
秦王掃六合,漢武破匈奴,它們立下過汗馬功勞。
隻不過它們動不動就大半個人高,攻城用的強弩甚至長度能達到十幾米,不方便行動攜帶、使用還費力氣,不適合江凜手下這群老弱婦孺。
因此江凜在手持連弩的基礎上,對其構造又進行了改良。
鋼鐵的箭簇做成尖銳三棱形,上麵刻有放血凹槽,穿刺殺傷力比普通箭頭強許多,還能根據需要塗上毒液或者麻藥。
隻需要扣動扳機,不需要使用者有多大力氣,裝載於機關匣裏麵的利箭就會瞬間射出,可以連發五支。
香蒲跟小旺本就是一個村的,雖說往常沒多大交情,可是現在共同被山神庇佑,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兒過日子,感覺上就跟兄弟姐妹沒有兩樣。
所以香蒲這時候就對小木匠說了:“小旺啊,你倒是求求山神爺爺,也來跟我們一起練武唄。”
小旺是個男丁,十五六歲的年紀,好手好腳腦子靈光。
在香蒲看著,不練起來可惜。
誰知小旺卻說:“你們學的本事,最多隻能對付十人百人,沒啥大用。”
“嘿,你還瞧不起人了?”香蒲捋起了袖子,橫眉豎目,“要不咱倆打一架,看看誰有用?!”
雖說隻跟著山神爺爺學了七八天武技,僅僅算得初窺門徑,香蒲相信小旺絕對已經不是她的對手。
“別別別,香蒲姐,我打不過你。”小旺也挺有自知之明,先是連聲認慫,接著又自豪的挺了挺胸膛,眼中放光說,“山神爺爺教我的本事跟香蒲姐你們不同,學好了可抵千軍萬馬!”
小旺話音剛落,正好江凜扣動扳機,利箭瞬發而去。
隨即隻聽見“啪”地一聲響,百米開外的一根青竹從中間折斷,像根巨大的綠掃帚般倒下,在地上蓬起無數細小沙石。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緊接著剩餘四箭連發,又有四根青竹相繼折斷,嘩啦啦倒地之聲不絕於耳,揚起片片塵沙。
洪保兒和香蒲頓時被驚得合不攏嘴,半晌後才知道說:“我的個乖乖。”
難怪小旺不願學武,還自信滿滿的說能抵千軍萬馬。
這遠遠瞄準了連射五發,再強的武技也很難避開。
江凜對試射的結果還算滿意。
他設計的這架弩機,既輕便易攜帶,又解決了古代手持弩機射程和穿透殺傷力的問題。
當然由於材料和製造工藝限製,相比較現代軍隊槍械動不動八百到一千多米的有效射程,這手持連弩隻能算得玩具。
不過對於古代人來說,已經是神兵利器。
放下手中弩機,江凜心情挺好,扭頭對小旺誇獎說:“你們做的不錯。”
小旺笑到見牙不見眼。
江凜隨即又問:“多少天能製造一架?”
小旺想了想,說:“兩天。一架弩機,外帶十根鐵箭。”
剛開始他和鐵匠製造的慢,是因為山神爺爺雖畫了圖紙,並時常給予技術指導,真正做成功還是需要一點點摸索。
現在有了模子,手也練熟,還有洪保兒這壯勞力跟著處理木材拉風箱,速度自然會隨之加快。
況且這片山林都是木材,他們鋼鐵也不缺。當初收繳的盔甲兵器,拿來融了做弩機和箭頭綽綽有餘。
江凜把手中的弩機往小旺手中一遞,說道:“這第一架弩機,就由小旺你使用。往後閑暇的時候,找個沒人的地兒,多練練準頭。”
“練好了,再教大家怎麽用。”
小旺興衝衝接過,然後就跑去遠處倒下的竹子跟前撿鐵箭。
這鐵箭兩天隻能造十根,得來不易,能迴收當然是盡量迴收。
然後江凜看看旁邊露出羨慕之色的兩個徒弟,許諾道:“不用急,將來大家都會有。”
這本就是江凜弄出來,給這群婦孺老弱防身的東西。
最初的構想就是人手一架。
這樣又過去個把月,隊伍裏絕大多數人裝備上了弩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家的學習積極性極其高漲,這一個多月除了幹活吃飯睡覺就是練弩機,到了夜裏還會互相交流使用心得。
別說,還真出了幾個射擊有天賦的。比如香蒲和小旺,很快就能做到百米之內指哪打哪。
古代最強的弓箭手號稱百步穿楊,這幾人借助弩機之利,也不遑多讓。
有了這樣的厲害的武器,村民們膽子逐漸大起來,不再滿足於在破廟一帶采集捕魚。
約上幾個同伴、一人身上帶著一張弩機就敢深入山林狩獵虎熊。
江凜覺得這群人總要經曆實戰,放開了膽量也算是好事,所以並不攔著他們。
不過每人發了一個雞蛋大小的陶瓶,讓萬一受到重傷的話,立即喝下裏麵的神水。
隻要人沒斷氣,就能保住性命。
轉眼間來到初夏,這天洪保兒和香蒲兩個親傳弟子帶隊,腰間別著弩機、手裏牽著黃鬃馬,和四五個村婦一起離開破廟。
黃鬃馬是驃肥體壯的軍馬,算是他們這裏唯一的大牲口,平時除了洪保兒和香蒲會練習騎射,都是拿來載物。
比如進山一趟獵到虎鹿之類的大型動物,除去洪保兒有把子氣力能扛迴來,就得靠這牲口馱了。
“洪師兄,也不知道鎮上現在怎麽樣?”香蒲一邊走,一邊對身旁的洪保兒說。
香蒲現在以江凜門徒自居,盡管江凜教人從來沒有想過要立什麽規矩,她卻自發自覺的開啟了尊師重道、按資排輩模式。
洪保兒是大師兄,她就是二師姐,鐵匠和小旺學了神匠機關術,算是三師弟四師弟。
她甚至聚集四人一起焚香滴血,發過入門血誓。
將來若是還有新人,都得排在他們後邊。
見洪保兒沒迴答,香蒲又接著說:“我身上帶了些銀錢,這一趟想下山去鎮上看看。”
“師妹怎麽想著去鎮上?”洪保兒有些驚訝的望向香蒲。
雖說寧王大軍不在附近,但流寇或者小股部隊還是有可能遇上的。
“山上別的還好,就是鹽不多了。”香蒲說,“鎮上有鹽井,想看看是不是能跟人買幾袋。”
“如果不見人,我們就自己挑水煮了帶迴去。”
鹽井是官府的財產,現在寧王軍隊過了境,卻不知道情況如何。
煮井鹽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就是往鍋裏加鹹水一直熬,熬到最後成為白花花的鹽,再刮下來就行。
他們一行七個人,在鎮上找個五眼灶台,多架幾口鍋,多添柴把火弄大點,一天時間就能煮出不少。
人要幹活要長力氣,鹽肯定是離不得的,這個險值得冒一下。
發現情況不妙的話,馬上掉頭就走,他們身上還都揣著保命的神水。
於是洪保兒點了頭,說:“好。”
一行人牽著馬下山來到鎮上,沒遇到流寇和寧王的部隊,隻見往日熱鬧的小鎮死寂一片。
鎮前密密麻麻立起了上百根木杆,每根木杆上都懸掛著三五具屍骨,男女老幼都有,風起時就像風鈴一樣不時互相撞擊。
街道和房屋都被縱火焚燒過,放眼望去,黑色的灼痕斑駁陸離。
這是被開紅山、屠了鎮,寧王慣用的立威手法。
香蒲等人不忍多看,如果不是得遇神明指引庇護,她們的下場想必也不會比這些屍骨更好。
鎮上是再沒有活口了,不過一行人在鹽井旁邊的房子地下室裏,找到了幾百口袋的鹽,倒是用不著再自己煮。
他們也無意多待,撿了十來袋鹽讓黃鬃馬馱著,就踏上歸程。
誰知去的一路無事發生,在迴程路上卻遇到了一架馬車,朝他們迎麵狂奔而來。
而在這馬車後頭,有一隊甲胄鮮明的騎兵窮追不舍,旗幟上高高飄舞著正紅的一個“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