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曦等三人結拜當晚,圍坐於趙雲書房的一張石桌前,就著酒肉秉燭夜談。
歐陽曦因是三人大哥,趙雲與魏延均以其馬首是瞻。趙雲知道兄長可能有話要說,便道:“大哥,三弟,我等既結拜為兄弟,並相約一起出山輔助劉備,自當早作打算。關於這件事情,大哥準備如何做?”
魏延有些急切地說:“大哥、二哥,既然決定了去投大耳兒,不如今晚就叫童頑備下幹糧馬匹,明早我們三兄弟就上路南下徐州投軍去吧。”
歐陽曦微微頷首,沉吟半響後問趙雲道:“子龍,你向居北方,可知這太行山一帶可有什麽強人出沒?”
趙雲略一思忖,便搖頭道:“這太行山延綿八百餘裏,原本嘯聚著不下二十股山賊、黃巾,然自黑山軍首領張燕被被朝廷招安,拜為平難中郎將後,他便自稱並州刺史,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太行山群盜為求富貴,如飛鳥投林一般依附,張燕乃將群盜及黃巾餘黨十餘萬分設部曲,屯於並州各郡。大哥問這些鶩賊奸黨,莫非想殺賊立功,以為投軍晉身之禮麽?”
魏延雖心直口快,心中卻也自有丘壑,他若有所思道:“龍欲騰翥,先階尺木,我等雖一片赤心投奔劉備,卻不知人家將如何待我等。投奔劉備後,如若蒙其信賴,立得功勳,而加官進爵,必然遭人嫉恨。或者托為小吏偏校、任事無功,為同僚譏笑,主公所不喜,則雖有曠世之才、鴻鵠之誌,也將徒歎奈何。為長久計,我等當聚集義兵數百,有此羽翼爪牙,備必不敢輕我等,將來主公勢大,我等亦已盤根錯節,他人不可撼動了。”
歐陽曦張口欲言,趙雲卻怒斥魏延道:“三弟,你何敢作此誅心之言。我等既求拜劉使君為主公,當潔身自省,豈可作黨同伐異之行。至於他人評判,我等隻要一心為主,自可問心無愧。”
歐陽曦畢竟與魏延親近日久,心中所想恰如魏延之言,對趙雲之言頗不以為然。但三人剛剛結義,他須得顧慮趙雲的感受,隻得和聲道:“子龍,你此言差矣。君王治理國家,雖以仁德為根本,然運用之妙,在於兼顧君臣子民各方利益的平衡,所以帝王之術,常類於兵機,詭詐機變而無定形。且劉使君今蝸居小沛,兵微將寡、虎狼環伺,我等如匹馬往投,對他的幫助將十分有限。當今天下紛擾,四方深山大澤之中,常有賊寇及黃巾餘黨嘯聚。這些賊眾本亦大漢子民,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失節為寇,乃至禍害鄉裏。如能收編數百賊寇,一方麵可以得到一支義軍用以襄助劉使君,另一方麵可以免除這些賊寇對一方鄉民的危害,是為善事,正可行得。”
魏延也不是什麽善主,熟讀兵法的他深知“有兵就是草頭王”的硬道理,現在劉備勢微兵寡還罷了,隨著歲月的推移,當劉備擁有州郡為根基、帶甲數十萬之時,必然派係林立,內鬥複雜,如果沒有自己的勢力,還不被其他派係的人吃得死死的。想到這些,他也勸趙雲說:“子龍,那些山賊黃巾擄掠四方,本身也是走投無路的百姓,我等如不盡力收束這些草寇,豈不是見死不救。況且這些草寇多半囤積有糧草軍械,我等要去投劉備,卻不是去白吃白喝的,自然要籌備一些軍糧器械以資軍用。”
趙雲雖對兵法略有涉獵,但他更側重的是對個人武勇的修煉,所以對於政治鬥爭的複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雖然感到有些不妥,但大哥和三弟所說的卻也有些道理,特別是講究骨氣的趙雲可不願意去消耗劉備軍有限的軍糧,魏延關於收繳賊軍糧草器械以資軍用的說法最終打動了他:“大哥、三弟,你們所言也有道理,是該收編數百賊寇及一些糧草器械以為進身之禮,我等就這樣去劉備軍中吃喝總不是個正理。”
歐陽曦聞言不由大喜,忙問道:“子龍,太行山一帶難道就沒有賊寇橫行了麽?我們可得盡快掃蕩一個山寨,取得兵勇糧秣,好去小沛投軍。”
魏延亦催促道:“二哥,就算並州的賊寇都投了張燕,這太行山橫跨並、冀、袞三州,另兩州的賊寇總還有不少吧。”由於在匡廬被獨臂老人管得甚嚴,來時又因趕路沒惹什麽是非,所以自負武藝的魏延急切想要一個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趙雲見這個義弟如此心急,不由笑道:“要打仗的話倒也有個地方去得。聽聞從太行山往南,有山名王屋,近年盤踞著一夥黃巾餘黨,眾約五百餘人。我等如能出其不意,擒下其賊首,這群烏合之眾必將不堪一擊。”
歐陽曦、魏延聞聽有如此一夥強人,感到所要聚集的義軍有了著落,均大喜過望,便殷勤向趙雲勸酒。酒過三巡,三人約定明早備齊馬匹幹糧,出山南下。
次日,三人均起了個大早。聞聽三人要南下,童頑收起嬉笑,已按照顧氏吩咐為三人準備好馬匹幹糧。
顧氏好做人情,端來一個托盤,內有軟甲兩幅、白銀百兩,對三人道:“你們三個這次去輔佐劉備,是為天下百姓做事情。我老婆子沒什麽好東西,隻準備了幾幅軟甲,子龍已經得了一副,枝敏、文長,這兩副就給你們吧。武器方麵家裏隻有一杆龍膽槍,已給了子龍,枝敏、文長兩個的武器就自己想辦法好了。還有,出門在外,衣食盤纏必不可少,我已經叫子固給你們準備了幹糧,這一百兩銀子你們也拿著吧,在外麵吃好住好,不要記掛家裏。”
三人忙跪倒拜謝。趙雲還好,歐陽曦和魏延何曾受過如此關愛,均感動得痛哭流泣。
拜完顧氏,三人又拜別童淵、童頑,然後紛紛縱身上馬,策馬揚鞭出穀而去。
歐陽曦因是三人大哥,趙雲與魏延均以其馬首是瞻。趙雲知道兄長可能有話要說,便道:“大哥,三弟,我等既結拜為兄弟,並相約一起出山輔助劉備,自當早作打算。關於這件事情,大哥準備如何做?”
魏延有些急切地說:“大哥、二哥,既然決定了去投大耳兒,不如今晚就叫童頑備下幹糧馬匹,明早我們三兄弟就上路南下徐州投軍去吧。”
歐陽曦微微頷首,沉吟半響後問趙雲道:“子龍,你向居北方,可知這太行山一帶可有什麽強人出沒?”
趙雲略一思忖,便搖頭道:“這太行山延綿八百餘裏,原本嘯聚著不下二十股山賊、黃巾,然自黑山軍首領張燕被被朝廷招安,拜為平難中郎將後,他便自稱並州刺史,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太行山群盜為求富貴,如飛鳥投林一般依附,張燕乃將群盜及黃巾餘黨十餘萬分設部曲,屯於並州各郡。大哥問這些鶩賊奸黨,莫非想殺賊立功,以為投軍晉身之禮麽?”
魏延雖心直口快,心中卻也自有丘壑,他若有所思道:“龍欲騰翥,先階尺木,我等雖一片赤心投奔劉備,卻不知人家將如何待我等。投奔劉備後,如若蒙其信賴,立得功勳,而加官進爵,必然遭人嫉恨。或者托為小吏偏校、任事無功,為同僚譏笑,主公所不喜,則雖有曠世之才、鴻鵠之誌,也將徒歎奈何。為長久計,我等當聚集義兵數百,有此羽翼爪牙,備必不敢輕我等,將來主公勢大,我等亦已盤根錯節,他人不可撼動了。”
歐陽曦張口欲言,趙雲卻怒斥魏延道:“三弟,你何敢作此誅心之言。我等既求拜劉使君為主公,當潔身自省,豈可作黨同伐異之行。至於他人評判,我等隻要一心為主,自可問心無愧。”
歐陽曦畢竟與魏延親近日久,心中所想恰如魏延之言,對趙雲之言頗不以為然。但三人剛剛結義,他須得顧慮趙雲的感受,隻得和聲道:“子龍,你此言差矣。君王治理國家,雖以仁德為根本,然運用之妙,在於兼顧君臣子民各方利益的平衡,所以帝王之術,常類於兵機,詭詐機變而無定形。且劉使君今蝸居小沛,兵微將寡、虎狼環伺,我等如匹馬往投,對他的幫助將十分有限。當今天下紛擾,四方深山大澤之中,常有賊寇及黃巾餘黨嘯聚。這些賊眾本亦大漢子民,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失節為寇,乃至禍害鄉裏。如能收編數百賊寇,一方麵可以得到一支義軍用以襄助劉使君,另一方麵可以免除這些賊寇對一方鄉民的危害,是為善事,正可行得。”
魏延也不是什麽善主,熟讀兵法的他深知“有兵就是草頭王”的硬道理,現在劉備勢微兵寡還罷了,隨著歲月的推移,當劉備擁有州郡為根基、帶甲數十萬之時,必然派係林立,內鬥複雜,如果沒有自己的勢力,還不被其他派係的人吃得死死的。想到這些,他也勸趙雲說:“子龍,那些山賊黃巾擄掠四方,本身也是走投無路的百姓,我等如不盡力收束這些草寇,豈不是見死不救。況且這些草寇多半囤積有糧草軍械,我等要去投劉備,卻不是去白吃白喝的,自然要籌備一些軍糧器械以資軍用。”
趙雲雖對兵法略有涉獵,但他更側重的是對個人武勇的修煉,所以對於政治鬥爭的複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雖然感到有些不妥,但大哥和三弟所說的卻也有些道理,特別是講究骨氣的趙雲可不願意去消耗劉備軍有限的軍糧,魏延關於收繳賊軍糧草器械以資軍用的說法最終打動了他:“大哥、三弟,你們所言也有道理,是該收編數百賊寇及一些糧草器械以為進身之禮,我等就這樣去劉備軍中吃喝總不是個正理。”
歐陽曦聞言不由大喜,忙問道:“子龍,太行山一帶難道就沒有賊寇橫行了麽?我們可得盡快掃蕩一個山寨,取得兵勇糧秣,好去小沛投軍。”
魏延亦催促道:“二哥,就算並州的賊寇都投了張燕,這太行山橫跨並、冀、袞三州,另兩州的賊寇總還有不少吧。”由於在匡廬被獨臂老人管得甚嚴,來時又因趕路沒惹什麽是非,所以自負武藝的魏延急切想要一個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趙雲見這個義弟如此心急,不由笑道:“要打仗的話倒也有個地方去得。聽聞從太行山往南,有山名王屋,近年盤踞著一夥黃巾餘黨,眾約五百餘人。我等如能出其不意,擒下其賊首,這群烏合之眾必將不堪一擊。”
歐陽曦、魏延聞聽有如此一夥強人,感到所要聚集的義軍有了著落,均大喜過望,便殷勤向趙雲勸酒。酒過三巡,三人約定明早備齊馬匹幹糧,出山南下。
次日,三人均起了個大早。聞聽三人要南下,童頑收起嬉笑,已按照顧氏吩咐為三人準備好馬匹幹糧。
顧氏好做人情,端來一個托盤,內有軟甲兩幅、白銀百兩,對三人道:“你們三個這次去輔佐劉備,是為天下百姓做事情。我老婆子沒什麽好東西,隻準備了幾幅軟甲,子龍已經得了一副,枝敏、文長,這兩副就給你們吧。武器方麵家裏隻有一杆龍膽槍,已給了子龍,枝敏、文長兩個的武器就自己想辦法好了。還有,出門在外,衣食盤纏必不可少,我已經叫子固給你們準備了幹糧,這一百兩銀子你們也拿著吧,在外麵吃好住好,不要記掛家裏。”
三人忙跪倒拜謝。趙雲還好,歐陽曦和魏延何曾受過如此關愛,均感動得痛哭流泣。
拜完顧氏,三人又拜別童淵、童頑,然後紛紛縱身上馬,策馬揚鞭出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