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理教育

    猶太人認為,逐步形成兒童良好品質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孩子不可能自發產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認識,須全麵、經常、係統地灌輸。灌輸是說理的形式,說理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正如一位猶太人所說:“說服是打開兒童思想迷宮的鑰匙,道理是兒童心靈的陽光。”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兒童,尤其是處在幼兒時期的兒童,思維中沒有理性的成分,認識事物是感性的。另外,兒童還有看問題片麵、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等年齡特征;即便是少年,還是閱曆淺,認識事物的能力不是很強,對很多客觀事實不易分清是非、善惡、美醜、榮辱等界線,他們的分辨是很膚淺的,也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做錯了事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即使有他人提醒後還是不能馬上認識錯誤的危害,後來還可能犯同樣錯誤。另外,作為家長和老師,往往希望孩子看問題想事情一步到位,然而,這種做法違背了孩子的年齡特征,起不到什麽好的效果。

    遇事講道理,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增強他們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們明辨是非、識別善惡、知美醜、體驗榮辱,才能使他們堅持正確的言行,將錯誤徹底改正。因此,猶太人認為兒童品德教育的“基本建設”就是說理。

    有的家長對犯了錯的孩子不是打就是罰。經常可以聽到有些家長說:“你又犯了錯誤,再不改就揍你!”但往往沒什麽效果。打、罰很省事,家長的滿肚子氣有可能一下子消了,但很多情況下,孩子仍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至於危害及後果,就更不知曉了。這樣,他們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況且,打罰時刺激了孩子的大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摧殘了他們的身心,還往往有造成逆反心理的負作用。

    其實,隻要是懂事的孩子,對於自己犯的錯誤,必然會產生一種內疚和恐懼感,心理上會有壓力。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訓斥或懲罰了他們,他們的內疚及恐懼感會得到釋放。他們往往會這樣想:我犯了錯,你們打也打了,罰也罰了,現在應該互相抵消了。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孩子做錯了事,就會說:“你們打我一頓吧!”這是孩子悔恨自己所犯的錯誤而發自內心的呐喊。可如果父母真的把他揍了一頓,那他的內疚和恐懼感就會瞬間消失。但若采取無聲的教育或采取其他更恰當的誘導,讓他從心底深處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從而使其內疚增加,記憶深刻,痛改前非,豈不是效果更好嗎?

    某猶太人教育家認為:“常常受到父母打罰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有成為最好的人的。”因此,如果把打罰比做衝向禾苗的暴風驟雨,那麽,說理感化則是流向孩子心靈的清泉。

    猶太人教育家提醒我們,和孩子說理,要講究方法和方式。

    1.說理要同實際聯係起來。“理”不是指空泛的大道理,說理也不是指說教。對於空泛的大道理及說教,大人都討厭,孩子則更不愛聽。我們說理要多引用一些實際的例子或引導孩子觀看一些健康的電視節目及書籍,多給他們講一些有益的故事,引導孩子用正確道理評價現實,從而使其受到生動深刻的教育。

    2.“理”要體現道理真諦,抓住孩子心中盲點。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不能緊盯著孩子的分數去和他講道理,而要從學習的意義上著手,從根本上講清為什麽要認真學習。再如,青少年若出現早戀現象,不能總是很直白地說出早戀的危害,而要用隱晦、心平氣和的方式或正確的誘導才有助於扭轉思想。

    3.說理要有啟發性、針對性和趣味性。

    啟發性:說理時要善於把兒童的興趣調動起來,啟發兒童積極思考。

    針對性:說理時“對症下藥”,防止空對空;說理深度要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征;針對兒童不同的個性,說理方式有所區別;要針對兒童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說理教育。

    趣味性:不要把道理說得生硬、死板、概念化,而要講得生動活潑,聽起來有趣味,有吸引力。

    家長說理時不僅要把道理說得透徹,還要用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語言去打動孩子,讓深刻的道理在孩子的情感上也激起波瀾,達到以情說理,用理動情,情理交融。反之,如果家長在說理的時候,表情嚴肅、語言枯燥而且態度生硬,孩子很有可能聽不進這些話,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猶太人教育家告訴家長對孩子進行說理時應注意的幾點地方:

    1.說理時一定要適當、適度,就是在一定的時候去說理,說清楚即止,哪怕孩子還沒完全接受,也要馬上停止,不要說起來就沒完沒了,其實說多了等於沒說;

    2.要抓住說理時機,如孩子與家長感情比較和諧時,情緒平穩時,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等;

    3.以平等方式說理,不要采取教訓的方式,因為說理教育不等於教訓。

    在猶太人家庭中,孩子都會受到尊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需要關心、愛護和培養,還在於他們從出生起,就被看成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家長和老師決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他們身上,他們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同孩子說話的時候,猶太人非常講究自己的口氣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講話,大人一定要認真聽,而且有時大人要蹲下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到他受到了你的尊重,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覺。家長帶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給孩子拿來了食物,猶太人決不會替孩子迴答“不吃”、“不要”之類的話,也不會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時候對孩子嗬斥。他們認為,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要什麽或是想看什麽,本身並沒有錯,因為孩子有這個需要,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來指責。猶太人不讚成父母在別人麵前教育孩子,更不允許當著別人的麵斥責孩子“沒出息”、“不爭氣”、“沒用”。因為這些話就像一把利劍,會深深刺傷孩子那顆脆弱的心,猶太人認為父母這樣做是一種犯罪。

    偉大的猶太人教育家說過:“父母越不宣揚自己的過錯,則子女就越看重自己的名譽,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他們就會感到無地自容,認為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的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4.做家長的要想辦法不斷提升自己,學會運用正確立場、方法、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理論水平和認識水平。

    另外猶太人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都非常注意了解。他們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和發展過程是緩慢的,要求過高和按成人的思維方式及認識水平要求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半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怕生,也是一種年齡特征,隻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克服這個問題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隻要有耐心,沉得住氣,不隨意責備孩子,那麽孩子的心理障礙都能經教育、訓練得以克服。因此,他們絕對不會做拔苗助長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木德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銳並收藏塔木德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