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讓猶太民族更加堅強

    掃羅、大衛、所羅門是希伯來王國時期的三代君王,他們都來自南部的猶太和便雅憫兩個部落,因此,住在北部的其他10個部落之間互相猜忌和怨恨。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了王位。

    這個棘手的問題羅波安是怎樣處理的呢?

    羅波安是個無能的君主,他奢侈好色、嫉賢妒能、聽信讒言,手下也多是些詭計多端的臣仆。在他執政期間,希伯來王國的國力由盛而衰。人們的反抗情緒越來越高,羅波安不僅不安撫人民,緩和這種矛盾,反而侮辱斥責他們:

    “我父親給了你們沉重的負擔,很好!現在,我成為了你們的國王,將會把更重的負擔壓在你們身上;我父親用鞭子抽你們,我將用帶刺的鞭子抽你們。”

    這樣,矛盾越來越尖銳,最後北部10個部落拒絕承認羅波安,另外選了一位新國王,將撒馬利亞定為首都,稱為以色列王國。而南部的猶太部落和便雅憫部落仍然效忠於羅波安,稱他為猶大王,首都依然是耶路撒冷。

    這樣,猶太人國家一分為二,統一了100多年的猶太王國就這樣分裂了。

    公元前8世紀,兩河流域的亞述人強大起來,改變了西亞地區的形勢。以色列被迫向亞述稱臣納貢。沒過多久,也就是公元前722年,亞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10個部落的人民消失在曆史中,毫無聲息。從此,他們被稱為“失蹤的以色列10個部落”,這至今是一個千古之謎,一直困擾著後人。猶大王國雖繼續維持了100多年,卻比以色列強不到哪兒去,猶大王國的續存是以向亞述納貢稱臣為代價換來的。

    然而,猶大王國的這種續存的狀況卻沒有持續多久。公元前605年,新巴比倫消滅了亞述,它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埃及法老尼科爭奪巴勒斯坦,耶路撒冷麵臨危機。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二世的軍隊攻陷。聖殿遭洗劫,耶路撒冷成為一片廢墟。猶大王國的國王、祭司、貴族和工匠數萬人被俘,押往巴比倫。

    猶太人作為俘虜被押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在這次大流放曆程中,他們又一次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向世界的各個方向奔逃,成為他鄉不受歡迎的外來客。

    然而,被流放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卻比那些被異族同化的北部10個部落的人民要幸運得多,他們並沒有被強製性地遣散到各個地方,而是聚集在一起,仍然沿用著自己民族的傳統習俗和信仰,他們又漸漸形成了穩定的猶太移民區。但此後,“猶太人”就成了猶太人與其後人的稱唿,同時也成為整個猶太民族的通稱。

    最初的時候,猶太人懷著亡國之恨,非常仇視巴比倫。《聖約·詩篇》就吟出了這樣的詩句:

    巴比倫的兒女們

    我們要祝福那些

    像你們對待我們那樣報複你們的人

    把你們的孩子摔在石崖上的人

    公元前538年,新興的波斯帝國消滅了新巴比倫王國,這時,猶太人的處境才得到了一些改變。波斯帝國國王居魯士發現猶太民族的神教思想對鞏固帝國的統治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由於猶太人非常重視自己民族的教育,猶太人普遍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種知識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因此,居魯士對猶太人采用了借重和利用的政策。於是,猶太人生活在了一種較為寬鬆的環境裏。

    在波斯王的統治下,盡管擁有安逸的物質生活,但卻出現了精神生活上的危機。在這個充滿了誘惑的環境下,猶太人要把自己的民族性保持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時候,先知們又出現了,他們將猶太民族從精神崩潰的邊緣中拯救出來。

    在猶太民族的發展史上,這個時期占據著特殊地位。

    猶太民族在長期的流亡生活中如此頑強地維護自己民族的特性,並從中汲取力量而重新站起來。散居異鄉能忠於自己的民族,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猶太民族所獨具的,這是其他很多民族無法相比的。

    公元前538年,波斯國王居魯士允許希伯來人返迴巴勒斯坦,並支持他們複興猶太教,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如果想留在巴比倫,依然可以留下,猶太人首批迴國的約有4萬人。

    公元前516年,返迴耶路撒冷的人和留在當地的極少數猶太人聯合起來,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才將重建聖殿的工程完成,曆史上稱為“第二聖殿”。但它的豪華程度及規模卻遠不如所羅門聖殿。

    公元前445年,波斯宮廷內的猶太裔官員尼希米被任命為猶太省省長,迴到了耶路撒冷,按祭司對猶太教教義、教規的觀點治理當地猶太自治社團。

    在“大流散”的曆史中,猶太民族遭受磨難、曆經艱辛,他們熬過了一個個充滿辛酸和屈辱的漫漫長夜,不過這些磨難並沒有擊垮他們,反而使他們的意誌更加堅強。

    由宗教的超然性而保持自己民族的獨立性,由民族的忠誠性又促進宗教的堅定性,這使得猶太民族在艱難中沒有消逝。猶太人傑出的智慧在這裏能夠得到充分體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木德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銳並收藏塔木德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