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從接手了以後,發現這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我之前對微縮生物沙盤進行人工降雨等人為幹預的話,毫無疑問,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隻會愈發猖獗,我估摸著,照這樣發展下去,不需要等兩千年,隻要一千年,足以讓地球上大部分生物死亡。因此我才改變了過去的看法,認為第一次物種滅絕的至關重要之因,就是微生物的瘋狂生長。
此外。如果我的計算沒有錯的話,按照常數運算法則,在微縮生物沙盤中,隻需再經過大約兩千年。就是會麵臨同樣的“奧陶紀大滅絕”之災。”
這時,安若華也終於聽懂了一些,更加認真的站在沈尋身旁,側耳傾聽著。
“第二輪物種滅絕,我們稱為“泥盆紀大滅絕”。至今有大約3.5億年,由於受到了第一次大滅絕的影響,讓地球上的溫度在後來的幾百年的漫長變化中,漸漸降了下來。再加上這個時期的隕石撞擊較為頻繁,讓埋藏在地底深處的冰川暴露,從而融化成水,大海隨即形成,當時那個時期,又被很多學者們稱之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從那個時候,有魚類進化出了海陸活動的兩棲動物。
第三輪物種滅絕,又稱為“二疊紀大滅絕”,是屬於二疊紀末期的階段,距今大約有2.5億年的時間,這次的物種滅絕數量,毫不誇張的說,是前兩次大滅絕最嚴重的一次,地球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全部死去,包括各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動物,其滅絕原因,也是最為離奇的,至今為止,生物學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西方學者認為,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而我們則認為是地質引起的滅絕。”
說到這裏。張天科見沈尋和安若華都在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看,聽得津津有味,他也越說越起勁,如同一位老教授,在親傳生物學曆史知識。
“第四輪物種滅絕,我們學術界叫“三疊紀大滅絕”,距今有大概兩億年,由於這個時期存留下來的古生物化石,相比於前麵幾次滅絕的都要多,所以根據全球生物學家們的計算,三疊紀時代,應該延續了將近五千年之久。其滅亡原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炙熱的氣溫,當時火山噴發可以說是相當頻繁,再加上地質的極度不安穩,才導致了最終物種滅絕。
第五次滅絕,應該是人盡皆知的滅絕事件,那就是“白堊紀大滅絕”,也被叫做“恐龍大滅絕”,恐龍的出現,可以說是自然選擇之下的一大奇跡……”
張天科滔滔不絕的說了許久,半個多小時過去。才將地球曆史上的幾大滅絕事跡都講了一遍。
這可比沈尋他們在史書上直接看帶勁,畢竟人類相比於對文字的記憶,更容易記下眼睛和耳朵所看到聽到的內容。
沈尋大致分類了一下,在幾次大滅絕中,可信度最高的幾種,就是第一輪的“奧陶紀大滅絕”,第四輪的“三疊紀大滅絕”,以及第五輪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
之所以“奧陶紀大滅絕”會被列入其中。還是因為微縮生物沙盤的關係,也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奧陶紀大滅絕”的滅種之因,更加靠譜。
侃侃說完後,張天科又給沈尋取來了一份a4紙文件,這是他此前根據幾次物種大滅絕存在的可能原因,有針對性的在微縮生物沙盤上做了特殊布置。
比方說,第一次生物滅絕的可能原因,是微生物的瘋狂繁衍,所以張天科就利用人工降雨等降溫的措施,抑製了微生物的生長和不斷蔓延。
而第二次生物滅絕的原因,是隕石撞擊。那麽張天科就要合理的利用天外行星的幫助,以此阻擋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
同理,在第三次生物滅絕中,張天科也一樣用相同的辦法應對。隻要他們能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從理論上說,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類人猿出現的幾率。
不過,沈尋倒是覺得。這種方法會不會太過於籠統了?
沒等他說出這句話,安若華仿佛知道沈尋心裏在想些什麽,替沈尋問道,“張老,雖然這麽做,理論上似乎更有利於類人猿的出現,可這並不代表類人猿一定能出現?首先第一點是,微縮生物沙盤中的地球圖景,是地球剛誕生沒多久的階段,生物個體應該大部分都十分縮小,難道說,僅憑一隻毛毛蟲,就能進化出類人猿這種高大威猛的個體?
我的第二點疑惑就是,百分之十的概率,和百分之二十的概率,其實應該都差不多的。這一點,相信張老也應該早就想到了吧?”
當沈尋聽到這十分有邏輯的分析後,不得不又一次對身邊的這位曆史學教授感到欽佩。
畢竟分析曆史學,一直都是安若華最拿手的事,張天科正好無意間撞上了安若華曾經最擅長的領域。
不過,沈尋也相信,張天科會如此緊張的將這個消息告訴他,應該不可能隻有這些證據和憑據。
“城主大人。你們再看看這個數據?”
說著,張天科又在控製台上,按下了一個按鍵,隨即,一副來自微縮生物沙盤中的畫麵,借由36度全息投影射光技術,投射在了空氣中,畫麵感也十分清晰。
畫麵上,可以看到有一隻四肢類的異樣生物,正以一種臥睡的姿勢,沉眠在冰層裏。
“城主大人,安若華小姐,你們猜一猜,這個地方是在哪兒?”張天科有意賣著關子,問道。
“張老,你就別故弄玄虛了,就直說了吧,”沈尋頗感好奇的問道。
“這個地方,其實就是現在的南極,不過,在經緯度上,大有不同,畢竟經緯度也在受到地球磁極的影響,發生著變化。”張天科迴應道。
“南極嗎?張老,你別跟我說,這動物是企鵝的祖先?”沈尋略有一絲不相信,問道。
……
此外。如果我的計算沒有錯的話,按照常數運算法則,在微縮生物沙盤中,隻需再經過大約兩千年。就是會麵臨同樣的“奧陶紀大滅絕”之災。”
這時,安若華也終於聽懂了一些,更加認真的站在沈尋身旁,側耳傾聽著。
“第二輪物種滅絕,我們稱為“泥盆紀大滅絕”。至今有大約3.5億年,由於受到了第一次大滅絕的影響,讓地球上的溫度在後來的幾百年的漫長變化中,漸漸降了下來。再加上這個時期的隕石撞擊較為頻繁,讓埋藏在地底深處的冰川暴露,從而融化成水,大海隨即形成,當時那個時期,又被很多學者們稱之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從那個時候,有魚類進化出了海陸活動的兩棲動物。
第三輪物種滅絕,又稱為“二疊紀大滅絕”,是屬於二疊紀末期的階段,距今大約有2.5億年的時間,這次的物種滅絕數量,毫不誇張的說,是前兩次大滅絕最嚴重的一次,地球上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全部死去,包括各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動物,其滅絕原因,也是最為離奇的,至今為止,生物學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西方學者認為,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而我們則認為是地質引起的滅絕。”
說到這裏。張天科見沈尋和安若華都在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看,聽得津津有味,他也越說越起勁,如同一位老教授,在親傳生物學曆史知識。
“第四輪物種滅絕,我們學術界叫“三疊紀大滅絕”,距今有大概兩億年,由於這個時期存留下來的古生物化石,相比於前麵幾次滅絕的都要多,所以根據全球生物學家們的計算,三疊紀時代,應該延續了將近五千年之久。其滅亡原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炙熱的氣溫,當時火山噴發可以說是相當頻繁,再加上地質的極度不安穩,才導致了最終物種滅絕。
第五次滅絕,應該是人盡皆知的滅絕事件,那就是“白堊紀大滅絕”,也被叫做“恐龍大滅絕”,恐龍的出現,可以說是自然選擇之下的一大奇跡……”
張天科滔滔不絕的說了許久,半個多小時過去。才將地球曆史上的幾大滅絕事跡都講了一遍。
這可比沈尋他們在史書上直接看帶勁,畢竟人類相比於對文字的記憶,更容易記下眼睛和耳朵所看到聽到的內容。
沈尋大致分類了一下,在幾次大滅絕中,可信度最高的幾種,就是第一輪的“奧陶紀大滅絕”,第四輪的“三疊紀大滅絕”,以及第五輪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
之所以“奧陶紀大滅絕”會被列入其中。還是因為微縮生物沙盤的關係,也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奧陶紀大滅絕”的滅種之因,更加靠譜。
侃侃說完後,張天科又給沈尋取來了一份a4紙文件,這是他此前根據幾次物種大滅絕存在的可能原因,有針對性的在微縮生物沙盤上做了特殊布置。
比方說,第一次生物滅絕的可能原因,是微生物的瘋狂繁衍,所以張天科就利用人工降雨等降溫的措施,抑製了微生物的生長和不斷蔓延。
而第二次生物滅絕的原因,是隕石撞擊。那麽張天科就要合理的利用天外行星的幫助,以此阻擋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
同理,在第三次生物滅絕中,張天科也一樣用相同的辦法應對。隻要他們能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從理論上說,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類人猿出現的幾率。
不過,沈尋倒是覺得。這種方法會不會太過於籠統了?
沒等他說出這句話,安若華仿佛知道沈尋心裏在想些什麽,替沈尋問道,“張老,雖然這麽做,理論上似乎更有利於類人猿的出現,可這並不代表類人猿一定能出現?首先第一點是,微縮生物沙盤中的地球圖景,是地球剛誕生沒多久的階段,生物個體應該大部分都十分縮小,難道說,僅憑一隻毛毛蟲,就能進化出類人猿這種高大威猛的個體?
我的第二點疑惑就是,百分之十的概率,和百分之二十的概率,其實應該都差不多的。這一點,相信張老也應該早就想到了吧?”
當沈尋聽到這十分有邏輯的分析後,不得不又一次對身邊的這位曆史學教授感到欽佩。
畢竟分析曆史學,一直都是安若華最拿手的事,張天科正好無意間撞上了安若華曾經最擅長的領域。
不過,沈尋也相信,張天科會如此緊張的將這個消息告訴他,應該不可能隻有這些證據和憑據。
“城主大人。你們再看看這個數據?”
說著,張天科又在控製台上,按下了一個按鍵,隨即,一副來自微縮生物沙盤中的畫麵,借由36度全息投影射光技術,投射在了空氣中,畫麵感也十分清晰。
畫麵上,可以看到有一隻四肢類的異樣生物,正以一種臥睡的姿勢,沉眠在冰層裏。
“城主大人,安若華小姐,你們猜一猜,這個地方是在哪兒?”張天科有意賣著關子,問道。
“張老,你就別故弄玄虛了,就直說了吧,”沈尋頗感好奇的問道。
“這個地方,其實就是現在的南極,不過,在經緯度上,大有不同,畢竟經緯度也在受到地球磁極的影響,發生著變化。”張天科迴應道。
“南極嗎?張老,你別跟我說,這動物是企鵝的祖先?”沈尋略有一絲不相信,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