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寶寶在接種後會出現一些異常反應或並發症,情況較為嚴重的寶寶,必須及時處理。

    1過敏性皮疹

    這種情況較常見,皮疹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常見,一般在接種後數小時到數天內發生,接種活疫苗在1~2周內發生,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過敏藥物。

    2暈針

    注射後突然暈厥,輕者會出現心慌、手足發麻或惡心等症狀,短時間即可恢複正常。重者會出現流冷汗、心跳加快、臉色蒼白,甚至失去知覺等症狀。暈針與室內空氣不好、疲勞、空腹、精神緊張或恐懼有關。

    3無菌性膿腫

    是由於吸附劑(氫氧化鋁或磷酸鋁)未被完全吸收,或接種部位不準,引起局部組織壞死、液化而形成的。一般出現在接種後24~48小時。這種情況要去醫院請醫生處理。

    4血管神經性水腫

    個別寶寶在接種後1~2天內,注射部位紅腫範圍加大,皮膚發亮,重者水腫可擴大至整個上臂及手腕。這種情況采取局部熱敷、口服抗過敏藥物即可好轉。

    5接種後全身感染

    免疫缺陷的寶寶常出現這種情況。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或輸血即可好轉。

    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寶寶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進行。

    打預防針前做好寶寶的思想工作,讓勇敢的寶寶先打,以消除膽寶寶的緊張害怕心理。

    寶寶打預防針後要注意護理

    ◆打針後2~3天內應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避免劇烈

    活動。

    ◆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不要用手搔抓。

    ◆接種當天禁止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多喝開水。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父母隨時觀察寶寶接種後的反應。

    父母須知

    盡管母乳對新生兒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這種保護作用是有時間限製的,一般僅有3~6個月。因此,單純依賴母乳來維持嬰兒體內的免疫保護功能是不夠的,這也就是為什麽寶寶要進行免疫接種的原因。

    接種卡介苗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

    1接種方法

    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仆”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

    痕法,而多用皮內注射法。

    2接種後的護理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大約4周結成瘡痂,有時呈膿痂。不要用力摩擦,輕輕擦拭直到自然剝落為止。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稱卡疤。沒有特殊情形,不需加以處理。

    3需要看醫生的情況

    有部分寶寶接種後2~3個月,在接種的同側腋下的淋巴結腫大,有時漸漸長大,並化膿,此時需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4接種後要做核菌素試驗

    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到結核病防治所做結核菌素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3~5年後,再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1次。

    接種乙肝疫苗

    預防乙肝最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尤其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應注射乙肝疫苗。

    1接種方法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之內注射,第二針在出生後1個月注射,第三針在出生後6個月注射。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兒接種後可獲得3~5年的免疫力。

    2接種後的護理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麽不良反應,個別寶寶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服用小兒麻痹糖丸

    要預防小兒麻痹症,在寶寶滿2個月的時候,就應該服用第一丸小兒麻痹糖丸了。若不服用這種糖丸,寶寶患小兒麻痹病的危險很大。

    1小兒都要服用麻痹糖丸

    小兒麻痹這種病,在醫學上稱為“脊髓灰質炎”,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經口進入胃腸,可侵犯脊髓前角,引起肢體癱瘓,致終生殘疾。脊髓灰質炎疫苗即小兒麻痹糖丸,是由減毒的脊髓灰質炎病毒製成的。小兒口服糖丸後,身體內就會形成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體,而免於此病的發生。因此每個嬰兒都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服用。

    2服用小兒麻痹丸的程序

    根據免疫預防接種程序,滿2個月的嬰兒開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滿3個月時服第二丸,滿4個月時服第三丸,4歲時再服1次。這樣就可以獲得較強的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兒麻痹症了。

    3服用小兒麻痹糖丸的方法

    糖丸要立即給嬰兒服用,不要放置,以免失效。服用的方法是:將糖丸研碎,用涼水溶化,千萬不要用熱水溶,以免把病毒燙死而失去免疫作用,然後用小勺給嬰兒喂下。

    4口服麻痹糖丸的注意事項

    ●這種疫苗是減毒活疫苗,遇熱就失去免疫作用。必須用涼開水送服,並在服後的兩小時內不要吃熱食物或喝熱開水。

    ●本疫苗的保存適宜溫度是8c以下,所以在氣溫超過8c時應從冷藏箱中拿出來後立即口服,時間長了就失去了作用。若寶寶吃後吐出來應當場再補服1粒。

    ●近期發熱、腹瀉或有先天免疫缺陷及其他嚴重疾病的嬰兒均不能服用糖丸,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加重病情。

    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

    百白破三聯疫苗是由滅毒的白喉、破傷風的細菌病毒(類毒素)以及已被殺死的百日咳病菌混合製成。

    1接種後的正常反應

    大部分嬰兒在注射三聯針後都有些不適,常表現為發熱,吃奶不好,在打針的局部稍稍有些紅腫,嬰兒比以前愛哭鬧了。對這些現象父母不必擔心,其實這是正常的反應,一般2~3天就會好的。

    2接種注意事項

    ●第一次接種如寶寶發生高熱,第二次應告訴醫生,采取適當措施,如減少接種劑量。

    ●發熱多發生在接種當天或第二天,有時發熱可長達3天,如果體溫超過了38.5c,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嬰兒吃點退熱藥。

    ●如果發熱持續3天不退,並出現皮疹、咳嗽等症狀,要請醫生給嬰兒檢查有無其他不適。

    接種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由滅毒的活性病毒製成。接種效果相當好,約有90%以上可獲得終生免疫。

    1接種麻疹疫苗方法

    一般在嬰兒滿9個月至1歲期間接種,但在流行季節,可提前至6個月接種。過早接種會減低接種的效果,所以在9個月以前接種的孩子,最好在1歲多時再加強一次。

    2接種後的正常反應

    部分孩子接種後會有反應,反應多發生在接種後的四五天至兩個星期之間,包括發熱(可至39c以上)、皮膚出疹及輕微腹瀉等,反應會很快消失。

    3麻疹疫苗首劑未成功須補種

    麻疹疫苗接種後,一般情況下個體可以得到有效保護。但也因人而異,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的情況稱為免疫不成功。這部分寶寶在周圍有麻疹流行的情況下有可能被感染。必須通過強化免疫再次接種麻疹疫苗,使接種後免疫無應答的寶寶增加產生抗體的機會。

    如何早期發現孩子生病的征兆

    觀察大便辨疾病

    新生兒大便的顏色、形狀,能反映出營養問題和一些疾病,父母隻要細致觀察,就可以了解寶寶的消化是否正常。從新生兒的大便辨別疾病,要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形狀和氣味。

    ◆若寶寶出生10小時後不排泄胎便,應檢查一下是否患先天性肛門閉鎖或其他肛腸疾病。

    ◆如大便次數多,綠色稀水樣帶有透明絲狀黏液,這是寶寶饑餓的表現。

    ◆大便呈稀水樣或雞蛋湯樣,或有黏液或泡沫,有腥臭味,這可能是小兒腹瀉。

    ◆大便次數減少,排便時寶寶哭鬧、費勁,糞便幹、硬,甚至表麵帶血,多發生於人工喂養的新生兒,這是因為食蛋白質較多,或小兒腸蠕動弱所致便秘。

    ◆大便為白陶土樣,提示新生兒患有膽道疾病。

    ◆大便為黑色柏油樣,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

    ◆紅色大便,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

    ◆果醬樣大便,可能是腸套疊。

    ◆高粱米水樣便,可能是壞死性腸炎。

    ◆大便若為蛋清樣伴有黏液、膿血,這是痢疾。

    新生兒出現以上不正常的大便,要馬上去醫院診治,切不可耽誤。

    哭鬧聲中辨疾病

    哭是新生兒表達要求的唯一方式。因新生兒不會說話,如身體不適、患病、饑餓、疼痛或不良刺激時,就會用哭聲來告訴大人。當父母的應學會識別新生兒的哭聲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非正常的啼哭,常常是哭鬧不安,而帶痛苦表情。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在喂奶時哭聲劇烈,同時出現痛苦表情,可能是口腔炎(口瘡)或咽炎;吃奶時,耳朵貼近母親哭鬧或搖頭不止,可能是耳道有毛病。

    ◆哭聲嘶啞、唿吸困難、發熱、咳嗽、嘴唇青紫,可能是急性支氣管炎或肺炎。

    ◆如反複劇烈哭鬧、口角蒼白、兩手緊握、下肢蜷曲,伴有嘔吐、腹瀉等,可能是腸絞痛。

    發現以上患病的信號後,父母不要自己隨便治療,一定要請醫生看一看,即便是在家中治療,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以為是。

    父母須知

    健康的新生兒,當饑餓、尿布潮濕、過冷、過熱、睡眠不足、受到強大聲響刺激時,都會啼哭。不過這種啼哭一般聲音洪亮,當需要得到滿足或者消除不舒服的因素後,哭聲馬上停止,安穩入睡。這就是正常的啼哭。

    寶寶體重異常

    本來胖乎乎的小臉慢慢地消瘦下來,軀體和四肢的皮下脂肪變薄;較長時期內,寶寶體重增加不明顯或幾乎不增加。

    寶寶麵色異常

    寶寶麵色蒼白或萎黃,皮膚彈性差,或有較嚴重的皮膚損害,例如,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汗毛脫落、出現皮下出血點、出現“烏青塊”。在排除皮膚病等疾病的情況下,出現這些症狀可能與某些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有關,或與食物過敏有關。

    寶寶頭發異常

    寶寶頭發稀少無光澤、枯黃易斷裂,或出現白發、枕部脫發等,可能與營養不良、某些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

    寶寶視力異常

    在昏暗的光線下視物不清,眼睛幹燥,經常眨眼,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勞。與寶寶不愛吃蔬菜,尤其不愛吃綠色蔬菜和胡蘿卜等有關。

    寶寶出牙異常

    寶寶出牙遲,1歲時8個乳牙還沒出齊,到了2歲,乳牙還不到20個;有的寶寶乳牙掉後新牙遲遲不出;有些寶寶囟門閉合遲,走路遲、說話遲。與維生素d、鈣或蛋白質缺乏有關。

    寶寶食欲異常

    寶寶味覺減退,食欲缺乏,寶寶吃奶不好,有時伴有嘔吐,嘔吐劇烈時甚至吃飯喝水都困難。有的寶寶有異食癖,如吃泥土、紙張或牆壁灰等物質。這與缺乏微量元素鋅等有關,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有關。

    寶寶血色異常

    寶寶的嘴唇、眼結膜、口腔黏膜顏色蒼白;手指甲血色差,用手輕輕壓迫甲蓋,放鬆後甲蓋的血色恢複較慢;能訴說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與缺鐵或b族維生素不足有關。

    寶寶口腔異常

    寶寶口腔有異味;經常出現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頭發胖,有的呈現“地圖舌”;消化能力差,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症狀,有時也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症狀。與缺乏維生素b2、維生素b1有關,與經常吃溫熱性食品或油炸食品有關。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舌頭表麵都有一層白苔,薄而清透,舌為淡紅色。如果寶寶的舌苔白而且厚,一般說來是濁濕內滯或消化不良。此時還可聞到寶寶口中唿出的氣帶有一種酸腐味。如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適當的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王氏保赤丸等。

    寶寶睡眠不好

    寶寶患病前通常夜間不好好睡覺,表現為啼哭或煩躁不安,例如嬰兒出現發熱、腹痛、口痛、肛周瘙癢等狀況時,由於不能用言語表達,隻能哭鬧。有時哭聲尖銳,呈陣發性,哭鬧時伴有麵色發青,手足蹬動,頭部後仰,腰部挺伸等。如果寶寶患有腦膜炎或中毒,又會出現嗜睡,即睡眠時間突然延長,整天昏昏欲睡,嚴重者入睡後不易被叫醒。

    寶寶睡眠不好的症狀

    ◆入睡後,撩衣蹬被,同時伴有兩顴和口唇發紅、口渴喜飲或手足心發熱等症狀。中醫認為是陰虛肺熱所致。

    ◆入睡後,臉孔朝下,屁股高抬,同時伴有口舌潰瘍、煩躁、驚恐不安等症狀。中醫認為是“心經熱則伏臥”。這常常是寶寶患了各種急性熱病後,餘熱未淨導致。

    ◆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複折騰,同時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幹、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幹燥等症狀。中醫認為這是胃有宿食的緣故,應消食導滯。

    ◆睡眠時,哭鬧不停,時常搖頭,用手抓耳,有時還伴有發熱,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或濕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入睡後,四肢抖動,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入睡後,用手去抓撓屁股,在寶寶睡沉了之後,可以在肛門周圍見到白線頭樣小蟲爬動,這是患有蟯蟲病。

    ◆熟睡時,特別是仰臥睡眠時,鼾聲隆隆不止,張口唿吸,這是因為增生體、扁桃體肥大影響唿吸所致。

    帶寶寶去看醫生也有學問

    選擇孩子願意親近的醫生

    寶寶有病時應該怎麽辦?這是每位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建議父母給寶寶建一個簡單的家庭病曆,隨時記錄寶寶生病時的情況和治療效果。

    ◆給寶寶選擇一個理想的兒科大夫。給寶寶看病時,應選擇能設身處地為寶寶著想的醫生。寶寶到醫院都會有恐懼心理,合格的兒科醫生應該在親切接觸中,完成診療疾病的任務,避免寶寶產生恐懼心理。為寶寶著想的醫生會親自向母親仔細詢問病情。最能了解寶寶病情的是母親,因此直接向母親詢問是最準確的。

    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也是一些父母的困惑。

    西醫屬於現代醫學,應用現代診療手段進行診斷和治療,用微觀方法進行研究和認識疾病。在診斷的基礎上,對每個病人的治療方法、藥物是一樣的。

    中醫是通過望、聞、問、切進行檢查,通過陰陽、八綱、髒腑等方法進行辯證,然後處方用藥。對於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人以及同一個病人的不同階段,中醫的治療是不同的。

    中醫、西醫的基礎理論不同,但治療的目標是一致的。應該說中西醫是不衝突的,是可以互補的。

    及時帶孩子就診很關鍵

    嬰兒時期,寶寶比較脆弱,容易患上疾病,因此這段時期的養護要特別引起父母的重視。當發現寶寶有異樣的時候,要及時向寶寶的生產醫院諮詢。如果醫生覺得症狀嚴重,一定要聽從醫生指導,帶寶寶到醫院就診,切不可盲目地自行處理。

    決定就診的時間是非常關鍵的。有的父母覺得寶寶是小毛病,不需要就診,因此耽誤了就診的時間,導致寶寶病情惡化。當你不能確定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的時候,最好向醫生諮詢。如果寶寶的病情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就要立刻到醫院就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方便就診,父母應該掌握以下常識

    ◆不要因為是深夜就打消這一念頭,所有醫院都提供24小時的急診服務。

    ◆平日就要了解清楚附近藥房(最好是提供夜間售藥服務的藥房)和醫院的位置,儲備充足的急救藥品。

    ◆手邊有一本寶寶常見疾病用藥指南以供不時之需。

    ◆在寶寶症狀較輕時就治療,而不是等它變得更糟。

    告訴醫生最想知道的

    帶寶寶就診前,你需要事先提供一些信息,以便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寶寶的病情,能夠及時準確地為寶寶的疾病做出診斷。要想將寶寶的病情講清楚,父母究竟該如何與醫生溝通呢?

    1簡單向醫生介紹寶寶的症狀

    比如,如果寶寶拉肚子,那麽爸媽首先要知道每天拉幾次,是糊

    狀還是水狀,有沒有便中帶血或膿,可能的話,可收集排泄物帶到醫院化驗檢查。如果寶寶發熱,不要隻對醫生說“發高燒”,要說明“燒到多少度”,如果吃過退熱藥,還要說明吃藥後是否體溫降下來了,這些才是醫生最想了解的。

    2生病前後是否有其他症狀

    父母除了向醫生訴說寶寶一兩個最明顯症狀之外,最好也能迴想一下寶寶生病前後或同時,是否曾經出現過其他症狀。比如,寶寶拉肚子前,有沒有嘔吐,或是發熱前幾天有沒有咳嗽、喉嚨痛,還是發熱後幾天身上出了疹子——這些都需要父母多花心思記在腦中!

    3寶寶的精神、活動與飲食情況

    因為寶寶不懂得假裝,所以得病後的不舒服會明顯反映在活動力的改變上。因此,爸媽應多多觀察寶寶日常情況,比如,精神狀況如何?食欲怎麽樣?睡眠多少、是否願意活動等等,都應該掌握。

    4是否曾帶寶寶到其他醫院就診

    有些父母在到某家醫院就診前,可能已經先到其他醫院看過了,或者自己在家喂服過些藥物了。因此,父母應主動告訴醫生這些情況,包括目前服用的藥物,服用了多久等。細心的父母還可以提供正在服用的藥物處方給醫生參考,以避免同時服用兩位醫生開的藥,發生不良反應或重複用藥。

    5家中其他成員是否出現類似的症狀

    如果家中其他成員也出現類似的症狀,就要主動對醫生講明,或在醫生問診時不隱瞞。比如唿吸道疾病容易通過飛沫傳播,家中可能多位成員同時患病。

    6寶寶是否特殊體質或有藥物過敏史

    寶寶的過敏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青黴素、鏈黴素過敏,磺胺藥過敏,或對花粉等生活環境中的東西過敏,或吃蠶豆後發生溶血等。

    準確描述寶寶的病情

    父母隻要用一兩個明顯症狀來描述寶寶的不舒服就可以了。一般醫生的第一句話就是:“寶寶哪裏不舒服?”這時,父母不要從寶寶生病第一天開始,像說故事一樣對醫生從頭描述,而是要告訴醫生帶寶寶來看病的主要原因,是拉肚子,還是發熱、嘔吐,還是睡眠驚醒……最好能用簡單的句子清楚地描述寶寶的病情。

    再就是明確說明孩子出現症狀的時間。父母在向醫生講述的時候,應告訴醫生一個明確的發病時間,盡量不要用“很久了”“好一陣子了”“一段時間了”來形容,這讓醫生比較為難。因為父母說的“很久”可能是1個禮拜,也可能是1個月!所以,父母應對醫生說一個確切的時間段,比如“2天”“上周五”等。發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要做細心的父母!

    走出帶寶寶看病的誤區

    每個寶寶都可能患病,患病後到醫院看病,檢查、確診、開藥,迴家服藥,逐漸康複。但在以上諸多環節中,如何做得科學、合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清楚的。這其中往往會產生許多誤區,以致延誤治療。

    誤區1小病抗過去

    寶寶感冒、發熱、腹痛、腹瀉等是一些常見病,有些父母認為不需要看醫生,家中有什麽藥就隨便服一些了事。殊不知這麽一來,既有可能“扛”過去,也有可能就此“扛”出了大病,因為許多疾病的初期症狀非常類似感冒。

    有一些寶寶患感冒後,由於不及時治療,最後發展成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腎炎等,造成身體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害,這就是“小病失治,大病釀成”。

    誤區2病急亂投醫

    一些父母認為,不管寶寶患了什麽病,隻要到醫院看過醫生,剩下的就是醫生的事了,病好病壞,全在醫生。病好了,那是醫生醫術高超;病要是沒好,換個醫生繼續治療。

    一般情況下,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的過程,而病毒性感冒的發熱有可能持續3~5天、甚至更長,現在發熱1天,所以有可能繼續發熱。感冒發熱時需要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果一天跑幾家醫院,休息、護理都談不上。在路上、在醫院裏還存在交叉感染、患上其他疾病的可能。

    由此可見,患兒的康複既有賴於醫術高超、責任心強的醫生,同時也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

    誤區3照書自斷病

    有一些父母渴望了解寶寶的病情,於是就買了許多醫學書籍和醫學科普讀物,然後將有關寶寶病情的章節反複閱讀,把寶寶的病情與醫書上最嚴重的病對號入座,甚至自行給寶寶買藥服用,貽誤了寶寶的病情。醫學參考書及科普讀物是為了讓人們了解醫學常識的,其目的是為了讓患兒父母更積極地配合醫生的治療。

    誤區4看病迷信權威

    有的患兒父母看病非大醫院不可,非專家不行。但專家的門診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能給更多的患兒診治,不得不縮短每位患兒的就診時間。況且不少專家年事已高,精力、體力都難以保持最佳狀態,這就有可能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誤區5開藥貴則靈

    患普通病卻要求吃高價進口藥、用高級抗生素,是一些患兒父母常有的心理。合理用藥不僅是醫生的責任,也是患兒父母應遵守的規則。寶寶患病後,應根據病情選擇用藥,辨證論治,而不是以金錢論“英雄”,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誤區6急病慢慢來

    對於突然高熱、嘔吐、頭痛、抽搐、腹痛、唿吸困難、意識障礙等突發症,患兒父母應該有急診意識,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急診醫生具有很強的綜合判斷能力和迅速、敏捷的反應能力,而且還配備了相應的急救藥品和設備,可確保急診搶救的各個環節準確、快捷、順利。

    誤區7看病非兒科

    我國早就規定,18周歲以下孩子均應到兒科就診。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機體發育尚不成熟,功能也不健全,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都有特殊性。而且在用藥方麵,無論藥物種類還是劑量,都有許多與成人不同之處。如孩子使用藥物,必須精確地按每千克體重計算。

    誤區8檢查重複做

    好的醫生可以從患兒的病史發現疾病的線索,幫助患兒以最小的代價確診疾病。許多不遠千裏慕名求醫的患兒父母,看病時往往忘記帶上在當地醫院做的檢查資料,既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更不利於醫生對疾病的連續觀察與分析。保存並攜帶病曆資料到大醫院看病,也是“少花錢,治好病”的竅門之一。

    誤區9隱瞞病史誤診

    病史的采集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病史不詳、不實會影響醫生對疾病及時正確的診斷,甚至給患兒帶來性命之虞。

    寶寶生病前,一般都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症狀,如發熱、咳嗽、頭痛、嘔吐、腹瀉、脫水、腹痛、哭泣、厭食、口腔異味、積食、血尿、便秘、血便、驚厥、流鼻血、出牙期不適、淋巴結腫大、肢體痛、眼睛疼痛等,這些大多是一些疾病的先兆,細心的父母應能根據寶寶表現出來的症狀判斷出寶寶的疾病,並在送醫院去之前給予最好的護理。

    發熱

    導致寶寶發熱的原因

    發熱是嬰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發熱:上唿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中耳炎、敗血症、皮膚感染、尿路感染、化膿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會引起發熱;各種急性傳染病像麻疹、猩紅熱、寶寶急疹、水痘、風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菌痢、傷寒均可伴有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結締組織病如嬰幼兒類風濕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等均可有發熱;此外,小兒脫水熱、藥物熱、暑熱症、腫瘤、白血病以及顱腦外傷後的中樞性發熱均屬於非感染性發熱。

    判斷寶寶發熱的方法

    發熱是指體溫的異常升高。正常小兒腋下體溫為36~37c,若測量腋溫大於37.5c,肛溫大於38.2c就應確認是發熱了。根據發熱的程度分低熱(體溫41c)。

    如何根據寶寶發熱判斷疾病

    1感冒

    寶寶出現發熱,同時伴有鼻塞、輕微咳嗽、不願意吃奶等症狀,說明寶寶患有感冒。此時要注意多給寶寶喝水。當然,最好還是到醫院,請醫生治療。

    2病毒感染

    反複發熱是病毒感染的一種症狀。寶寶經常會半夜發熱,清晨消退,隻要病毒沒有控製,體溫就會有波動或反彈。

    3肺炎

    如果寶寶發熱不退,咳嗽加重,就要想到寶寶是不是患了氣管炎、肺炎。此時寶寶嗓子唿嚕,喘氣較粗,咳嗽時可引起嘔吐,鼻子一扇一扇的,口周發青,煩躁不安,愛哭鬧,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帶寶寶去醫院看病。

    4中耳炎

    寶寶感冒幾天後,突然高熱,哭鬧很厲害,左右擺頭或碰到患側耳朵。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吮奶,1~2天後,耳朵裏流出膿來,體溫有所下降。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及時就醫,一般會很快好轉,否則會轉為慢性中耳炎,有引起腦炎的危險。

    父母須知

    寶寶手足心熱,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是因為陰虛火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寶寶有“虛火”。這種情況不宜使用西藥退熱劑,而應該選擇中醫治療。中藥可選用生地、麥冬、沙參、玄參、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陰清熱之品。同時讓寶寶多飲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經常用菊花泡水頻飲。

    寶寶發熱的表現

    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唿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躁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寶寶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液循環旺盛、白細胞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家庭護理要點

    ◆設法讓寶寶多休息。高熱的寶寶最好臥床休息,這樣可減少能量消耗,減少肌肉活動和熱量的產生。在寶寶休息時,父母盡量不要去打擾他——頻繁地測試體溫、喂水、喂藥也會使寶寶感到疲勞。

    ◆多喝水。發熱時唿吸快,蒸發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水還可促使多排尿,通過排尿有利於降溫和毒素的排泄。

    ◆多通風。居室空氣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溫降低一些,這樣有助於體熱經傳導輻射散熱,有利於降溫。

    ◆物理降溫。可洗溫水澡,洗澡的水溫最好比體溫低1~2c。或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畏寒、寒戰時不宜采用這些物理降溫方法。

    ◆觀察病情:如果寶寶雖然高熱,但麵色紅潤精神好,父母就不用著急,也不必一天往醫院跑幾次,隻要遵照醫生的囑咐,堅持服藥就行。

    ◆寶寶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若寶寶體溫高於37.5c,應及時看醫生。體溫不超過38c時不要隨便服藥,應采用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9.5c,則應采取退熱措施。如藥物退熱,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有一些寶寶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咳嗽

    導致寶寶咳嗽的原因

    咳嗽本身不是疾病,屬於一種因異物進入人體而引發的一種反射作用。大部分的咳嗽是由病毒、細菌所引起的。如果寶寶有嚴重及持續的咳嗽,就可能會對支氣管造成傷害。

    引起寶寶咳嗽的原因很多,各種病原體入侵後引起鼻咽部、扁桃體、氣管支氣管以至肺部的感染,都是寶寶咳嗽的常見原因。

    另外,寶寶感冒後出現的咳嗽,可能是唿吸感染引起的直接症狀,也可能是由於唿吸道感染誘發的過敏因素而導致咳嗽症狀持續存在,特別是在某些季節、某些特定條件下(如環境汙染),這種情況更易發生。因此,當寶寶出現反複、持續咳嗽時,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如何根據寶寶咳嗽判斷疾病

    如果寶寶的咳嗽猛烈、時間長,就有可能與特定疾患有關。

    1從伴隨的症狀上進行辨別

    ●咳嗽伴胸痛:可能是胸膜炎、大葉性肺炎、自發性氣胸、急性化膿性心包炎等疾病。

    ●咳嗽伴氣急:可能是哮喘、急性喉炎、唿吸道異物、氣胸、肺水腫等疾病。

    ●咳嗽伴嘔吐:可能是百日咳、慢性咽炎等疾病。

    2從病程上進行辨別

    ●突然起病:可能是異物吸入、急性喉炎、慢性支氣管炎、肺

    炎等。

    ●緩慢起病:可能是肺結核、支氣管擴張、附近器官壓迫肺部等。

    ●早晨起來咳嗽嚴重:可能是支氣管擴張。

    ●夜晚咳嗽為主:可能是百日咳、支氣管哮喘或晚上蓋被太多導致咽幹而咳。

    ●進食時咳嗽:可能是異物吸入、食管氣管瘺(新生兒)等。

    3從咳嗽的性質上辨別

    ●幹咳為主:可能是唿吸道感染早期、異物吸入、刺激性氣體吸入或者是晚上蓋被太多。

    ●痙攣性陣咳:可能是百日咳、異物吸入、哮喘等。

    4從咳嗽的音調上辨別

    ●破竹樣咳嗽:可能是急性喉炎、白喉等。

    ●咳嗽有痰聲:可能是支氣管炎、肺炎恢複期、慢性支氣管炎等。

    ●咳嗽伴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哮喘。

    ●雙咳聲:可能是支氣管淋巴結核炎。

    ●咳聲短促:可能是胸膜炎、肺炎累及胸膜等。

    5從痰的性質上辨別

    ●膿樣痰:多為細菌性感染。

    ●白色痰:多為病毒性感染、支氣管哮喘等。

    ●痰中帶血:多為支氣管擴張、百日咳等。

    ●鐵鏽色痰:大葉性肺炎。

    家庭護理要點

    ◆保持空氣溫度和潔淨度。室溫最好保持20~26c,定時通風,室內濕度50%~70%,利於痰液稀釋而咳出。空氣太幹燥,痰液粘在氣管壁上不易排出。

    ◆讓寶寶有一個無煙的環境,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煤氣、煙塵等刺激。

    ◆嬰兒在劇烈咳嗽時,最好將其抱起,使上身呈45,用手輕輕拍背,使黏附在氣管上的分泌物得以鬆勁,利於咳出。夜間咳嗽厲害可稍抬枕頭,減少患兒胃食道反流對咽喉部的刺激。

    父母須知

    從初秋起就用冷水給寶寶洗臉、擦浴,或定期讓寶寶肌膚與清爽空氣做親密接觸等。通過訓練可提高寶寶的耐寒能力,增強寶寶的體質。

    ◆應少量多次飲水,水溫不宜太熱,以免刺激咽部。

    ◆咳嗽的寶寶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蔬菜,可食少量瘦肉或禽蛋類食品。切忌油膩、魚腥,水果也不可或缺,但量不必多,風熱咳嗽不可吃橘子。禁食酸味食品,因有斂痰的效果,不利化痰。

    ◆鼓勵寶寶多休息。睡覺時可用幾個枕頭把寶寶後背和頭撐起,以防止分泌出的黏液滴入他的喉嚨。嬰兒可在頭部的褥墊下放一個枕頭。

    ◆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可以在室內進行閱讀、手工等。

    ◆對於反複咳嗽生病的寶寶,平時應該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抗病能力。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受涼,尤其是冬季,注意胸腹部保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嘔吐

    導致寶寶嘔吐的原因

    嘔吐是由某些原因導致的胃部肌肉收縮的現象,會導致寶寶將大部分食物從胃經過食道和口腔而吐出來,非常難受。嘔吐通常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寶寶嘔吐的原因很多,以下是幾種最常見的原因:

    ◆急性嘔吐:胃或腸道病毒引起的胃腸炎經常會導致寶寶嘔吐,患了胃腸炎,除嘔吐外,還伴隨發熱和腹瀉的症狀。

    ◆周期性嘔吐:又叫再發性嘔吐,是一種反複發作的頑固性嘔吐,其特點是反複的突然發作的頻繁嘔吐,持續1~3日才有緩解。常開始於2~4歲,青春期後不再發生。

    ◆神經性嘔吐:又稱心因性嘔吐。多無器質性病變,常因不愉快的環境或心理緊張而引起,呈反複不自主的嘔吐發作,一般發生在進食完畢後,出現突然噴射狀嘔吐,無明顯惡心及其他不適,不影響食欲,嘔吐後可進食。

    ◆食物中毒也會引起嘔吐,由此引起的嘔吐會持續到進入胃腸的有害物質被完全排泄出來為止。

    ◆劇烈運動後、耳部感染、頭部感染、泌尿係統感染和闌尾炎,也會導致寶寶嘔吐,但此時往往不伴有腹瀉。

    如何根據新生兒嘔吐判斷疾病

    ◆嘔吐物為露凝塊:見於喂養不當、胃扭轉、胃食道反流、幽門痙攣等。

    ◆嘔吐物含膽汁:見於先天性環狀胰腺、腸旋轉不良、消化道重複畸形等。

    ◆嘔吐並伴有腹脹:見於先天性巨結腸、肛門和直腸畸形、胎糞性便秘和胎糞性腹膜炎、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等。

    ◆嘔吐並伴有囟門膨隆:見於腦積水、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等。

    ◆嘔吐並伴有體格異常:見於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半乳糖血症等。

    家庭護理要點

    ◆保持冷靜並且富有同情心,嘔吐會嚇壞寶寶的。在附近放置一個碗或盆,這樣寶寶感覺惡心時就不用非要跑到廁所裏嘔吐了。用涼毛巾冷敷額頭也會起到類似的鎮靜效果。

    ◆在寶寶嘔吐後用些清水漱口。如果嘔吐物非常難聞,還要讓寶寶刷牙。

    ◆寶寶嘔吐時,在6~8小時內禁食固體食物,讓胃部得到充分的休息。

    ◆提供與室溫相近的潔淨液體,避免脫水發生。如:蘇打水、冰棒、碎冰、淡果汁和果凍。如果嘔吐嚴重,盡早服用口服補液鹽。

    ◆少食多餐。比如,每隔10分鍾喂寶寶一茶匙液體;超過1歲的寶寶每隔15分鍾喂30~60毫升的水。如果不再嘔吐,每小時增加一倍的液量。定時察看寶寶的尿布。

    腹瀉

    導致寶寶腹瀉的原因

    寶寶消化係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喂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如過早喂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

    嬰兒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易患腸道感染。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有時,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可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

    另外,患中耳炎、上唿吸道感染、肺炎、泌尿係感染、皮膚感染等或急性傳染病時,由於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可伴有腹瀉。

    父母須知

    小兒腹瀉時因排出稀便、水樣便,有時還有發熱、嘔吐,使體內水分和鹽大量丟失,如不及時進行補充就可引起脫水。嚴重脫水如不及時、正確的治療,就會給寶寶帶來生命危險。

    寶寶腹瀉的表現

    主要表現為大便性狀改變,大便次數比平時明顯增多,每日大便次數多在10次以下,少數病例可達十幾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皂塊)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一般無發熱或發熱不高,伴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嘔吐,無明顯的全身症狀,精神尚好,無脫水症狀,多在數日內痊愈。嚴重時甚至出現皮膚幹燥、尿少等脫水症狀。嚴重腹瀉的寶寶還可能發冷、發熱、嘔吐或精神不好,甚至昏迷。

    如何根據寶寶腹瀉判斷疾病

    寶寶持續數周或數月的輕度腹瀉,常懷疑以下幾種情況:粥樣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囊性纖維病、糖吸收不良綜合征和過敏性疾病。

    1粥樣瀉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麩質,小麥中的主要穀類蛋白,在小腸黏膜內引起過敏反應,導致食物中的脂肪吸收不良。該病患兒應禁食麥類食物。

    2牛奶過敏

    少數嬰兒對牛奶過敏。出現腹瀉、嘔吐、血便,當用大豆配方的奶製品取代後症狀很快消失,再進食牛奶又可能重新出現症狀。

    3囊性纖維病

    是一個影響全身多個器官包括胰腺的遺傳性疾病。胰腺囊性纖維化後不能分泌足夠的酶來消化蛋白質和脂肪,引起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丟失,繼發營養不良和生長緩慢,大便多且惡臭。口服胰腺提取物替代可改善症狀。

    4糖吸收不良

    是小腸缺乏某種酶不能消化特定的糖從而引起糖吸收不良,例如,乳糖酶缺乏不能消化乳糖。酶可能先天缺乏或繼發於小腸感染而暫時不足。這種嬰兒隻有在飲食中去掉乳糖才不會發病。

    5代謝性酸中毒

    病兒唿吸深快,有蘋果酸味,口唇櫻桃紅色或口周發紺,煩躁不安或精神委靡、昏睡。

    6低血鉀症

    患兒精神委靡,哭聲小,肌無力,腹脹、腸麻痹、尿瀦留、心率減慢、心音低鈍、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因心髒停搏,唿吸肌麻痹而死亡。

    7低血鈣症

    易出現在腹瀉較久或有活動性佝僂病患兒,尤其易發生在輸液和酸中毒糾正後,可發生喉痙攣、手足搐搦、驚厥,一般血清鈣低於2毫摩爾/升。

    8細菌或病毒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引起突發的嚴重腹瀉,感染常常是嬰兒急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如大便帶膿、帶血是膿血便,這可能是由菌痢引起。

    寶寶腹瀉時的喂養

    對寶寶腹瀉,除了要注意衣著,用藥物治療外,飲食條件也非常重要。原則上是首先減輕胃腸道負擔,輕者不必禁食或補液,重症者可禁食6~8小時,靜脈輸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脫水糾正後,先用口服補液和易消化的食物,由少到多,從稀到稠。原為母乳喂養的,每次吃奶時間要縮短;原為混合喂養的,可停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隻喂母乳;原為人工喂養者,牛奶量應減少,適當加水或米湯;原來已加輔食的,亦可減量或暫停喂輔食。

    一旦腹瀉停止,讓寶寶進食少量且比較軟的食物,如:土豆泥和土豆片,因為澱粉類食物較容易被消化。要避免食用牛奶和奶製品。在腹瀉發生24小時後,人工喂養的寶寶可以繼續加用配方奶,但要在每兩次喂養間添加口服補液鹽。

    家庭護理要點

    ◆不隨地把大小便,孩子便後立即清洗便盆。食前、便後要洗手,不食不潔食物,不喝生水。

    ◆勤換尿布,保持臀部清潔幹燥,每次便後清洗臀部及肛門,局部塗鞣酸軟膏,可防止臀部皮膚糜爛。

    ◆繼續喂母乳或給予液體及清淡易消化食物。止瀉後每日可加一餐,促進健康。

    ◆當發現寶寶有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嚴重腹部絞痛,在腹瀉後仍未減輕;寶寶無法進食,頻繁嘔吐,明顯口渴;在12小時內,年齡小於1歲的寶寶出現8次及8次以上的腹瀉;腹瀉或嘔吐加重,並且在24小時內次數超過12次;3天內病情不見好轉,頻繁排稀水樣便;發熱及大便帶血,或寶寶兩眼凹陷有脫水現象等,就要及時送醫院診治。

    脫水

    導致寶寶脫水的原因

    和成年人相比,寶寶更容易脫水。過度嘔吐、腹瀉、攝水過少、高熱都有可能造成脫水。當寶寶嘔吐、腹瀉或發熱引起大量流汗時,體液會大量丟失,正常的代謝平衡便會遭到破壞。身體中的各種重要的化學成分,如:鈣、鉀、鈉、鎂也會隨之丟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甚至會導致循環血量的減少,引起一係列的問題。

    寶寶脫水的表現

    根據寶寶脫水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容易緩解的輕度脫水、中度脫水和危及生命的嚴重脫水等。

    ◆輕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的5%(50毫升/千克)。精神稍差,皮膚幹燥、彈性稍低,眼窩、前囟稍凹陷,哭時有淚,口腔黏膜稍幹燥,尿量稍減少。

    ◆中度脫水:失水量約占體重的5%~10%[(50~100)毫升/千克]。精神委靡,皮膚幹燥、彈性差,捏起皮膚皺褶展開緩慢,眼窩和前囟明顯凹陷,哭時少淚,口腔黏膜幹燥,四肢稍涼,尿量減少。

    ◆重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的10%以上[(100~120)毫升/千克]。精神極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皮膚明顯幹燥、彈性極差,捏起皮膚皺褶不易展平,眼窩和前囟深陷,眼瞼不能閉合,哭時無淚,口腔黏膜極幹燥。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發現寶寶已經出現了脫水,或是發熱並伴有嘔吐、腹瀉,那麽需要立刻開始家庭護理程序:

    ◆讓寶寶得到充分的休息。定時測定寶寶的體溫,使用溫海綿擦浴和退熱藥物將體溫控製在37.5c以下。

    ◆觀察寶寶的排便情況,定時更換尿布,了解小便的次數。清醒時,寶寶至少應在6~8小時內排尿一次。在寶寶哭泣時察看有無眼淚流出,如果哭時無淚,說明沒有攝入足夠的液體,而這正是脫水的早期征象。

    ◆記錄下寶寶喝了些什麽,以及每次小便的時間,保留好這些信息,跟蹤病情進展。

    ◆提供潔淨的液體。你可以每隔1小時提供少量的液體(隻給水是不夠的)。如果寶寶還在吃奶,將乳液稀釋至一半的濃度,通過增加喂奶次數(每隔2小時喂一次)來增加液體補給。母乳喂養的寶寶可以將喂奶時間間隙縮短至2小時。

    父母須知

    為了判斷脫水程度,通常用“一看二摸”的方法,即一看精神狀況是否好,是否明顯消瘦,眼窩有無凹陷,哭時有無眼淚,口唇黏膜是否幹燥,有無口渴,是否尿少或無;二摸皮膚有無彈性。

    腹痛

    導致寶寶腹痛的原因

    腹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比如吃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東西、最近剛剛旅行過、與患病病人有接觸,也可能是發生了意外事故,如寶寶曾經受到過腹部的撞擊或者最近曾跌倒或在受過傷等。

    最常見的幾種導致腹痛的原因

    ◆嬰兒腸絞痛。多見於出生後早期,多在4個月後緩解。

    ◆嵌頓疝。一般這樣的小兒有疝氣病史。

    ◆嬰兒腸脹氣。表現為突然大聲啼哭、腹部膨脹、兩拳緊捏、兩腿間及腹部蜷曲。多見於1歲內的嬰兒。

    ◆腸套疊。這是由於一部分腸管重疊在另一部分腸管之內而引起梗阻造成的。發生腸套疊後每間隔15~20分鍾會出現一陣痙攣性的絞痛,非常劇烈。孩子在疼痛發作時,會表現得非常痛苦,但在間歇期則沒有異樣。

    ◆病毒性胃腸炎或感冒時胃腸感染。這是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並同時伴有嘔吐或腹瀉。多發生在孩子聚集的地方,如:幼兒園、學前班,容易集體生病。

    寶寶腹痛的表現

    孩子可能很難將上腹疼痛與惡心嘔吐區分開。一般來說,尋找以下類型的症狀是有幫助的:

    ◆發熱或體溫升高。◆腹瀉。◆嘔吐。

    ◆劇烈咽痛或吞咽食物困難。◆便秘。

    如何根據寶寶腹痛判斷疾病

    ◆陣發性腹痛。有梗阻性疾病,若局部喜歡按壓或熱敷後腹痛減輕,常為胃、腸、膽管等空腔髒器的痙攣。

    ◆持續腹痛。持續性鈍痛,改變體位時加劇、拒按,常為腹腔髒器炎症、包膜牽張、腫瘤以及腹膜髒層受到刺激所致。

    ◆隱痛。多見於消化性潰瘍。

    ◆急性腹痛。不能耐受的劇烈腹痛,伴有其他症狀如嘔吐、便血、麵色蒼白、意識改變、可能是急腹症如腸套疊、腸梗阻、腸穿孔、過敏性紫癜、胃腸扭轉、胰腺炎等。這時候不要熱敷和揉腹部了,應當立即禁食禁水,並且迅速去醫院接受治療。

    ◆慢性反複發作的腹痛。這種腹痛多數都能忍受,可伴隨出現自主神經症狀,如麵色蒼白、心率加快等,多見於再發性腹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鉛中毒、鐮狀細胞性貧血、腹型偏頭痛、腹型癲癇、腸激惹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對於功能性病變如腸激惹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這樣的寶寶應當養成按時排便和規律進食的習慣。

    ◆再發性腹痛。疼痛是痙攣性或絞痛性的,多在臍周,也可在腹部其他部位。可每日、每周、每月發作,或數月發作一次,每次發作1~3小時,可自行緩解。發作以晨起、下午3~4點比較多見,常於空腹或進餐時突然加重。再發性腹痛90%是功能性的,與生長過快導致的鈣缺乏、自主神經失調、內髒感覺高度敏感、胃腸動力功能失調、心理因素如突然受打擊、焦慮、憂鬱症、學校恐懼症等有關。

    家庭護理要點

    如果寶寶不需要立刻去看醫生,那麽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寶寶的問題,仔細地觀察寶寶的情況,記錄相關病情進展,這樣當你去看醫生時,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病情記錄。

    ◆檢查寶寶腹部的體征。一般的方法是:讓寶寶仰麵躺在床上,下肢彎起來,父母一邊與寶寶交談,一邊用溫暖的手指平貼在寶寶的腹壁上,手指輕彎曲感覺寶寶腹壁肌肉的緊張度。如果柔軟無抵觸感,則一般病變較輕或者是功能性病變。

    ◆腹部器質性病變的疼痛特點為:持續性絞痛,陣發性加劇;局部壓痛明顯;有腹肌緊張;腸鳴音異常。

    ◆腹部功能性病變的疼痛特點為:作性鈍痛,反複發作;局部壓痛不明顯;腹部柔軟;腸鳴音無改變。

    ◆記錄下腹瀉的次數,描述大便的性狀(如是否是水樣便、大便顏色、異常難聞的味道等)。

    ◆記錄下嘔吐次數,對嘔吐物的性質進行描述(如:有無食物殘渣、綠或黃的顏色等)。

    ◆了解寶寶最後一次大便的時間及性狀(如:幹燥的、軟的、水樣的等)。

    ◆迴憶一下最近24小時內,寶寶吃了什麽食物。

    ◆幫助寶寶確定疼痛的性質和次數。

    ◆如果寶寶感覺不舒服,讓他多休息。

    ◆提供少量的清潔液體飲品,慢慢刺激寶寶的食欲,但不要讓寶寶攝水過多。

    ◆每隔2個小時,重新確認一下寶寶的病情,如果有任何劇烈的病情變化,如:寶寶臉色突變,或是疼痛的性質和程度有變化,請及時就醫。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7.5c,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寶寶看上去非常虛弱;疼痛導致寶寶不停地哭泣或是不願移動身體(寶寶彎腰屈膝,極為傷心地哭泣);寶寶行走時一直彎著腰或是按壓腹部;寶寶一直平臥,拒絕站立;疼痛位於下腹部,無論在哪個位置,持續1個小時沒有明顯的改善;嘔吐物中出現膽汁或綠色液體;持續地、不受控製地嘔吐;頻繁嘔吐或腹瀉12小時以上;在事故或腹部撞擊後出現的疼痛;懷疑可能是中毒或藥物引起的疼痛;間歇性疼痛;生殖區域疼痛或腫脹;孩子排尿時疼痛;大便中出現鮮血或任何柏油樣、暗褐色樣便(但要注意嚴重的腹瀉或是便秘同樣可以導致出血)。不要隨便采取措施,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父母須知

    不要在沒有醫生允許的情況下隨意給寶寶服用止痛藥,因為某些藥物可能會對胃黏膜產生刺激,從而加重疼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寶寶常見病防治百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國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國權並收藏寶寶常見病防治百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