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陰戲和燒紙船的習俗,我想在這裏插幾句話,這跟我的小叔叔的故事關係很大,跟我之後遇到的一係列事也脫不了幹係,所以必須先交代清楚了。
我們這兒的戲叫作陽戲,很多人都以為陽戲就是舞陽神戲的簡稱,指代的是一個地方的戲種,就好像京劇叫作京劇,是因為它形成於北京,昆曲叫作昆曲,是因為它發源於蘇州的昆山。但實際上,陽戲不是一個戲種,也不是什麽舞陽神戲的簡稱——盡管舞陽神戲確實是我們這兒最出名的陽戲。
所謂陽戲,隻是我們這邊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是相對於陰戲而言的:在我們這兒,演給活人看的戲,就叫作陽戲,包括我的小叔叔唱的喪戲,那也是活人可以看的戲,這都是陽戲;我們這兒還有一種戲,是演給死人看的,活人不能看,就叫作陰戲。
過去像是年裏頭的大日子,陽戲和陰戲是都要演的。陽戲是娛人和娛神的,陰戲就是專門鎮魂辟邪的,通常是在岸上搭棚演陽戲,在河上掌船演陰戲,這大概是因為水屬陰的道理,也可能是因為演陰戲是不能被活人看到的,所以要避人耳目,把船開到遠遠的河麵上去演,請神戴麵一係列的活兒也都是等到把船劃到了遠處,到了岸上的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才進行的。所以陰戲演起來究竟是個什麽樣子,是幾乎沒有人知道的,曆史上關於陰戲的記載也很少。究竟是什麽人在演陰戲,為什麽演陰戲就不能被活人給看到,也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這一點,我的奶奶倒是挺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活人要是看了陰戲,跟死人一樣被勾去了魂魄,魂魄被帶到了陰間去,再也迴不來了,不就變成了活死人嗎?所以活人是萬萬看不得陰戲的。在我的奶奶看來,陰戲肯定是好看得不得了的戲,所以無論死人活人一看就會入迷,魂魄就會稀裏糊塗地跟著演陰戲的陰船跑了。人們似乎有這樣一種“偏見”,認為帶點兒鬼氣的事物要比一般的事物好看,比如我們說一個女人好看,就說她見了鬼的好看。其實不單我們這兒,全世界都差不多,但凡說到女鬼肯定是美女。)
一件事物,如果知道的人太少,就很容易消失在流逝的時間裏,尤其是在那種兵荒馬亂的年代裏,過去很多傳統手藝就是一脈單傳,傳男不傳女,傳著傳著就失傳了,我猜想陰戲大概也是這樣失傳的——關於陰戲的記載實在太少了,就連現代學者也很少能說出個道道來。我最近看到一個專門研究陰戲的日本漢學家寫的文章,他說陰戲之所以失傳,其實是因為經濟原因,是因為某一年收成不好,到了過年的時候還有很多村子在鬧糧荒,當地官員覺得同時演陽戲和陰戲的開銷太大了,顧好活人比死人重要,所以為了節省開銷的緣故,這一年就隻演了陽戲,沒有演陰戲,大家一看,不演陰戲也沒出什麽事,後來就都不演了。
這個研究陰戲的日本人名叫千葉小太郎,他原先是搞古建的,跑到中國來研究各個朝代的古戲樓,研究著研究著,就對陰戲產生了興趣,變成專門研究陰戲了。他考證的結果,就是我們這兒之所以有燒紙船這樣特殊的喪葬習俗,是在取消了陰戲之後誕生的,是作為上演陰戲的一種替代方法而存在的象征手段。
但是,千葉小太郎並沒有充分的史料去證明陰戲究竟是從什麽具體年代開始消失的,而燒紙船的喪葬習俗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所以他的這個結論隻能作為一種推理而存在,有可能很接近陰戲的真麵目,也有可能跟真相相差了十萬八千裏。
有人就質疑千葉小太郎的這個陰戲演變假說,提出了紙船戲假說,這些學者認為陰戲是一種從來不曾存在過的戲劇,它隻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是我們的先民根據自己的生死觀信仰想象出來的一種專門演給死人看的戲劇,他們想象死亡是一條很寬的河流,死者的亡魂坐在船上,在戲班子的吹奏宣唱之中,喝著酒,唱著歌,漂去了往生的彼岸。因此當地才會有燒紙船這麽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
我個人更喜歡這種浪漫的說法,它讓死亡變成了一次前世今生之間的航行,而顯得不那麽可怕。但我個人的喜好並不能影響學者們的論爭,他們質疑這種假說的曆史依據太少,可卻也拿不出完全駁倒這種說法的論據。
沒有人知道陰戲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戲。作為一種失傳了很久的戲劇,現在已經沒有活著的人看過陰戲了,除了我的小叔叔之外。
我的小叔叔說,那個晚上,他雖然失去了眼珠子,沒有看到陰戲,但他還有耳朵,他清清楚楚地聽到了,明明白白地記住了。他說,他也弄不明白這陰戲究竟是怎麽迴事,但他卻能肯定一件事——這傳說中的陰戲,絕不是人能演出的。
我的小叔叔說,那天晚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悄無聲息地從灰蒙蒙的水霧中駛出來的白色的大船,他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傳說中的陰船。我的小叔叔這輩子沒有見過這麽高這麽大的船,渠河的水淺又湍急,隻能漂起竹木舟,但這條白色的大船卻平穩地泊在水上,這條船的船身已經有城裏的大樓那麽高了,船頭上還豎著不知有三丈還是四丈高的飄竿,竿子上一層又一層地站著飄色的童男童女,紋絲不動地立在那兒。我的小叔叔說他自己是個行家,算得上是見多識廣了,但他卻看不出他們扮的是什麽戲裏的角色,隻看出這些飄色的童男童女身上穿著的戲服做工都是極其精細的,色澤鮮豔美麗,臉蛋也畫得粉雕玉琢一般,就跟真的仙童仙女一樣,身上垂下很多五顏六色的長長的飄帶,樣子好看得都有點嚇人了。按理說大霧裏是沒有風的,但是鼓聲一響,那些飄色的童男童女身上的飄帶就好像被什麽東西給震動了,“唿——”地一下子向四麵八方飛起來,在船頭形成了極為壯觀的景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些之前在小叔叔的竹木船上騷動不安的耗子們,突然之下就安靜下來了,它們好像是專門在這裏候著這條白色的大船。我的小叔叔說,他從沒見到過這麽怪異的景象,隻見耗子們都把頭朝著船的方向,蹲坐在自己的兩條後腿上,小耗子站在大耗子的背上,一個個伸長了脖子,船上傳來了鑼鼓點子,這些耗子毛茸茸的腦袋還一頓一頓的,真像是在聽戲的樣子,叫人看得又是覺得滑稽,又是毛骨悚然。
我的小叔叔說,從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就像一串劈頭而來的驚雷,鼓聲震耳欲聾,每打一下,小叔叔他們坐的竹木舟就跟著晃一下,這山搖地動的動靜,就跟炸山似的,難怪我的小叔叔第一下竟然沒有聽見聲響,隻覺得胸口一悶。這鑼鼓點子裏有種說不出的古怪,每一下都好像是故意敲在兩下心跳的當中,聽得人自己的心跳也亂了,腦袋也蒙了,就連我的小叔叔也聽不出這擂的究竟是什麽鑼鼓點子,但他能聽出來,能擂出那麽大的動靜來,要不就是那條船上有一麵特別大的鼓,要不就是有特別多的鼓佬倌(我們這兒對打鼓人的稱唿)在一起擂動。
我的小叔叔說,你聽過上村名叫廣義的那個鼓佬倌擂的鑼鼓點子吧,廣義的力氣大,胳膊比女人的大腿粗,他的鼓子是我們這兒的最大的牛皮鼓子,鼓麵足有五尺六那麽寬,廣義在上村擂鼓,下村的人都能聽得一清二楚,人們都說廣義這鼓佬倌在我們這兒最鎮得住場子。可是廣義的鑼鼓點子,跟這條大白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相比,就好像是一隻沒喝飽奶的乳貓在哼哼。你想想,若這條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是一張鼓擂出來的,這得是多大的一張鼓,這得要多少個廣義一樣的大力士,才擂得動這麽大的一張鼓!
我的小叔叔跟他同學幾個貓著身子,蹲在耗子堆裏,聽著這個鑼鼓點子。這個鑼鼓點子源源不絕,就像是河裏漲潮的春水轟隆轟隆地奔騰而來,氣勢雖然雄壯威風,但絕對說不上好聽,反而讓人聽著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我的小叔叔想聽出它的套路來,聽著聽著就聽出了蹊蹺:他能聽出這套鑼鼓點子是一麵大鼓帶著四麵銅鑼在走,可這鼓點的停頓的地方非常奇怪,給人的感覺好像總是漏了一拍似的,我的小叔叔這輩子唱了那麽多的戲,聽了那麽多的戲,知道那麽多套鑼鼓點子,從來沒有聽過這麽別扭的,就好像打這鑼鼓點子的是存心跟聽的人的耳朵過不去,我的小叔叔聽了一會兒,就難受得不得了,但他看到那一船的耗子倒是聽得怡然自得,毛茸茸的小腦袋一頓一頓的,那個作家也蹲在小叔叔的身邊,手上還點了一根煙,壓低了聲音跟我的小叔叔打趣說:“原來今晚還有這麽一出大戲,虧得你帶我們來開眼界了。”
那個時候,我的小叔叔還沒有想到,他聽到的這個就是陰戲。他問那個作家,你聽得不難受嗎。作家說,他覺得這鑼鼓點子好聽極了,比他這輩子聽過的鑼鼓點子都好聽。作家說著,還用手在大腿上打起了節拍。我的小叔叔見他的樣子,好像忘記了自己是在一個什麽處境下麵,一臉享受的樣子,就忍不住去罵他,說:“王順順(這是作家的真名),你清醒一點。”
我的小叔叔一邊罵著,一邊轉過頭去,要其他幾個老同學看著一點作家,因為作家的樣子好像中邪了一樣,完全忘了自己是個什麽處境,還真以為他自己是來這河上看戲的。我的小叔叔一轉頭,才發現他那幾個老同學都跟作家一個模樣,好像被這鑼鼓點子給攝去了魂,就跟那一船耗子似的,腦袋也跟著一頓一頓的,全部都聽得入神了。
我的小叔叔的心裏就毛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很不對勁的地方:這些人打的節拍不對!無論是這個作家用手在大腿上打的拍子也好,還是那些人的腦袋一頓一頓的節奏也好,就連那夥耗子脖子一伸一伸的樣子,全部都不在鼓點子上,就好像他們跟小叔叔聽到的完全不是同一套鑼鼓點子似的。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根本就不會發覺這一點,可我的小叔叔就是個唱戲的,對這種事情的反應是最敏感的。當時小叔叔的臉色就白了,他突然明白過來了,為什麽那套鑼鼓點子聽上去那麽別扭,總好像漏掉了一拍;為什麽作家他們跟他聽到的節拍完全不一樣,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套鑼鼓點子裏麵還有一種樂器的聲音,是我的小叔叔的耳朵聽不到的。
我聽到這兒,就很緊張,問小叔叔:“是不是你的耳朵壞了?”
我的小叔叔說:“屁,我的耳朵好得很,我就這麽一對耳朵,靠它們吃飯的家夥,能讓它們壞了嗎?”
我說:“耗子都能聽到的聲音,你的倆耳朵怎麽聽不到?你還靠它們吃飯呢!”
我的小叔叔說:“我之前不是告訴過你了,黑相公能聽到的好些動靜,人的耳朵都聽不到,黑相公的耳朵比狗還靈。”
我說:“那你那個時候到底在害怕什麽?”
我的小叔叔不說話了,把兩片薄薄的嘴唇給緊緊地抿著。他好像又想起了當時的情形,臉色似乎也比平常白了些。我托住腮幫子,瞅著我的小叔叔,心裏琢磨著他剛才說的話,我說:“你到底在害怕什麽?”
我的小叔叔說:“你真是個棒槌。”
這不是我們這兒的話,這是小叔叔從縣劇團那兒帶迴來的話,他常常說別人是個棒槌,意思是說人家不懂行,蠢頭蠢腦就像個棒槌。我最恨小叔叔叫我棒槌,可我小的時候真的是個棒槌,才會經常被小叔叔給戲弄。
我托住腮幫子,狐疑地把我的小叔叔給看著,我想他真的是再一次迴想起了當時的情形,因為他拿著茶壺的手也有些發抖,他的右手小手指跟抽筋似的繃得直直的,和無名指一起翹成一朵蘭花指,以我素日裏的觀察,這是小叔叔緊張時的表現。
我的小叔叔歎了一口氣,說:“這麽簡單的事,你都想不明白,你說你這孩子將來能有啥出息?你想想,我那幾個老同學,他們又不是唱戲的,他們的耳朵能有我靈嗎?我聽不見的聲音,黑相公不是人,聽得見也就罷了,他們憑什麽聽得見?”
我們這兒的戲叫作陽戲,很多人都以為陽戲就是舞陽神戲的簡稱,指代的是一個地方的戲種,就好像京劇叫作京劇,是因為它形成於北京,昆曲叫作昆曲,是因為它發源於蘇州的昆山。但實際上,陽戲不是一個戲種,也不是什麽舞陽神戲的簡稱——盡管舞陽神戲確實是我們這兒最出名的陽戲。
所謂陽戲,隻是我們這邊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是相對於陰戲而言的:在我們這兒,演給活人看的戲,就叫作陽戲,包括我的小叔叔唱的喪戲,那也是活人可以看的戲,這都是陽戲;我們這兒還有一種戲,是演給死人看的,活人不能看,就叫作陰戲。
過去像是年裏頭的大日子,陽戲和陰戲是都要演的。陽戲是娛人和娛神的,陰戲就是專門鎮魂辟邪的,通常是在岸上搭棚演陽戲,在河上掌船演陰戲,這大概是因為水屬陰的道理,也可能是因為演陰戲是不能被活人看到的,所以要避人耳目,把船開到遠遠的河麵上去演,請神戴麵一係列的活兒也都是等到把船劃到了遠處,到了岸上的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才進行的。所以陰戲演起來究竟是個什麽樣子,是幾乎沒有人知道的,曆史上關於陰戲的記載也很少。究竟是什麽人在演陰戲,為什麽演陰戲就不能被活人給看到,也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關於這一點,我的奶奶倒是挺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活人要是看了陰戲,跟死人一樣被勾去了魂魄,魂魄被帶到了陰間去,再也迴不來了,不就變成了活死人嗎?所以活人是萬萬看不得陰戲的。在我的奶奶看來,陰戲肯定是好看得不得了的戲,所以無論死人活人一看就會入迷,魂魄就會稀裏糊塗地跟著演陰戲的陰船跑了。人們似乎有這樣一種“偏見”,認為帶點兒鬼氣的事物要比一般的事物好看,比如我們說一個女人好看,就說她見了鬼的好看。其實不單我們這兒,全世界都差不多,但凡說到女鬼肯定是美女。)
一件事物,如果知道的人太少,就很容易消失在流逝的時間裏,尤其是在那種兵荒馬亂的年代裏,過去很多傳統手藝就是一脈單傳,傳男不傳女,傳著傳著就失傳了,我猜想陰戲大概也是這樣失傳的——關於陰戲的記載實在太少了,就連現代學者也很少能說出個道道來。我最近看到一個專門研究陰戲的日本漢學家寫的文章,他說陰戲之所以失傳,其實是因為經濟原因,是因為某一年收成不好,到了過年的時候還有很多村子在鬧糧荒,當地官員覺得同時演陽戲和陰戲的開銷太大了,顧好活人比死人重要,所以為了節省開銷的緣故,這一年就隻演了陽戲,沒有演陰戲,大家一看,不演陰戲也沒出什麽事,後來就都不演了。
這個研究陰戲的日本人名叫千葉小太郎,他原先是搞古建的,跑到中國來研究各個朝代的古戲樓,研究著研究著,就對陰戲產生了興趣,變成專門研究陰戲了。他考證的結果,就是我們這兒之所以有燒紙船這樣特殊的喪葬習俗,是在取消了陰戲之後誕生的,是作為上演陰戲的一種替代方法而存在的象征手段。
但是,千葉小太郎並沒有充分的史料去證明陰戲究竟是從什麽具體年代開始消失的,而燒紙船的喪葬習俗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所以他的這個結論隻能作為一種推理而存在,有可能很接近陰戲的真麵目,也有可能跟真相相差了十萬八千裏。
有人就質疑千葉小太郎的這個陰戲演變假說,提出了紙船戲假說,這些學者認為陰戲是一種從來不曾存在過的戲劇,它隻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是我們的先民根據自己的生死觀信仰想象出來的一種專門演給死人看的戲劇,他們想象死亡是一條很寬的河流,死者的亡魂坐在船上,在戲班子的吹奏宣唱之中,喝著酒,唱著歌,漂去了往生的彼岸。因此當地才會有燒紙船這麽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
我個人更喜歡這種浪漫的說法,它讓死亡變成了一次前世今生之間的航行,而顯得不那麽可怕。但我個人的喜好並不能影響學者們的論爭,他們質疑這種假說的曆史依據太少,可卻也拿不出完全駁倒這種說法的論據。
沒有人知道陰戲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戲。作為一種失傳了很久的戲劇,現在已經沒有活著的人看過陰戲了,除了我的小叔叔之外。
我的小叔叔說,那個晚上,他雖然失去了眼珠子,沒有看到陰戲,但他還有耳朵,他清清楚楚地聽到了,明明白白地記住了。他說,他也弄不明白這陰戲究竟是怎麽迴事,但他卻能肯定一件事——這傳說中的陰戲,絕不是人能演出的。
我的小叔叔說,那天晚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悄無聲息地從灰蒙蒙的水霧中駛出來的白色的大船,他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傳說中的陰船。我的小叔叔這輩子沒有見過這麽高這麽大的船,渠河的水淺又湍急,隻能漂起竹木舟,但這條白色的大船卻平穩地泊在水上,這條船的船身已經有城裏的大樓那麽高了,船頭上還豎著不知有三丈還是四丈高的飄竿,竿子上一層又一層地站著飄色的童男童女,紋絲不動地立在那兒。我的小叔叔說他自己是個行家,算得上是見多識廣了,但他卻看不出他們扮的是什麽戲裏的角色,隻看出這些飄色的童男童女身上穿著的戲服做工都是極其精細的,色澤鮮豔美麗,臉蛋也畫得粉雕玉琢一般,就跟真的仙童仙女一樣,身上垂下很多五顏六色的長長的飄帶,樣子好看得都有點嚇人了。按理說大霧裏是沒有風的,但是鼓聲一響,那些飄色的童男童女身上的飄帶就好像被什麽東西給震動了,“唿——”地一下子向四麵八方飛起來,在船頭形成了極為壯觀的景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些之前在小叔叔的竹木船上騷動不安的耗子們,突然之下就安靜下來了,它們好像是專門在這裏候著這條白色的大船。我的小叔叔說,他從沒見到過這麽怪異的景象,隻見耗子們都把頭朝著船的方向,蹲坐在自己的兩條後腿上,小耗子站在大耗子的背上,一個個伸長了脖子,船上傳來了鑼鼓點子,這些耗子毛茸茸的腦袋還一頓一頓的,真像是在聽戲的樣子,叫人看得又是覺得滑稽,又是毛骨悚然。
我的小叔叔說,從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就像一串劈頭而來的驚雷,鼓聲震耳欲聾,每打一下,小叔叔他們坐的竹木舟就跟著晃一下,這山搖地動的動靜,就跟炸山似的,難怪我的小叔叔第一下竟然沒有聽見聲響,隻覺得胸口一悶。這鑼鼓點子裏有種說不出的古怪,每一下都好像是故意敲在兩下心跳的當中,聽得人自己的心跳也亂了,腦袋也蒙了,就連我的小叔叔也聽不出這擂的究竟是什麽鑼鼓點子,但他能聽出來,能擂出那麽大的動靜來,要不就是那條船上有一麵特別大的鼓,要不就是有特別多的鼓佬倌(我們這兒對打鼓人的稱唿)在一起擂動。
我的小叔叔說,你聽過上村名叫廣義的那個鼓佬倌擂的鑼鼓點子吧,廣義的力氣大,胳膊比女人的大腿粗,他的鼓子是我們這兒的最大的牛皮鼓子,鼓麵足有五尺六那麽寬,廣義在上村擂鼓,下村的人都能聽得一清二楚,人們都說廣義這鼓佬倌在我們這兒最鎮得住場子。可是廣義的鑼鼓點子,跟這條大白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相比,就好像是一隻沒喝飽奶的乳貓在哼哼。你想想,若這條船上傳來的鑼鼓點子是一張鼓擂出來的,這得是多大的一張鼓,這得要多少個廣義一樣的大力士,才擂得動這麽大的一張鼓!
我的小叔叔跟他同學幾個貓著身子,蹲在耗子堆裏,聽著這個鑼鼓點子。這個鑼鼓點子源源不絕,就像是河裏漲潮的春水轟隆轟隆地奔騰而來,氣勢雖然雄壯威風,但絕對說不上好聽,反而讓人聽著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我的小叔叔想聽出它的套路來,聽著聽著就聽出了蹊蹺:他能聽出這套鑼鼓點子是一麵大鼓帶著四麵銅鑼在走,可這鼓點的停頓的地方非常奇怪,給人的感覺好像總是漏了一拍似的,我的小叔叔這輩子唱了那麽多的戲,聽了那麽多的戲,知道那麽多套鑼鼓點子,從來沒有聽過這麽別扭的,就好像打這鑼鼓點子的是存心跟聽的人的耳朵過不去,我的小叔叔聽了一會兒,就難受得不得了,但他看到那一船的耗子倒是聽得怡然自得,毛茸茸的小腦袋一頓一頓的,那個作家也蹲在小叔叔的身邊,手上還點了一根煙,壓低了聲音跟我的小叔叔打趣說:“原來今晚還有這麽一出大戲,虧得你帶我們來開眼界了。”
那個時候,我的小叔叔還沒有想到,他聽到的這個就是陰戲。他問那個作家,你聽得不難受嗎。作家說,他覺得這鑼鼓點子好聽極了,比他這輩子聽過的鑼鼓點子都好聽。作家說著,還用手在大腿上打起了節拍。我的小叔叔見他的樣子,好像忘記了自己是在一個什麽處境下麵,一臉享受的樣子,就忍不住去罵他,說:“王順順(這是作家的真名),你清醒一點。”
我的小叔叔一邊罵著,一邊轉過頭去,要其他幾個老同學看著一點作家,因為作家的樣子好像中邪了一樣,完全忘了自己是個什麽處境,還真以為他自己是來這河上看戲的。我的小叔叔一轉頭,才發現他那幾個老同學都跟作家一個模樣,好像被這鑼鼓點子給攝去了魂,就跟那一船耗子似的,腦袋也跟著一頓一頓的,全部都聽得入神了。
我的小叔叔的心裏就毛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很不對勁的地方:這些人打的節拍不對!無論是這個作家用手在大腿上打的拍子也好,還是那些人的腦袋一頓一頓的節奏也好,就連那夥耗子脖子一伸一伸的樣子,全部都不在鼓點子上,就好像他們跟小叔叔聽到的完全不是同一套鑼鼓點子似的。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根本就不會發覺這一點,可我的小叔叔就是個唱戲的,對這種事情的反應是最敏感的。當時小叔叔的臉色就白了,他突然明白過來了,為什麽那套鑼鼓點子聽上去那麽別扭,總好像漏掉了一拍;為什麽作家他們跟他聽到的節拍完全不一樣,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套鑼鼓點子裏麵還有一種樂器的聲音,是我的小叔叔的耳朵聽不到的。
我聽到這兒,就很緊張,問小叔叔:“是不是你的耳朵壞了?”
我的小叔叔說:“屁,我的耳朵好得很,我就這麽一對耳朵,靠它們吃飯的家夥,能讓它們壞了嗎?”
我說:“耗子都能聽到的聲音,你的倆耳朵怎麽聽不到?你還靠它們吃飯呢!”
我的小叔叔說:“我之前不是告訴過你了,黑相公能聽到的好些動靜,人的耳朵都聽不到,黑相公的耳朵比狗還靈。”
我說:“那你那個時候到底在害怕什麽?”
我的小叔叔不說話了,把兩片薄薄的嘴唇給緊緊地抿著。他好像又想起了當時的情形,臉色似乎也比平常白了些。我托住腮幫子,瞅著我的小叔叔,心裏琢磨著他剛才說的話,我說:“你到底在害怕什麽?”
我的小叔叔說:“你真是個棒槌。”
這不是我們這兒的話,這是小叔叔從縣劇團那兒帶迴來的話,他常常說別人是個棒槌,意思是說人家不懂行,蠢頭蠢腦就像個棒槌。我最恨小叔叔叫我棒槌,可我小的時候真的是個棒槌,才會經常被小叔叔給戲弄。
我托住腮幫子,狐疑地把我的小叔叔給看著,我想他真的是再一次迴想起了當時的情形,因為他拿著茶壺的手也有些發抖,他的右手小手指跟抽筋似的繃得直直的,和無名指一起翹成一朵蘭花指,以我素日裏的觀察,這是小叔叔緊張時的表現。
我的小叔叔歎了一口氣,說:“這麽簡單的事,你都想不明白,你說你這孩子將來能有啥出息?你想想,我那幾個老同學,他們又不是唱戲的,他們的耳朵能有我靈嗎?我聽不見的聲音,黑相公不是人,聽得見也就罷了,他們憑什麽聽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