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三章遠近高低看曆史(2)


    在二十四史中,本身也包含專講製度的一部分。如《史記》中的“書”,《平準書》、《封禪書》等;到《漢書》改稱“誌”,《漢書》中有“十誌”,專講製度。以後曆代正史中多有“誌”或“書”。清代阮元曾,一個人不讀二通,即不得謂之通人與通學。這裏所的二通,一指《通鑒》,另一部指《文獻通考》,即指講政治製度方麵的專門史。


    “三通”內容


    “三通”是對《通典》、《通誌》和《文獻通考》的統稱。其中,元馬端臨所撰的《文獻通考》內容最為全麵,記載自上古至宋寧宗時期曆代典製沿革,分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經籍、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帝係、封建、象緯、物異二十四門。


    社會,傳統生長的土壤


    馬克思對中國的影響首先就體現在對傳統社會的劃分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我們今也還在使用。但是錢穆認為,馬克思的曆史知識實僅限在西方,他一生從沒有到過中國,對中國可以是全憑想象。他所區分的社會三形態,是否可運用之於中國社會,是需斟酌的。


    中國社會能延續迄今,有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傳統,其堅韌性和持續力不言而喻。而且,中國的影響力輻射到亞洲各國,日本、韓國至今保留著中國的很多傳統,可以中國又是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強的一個社會。這樣的國家與民族,必然有一番潛在深厚的力量存在,也必有獲得如此成績的主要原因。研究曆史,當上察其政治,下究其社會,以尋求這個社會的潛力所在。


    要研究社會史,需要大量的社會材料。很多人認為中國曆來隻關注上層,給權貴寫家譜,而不注重下層的生活,這是不了解中國曆史的一種觀點。


    中國史籍記載自有一套體例。就正史論,其中所包有關社會史的材料就很豐富。如我們有意研究唐以前的中國社會史,則須注意氏姓之學和譜諜之學。自漢代起,在當時社會,開始有士族興起,又轉成為大門第。整個社會便把氏姓譜諜來分別士庶,至今流傳社會之百家姓一書,則成於宋初。百家姓之後,中國社會家譜盛行,但從最近此一百年到五十年來,各姓家譜急速散失,隻能在某些大圖書館中去查閱了。


    “家族”是中國社會組織中最要的核心。但唐以前,族之重要性尤過於家。宋以下,則家之重要性轉勝於族。而家與族之所由組成,以及其維持永遠之重要機能,則在“禮”。要研究中國社會史,不得不了解在中國社會相傳所重視之禮。禮之研究,有極專門的,但亦有極通俗的。如婚喪喜慶之禮。除宗族禮製外,中國一向有家訓家教等一類書籍與散篇文章,流傳保存下來的為數也不少,《顏氏家訓》等,就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的一項材料。


    中國地方誌書,也是研究社會的重要材料。宋以下,省有省誌,州有州誌,府有府誌,縣有縣誌,甚至書院學校有誌,寺觀廟宇有誌,鄉裏社團有誌,山林古跡有誌,分門別類,應有盡有。但在中國近代潮流所趨,此兩項著作體例,新的已絕難繼越。


    方誌的一般體例,包括大自然、文氣候、山川形勢、土壤生產、城市關隘、道路交通、風土景物、鄉俗民情、曆史變遷、政治沿革、經濟狀況、物質建造、人物麵相、宗教信仰、學校教育、文化藝術等,凡屬有關其他之各種情狀演變,分類列目,靡不畢載。正是研究中國各地社會史之絕好材料。


    要研究社會史,還要從當前親身所處的現實社會著手。曆史傳統本是以往社會的記錄,當前社會則是此下曆史的張本。錢穆常社會譬如一個庭園,裏麵有林林總總的花草樹木,有幾百千年的盤根老樹,也有移植不到一月幾旬的嬌芝嫩卉。在同一橫斷麵下,有不同之時間存在。以此來看社會,有的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以上的曆史了,但也有些是今剛產生的新花樣。社會由許多曆史傳統縱深不同的線條交織而成,當前的社會,呈顯於我們麵前之一切,可以稱得上是一本“無字書”。


    中國古代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以前,從事於遊曆,遍訪各地親眼觀察,讀通了這一部無字書,才下筆來寫他的有字人書。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遊曆了很多地方,親眼見到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唐代遺址,見其輝煌雄偉,不禁更深刻地體會到史書上所記載的“貞觀之治”的盛況。


    先讀懂眼前的無字書,再進而往上追溯,由本鄉本土各方誌所載,追溯到各項史籍,這才是考尋始末,窮原竟委。但是到讀懂眼前的無字書,錢穆內心是非常悲痛的。從抗戰時期眼見民族被侵略,到內戰時期同族異心,刀槍相向,錢穆眼前的社會已經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他感歎想要在這幾十年間讀懂中國社會實非易事。


    不過傳統的中國社會,依然能在戰火和異鄉中頑強生存。錢穆到南洋做過幾次講演,他曾:“中國人來海外,是隨帶著中國的社會而同來的。換言之,是隨帶著中國的曆史傳統而俱來的。”華僑雖然寄居異鄉,可是能憑他們的一份智慧技巧和勞力血汗,來爭取他們的生存。“這因在中國人各個人身上,都有此一分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社會凝結精神,相與俱往,故能如此。”


    中國社會廣大而悠久,要研究這樣的社會,不僅當從社會的橫剖麵看,也要從曆史傳統方麵去看。主要在能把握其中的傳統性和特殊性,看出人群相處間的關係,人類相互接觸間,有關其思想、感情、信念等,如何能趨向於和諧與合作、發展與進步。這才是研究曆史和社會的最大節目與綱領。


    曆史注腳:


    “社會”來曆


    現代漢語中的“社會”一詞,來自日語,是日本學者在明治年間對西方“society”的翻譯。中國古人稱社會為“鄉”,中國一向極重視鄉,所謂“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鄉風是一個國家水平的體現,古代有鄉射禮、鄉飲酒禮等社會活動,表揚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都是為了在鄉裏中傳播王道,提高民眾的道德素質和自覺意識。


    費孝通與《江村經濟》


    1938年,費孝通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這是一本描述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係的書,是根據對中國東部,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寫成的。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之後寫成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適合任何領域的青年閱讀和學習。王波也曾多次向讀者推薦此書。


    文化,沒有任何人被遺忘


    如果人類的所有活動都和文化有關,那麽研究我們的文化史可以就是在研究一部中國曆史。文化是全部的曆史,也包括那些沒有記載在史冊上、但是曾經鮮活的曆史。我們要在這全部的曆史之中尋求一種永恆的精神,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義。


    與錢穆同時代的著名學者梁漱溟曾著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他在書中根據哲學觀點來討論文化,但錢穆認為,文化並非就等於一套哲學,哲學隻是文化之中的一個部分。我們可以用哲學的方法來討論文化,但討論的內容還是整個的曆史。哲學可以淩空討論,而曆史與文化,則必有憑有據,步步踏實。


    研究文化史,除了要具有哲學頭腦,以曆史事實為根據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麵需要注意:


    一是討論文化史要注意辨異同。


    一位音樂家與一位運動家,一人善鋼琴,一人善球,此兩人除此一項相異外,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方麵相同。但正是百分之一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不同身份。人都是圓顱方趾、五官四肢,但人心各異,這個異處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人西方文化隻比中國文化走前了一步,中國文化等於西方的中古時期,若中國能再前一步,就能趕上現代西方文化了。這不正是忽略了人心而隻看外形的文化抹殺論嗎?各民族文化傳統有相同處,然而仍有其相異處,而這相異處,才是文化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二是討論文化要從大處著眼,不可糾纏於細處。


    如西方人初來中國,看見女人裹腳,男人拖長辮,就認為中國文化盡在於此。這雖然是中西文化中的相異處,但太瑣屑細碎了。這就像我們有一個臉上長了痣的朋友,在介紹他的時候,若隻“其人麵有黑痣”,便再沒有其他的話,那怎能讓別人了解這個人呢。23


    現在的中國人,男的都不拖辮,女的都不裹腳,但中國文化依然有獨特之處。微的細節可以作為研究文化的參考,但絕不是文化的全部。


    三是討論文化要注重融合匯通的地方,不能專門隻講區別。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可分在學校、在家庭、或在其他的社會場合中。隻有將不同場合的他重疊在一起,才能明白了解此人。如果隻能分析,不能綜合,就會像盲人摸象那般,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腳,不能看見整個大象。


    政治、經濟、思想、學術、藝術、宗教、工業、商務等等,都屬文化的一個方麵。在這些方麵的背後,有一個整體的文化精神。若研究文化問題,不能將各個方麵整體來看,就容易產生文化偏見。


    四是討論文化應懂得從遠處看,不可專自近處尋。


    錢穆迴憶在他學時代,有一位先生知道他正看《三國演義》,便,此書不足看,開頭便錯了。什麽“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亂雲雲,那隻是中國人老話。如今世界進步了,像現代西方英、法等國,他們是治了不再亂,合了不再分的了。哪裏像《三國演義》上所。”但完這話,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那位先生的話,看來是不對的。


    文化的演進,如波浪般有起有落。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他也會有病時。衡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要取一個長時間來考察,研究文化也是如此。錢穆的學老師,隻看到他那時的西方,但後人再來,便有“白頭宮女玄宗”之感了。


    五是討論文化應兼顧優點缺點。


    我們討論文化,先了解它的長處,然後指摘他的短處。總不能遊泳健將,不善於打球,便是要被厭棄的短處。


    文化體係如同一個七巧板,同樣是那七塊板,卻可拚成一隻鳥,一個老人,一艘船,或一所屋子。重要的可以不是材料,而是如何調動材料的思維。在20世紀初,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革新,但沒有找到合適的思路。如同七巧板,原來有一個模樣,開始動了一塊,還依稀見得原來是個老人,後來都變亂了,原來的模樣早已消失,但又拚不出新樣子來。


    文化自大是一種病,文化自卑也可以是一種病。我們下功夫去研究通透我們的文化,堂堂地做一個中國人,才有資格去考慮做世界人。


    曆史注腳:


    傳統中的瑕疵


    我們的傳統中有太監、姨太太、打麻雀牌、拖辮子、裹腳、抽大煙等,這些是事實。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瑕疵並不是中國曆史的全部。二十四史、十通中,主要講的仍然是做人的原則和治國的道理,是對美好生活和人品的追求。而太監、姨太太、打麻雀牌、拖辮子、裹腳、抽大煙等,也是我們自己就很厭惡的糟粕文化。


    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漫畫跟錢穆學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豔明並收藏漫畫跟錢穆學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