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甲辰,禦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阿裏骨複遷職,加封邑。丁卯,大食麻囉拔國入貢。以夏人通好,詔邊將毋生事。庚戌,翰林學士蘇轍上《神宗禦集》,朝議紛紛。檢校太尉楊翼駁蘇撤引喻失當,作《神宗禦集解釋錄》,刊發京城。辛亥,楊翼再上《科舉新法》,天下震駭。詔:容後再議!―――《宋史.本紀十七》
“冬天”,本應是草木肅殺、萬物蟄伏的時節。然而在帝國的官員們看來,目下這個冬天,不但稱不上所謂的“肅殺”,甚至還有點熱鬧的味道。準確的說,半個多月來發生的事,使每個人都感到莫名的驚駭,朝局的變化實在是來得太大了一點。
按照高太後病倒之前的安排,今年的秋季是要舉行一次科舉的,名目叫做“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隻不過因為高太後的病,加上李憲風波等一係列事件的影響,這次科舉一直拖到了十一月才得以順利舉行。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來自帝國各地的過萬貢生,被迫滯留在京城渡過漫長的冬季。那些家境富裕點的自然沒有問題,他們要麽包下客棧中最好的包房唿朋喚友,要麽包下一輛溫暖的騾車趕迴家鄉等著過年,反正冰天雪地對他們沒有一點威脅,有的隻是無盡的溫情和浪漫的詩意。
但是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貢生們,這個冬季就實在是太糟糕了!留在京城舉目無親,每天花費的盤纏以及過冬所需要的衣食,令他們難以支撐。而在漫天大雪中迴鄉,更是需要一筆為數不斐的車馬費用。於是乎,在這個冬天,汴京城裏的大批饑寒交迫的貢生們四處奔走唿號,希望朝廷能考慮他們的難處,給予一點可能的資助。
對於這個問題,朝廷真是傷透了腦筋。本來按照禮部的意思,由開封府出麵安撫一下學生們,從戶部支取一部分錢來資助學生們。隻可惜正值年末,戶部正在緊張的核算年終的各類收支,各種帳冊堆積如山,這種時候任何計劃外經費的劃撥都很容易引起年終核算的混亂,而且手續也非常繁雜。
開封府的錢勰跑了好幾次戶部,都沒能順利的把事情辦下來,於是無奈之下他就決定打白條。由開封府在白條上蓋好印章,發放給學生們交給各大客棧暫時頂錢用。結果當然就有點出乎錢勰的預料。皇城根下的大小客棧老板們誰沒個親戚在朝中作官呢?誰沒個後台就敢在京城開店呢?你說你錢大人不給真金白銀給俺們一張白條算怎麽迴事呢?一迴頭要是你開封府賴帳俺們找誰訴苦去呢?
商人們不樂意,聯合起來抵製打白條!貢生們更是不太愉快,自從李憲風波之後他們對上街遊行示威那是大有心得經驗豐富,於是連日來開封府的大門前雲集了無數貢生高聲叫罵,搞得開封府雞犬不寧。
“這事我不管了!你們找楊翼去!他管著戶部那攤子爛事!”被逼得就剩下一口氣的錢勰,最後跑大街上吼了這麽一嗓子。於是乎,貢生們立即轉移了聲討目標,這迴輪到楊翼的太尉府開始倒黴。
“貢生弟兄們!”楊翼站在太尉府的台階上一副很正義的樣子:“糧食會有滴、衣服也會有滴!大家要相信朝廷!相信組織嘛!朝廷的政策是絕不會餓死凍死一個人!明天,明天我就把事情給大家解決了!”
說實話楊翼還是很同情這些衣食沒有著落的學生們的。要說錯誤那是朝廷的錯誤,好好的秋試硬是被拖到十一月,這不是要人命麽?隻不過楊翼現在也沒太多的辦法。他是判戶部事沒錯,可是戶部的工作專業性非常的強,大小吏員上百人各有各的專業分工,值此今年總結和明年預算還在製作的時刻,朝廷的額外支出手續非常繁雜,況且還涉及到中央財政和開封地方財政之間的交割。不是他楊翼隨便說句話,就能從戶部拿得出錢的。
給貢生們打完了包票,楊翼思來想去這事還得找楊傳香來解決。楊老狐狸有錢啊!按照楊翼的計劃,由楊傳香動用飄香酒業的所有資產來給各大客棧作保,讓滯留京城的學生們先吃上飯,之後等朝廷的年終財政完了事,再從戶部支取錢糧支付給客棧不遲。
楊翼的這個想法對於京城裏的商人們來說當然是個好想法!隻要有楊傳香作保那啥事都沒問題,要是到時官府賴帳,俺們就去分你們老楊家的家產!當然商人們是樂意了可是楊傳香沒就沒這麽好說話。當楊翼興衝衝的跑到飄香樓找楊傳香這麽一說,楊傳香立刻就發了急。
“你個敗家到底的混蛋!我楊傳香一世英明,怎麽就認了你這麽個糊塗侄子呢?”楊傳香衝進廚房抗了把菜刀出來,四處揮舞那叫一個虎虎生風:“要我作保,門都沒有!你不是很能打麽?要麽你就踏著我這把老骨頭把老楊家賣了,要麽你就給我滾蛋!”
楊翼估摸著也不能和楊傳香玩真的,真把老狐狸氣壞了身體可就有點不太好玩。夾著尾巴灰溜溜出了飄香樓,還在大街上時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辦法就是把沒錢過冬的貢生們全給遷移到南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南泊有地方啊!宿舍不夠住就住行軍帳篷,那些帳篷自從學員們搬進了新宿舍後就一直沒地方用,正好拿出來給貢生們過冬。至於夥食也好解決,上次打女真之前不是有朝廷下撥的大量糧食麽?反正一切用度全由中央武學墊付著,之後再找戶部支出好了!
事情看似得到了解決,但是楊翼由這件事上還是想到了其他問題。畢竟在上次提出“承包換馬法”之後,整個局勢都不同了。舊黨對楊翼的懷疑和戒心大起,連帶由向太後繼續訓政的唿聲也高漲起來。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車蓋亭案之後平息了一陣的新舊之爭再度死灰複燃。楊翼在朝中的日子並不是太好過了。三天兩頭就有人上太尉府找他擺道理講事實,曆數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禍害。而楊翼經過了這些人的思想再教育,反而更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不改革新舊之爭就沒有盡頭!不改革大宋永遠也找不到出路!即便改革搞錯了,也總歸能夠給曆史帶來新的變化,或許隻要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大宋擺脫覆亡於外族的宿命!
“要玩咱們就玩大的!”楊翼由貢生的這件事上,決定設計一套新的科舉製度!而且他不但要提出新科舉製度,他還決定要把之前想了許久的《有序兼並法》及其配套的《農稅新法》一並在皇帝大婚前向朝廷提出來。估摸著如此一來一定會引起新舊之間的軒然大波,而最後的對決當然就是在皇帝大婚之時!到那個時候,皇帝能不能親政,將決定新舊之間的最終命運:“俺們一次性來個了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玩的,就是心跳!”
楊翼的《科舉新法》是這麽一迴事。根據他的分析,大宋朝的科舉製度當然有好的一麵,這種製度不計較學生們的出身,而且相當的公平,能夠最大限度的把中下階層的士人放入官場之中。避免了漢、晉、唐三代為官者多出大族、以至於形成權利過大的封建大世家的弊病。並且還同時帶來了大宋朝穩定而龐大的文官集團,使皇室真正能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是這種製度的弊病也是很明顯的。一來考試缺乏專業性,無非經史、詩詞、策論,太過追求空虛的政治理想和文學素養,考出來的官員缺乏應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來就如今天發生的事,貢生名為“貢”,但各地官府資助的錢糧還是相當微薄。貢生們自己還是要掏腰包的。為了上京考上幾天花了好幾年的錢。考上了還好,考不上那真是窮困潦倒走投無路。
《科舉新法》正是針對以上兩種弊病。主要的內容就是:當學生們在各地鄉試中取得貢生資格後,就不能再直接參加省試。貢生資格隻代表他要到京城繼續為期三年的學習。學習期滿之後再省試。而省試分為兩個大類,一為官類,二為吏類。官類指那些綜合成績最好的人,他們可以向以往那樣安排到地方主政;吏類指綜合成績雖然不好,但某個專業知識特別出色,就可以充到各大衙門為吏,負責專業工作。至於吏員要升遷為主政官員,可以再通過製科考試獲得。
而且學生們在京城學習期間,所需費用由本應支付貢生應考的各地官府出錢,加上貢生們自交的學費相互補充,以及中央財政的補充,那麽更不會出現過去那種為了考幾天花上幾年錢的情況。
新法和王安石曾經搞出的《學院三舍法》頗為類似,都是從學校中選官。隻不過不同之處在於,《學院三舍法》中的學校乃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出來後還是要經過經史策議的考試,考出來也和過去沒有區別。而《科舉新法》因為增考了“吏類”,在學校中必然要開展天文、地理、河道水利、財政、農事、兵備等一係列專業課程。你考不上官你就要考吏,學生們就必須學這些專業知識。
那麽原先的國子監和太學這樣的機構,一來容不下這麽多人,二來不能再滿足新學科的需要。是以楊翼在《科舉新法》中還設定,興辦新的太學,這個新太學稱之為中央太學。中央太學開很多專業科目,地點就設在南泊。而設在南泊還有一大好處,大宋朝的文人們曆來輕視武人,現在中央武學加上中央太學兩方麵的人都混一塊學習了,對改善相互之間的看法,增進一點同窗的感情還是有所幫助的。
至於所謂的《有序兼並法》和《農稅新法》,當然就是指土地實施完全的自由買賣,這種自由由官府保障並收取合理的費用,徹底葬送王安石當年的“方田均稅法”。方田均稅法指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而在楊翼看來這樣做是錯誤的,限製了土地自由買賣就打擊了擁有農業投入資本的地主們的生產積極性,而依據土地肥瘠收稅完全是做夢。那地是肥沃還是貧瘠,你通過什麽標準衡量?誰說了算?這不是助長腐敗麽?
新法就不同,一來鼓勵地主們有秩序的兼並,兼並過程中必須由官府依據統一標準,強迫地主們向農民支付合理的費用並繳納“兼並稅”。朝廷即增加了收入,而地主們獲得了更多的土地也樂於接受。二來新的農業稅不再按照土地多少以及人頭來收取,而依據糧食的買賣數量從中抽取。這樣做可以調節災荒之年的稅款征收。農民們隻要不賣糧就不用交太多的稅,比過去災荒之年還要依據土地數量交稅,日子就好過了許多。更重要之處還在於,通過糧食買賣征稅,不但可以鼓勵和強化糧食的流通渠道,還把糧食流通渠道控製在朝廷的掌握內。一個處於控製下不斷發展的龐大流通市場的存在,必將能夠大力推動以需求為動力的大宋農業的不斷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楊翼把這些東西都想好之後,就開始考慮何時在朝堂上提出。他心裏明白得很,這事一說出來影響極大,指不定傳說中的腥風血雨又要刮上一朝。他不能不慎重,而又不能太過遲疑。皇帝陛下的大婚,乃是決定新舊命運的時刻。而楊翼認為自己的新法必須在大婚前提出,先擺明了立場爭取支持、爭取整個輿論的導向,才是勝利之道。
然而令楊翼沒想到的是,就在他還在找機會的時候,有人卻先於他動了手。
動手的人是蘇撤。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整個舊黨的內部都憂心忡忡,他們都被那天楊翼提出的“承包換馬法”給搞壞了心情。變法是不可行的!緊守祖宗舊製、以黃老之道休養生息才是正理。自從王安石完蛋之後,舊黨們寧願哪怕是拒絕一切看似合理的改變,也不想再生出什麽新問題。楊翼是當朝檢校太尉還判戶部事,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如果是變法派,那就太令人憂慮了。
本來蘇撤和他哥哥蘇軾一樣,立場還是接近中間派比較溫和的。蘇撤同意“承包換馬法”,那是因為這個法確實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可是蘇家兄弟對楊翼有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或許來自楊翼入仕時和他們的交好以及惺惺相吸,總之他們不希望看到楊翼在變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不希望有那麽一天大家為了不同的政見反目成仇。當年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個本來的至交好友最好搞得非要你死我活,這是何必呢?
蘇撤想拉楊翼一把。你說你搞出“承包換馬法”就算了,繼續迴到中間路線上來,繼續保持你的神秘主義吧!別折騰下去,搞到最後眾叛親離收不了場,舊黨的勢力是如此龐大,你楊翼是玩不過的。
十一月庚戌,蘇撤向朝廷呈上了他編寫的《神宗禦集》。這本書的內容講的是神宗皇帝過去處理政事的往事,表麵上是對神宗皇帝的一種記敘和緬懷,然而說神宗皇帝趙項就免不了提到王安石,蘇撤在書裏把王安石比做了曹操。
“曹操?”每個看到此處的大臣們心裏都是雪亮啊!向太後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大宋朝最講究的就是皇室正統!且不說老劉家的蜀漢政權才是漢室正統,就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那也是令人不齒大逆不道。蘇撤把王安石比做曹操,王安石那就是一代奸相。現在你楊翼也是宰相,你要是學王安石搞變法,那麽你是不是也想當曹操?
蘇撤其實隻是想警告一下楊翼,不要去當曹操那樣的人物,隻要你不學王安石你就不是曹操。而結果出乎了蘇撤的預料,《神宗禦集》迅速的成為了當紅著作,幾天來汴京城內洛陽紙貴,官員們對此津津樂道,舊黨們想把王安石和曹操的關係搞到天下皆知。
“壓力大啊!蘇撤這個笨蛋,搞什麽呢?”楊翼在太尉府裏歎了口氣,望了望正坐在一邊為他唱曲的李鶯鳴:“你說曹操真的是壞人麽?”
“曹操當然不是好人!”李鶯鳴停下了曲子,對於楊翼的疑問她迴答得沒有任何懸念:“奴婢以前在…紅塵之中的時候,聽了好多關於曹操的故事,那些說書的都有說過。奴婢自己都作過興歎漢室興亡的詩詞。大人有沒興趣聽聽?”
“我跟你說,曹操不是壞人,他是……”楊翼沒法說下去,曹操不是壞人又是什麽?在整個大宋朝有誰會認為曹操是好人?忠效的觀念永遠都比你那些所謂曹操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言論要有市場!不說正統的士大夫,就連像李鶯鳴這樣身處市井的人都有“曹操是壞人”的觀念,任你怎麽解釋都沒用!不解釋還好,一解釋說不定就有人給你扣上個“心存反意”的大帽子。
“為曹操我翻不了案!但是王安石相公絕對不能和曹操相比!我翻這個案終歸可以吧?”楊翼知道輿論的重要性。假若輿論導向不把王安石比作曹操,那麽將來自己不斷推出新法,即便被人比作王安石,也跟曹操的大逆不道掛不上鉤,自然日子就會好過一點:“鶯鳴!我要寫書!現在就寫!你把你知道的曹操的惡行都說出來,我逐一把王相公的作為來進行對比!嗯,順便把王有勝找來,講故事搞連載他比我強啊!”
忙活了一整天,楊翼以洋洋萬言鼓搗出了一部《神宗禦集解釋錄》。在這本書裏,楊翼對蘇撤關於神宗皇帝的往事記敘作了另一個視角的解釋。這本書就像一個導讀性雜文,把王安石在神宗皇帝麵前做的那些事和曹操的惡行做了鮮明的對比。曹操心懷野心,而王安石不管對不對,終究是極其忠誠的,這些例子太好找了,就算是舊黨們也無法否認。至於神宗皇帝當然是明君,那麽明君手下當然是忠臣,這樣的道理一說出去,除非有人敢把神宗皇帝說成是昏君,否則沒人能夠反駁。
而王有勝再度體現出了身為南泊頭號當紅連載之王的實力,給這部導讀性的書賦予了強烈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起碼這書經過王有勝的一番加工,不但士大夫們可以看,連街上說書的先生們都可以拿出去賣錢。楊翼這是想讓全天下的人知道,王安石不是曹操!
這部手寫的書交上了朝堂,直接就把朝堂轟了個底朝天!這書是歌頌神宗皇帝的啊!向太後沒有任何理由批駁和禁書,於是一場規模龐大的口水仗打響在了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楊翼自費刊印了他的書,發往全國各地。讀過《神宗禦集》的人,當然不能錯過導讀性的《神宗禦集解釋錄》。沒讀過《神宗禦集》的人,也會對王安石和神宗皇帝的那些故事感興趣,找故事性極強的《解釋錄》觀賞娛樂一番。
在河東路,剛升任路總管的折克行拿著《解釋錄》向手下們講著天下大勢!在秦鳳路,涇源知軍郭成以神宗皇帝伐夏作為鼓舞士氣的手段!在江浙路,毛漸手持《解釋錄》對著官員們放聲大哭:“楊大人的這本書!終於讓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我感動啊!你們給我讀!讀通讀透讀深入!不領會好其中的精神實質我就撤了你們的官職!”…….
天下的官員們人手兩本書.舊黨固然在朝中得勢,可是並不意味著整個天下都是舊黨人多。新黨在各個地方的勢力都在與舊黨較著勁。王安石是不是曹操?這個問題是原則問題,是立場問題!
對於官員們而言,或許在這個問題上還平分秋色!但在市井之間,故事性強的《解釋錄》明顯壓倒了文縐縐的《神宗禦集》,起碼現在街頭巷尾,人們普遍認為王相公雖然不一定做得對,但肯定是忠君愛國的好人,怎麽能同曹操比呢?……
很顯然,這一次的輿論大戰尚未平息,而楊翼又一次扔出了重磅炸彈!《科舉新法》在朝會上被他提出來了!
京中的局勢終於由猜疑轉向了對峙!不但那些最頑固的舊黨們開始行動起來,連劉摯、範祖禹等朝中大臣都坐不住了!楊翼究竟要幹什麽?他還要走多遠?關於向太後是否在皇帝大婚後繼續訓政的話題,再一次成為了矛盾的集中點!再一次囂於塵上!
有人第一次在朝會上提出“以高娘娘本意,或是陛下當親政。然高娘娘仍有康複之望,陛下親政尤可稍待!不若向娘娘暫且訓政至高娘娘病愈再議陛下親政事宜也未遲!”
而這個意見一出來,劉摯、劉安世、梁燾等本來支持皇帝親政的人,都一致保持了沉默!他們的立場發生了動搖。至於王存、趙瞻等中間派,也說出了:“或可再議?當細細考量之!”這樣的話。
而在新黨這邊,當然是歡欣鼓舞!包括張商英、蔡京、蔡汴在內的各地新黨骨幹接連上書,認為無論如何陛下大婚都意味著成人,不親政是對社稷的褻瀆!南泊滯留的無數貢生加上武學學生們聯名上書給朝廷,表示支持《科舉新法》。
新舊之間的大決戰一觸即發,而時間或許就是皇帝和已故侍衛馬軍都虞候孟元的孫女大婚之日――十二月八日興龍節!
“我當然要有完全的準備!兵法有雲:一股作氣,再而衰,三則竭!趁著這次機會我們要取得完全的勝利!陛下一定要親政!”楊翼在太尉府的大廳上看著一眾親信。這些人是章楶、種家叔侄。王有勝、楊得貴,而且還有沈括:“本相於昨日推薦沈大人出任司天監丞!已獲通過!沈大人可知本相之意?”
“下官完全明白,多謝楊大人的推薦!”沈括對擔任其他的官並不在乎,但他確實在乎能去司天監,那裏有讓他好好作研究的最佳資源!
“明白就好!”楊翼望向廳門東南,一臉悠然向往的神色:“有勝,你立即啟程去高郵軍!找毛大人把東西弄出來。按照我的計劃安置!此外其餘各位,十二月轉眼即至,大家都要按計劃抓緊安排!此事必須萬無一失!”
是的,楊翼需要九鼎的幫忙!他有一個計劃,可以一舉讓皇帝陛下親政!可以讓新法的實施占據絕對的上風…….
******
注:曆史上,元佑四年的時候,《神宗禦集》為蘇撤所上,我沒有看過,但其內容確實是把王安石比作了曹操!
“冬天”,本應是草木肅殺、萬物蟄伏的時節。然而在帝國的官員們看來,目下這個冬天,不但稱不上所謂的“肅殺”,甚至還有點熱鬧的味道。準確的說,半個多月來發生的事,使每個人都感到莫名的驚駭,朝局的變化實在是來得太大了一點。
按照高太後病倒之前的安排,今年的秋季是要舉行一次科舉的,名目叫做“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隻不過因為高太後的病,加上李憲風波等一係列事件的影響,這次科舉一直拖到了十一月才得以順利舉行。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來自帝國各地的過萬貢生,被迫滯留在京城渡過漫長的冬季。那些家境富裕點的自然沒有問題,他們要麽包下客棧中最好的包房唿朋喚友,要麽包下一輛溫暖的騾車趕迴家鄉等著過年,反正冰天雪地對他們沒有一點威脅,有的隻是無盡的溫情和浪漫的詩意。
但是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貢生們,這個冬季就實在是太糟糕了!留在京城舉目無親,每天花費的盤纏以及過冬所需要的衣食,令他們難以支撐。而在漫天大雪中迴鄉,更是需要一筆為數不斐的車馬費用。於是乎,在這個冬天,汴京城裏的大批饑寒交迫的貢生們四處奔走唿號,希望朝廷能考慮他們的難處,給予一點可能的資助。
對於這個問題,朝廷真是傷透了腦筋。本來按照禮部的意思,由開封府出麵安撫一下學生們,從戶部支取一部分錢來資助學生們。隻可惜正值年末,戶部正在緊張的核算年終的各類收支,各種帳冊堆積如山,這種時候任何計劃外經費的劃撥都很容易引起年終核算的混亂,而且手續也非常繁雜。
開封府的錢勰跑了好幾次戶部,都沒能順利的把事情辦下來,於是無奈之下他就決定打白條。由開封府在白條上蓋好印章,發放給學生們交給各大客棧暫時頂錢用。結果當然就有點出乎錢勰的預料。皇城根下的大小客棧老板們誰沒個親戚在朝中作官呢?誰沒個後台就敢在京城開店呢?你說你錢大人不給真金白銀給俺們一張白條算怎麽迴事呢?一迴頭要是你開封府賴帳俺們找誰訴苦去呢?
商人們不樂意,聯合起來抵製打白條!貢生們更是不太愉快,自從李憲風波之後他們對上街遊行示威那是大有心得經驗豐富,於是連日來開封府的大門前雲集了無數貢生高聲叫罵,搞得開封府雞犬不寧。
“這事我不管了!你們找楊翼去!他管著戶部那攤子爛事!”被逼得就剩下一口氣的錢勰,最後跑大街上吼了這麽一嗓子。於是乎,貢生們立即轉移了聲討目標,這迴輪到楊翼的太尉府開始倒黴。
“貢生弟兄們!”楊翼站在太尉府的台階上一副很正義的樣子:“糧食會有滴、衣服也會有滴!大家要相信朝廷!相信組織嘛!朝廷的政策是絕不會餓死凍死一個人!明天,明天我就把事情給大家解決了!”
說實話楊翼還是很同情這些衣食沒有著落的學生們的。要說錯誤那是朝廷的錯誤,好好的秋試硬是被拖到十一月,這不是要人命麽?隻不過楊翼現在也沒太多的辦法。他是判戶部事沒錯,可是戶部的工作專業性非常的強,大小吏員上百人各有各的專業分工,值此今年總結和明年預算還在製作的時刻,朝廷的額外支出手續非常繁雜,況且還涉及到中央財政和開封地方財政之間的交割。不是他楊翼隨便說句話,就能從戶部拿得出錢的。
給貢生們打完了包票,楊翼思來想去這事還得找楊傳香來解決。楊老狐狸有錢啊!按照楊翼的計劃,由楊傳香動用飄香酒業的所有資產來給各大客棧作保,讓滯留京城的學生們先吃上飯,之後等朝廷的年終財政完了事,再從戶部支取錢糧支付給客棧不遲。
楊翼的這個想法對於京城裏的商人們來說當然是個好想法!隻要有楊傳香作保那啥事都沒問題,要是到時官府賴帳,俺們就去分你們老楊家的家產!當然商人們是樂意了可是楊傳香沒就沒這麽好說話。當楊翼興衝衝的跑到飄香樓找楊傳香這麽一說,楊傳香立刻就發了急。
“你個敗家到底的混蛋!我楊傳香一世英明,怎麽就認了你這麽個糊塗侄子呢?”楊傳香衝進廚房抗了把菜刀出來,四處揮舞那叫一個虎虎生風:“要我作保,門都沒有!你不是很能打麽?要麽你就踏著我這把老骨頭把老楊家賣了,要麽你就給我滾蛋!”
楊翼估摸著也不能和楊傳香玩真的,真把老狐狸氣壞了身體可就有點不太好玩。夾著尾巴灰溜溜出了飄香樓,還在大街上時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辦法就是把沒錢過冬的貢生們全給遷移到南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南泊有地方啊!宿舍不夠住就住行軍帳篷,那些帳篷自從學員們搬進了新宿舍後就一直沒地方用,正好拿出來給貢生們過冬。至於夥食也好解決,上次打女真之前不是有朝廷下撥的大量糧食麽?反正一切用度全由中央武學墊付著,之後再找戶部支出好了!
事情看似得到了解決,但是楊翼由這件事上還是想到了其他問題。畢竟在上次提出“承包換馬法”之後,整個局勢都不同了。舊黨對楊翼的懷疑和戒心大起,連帶由向太後繼續訓政的唿聲也高漲起來。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車蓋亭案之後平息了一陣的新舊之爭再度死灰複燃。楊翼在朝中的日子並不是太好過了。三天兩頭就有人上太尉府找他擺道理講事實,曆數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禍害。而楊翼經過了這些人的思想再教育,反而更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不改革新舊之爭就沒有盡頭!不改革大宋永遠也找不到出路!即便改革搞錯了,也總歸能夠給曆史帶來新的變化,或許隻要一點變化就可以讓大宋擺脫覆亡於外族的宿命!
“要玩咱們就玩大的!”楊翼由貢生的這件事上,決定設計一套新的科舉製度!而且他不但要提出新科舉製度,他還決定要把之前想了許久的《有序兼並法》及其配套的《農稅新法》一並在皇帝大婚前向朝廷提出來。估摸著如此一來一定會引起新舊之間的軒然大波,而最後的對決當然就是在皇帝大婚之時!到那個時候,皇帝能不能親政,將決定新舊之間的最終命運:“俺們一次性來個了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玩的,就是心跳!”
楊翼的《科舉新法》是這麽一迴事。根據他的分析,大宋朝的科舉製度當然有好的一麵,這種製度不計較學生們的出身,而且相當的公平,能夠最大限度的把中下階層的士人放入官場之中。避免了漢、晉、唐三代為官者多出大族、以至於形成權利過大的封建大世家的弊病。並且還同時帶來了大宋朝穩定而龐大的文官集團,使皇室真正能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是這種製度的弊病也是很明顯的。一來考試缺乏專業性,無非經史、詩詞、策論,太過追求空虛的政治理想和文學素養,考出來的官員缺乏應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來就如今天發生的事,貢生名為“貢”,但各地官府資助的錢糧還是相當微薄。貢生們自己還是要掏腰包的。為了上京考上幾天花了好幾年的錢。考上了還好,考不上那真是窮困潦倒走投無路。
《科舉新法》正是針對以上兩種弊病。主要的內容就是:當學生們在各地鄉試中取得貢生資格後,就不能再直接參加省試。貢生資格隻代表他要到京城繼續為期三年的學習。學習期滿之後再省試。而省試分為兩個大類,一為官類,二為吏類。官類指那些綜合成績最好的人,他們可以向以往那樣安排到地方主政;吏類指綜合成績雖然不好,但某個專業知識特別出色,就可以充到各大衙門為吏,負責專業工作。至於吏員要升遷為主政官員,可以再通過製科考試獲得。
而且學生們在京城學習期間,所需費用由本應支付貢生應考的各地官府出錢,加上貢生們自交的學費相互補充,以及中央財政的補充,那麽更不會出現過去那種為了考幾天花上幾年錢的情況。
新法和王安石曾經搞出的《學院三舍法》頗為類似,都是從學校中選官。隻不過不同之處在於,《學院三舍法》中的學校乃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出來後還是要經過經史策議的考試,考出來也和過去沒有區別。而《科舉新法》因為增考了“吏類”,在學校中必然要開展天文、地理、河道水利、財政、農事、兵備等一係列專業課程。你考不上官你就要考吏,學生們就必須學這些專業知識。
那麽原先的國子監和太學這樣的機構,一來容不下這麽多人,二來不能再滿足新學科的需要。是以楊翼在《科舉新法》中還設定,興辦新的太學,這個新太學稱之為中央太學。中央太學開很多專業科目,地點就設在南泊。而設在南泊還有一大好處,大宋朝的文人們曆來輕視武人,現在中央武學加上中央太學兩方麵的人都混一塊學習了,對改善相互之間的看法,增進一點同窗的感情還是有所幫助的。
至於所謂的《有序兼並法》和《農稅新法》,當然就是指土地實施完全的自由買賣,這種自由由官府保障並收取合理的費用,徹底葬送王安石當年的“方田均稅法”。方田均稅法指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而在楊翼看來這樣做是錯誤的,限製了土地自由買賣就打擊了擁有農業投入資本的地主們的生產積極性,而依據土地肥瘠收稅完全是做夢。那地是肥沃還是貧瘠,你通過什麽標準衡量?誰說了算?這不是助長腐敗麽?
新法就不同,一來鼓勵地主們有秩序的兼並,兼並過程中必須由官府依據統一標準,強迫地主們向農民支付合理的費用並繳納“兼並稅”。朝廷即增加了收入,而地主們獲得了更多的土地也樂於接受。二來新的農業稅不再按照土地多少以及人頭來收取,而依據糧食的買賣數量從中抽取。這樣做可以調節災荒之年的稅款征收。農民們隻要不賣糧就不用交太多的稅,比過去災荒之年還要依據土地數量交稅,日子就好過了許多。更重要之處還在於,通過糧食買賣征稅,不但可以鼓勵和強化糧食的流通渠道,還把糧食流通渠道控製在朝廷的掌握內。一個處於控製下不斷發展的龐大流通市場的存在,必將能夠大力推動以需求為動力的大宋農業的不斷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楊翼把這些東西都想好之後,就開始考慮何時在朝堂上提出。他心裏明白得很,這事一說出來影響極大,指不定傳說中的腥風血雨又要刮上一朝。他不能不慎重,而又不能太過遲疑。皇帝陛下的大婚,乃是決定新舊命運的時刻。而楊翼認為自己的新法必須在大婚前提出,先擺明了立場爭取支持、爭取整個輿論的導向,才是勝利之道。
然而令楊翼沒想到的是,就在他還在找機會的時候,有人卻先於他動了手。
動手的人是蘇撤。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整個舊黨的內部都憂心忡忡,他們都被那天楊翼提出的“承包換馬法”給搞壞了心情。變法是不可行的!緊守祖宗舊製、以黃老之道休養生息才是正理。自從王安石完蛋之後,舊黨們寧願哪怕是拒絕一切看似合理的改變,也不想再生出什麽新問題。楊翼是當朝檢校太尉還判戶部事,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如果是變法派,那就太令人憂慮了。
本來蘇撤和他哥哥蘇軾一樣,立場還是接近中間派比較溫和的。蘇撤同意“承包換馬法”,那是因為這個法確實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可是蘇家兄弟對楊翼有一種感情,這種感情或許來自楊翼入仕時和他們的交好以及惺惺相吸,總之他們不希望看到楊翼在變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不希望有那麽一天大家為了不同的政見反目成仇。當年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是最好的例子,兩個本來的至交好友最好搞得非要你死我活,這是何必呢?
蘇撤想拉楊翼一把。你說你搞出“承包換馬法”就算了,繼續迴到中間路線上來,繼續保持你的神秘主義吧!別折騰下去,搞到最後眾叛親離收不了場,舊黨的勢力是如此龐大,你楊翼是玩不過的。
十一月庚戌,蘇撤向朝廷呈上了他編寫的《神宗禦集》。這本書的內容講的是神宗皇帝過去處理政事的往事,表麵上是對神宗皇帝的一種記敘和緬懷,然而說神宗皇帝趙項就免不了提到王安石,蘇撤在書裏把王安石比做了曹操。
“曹操?”每個看到此處的大臣們心裏都是雪亮啊!向太後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大宋朝最講究的就是皇室正統!且不說老劉家的蜀漢政權才是漢室正統,就憑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那也是令人不齒大逆不道。蘇撤把王安石比做曹操,王安石那就是一代奸相。現在你楊翼也是宰相,你要是學王安石搞變法,那麽你是不是也想當曹操?
蘇撤其實隻是想警告一下楊翼,不要去當曹操那樣的人物,隻要你不學王安石你就不是曹操。而結果出乎了蘇撤的預料,《神宗禦集》迅速的成為了當紅著作,幾天來汴京城內洛陽紙貴,官員們對此津津樂道,舊黨們想把王安石和曹操的關係搞到天下皆知。
“壓力大啊!蘇撤這個笨蛋,搞什麽呢?”楊翼在太尉府裏歎了口氣,望了望正坐在一邊為他唱曲的李鶯鳴:“你說曹操真的是壞人麽?”
“曹操當然不是好人!”李鶯鳴停下了曲子,對於楊翼的疑問她迴答得沒有任何懸念:“奴婢以前在…紅塵之中的時候,聽了好多關於曹操的故事,那些說書的都有說過。奴婢自己都作過興歎漢室興亡的詩詞。大人有沒興趣聽聽?”
“我跟你說,曹操不是壞人,他是……”楊翼沒法說下去,曹操不是壞人又是什麽?在整個大宋朝有誰會認為曹操是好人?忠效的觀念永遠都比你那些所謂曹操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言論要有市場!不說正統的士大夫,就連像李鶯鳴這樣身處市井的人都有“曹操是壞人”的觀念,任你怎麽解釋都沒用!不解釋還好,一解釋說不定就有人給你扣上個“心存反意”的大帽子。
“為曹操我翻不了案!但是王安石相公絕對不能和曹操相比!我翻這個案終歸可以吧?”楊翼知道輿論的重要性。假若輿論導向不把王安石比作曹操,那麽將來自己不斷推出新法,即便被人比作王安石,也跟曹操的大逆不道掛不上鉤,自然日子就會好過一點:“鶯鳴!我要寫書!現在就寫!你把你知道的曹操的惡行都說出來,我逐一把王相公的作為來進行對比!嗯,順便把王有勝找來,講故事搞連載他比我強啊!”
忙活了一整天,楊翼以洋洋萬言鼓搗出了一部《神宗禦集解釋錄》。在這本書裏,楊翼對蘇撤關於神宗皇帝的往事記敘作了另一個視角的解釋。這本書就像一個導讀性雜文,把王安石在神宗皇帝麵前做的那些事和曹操的惡行做了鮮明的對比。曹操心懷野心,而王安石不管對不對,終究是極其忠誠的,這些例子太好找了,就算是舊黨們也無法否認。至於神宗皇帝當然是明君,那麽明君手下當然是忠臣,這樣的道理一說出去,除非有人敢把神宗皇帝說成是昏君,否則沒人能夠反駁。
而王有勝再度體現出了身為南泊頭號當紅連載之王的實力,給這部導讀性的書賦予了強烈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起碼這書經過王有勝的一番加工,不但士大夫們可以看,連街上說書的先生們都可以拿出去賣錢。楊翼這是想讓全天下的人知道,王安石不是曹操!
這部手寫的書交上了朝堂,直接就把朝堂轟了個底朝天!這書是歌頌神宗皇帝的啊!向太後沒有任何理由批駁和禁書,於是一場規模龐大的口水仗打響在了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楊翼自費刊印了他的書,發往全國各地。讀過《神宗禦集》的人,當然不能錯過導讀性的《神宗禦集解釋錄》。沒讀過《神宗禦集》的人,也會對王安石和神宗皇帝的那些故事感興趣,找故事性極強的《解釋錄》觀賞娛樂一番。
在河東路,剛升任路總管的折克行拿著《解釋錄》向手下們講著天下大勢!在秦鳳路,涇源知軍郭成以神宗皇帝伐夏作為鼓舞士氣的手段!在江浙路,毛漸手持《解釋錄》對著官員們放聲大哭:“楊大人的這本書!終於讓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我感動啊!你們給我讀!讀通讀透讀深入!不領會好其中的精神實質我就撤了你們的官職!”…….
天下的官員們人手兩本書.舊黨固然在朝中得勢,可是並不意味著整個天下都是舊黨人多。新黨在各個地方的勢力都在與舊黨較著勁。王安石是不是曹操?這個問題是原則問題,是立場問題!
對於官員們而言,或許在這個問題上還平分秋色!但在市井之間,故事性強的《解釋錄》明顯壓倒了文縐縐的《神宗禦集》,起碼現在街頭巷尾,人們普遍認為王相公雖然不一定做得對,但肯定是忠君愛國的好人,怎麽能同曹操比呢?……
很顯然,這一次的輿論大戰尚未平息,而楊翼又一次扔出了重磅炸彈!《科舉新法》在朝會上被他提出來了!
京中的局勢終於由猜疑轉向了對峙!不但那些最頑固的舊黨們開始行動起來,連劉摯、範祖禹等朝中大臣都坐不住了!楊翼究竟要幹什麽?他還要走多遠?關於向太後是否在皇帝大婚後繼續訓政的話題,再一次成為了矛盾的集中點!再一次囂於塵上!
有人第一次在朝會上提出“以高娘娘本意,或是陛下當親政。然高娘娘仍有康複之望,陛下親政尤可稍待!不若向娘娘暫且訓政至高娘娘病愈再議陛下親政事宜也未遲!”
而這個意見一出來,劉摯、劉安世、梁燾等本來支持皇帝親政的人,都一致保持了沉默!他們的立場發生了動搖。至於王存、趙瞻等中間派,也說出了:“或可再議?當細細考量之!”這樣的話。
而在新黨這邊,當然是歡欣鼓舞!包括張商英、蔡京、蔡汴在內的各地新黨骨幹接連上書,認為無論如何陛下大婚都意味著成人,不親政是對社稷的褻瀆!南泊滯留的無數貢生加上武學學生們聯名上書給朝廷,表示支持《科舉新法》。
新舊之間的大決戰一觸即發,而時間或許就是皇帝和已故侍衛馬軍都虞候孟元的孫女大婚之日――十二月八日興龍節!
“我當然要有完全的準備!兵法有雲:一股作氣,再而衰,三則竭!趁著這次機會我們要取得完全的勝利!陛下一定要親政!”楊翼在太尉府的大廳上看著一眾親信。這些人是章楶、種家叔侄。王有勝、楊得貴,而且還有沈括:“本相於昨日推薦沈大人出任司天監丞!已獲通過!沈大人可知本相之意?”
“下官完全明白,多謝楊大人的推薦!”沈括對擔任其他的官並不在乎,但他確實在乎能去司天監,那裏有讓他好好作研究的最佳資源!
“明白就好!”楊翼望向廳門東南,一臉悠然向往的神色:“有勝,你立即啟程去高郵軍!找毛大人把東西弄出來。按照我的計劃安置!此外其餘各位,十二月轉眼即至,大家都要按計劃抓緊安排!此事必須萬無一失!”
是的,楊翼需要九鼎的幫忙!他有一個計劃,可以一舉讓皇帝陛下親政!可以讓新法的實施占據絕對的上風…….
******
注:曆史上,元佑四年的時候,《神宗禦集》為蘇撤所上,我沒有看過,但其內容確實是把王安石比作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