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皇城裏的一個書房。
望著麵前如山般堆起的條陳,高太後有些拿不定主意。自從吳處厚彈劾蔡確以來,天下震動,上至朝堂執宰大臣,下至各地官員,如雪花一般將條陳、奏疏往高太後麵前送。連帶最近汴京城的街頭巷議,都是以這個事情為主。其中的意見林林總總,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新舊之爭。
照高太後本來的意思,就是趁著這個機會把新黨全部逐出朝廷,可是照目前的狀況看,似乎又不大可能。自神宗皇帝趙項力主變法,王安石執掌朝政之後,新黨的勢力遍及朝野深入骨髓,哪裏是輕易就能連根拔除的?車蓋亭一案通報出去後,來自新舊陣營各方麵的壓力,使得高太後不得不重新思考和部署,至少,原來的想法全部實施是不可能的了。
“文卿家!”高太後望著文彥博,目前能給她出主意的也就是這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了:“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是範祖禹的條子,這是吳安詩、蘇撤的條子,這是王岩叟、劉安世的條子,還有彭汝礪、盛陶、蔡汴、邢恕,真是紛紛擾擾,好不令哀家心煩。連帶呂大防、範純仁甚至王存這樣的元老之臣,都上了條陳。唉!莫非天下百官,都要摻合進來嗎?”
文彥博老成持重,事情出來後早已經敏感的看出這件事背後的玄機,微笑道:“此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臣以為,關鍵在於太後娘娘對範圍的把握!”
“哦?此話怎講?文太師乃是謀國之幹臣,但說無妨!”高太後非常相信文彥博,畢竟文彥博年紀一大把了還是穩穩的坐在太師的位置上,絕對靠得住,並且政治智慧高絕,整個大宋朝,就是文彥博最早提出大宋曆代皇帝的製度是“非與百姓治天下,乃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樣深刻的政治見識。
文彥博思索了一下,斟字酌句道:“臣以為,蔡確侮蔑娘娘,譏諷時政,自是罪無可恕,對他個人而言,殺之亦不足惜,不過我大宋曆來有不殺士大夫一人的祖訓,當予其流放,不過流放的位置卻是可以商討。”
高太後含笑道:“文太師果然料事如神,呂大防和劉摯皆言應流放嶺南,但範純仁和王存卻認為,嶺南這條路自仁宗初年丁謂貶崖州以後,六十八年沒有宰輔大臣走過,如果重新開辟為大臣罪謫之路,恐天下士子為之疑懼!”
“不然!”也隻有文彥博才敢當著太後麵前這樣說話:“嶺南乃是瘴癘之地,路途遙遠,以蔡確的年紀和身體,娘娘以為他還有幾年可活?流放過去和貶斥到那裏為官其實殊途同歸。太後可不說流放,便說貶斥其去彼處為官,如此,既可以將其放逐遠方,又可堵住朝臣流放之語!更可看作是太後仁慈之舉!”
高太後心中叫妙,文彥博這老骨頭真歹毒啊!臉上不露聲色,淡淡的遞過一份條陳給文彥博,道:“這是梁燾和劉安世的奏疏,他二人擬定了一份所謂元豐黨人的名單,這些元豐黨人皆以蔡確為首,梁燾等提出清黨之議,要求把他們全部逐出朝堂。”
文彥博心中震動,連帶接奏疏的手都顫抖起來,待將名單一一看完,小心翼翼的問道:“其他大臣有何意見。”
高太後站起身,手輕輕的敲擊桌案:“劉摯和呂大防讚成,王存和範存仁反對,反對者以為,雖變法一黨禍國殃民,然蔡確即將罷官,黨羽必將失勢,如果發起“清黨”,將使人心不安,徒助長告訐和羅織之風。”
文彥博何等的聰明,立即明白這是太後拿不定主意啊!眼下很明顯,自己的看法必將左右局勢的發展,必須謹慎啊。文彥博又一次將名單過目,好一會終於道:“臣以為,清黨有必要,然範圍不宜過廣,這些人皆是朝廷幹臣,涉及各個要害部門,不可輕動!”
“哀家亦是如此認為,但哪些人可以動,哪些人不能動?哀家倒想聽聽文太師的看法。”高太後語氣仍就平淡。
文彥博默然半晌,終於長歎口氣,道:“為首之人當重處之。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當以重貶。如此新黨失首,天下人皆會聞風而動、順應朝局。至於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雖然聲名顯著,但手無實權,亦可降官貶斥,如此即顯得聲勢浩大,安了舊黨之心,又可以不使國傷根本。至於其他的人,老臣鬥膽,卻還請娘娘再加斟酌。”
“那麽這個人呢?”高太後朝名單的末尾一指:“這個人新立大功,本該從重厚賞,奈何竟與蔡確攪和在一起。且有方山會戰之失。”
文彥博看著楊翼的名字,心說楊翼是不是和新黨有一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太後定是擔心老趙家的社稷,我大宋曆代大臣,隻要立了軍功,立即調迴朝廷永不帶兵,真是封賞麽?路人皆知啊!當下迎合道:“老臣以為,此等手握一路兵權者,若是歸屬那禍國殃民的新黨一派,為惡更烈,當以嚴懲!”
但是這一迴文彥博顯然料錯了。高太後輕笑道:“此人雖有方山會戰的過失,但畢竟四渡黃河、火燒夏州、靈武奪旗,為我大宋出生入死,雖然有過,亦不掩其功。他昨日通過加急驛傳,上了一份罪己條陳,自言不宜在外帶兵,也不敢受大功之賞,願以功彌過!並且他乃是元佑元年新進之士,與元豐年間之事並無瓜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文彥博一驚,原來自己竟然會錯意了嗎?立即改口道:“如此說來,這楊翼倒還真是公忠體國之臣,太皇太後幸甚!”
高太後隨即冷笑:“其實當日蔡確保舉於他,莫以為我不知道,無非是想拖蘇軾下水罷了。楊翼倒也聰明,頗知道進退,昔日諸大臣欲廢陣圖,豈非壞我大宋將從中禦之根本?唯有楊翼有體恤社稷之心啊!”
高太後將楊翼的條陳遞給文彥博:“你自己看看,楊翼此陳,上萬言平夏方略,還要設立武學國監,謂之[國防大學],真是為社稷考慮啊!真若如此,則我大宋何來統兵大將顛覆社稷之憂?”
文彥博接過厚厚一疊條陳看起來,才看到一半已經驚異非常,抬起頭道:“這楊子脫可真能想,國防大學?設立參謀省?將天下統兵之將,盡集京師整訓,若有任務,臨時派遣,功勳大將入參謀省中,無兵權!不過其所想所思看似有一定道理,卻絕非現實。我大宋曆來就有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麽一說,要照他這個方法,豈不是弊病更甚?真是好笑,竟把國事如兒戲乎?”
高太後笑笑道:“其實他的意思,倒是深得我大宋[將從中禦]之精髓,甚至更進一步。中央指揮前方將士作戰,又怎麽比得上直接把將領完全製於中央掌控之中,采用同一思想教育之,並減少了將領接觸士兵的機會。當然,此策還有待商議,那兵將互不知之說,楊翼也有解決之道。太師不妨看完。”
文彥博接著往下看,看完後笑道:“此人所想,老臣以為還是天真,照他的說法,隻要全國兵士持統一標準的訓練和考核,那麽無論是什麽軍隊,皆可臂如指使,朝廷派出什麽將領去領兵,都不會有兵將不識之患!真荒謬也!天下軍隊,素質不同,稟性差異不同,如何練得出同樣的軍隊,我大宋亦有《武術七書》《武經總要》,不早就是統一標準乎?再者,兵者,隨機應變方為王道,世上名將,皆有獨到練兵之法,楊翼又怎知哪一種最正確呢?”
高太後點頭:“太師所言誠為正理。不過楊翼有這番心思,倒也可嘉,照哀家看來,此人倒不似以下犯上、居功自傲、擁兵作亂之徒。”
文彥博心說最關鍵的就是這點啊!有這點你當然放心了。文彥博久曆官場,又怎不知太後的意思?道:“我以為此次方山慘敗,楊翼有過,然其立大功於後,亦可彌補,此外車蓋亭一案,隻針對元豐黨人,楊翼似乎不宜列入其中。不過楊翼也不能繼續留在軍中。臣妄言,還請太皇太後娘娘聖斷。”
******
進入初秋的留山原,非常的美麗。夏日長出的草,仍然在微涼的秋風中搖曵,鮮花點綴的草原,在無數飛過空中的鳥兒歡快的鳴叫聲中,無疑充滿了浪漫色彩。
賜胡軍迴到留山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之所以楊翼這樣幹,是因為他認為經過數月的征戰和離別,士兵們都迫切的需要緩解一下戰爭帶來的心理壓力,而緩解的最好辦法,無疑是與親人相聚了。所以,他沒有帶著賜胡軍迴太原,而是直接上了留山原,當然,事先他也向曾布和樞密院作了請示和匯報。
其實上麵隻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楊翼自從想通了種種症結所在後,就決定這段時間盡量少和各路官員接觸和打交道,因為現在正是新舊黨爭最劇烈的時候,車蓋亭一案牽涉範圍之大,懲處之嚴厲,作為考古學家的他心裏是非常清楚的,這個時候一不小心接觸錯了人,說錯了話,那就悔之莫及了。
此外楊翼還有那麽一點私心。大宋對立功的將領多半是調迴京中改任文職,賜胡軍這樣一支強悍的異族力量更有麵臨解散安置的可能。
本來楊翼倒沒有什麽,但對於將要失去賜胡軍,楊翼還是覺得有點不爽,他舍不得這幫經過戰火洗禮的戰士就此卸甲歸田。可是要想向京中的其他軍政部門安插人,以他的政治實力來說根本辦不到。所以,他給太後上了奏疏,一方麵表示自己願意脫離軍隊,並且承認在戰爭中有過失,這樣使得自己的功勞就沒那麽惹眼;另一方麵,楊翼參考了後世軍隊的做法,提出了建設國防大學、軍隊標準化和設立參謀省的主張,這樣可以表示自己體恤國家防備武人的忠心,更可以把屢戰屢勝的賜胡軍保留下一部分人,安排到學校中任教或者進入參謀省。
當然,現在還沒有什麽消息。楊翼現在也管不了這麽多,因為他正在留山原美麗的草地上和一位笑容燦爛的美麗姑娘比賽射箭。
“大將軍的箭法,似乎不太行啊!”烏倫珠日格在馬上嘲笑道:“我已經射下兩隻兔子,大將軍還是空著手!我哥哥莫日根,說大將軍勇武無敵,哈!他出去打仗後,竟然也學會了騙人嗎?”
楊翼可不是一受人嘲笑就臉紅的人,怎麽說也是學考古的啊!射箭是不行,你就盡情的鄙視我好了,嬉皮笑臉道:“其實我是故意的,這個,我射箭講究的那就是一個意境,知道什麽是意境嗎?意境就是人箭合一,我的心裏已經把那兔子當成死的了,已經射中了,至於箭本身中不中,已經沒有了意義。你不是信奉佛祖的嗎?不可殺生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烏倫珠日格詭笑起來:“人箭合一?那你是箭還是人啊?又或者是箭人?”
楊翼張口結舌:“賤人?你哪裏學來這許多鬼話?”
“大人!大人!”王有勝策馬狂衝而至。
“搞什麽你?”楊翼對王有勝過來煞風景非常不滿:“詐詐唬唬的,不是告訴你小事不要煩我,大事我也幫不了你嗎?找我幹嘛?”
“公公!”王有勝在馬上喘氣。
楊翼立即想起當年楊得貴的那聲“公公”,大叫一聲,打馬就走,消息終於來了啊!……
“童公公!真是想死下官了啊!”楊翼滿臉堆笑,當著眾將領的麵也不避嫌,一抬手一百貫交抄送上,一點也不心疼,都是楊傳香叫人送來的嘛,再說了,給傳旨的太監辛苦錢,是大宋朝曆來的風氣,眾將領也不會有什麽說的。
誰料童貫冷哼一聲,交抄是收起來了,眼睛卻沒望上一眼,道:“雜家是來宣旨的,你給聖上跪下!”
楊翼一驚,跪就跪唄!我又沒說不跪你冷個臉幹嘛!壞了,不是表忠心交上的罪己條陳出了什麽問題吧!
童貫於是就開始“朕誥天命”,楊翼聽著聽著就明白了,原來是朝廷的斥責之詞。
待聽完了旨意,楊翼就要站起,誰知道童貫換上一副笑臉:“楊大人,還有一份呢!辛苦一下吧?”
這一迴卻是朝中人事任命的通告以及關於楊翼、賜胡軍的安排。
“……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以呂公著為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範純仁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觀文殿學士孫固為門下侍郎,劉摯為中書侍郎,王存為尚書左丞,禦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簽書樞密院事。罷楊翼河東路督訓、樞密院副承旨、賜胡軍節度、去封號,除楊翼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權參知樞密院事,正三品上,即刻迴京麵聖。賜胡軍賞三萬貫,編列藩兵製,權置太原府轄,勿渡黃河南下。其餘將領,迴京待用。
“戶部侍郎?”楊翼接旨的時候非常狐疑的問道:“童公公!我沒聽錯吧?”對於戶部是幹什麽的,楊翼當然知道,可是把自己弄到那去,好像有點莫名其妙啊!我懂那些東西嗎?要不我迴憶一下史書?
“沒錯!恭喜大人了!迴京了啊!”童貫笑嗬嗬的伸手,每次見到楊翼都能得幾次錢呢!真是個好人啊!
“那太後有沒有關於什麽建武學的話說呢?”
“哦!好像出來的時候,大太監李憲交待,說是太後說的,武學之事,日後再議!”
楊翼一邊遞錢一邊想,賜胡軍那麽多人,三萬貫?每人十五貫,雖說夠三口之家好吃好喝用上一年,但如此大功用命搏迴來的,就顯得少點了。再說列入藩兵,地方部隊啊!待遇遠不如京中禁軍,說起來還是自己好大喜功啊。
楊翼這個時候下了個決心,一定要留存住這支部隊的種子,迴到京中後,定要說服太後把國防大學建立起來,要把這支部隊的精華和精神,傳承下去,要給陸定北等一眾將領,一個更好的前程,而不是什麽“待用”,誰知道要待到什麽時候?大宋朝的官員那麽多,而且官、職分離,不知有多少人等著混個差使呢!
******
“你不是大將軍了嗎?”
“不是了,封號取消了!”
“那你是什麽?”
“我?翰林學士啊!咱文化人!烏倫珠日格,你和我一起迴京吧!去見識一下我大宋,不,天下第一大都市的風采!”
“你是讀書人啊!我也識字,必勒格這段時間教我的。”
“那個什麽智者是你爺爺對吧?認得字算什麽,他懂詩詞嗎?我懂,咱們去的時候沿著汾河南下,我有幾首詞絕對應景,嘿嘿!”
望著麵前如山般堆起的條陳,高太後有些拿不定主意。自從吳處厚彈劾蔡確以來,天下震動,上至朝堂執宰大臣,下至各地官員,如雪花一般將條陳、奏疏往高太後麵前送。連帶最近汴京城的街頭巷議,都是以這個事情為主。其中的意見林林總總,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新舊之爭。
照高太後本來的意思,就是趁著這個機會把新黨全部逐出朝廷,可是照目前的狀況看,似乎又不大可能。自神宗皇帝趙項力主變法,王安石執掌朝政之後,新黨的勢力遍及朝野深入骨髓,哪裏是輕易就能連根拔除的?車蓋亭一案通報出去後,來自新舊陣營各方麵的壓力,使得高太後不得不重新思考和部署,至少,原來的想法全部實施是不可能的了。
“文卿家!”高太後望著文彥博,目前能給她出主意的也就是這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了:“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是範祖禹的條子,這是吳安詩、蘇撤的條子,這是王岩叟、劉安世的條子,還有彭汝礪、盛陶、蔡汴、邢恕,真是紛紛擾擾,好不令哀家心煩。連帶呂大防、範純仁甚至王存這樣的元老之臣,都上了條陳。唉!莫非天下百官,都要摻合進來嗎?”
文彥博老成持重,事情出來後早已經敏感的看出這件事背後的玄機,微笑道:“此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臣以為,關鍵在於太後娘娘對範圍的把握!”
“哦?此話怎講?文太師乃是謀國之幹臣,但說無妨!”高太後非常相信文彥博,畢竟文彥博年紀一大把了還是穩穩的坐在太師的位置上,絕對靠得住,並且政治智慧高絕,整個大宋朝,就是文彥博最早提出大宋曆代皇帝的製度是“非與百姓治天下,乃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樣深刻的政治見識。
文彥博思索了一下,斟字酌句道:“臣以為,蔡確侮蔑娘娘,譏諷時政,自是罪無可恕,對他個人而言,殺之亦不足惜,不過我大宋曆來有不殺士大夫一人的祖訓,當予其流放,不過流放的位置卻是可以商討。”
高太後含笑道:“文太師果然料事如神,呂大防和劉摯皆言應流放嶺南,但範純仁和王存卻認為,嶺南這條路自仁宗初年丁謂貶崖州以後,六十八年沒有宰輔大臣走過,如果重新開辟為大臣罪謫之路,恐天下士子為之疑懼!”
“不然!”也隻有文彥博才敢當著太後麵前這樣說話:“嶺南乃是瘴癘之地,路途遙遠,以蔡確的年紀和身體,娘娘以為他還有幾年可活?流放過去和貶斥到那裏為官其實殊途同歸。太後可不說流放,便說貶斥其去彼處為官,如此,既可以將其放逐遠方,又可堵住朝臣流放之語!更可看作是太後仁慈之舉!”
高太後心中叫妙,文彥博這老骨頭真歹毒啊!臉上不露聲色,淡淡的遞過一份條陳給文彥博,道:“這是梁燾和劉安世的奏疏,他二人擬定了一份所謂元豐黨人的名單,這些元豐黨人皆以蔡確為首,梁燾等提出清黨之議,要求把他們全部逐出朝堂。”
文彥博心中震動,連帶接奏疏的手都顫抖起來,待將名單一一看完,小心翼翼的問道:“其他大臣有何意見。”
高太後站起身,手輕輕的敲擊桌案:“劉摯和呂大防讚成,王存和範存仁反對,反對者以為,雖變法一黨禍國殃民,然蔡確即將罷官,黨羽必將失勢,如果發起“清黨”,將使人心不安,徒助長告訐和羅織之風。”
文彥博何等的聰明,立即明白這是太後拿不定主意啊!眼下很明顯,自己的看法必將左右局勢的發展,必須謹慎啊。文彥博又一次將名單過目,好一會終於道:“臣以為,清黨有必要,然範圍不宜過廣,這些人皆是朝廷幹臣,涉及各個要害部門,不可輕動!”
“哀家亦是如此認為,但哪些人可以動,哪些人不能動?哀家倒想聽聽文太師的看法。”高太後語氣仍就平淡。
文彥博默然半晌,終於長歎口氣,道:“為首之人當重處之。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當以重貶。如此新黨失首,天下人皆會聞風而動、順應朝局。至於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雖然聲名顯著,但手無實權,亦可降官貶斥,如此即顯得聲勢浩大,安了舊黨之心,又可以不使國傷根本。至於其他的人,老臣鬥膽,卻還請娘娘再加斟酌。”
“那麽這個人呢?”高太後朝名單的末尾一指:“這個人新立大功,本該從重厚賞,奈何竟與蔡確攪和在一起。且有方山會戰之失。”
文彥博看著楊翼的名字,心說楊翼是不是和新黨有一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太後定是擔心老趙家的社稷,我大宋曆代大臣,隻要立了軍功,立即調迴朝廷永不帶兵,真是封賞麽?路人皆知啊!當下迎合道:“老臣以為,此等手握一路兵權者,若是歸屬那禍國殃民的新黨一派,為惡更烈,當以嚴懲!”
但是這一迴文彥博顯然料錯了。高太後輕笑道:“此人雖有方山會戰的過失,但畢竟四渡黃河、火燒夏州、靈武奪旗,為我大宋出生入死,雖然有過,亦不掩其功。他昨日通過加急驛傳,上了一份罪己條陳,自言不宜在外帶兵,也不敢受大功之賞,願以功彌過!並且他乃是元佑元年新進之士,與元豐年間之事並無瓜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文彥博一驚,原來自己竟然會錯意了嗎?立即改口道:“如此說來,這楊翼倒還真是公忠體國之臣,太皇太後幸甚!”
高太後隨即冷笑:“其實當日蔡確保舉於他,莫以為我不知道,無非是想拖蘇軾下水罷了。楊翼倒也聰明,頗知道進退,昔日諸大臣欲廢陣圖,豈非壞我大宋將從中禦之根本?唯有楊翼有體恤社稷之心啊!”
高太後將楊翼的條陳遞給文彥博:“你自己看看,楊翼此陳,上萬言平夏方略,還要設立武學國監,謂之[國防大學],真是為社稷考慮啊!真若如此,則我大宋何來統兵大將顛覆社稷之憂?”
文彥博接過厚厚一疊條陳看起來,才看到一半已經驚異非常,抬起頭道:“這楊子脫可真能想,國防大學?設立參謀省?將天下統兵之將,盡集京師整訓,若有任務,臨時派遣,功勳大將入參謀省中,無兵權!不過其所想所思看似有一定道理,卻絕非現實。我大宋曆來就有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麽一說,要照他這個方法,豈不是弊病更甚?真是好笑,竟把國事如兒戲乎?”
高太後笑笑道:“其實他的意思,倒是深得我大宋[將從中禦]之精髓,甚至更進一步。中央指揮前方將士作戰,又怎麽比得上直接把將領完全製於中央掌控之中,采用同一思想教育之,並減少了將領接觸士兵的機會。當然,此策還有待商議,那兵將互不知之說,楊翼也有解決之道。太師不妨看完。”
文彥博接著往下看,看完後笑道:“此人所想,老臣以為還是天真,照他的說法,隻要全國兵士持統一標準的訓練和考核,那麽無論是什麽軍隊,皆可臂如指使,朝廷派出什麽將領去領兵,都不會有兵將不識之患!真荒謬也!天下軍隊,素質不同,稟性差異不同,如何練得出同樣的軍隊,我大宋亦有《武術七書》《武經總要》,不早就是統一標準乎?再者,兵者,隨機應變方為王道,世上名將,皆有獨到練兵之法,楊翼又怎知哪一種最正確呢?”
高太後點頭:“太師所言誠為正理。不過楊翼有這番心思,倒也可嘉,照哀家看來,此人倒不似以下犯上、居功自傲、擁兵作亂之徒。”
文彥博心說最關鍵的就是這點啊!有這點你當然放心了。文彥博久曆官場,又怎不知太後的意思?道:“我以為此次方山慘敗,楊翼有過,然其立大功於後,亦可彌補,此外車蓋亭一案,隻針對元豐黨人,楊翼似乎不宜列入其中。不過楊翼也不能繼續留在軍中。臣妄言,還請太皇太後娘娘聖斷。”
******
進入初秋的留山原,非常的美麗。夏日長出的草,仍然在微涼的秋風中搖曵,鮮花點綴的草原,在無數飛過空中的鳥兒歡快的鳴叫聲中,無疑充滿了浪漫色彩。
賜胡軍迴到留山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之所以楊翼這樣幹,是因為他認為經過數月的征戰和離別,士兵們都迫切的需要緩解一下戰爭帶來的心理壓力,而緩解的最好辦法,無疑是與親人相聚了。所以,他沒有帶著賜胡軍迴太原,而是直接上了留山原,當然,事先他也向曾布和樞密院作了請示和匯報。
其實上麵隻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楊翼自從想通了種種症結所在後,就決定這段時間盡量少和各路官員接觸和打交道,因為現在正是新舊黨爭最劇烈的時候,車蓋亭一案牽涉範圍之大,懲處之嚴厲,作為考古學家的他心裏是非常清楚的,這個時候一不小心接觸錯了人,說錯了話,那就悔之莫及了。
此外楊翼還有那麽一點私心。大宋對立功的將領多半是調迴京中改任文職,賜胡軍這樣一支強悍的異族力量更有麵臨解散安置的可能。
本來楊翼倒沒有什麽,但對於將要失去賜胡軍,楊翼還是覺得有點不爽,他舍不得這幫經過戰火洗禮的戰士就此卸甲歸田。可是要想向京中的其他軍政部門安插人,以他的政治實力來說根本辦不到。所以,他給太後上了奏疏,一方麵表示自己願意脫離軍隊,並且承認在戰爭中有過失,這樣使得自己的功勞就沒那麽惹眼;另一方麵,楊翼參考了後世軍隊的做法,提出了建設國防大學、軍隊標準化和設立參謀省的主張,這樣可以表示自己體恤國家防備武人的忠心,更可以把屢戰屢勝的賜胡軍保留下一部分人,安排到學校中任教或者進入參謀省。
當然,現在還沒有什麽消息。楊翼現在也管不了這麽多,因為他正在留山原美麗的草地上和一位笑容燦爛的美麗姑娘比賽射箭。
“大將軍的箭法,似乎不太行啊!”烏倫珠日格在馬上嘲笑道:“我已經射下兩隻兔子,大將軍還是空著手!我哥哥莫日根,說大將軍勇武無敵,哈!他出去打仗後,竟然也學會了騙人嗎?”
楊翼可不是一受人嘲笑就臉紅的人,怎麽說也是學考古的啊!射箭是不行,你就盡情的鄙視我好了,嬉皮笑臉道:“其實我是故意的,這個,我射箭講究的那就是一個意境,知道什麽是意境嗎?意境就是人箭合一,我的心裏已經把那兔子當成死的了,已經射中了,至於箭本身中不中,已經沒有了意義。你不是信奉佛祖的嗎?不可殺生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烏倫珠日格詭笑起來:“人箭合一?那你是箭還是人啊?又或者是箭人?”
楊翼張口結舌:“賤人?你哪裏學來這許多鬼話?”
“大人!大人!”王有勝策馬狂衝而至。
“搞什麽你?”楊翼對王有勝過來煞風景非常不滿:“詐詐唬唬的,不是告訴你小事不要煩我,大事我也幫不了你嗎?找我幹嘛?”
“公公!”王有勝在馬上喘氣。
楊翼立即想起當年楊得貴的那聲“公公”,大叫一聲,打馬就走,消息終於來了啊!……
“童公公!真是想死下官了啊!”楊翼滿臉堆笑,當著眾將領的麵也不避嫌,一抬手一百貫交抄送上,一點也不心疼,都是楊傳香叫人送來的嘛,再說了,給傳旨的太監辛苦錢,是大宋朝曆來的風氣,眾將領也不會有什麽說的。
誰料童貫冷哼一聲,交抄是收起來了,眼睛卻沒望上一眼,道:“雜家是來宣旨的,你給聖上跪下!”
楊翼一驚,跪就跪唄!我又沒說不跪你冷個臉幹嘛!壞了,不是表忠心交上的罪己條陳出了什麽問題吧!
童貫於是就開始“朕誥天命”,楊翼聽著聽著就明白了,原來是朝廷的斥責之詞。
待聽完了旨意,楊翼就要站起,誰知道童貫換上一副笑臉:“楊大人,還有一份呢!辛苦一下吧?”
這一迴卻是朝中人事任命的通告以及關於楊翼、賜胡軍的安排。
“……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以呂公著為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範純仁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觀文殿學士孫固為門下侍郎,劉摯為中書侍郎,王存為尚書左丞,禦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簽書樞密院事。罷楊翼河東路督訓、樞密院副承旨、賜胡軍節度、去封號,除楊翼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權參知樞密院事,正三品上,即刻迴京麵聖。賜胡軍賞三萬貫,編列藩兵製,權置太原府轄,勿渡黃河南下。其餘將領,迴京待用。
“戶部侍郎?”楊翼接旨的時候非常狐疑的問道:“童公公!我沒聽錯吧?”對於戶部是幹什麽的,楊翼當然知道,可是把自己弄到那去,好像有點莫名其妙啊!我懂那些東西嗎?要不我迴憶一下史書?
“沒錯!恭喜大人了!迴京了啊!”童貫笑嗬嗬的伸手,每次見到楊翼都能得幾次錢呢!真是個好人啊!
“那太後有沒有關於什麽建武學的話說呢?”
“哦!好像出來的時候,大太監李憲交待,說是太後說的,武學之事,日後再議!”
楊翼一邊遞錢一邊想,賜胡軍那麽多人,三萬貫?每人十五貫,雖說夠三口之家好吃好喝用上一年,但如此大功用命搏迴來的,就顯得少點了。再說列入藩兵,地方部隊啊!待遇遠不如京中禁軍,說起來還是自己好大喜功啊。
楊翼這個時候下了個決心,一定要留存住這支部隊的種子,迴到京中後,定要說服太後把國防大學建立起來,要把這支部隊的精華和精神,傳承下去,要給陸定北等一眾將領,一個更好的前程,而不是什麽“待用”,誰知道要待到什麽時候?大宋朝的官員那麽多,而且官、職分離,不知有多少人等著混個差使呢!
******
“你不是大將軍了嗎?”
“不是了,封號取消了!”
“那你是什麽?”
“我?翰林學士啊!咱文化人!烏倫珠日格,你和我一起迴京吧!去見識一下我大宋,不,天下第一大都市的風采!”
“你是讀書人啊!我也識字,必勒格這段時間教我的。”
“那個什麽智者是你爺爺對吧?認得字算什麽,他懂詩詞嗎?我懂,咱們去的時候沿著汾河南下,我有幾首詞絕對應景,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