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慶元年(1259)的春節,宋人過得十分糟心,因為他們的京城失守,連皇帝都被俘虜了!
噩夢降臨,靖康之變重演!
上一個宋朝,是在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之後,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蒙古汗王孛兒隻斤·忽必烈,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國拖雷第四子,蒙哥大汗之弟,奉命攻宋,為東路軍,中路軍是都元帥兀良合台,西路軍則是蒙哥汗親自統率,三路齊攻南宋。
結果,蒙哥汗兵敗四川,被宋將孟之祥重創,其部隊十喪八九,蒙哥汗也於撤退的路途上染疫而亡(蒙人對外放言)。
兀良合台則與南宋京湖軍隔江對峙,難有寸進,之後東進助忽必烈,忽必烈先後挫敗宋將呂文德和高達後,出奇兵,派張柔假扮宋軍,大酋移相哥為接應,突襲臨安府,一舉成功!
奪取臨安府的行動堪稱神速,因為沿途沒有劫掠,破壞和丟棄的東西比較少,得到了大量財富,忽必烈派人從宋朝內廷、官倉和民間搜集金銀銅、絲織品、皮料等物資,價值六千多萬貫!
再有巨量的糧食儲備,太倉、府倉、義倉等不可細算,糧食拿到北方是可以當做硬通貨用的東西,隻是運輸比較麻煩而已。
臨安府乃南宋京城,首善之地,百多年的積累,淪陷於韃子手上,才能有這麽多東西。
這下韃子可吃了個飽,忽必烈進入臨安府後,一刻都沒有耽誤,他收縮兵力,派人通知其八弟拔綽和兀良合台一起到臨安府與他匯合,三路韃軍合兵一處,兵威大振!
著拔綽把搜集來的攜文籍輿圖、金銀財富、寶器法物和綾羅綢緞等,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等北返。
兵不夠多不要緊,除漢軍相應擴展之外,忽必烈立即簽軍,使用以前的“成功經驗”,用臨安府的地痞流民以及罪犯,征尋不得意的宋人,恩威並重,讓他們殺了一批不從的官員與地主老財,交納紮實的投名狀後,再以他們為基礎組建軍隊,簽發民眾入伍,須臾即有五萬人。
如此一來,韃軍真韃二萬,漢軍四萬,簽軍共八萬(加上以前的簽軍),盤踞在臨安府,實力龐大,上下齊心,士氣旺盛。
各地勤王宋軍望而生畏,不敢上前開戰。
另一邊,忽必烈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控製著理宗皇帝,雖以禮相待,不過全無自由,成立了以丁大全、留夢炎為首,加上他的幕僚王恂、竇默、徐世隆以及宋人降臣侍禦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及大臣皮龍榮等人,一起組成了個傀儡二府,丁大全任左宰相,留夢炎任右宰相兼樞密使,其餘人等則分別擔任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六部尚書,沐猴而冠,全不成體統。
為什麽說他們不成體統,因為上述官員,非進士不可當,遠的不說,近如元勳趙葵乃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他一生以儒臣治軍,從鄭清之、全子才學,戰績卓著,被朝廷拜為右相兼樞密使。
然而,就因缺了一個“進士”出身,趙葵屢遭朝臣彈劾,最終去職。
他尚且如此,在現時宋廷的那些官員,很多都無進士出身,所以就是個偽朝。
丁大全等人倒黴地沒有走脫,他們被大塞車堵在路上,韃子在外圍一合攏,他們即成甕中之鱉,不得不迴歸家庭。
忽必烈控製臨安府後,出榜安民,實行宵禁,同時要求各處衙門官員迴衙門向韃子報到,不來也沒關係,他們進行城內大搜索,同時鼓勵民間出首,揭發不來報到的人,重重有賞。
結果丁大全等人俱被執拿,被俘的大臣不少,韃子問他們降否,不降?就殺!
當著他們的麵殺人,殺得堂下血淋淋一片,同時告訴他們說他們家人全部為奴,男人養馬,女的為營伎充軍,家財沒收。
如果降了,則高官照做,家人與財產得到保存。
兩條路給他們選擇,想死想活?
結果,麵對威脅,大部分的大臣都降了!
誠如留夢炎所想的,他那些滿腹經綸、熟悉做人的大道理,開口閉口都是忠君愛國的同僚們可恥地投降了,與他同列。
可笑,可歎,可悲!
他們投降很正常的,因為他們怕死,若不怕死,他們自盡了事,有的是時間!
事實上,也有一些沒走脫的大臣如吳潛、何夢然、洪燾等相續自盡,全了名節。
可笑的是丁大全身為大宋右宰相,降了韃子後“升任”左宰相,第二天早上他一出門,隻見大門上貼著幾個大字:“左右逢源真宰相!”
丁大全著人撕掉大字貼,長歎道:“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此時此刻,他心中後悔莫及。
先前因韃子犯邊,丁大全被彈劾,他得到內部消息是官家有意讓他外出知江陵府,保持他的相公待遇不變,與賈似道來個對調,賈似道晉京,加入臨安府兩府執政中,為兩全其美之策也。
朝廷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對於大臣也有很優待,如此處置能夠保持丁大全的體麵。
但他利祿熏心,走了宮裏閻貴妃的門路,在官家耳邊大吹枕邊風,使得他隻是閑置,沒有外出。
待李曾伯離京,丁大全重新上台。
現在看來,那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如果當時丁大全外出以“使相”的身份知江陵府,則這次韃子犯京,把京中的相公們一網打盡,他就可以在江陵府以相公身份起兵勤王,大義名分在他手上,他將說一不二,若事情解決得好,將來青史留名!
現在是遺臭萬年了,奈何不降不行啊,他舍不得他的生命,舍不得他的美妾與財富,所以丁大全屈膝變節了。
其他降臣也是如此,並且他們不好過,也不讓其他人不好過。
這不,年還沒過完,賈似道、呂文德、高達、夏貴(河南招撫使)等統兵大將,以及趙葵(特進、以相公身份知建康府)、史岩之(沿江製置使)、向士璧(兩浙路安撫使)等地方大員,都接到了“聖旨”,要他們晉京入覲,使得他們陷入了巨大的煩惱中!
噩夢降臨,靖康之變重演!
上一個宋朝,是在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之後,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蒙古汗王孛兒隻斤·忽必烈,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孫,監國拖雷第四子,蒙哥大汗之弟,奉命攻宋,為東路軍,中路軍是都元帥兀良合台,西路軍則是蒙哥汗親自統率,三路齊攻南宋。
結果,蒙哥汗兵敗四川,被宋將孟之祥重創,其部隊十喪八九,蒙哥汗也於撤退的路途上染疫而亡(蒙人對外放言)。
兀良合台則與南宋京湖軍隔江對峙,難有寸進,之後東進助忽必烈,忽必烈先後挫敗宋將呂文德和高達後,出奇兵,派張柔假扮宋軍,大酋移相哥為接應,突襲臨安府,一舉成功!
奪取臨安府的行動堪稱神速,因為沿途沒有劫掠,破壞和丟棄的東西比較少,得到了大量財富,忽必烈派人從宋朝內廷、官倉和民間搜集金銀銅、絲織品、皮料等物資,價值六千多萬貫!
再有巨量的糧食儲備,太倉、府倉、義倉等不可細算,糧食拿到北方是可以當做硬通貨用的東西,隻是運輸比較麻煩而已。
臨安府乃南宋京城,首善之地,百多年的積累,淪陷於韃子手上,才能有這麽多東西。
這下韃子可吃了個飽,忽必烈進入臨安府後,一刻都沒有耽誤,他收縮兵力,派人通知其八弟拔綽和兀良合台一起到臨安府與他匯合,三路韃軍合兵一處,兵威大振!
著拔綽把搜集來的攜文籍輿圖、金銀財富、寶器法物和綾羅綢緞等,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等北返。
兵不夠多不要緊,除漢軍相應擴展之外,忽必烈立即簽軍,使用以前的“成功經驗”,用臨安府的地痞流民以及罪犯,征尋不得意的宋人,恩威並重,讓他們殺了一批不從的官員與地主老財,交納紮實的投名狀後,再以他們為基礎組建軍隊,簽發民眾入伍,須臾即有五萬人。
如此一來,韃軍真韃二萬,漢軍四萬,簽軍共八萬(加上以前的簽軍),盤踞在臨安府,實力龐大,上下齊心,士氣旺盛。
各地勤王宋軍望而生畏,不敢上前開戰。
另一邊,忽必烈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控製著理宗皇帝,雖以禮相待,不過全無自由,成立了以丁大全、留夢炎為首,加上他的幕僚王恂、竇默、徐世隆以及宋人降臣侍禦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及大臣皮龍榮等人,一起組成了個傀儡二府,丁大全任左宰相,留夢炎任右宰相兼樞密使,其餘人等則分別擔任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及六部尚書,沐猴而冠,全不成體統。
為什麽說他們不成體統,因為上述官員,非進士不可當,遠的不說,近如元勳趙葵乃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他一生以儒臣治軍,從鄭清之、全子才學,戰績卓著,被朝廷拜為右相兼樞密使。
然而,就因缺了一個“進士”出身,趙葵屢遭朝臣彈劾,最終去職。
他尚且如此,在現時宋廷的那些官員,很多都無進士出身,所以就是個偽朝。
丁大全等人倒黴地沒有走脫,他們被大塞車堵在路上,韃子在外圍一合攏,他們即成甕中之鱉,不得不迴歸家庭。
忽必烈控製臨安府後,出榜安民,實行宵禁,同時要求各處衙門官員迴衙門向韃子報到,不來也沒關係,他們進行城內大搜索,同時鼓勵民間出首,揭發不來報到的人,重重有賞。
結果丁大全等人俱被執拿,被俘的大臣不少,韃子問他們降否,不降?就殺!
當著他們的麵殺人,殺得堂下血淋淋一片,同時告訴他們說他們家人全部為奴,男人養馬,女的為營伎充軍,家財沒收。
如果降了,則高官照做,家人與財產得到保存。
兩條路給他們選擇,想死想活?
結果,麵對威脅,大部分的大臣都降了!
誠如留夢炎所想的,他那些滿腹經綸、熟悉做人的大道理,開口閉口都是忠君愛國的同僚們可恥地投降了,與他同列。
可笑,可歎,可悲!
他們投降很正常的,因為他們怕死,若不怕死,他們自盡了事,有的是時間!
事實上,也有一些沒走脫的大臣如吳潛、何夢然、洪燾等相續自盡,全了名節。
可笑的是丁大全身為大宋右宰相,降了韃子後“升任”左宰相,第二天早上他一出門,隻見大門上貼著幾個大字:“左右逢源真宰相!”
丁大全著人撕掉大字貼,長歎道:“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此時此刻,他心中後悔莫及。
先前因韃子犯邊,丁大全被彈劾,他得到內部消息是官家有意讓他外出知江陵府,保持他的相公待遇不變,與賈似道來個對調,賈似道晉京,加入臨安府兩府執政中,為兩全其美之策也。
朝廷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對於大臣也有很優待,如此處置能夠保持丁大全的體麵。
但他利祿熏心,走了宮裏閻貴妃的門路,在官家耳邊大吹枕邊風,使得他隻是閑置,沒有外出。
待李曾伯離京,丁大全重新上台。
現在看來,那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如果當時丁大全外出以“使相”的身份知江陵府,則這次韃子犯京,把京中的相公們一網打盡,他就可以在江陵府以相公身份起兵勤王,大義名分在他手上,他將說一不二,若事情解決得好,將來青史留名!
現在是遺臭萬年了,奈何不降不行啊,他舍不得他的生命,舍不得他的美妾與財富,所以丁大全屈膝變節了。
其他降臣也是如此,並且他們不好過,也不讓其他人不好過。
這不,年還沒過完,賈似道、呂文德、高達、夏貴(河南招撫使)等統兵大將,以及趙葵(特進、以相公身份知建康府)、史岩之(沿江製置使)、向士璧(兩浙路安撫使)等地方大員,都接到了“聖旨”,要他們晉京入覲,使得他們陷入了巨大的煩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