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誠投成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他開了一個好頭!萬事開頭難,隻要第1步成功了,後麵的事情也都是水到渠成。
說服張起岩要比說服呂思誠容易得多。張起岩雖然也是官宦世家,祖上幾代都是從政,但它本身卻安平樂道,身無長物,朝廷給了賞賜也會立刻分給親朋好友,首先這思想就跟宮千柏的不謀而合。
其次,張起岩此人雖然是元朝的狀元,也是大官,但他本人骨子裏卻看不起蒙古人,對蒙古人有一種深深的敵視;而他之所以作官,也隻是不忍心看到身邊的人在蒙古人的欺淩下過得如此艱難,所以他要憑借一己之力去護佑身邊的人,甚至護佑更多的漢人!
說服他,宮千柏隻花費了說服呂思誠一小半兒的力氣。
其次是歐陽玄,這老頭兒是湖南人,標準的南人,對漢人被蒙古人淩辱欺壓深有同感,對南殿拯救窮苦百姓也心存感激,從最近剛剛得到的家書來看,長江以南在南殿的治理下已經在往令人羨慕的方向發展;另外,歐陽玄特別擅長於曆史,對宮千柏的思想一觸即通,所以歐陽玄也很容易被說服。
林泉生此人也是南方人,本身就經常為普通百姓的不公待遇而鳴不平,心底雖然不認同明教(白蓮教)的做法,但有俠義心腸的他心中也一直在隱隱期待著什麽,被宮千柏誠心誠意相待,反而成了最支持的一個。
而另一個在宮千柏意料之內的人,是李黼,宮千柏料想說服他很難,所以把他放在了最後一個;結果很明顯,李黼聽到宮千柏說出了真情之後,反應很強烈,對宮千柏怒斥不已。
這是一個忠貞剛直的人,父祖都是元朝高官,骨子裏對蒙古人有明顯的認同感。更關鍵的是,李黼的老家就在洛陽,而且是第一批被宮千柏抄家的人,全族上千口人,正在修黃河大提,為此李黼已經憤懣了好多天,但又因為內心忠正而無法言明。
現在聽到宋王不是宋王,而是敵對勢力,李黼立刻就飆了起來,已經明確表明寧死不從。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
這是宮千柏對李黼說的話,也是李黼對宮千柏說的話。
“真的沒商量?”
宮千柏還是不死心,殺正人君子影響自己修行,他一直不屑於做;但若對方跟自己是死敵,說不得還是要揮舞起他的大刀。
宮千柏坐在椅子上仔細思考了一會兒,決定給他一次機會,也給自己一次機會。
他不是以忠貞為國為民自詡嗎?那就讓他見識見識他們李家是怎麽為國為民的。
“白龍,把他帶迴洛陽,交給吳起,讓狄仁傑挨個審問李家的人,讓他旁聽……對了,他的鄉鄰們,隨即找一批人,當著他的麵問問李家的風評;如果問出來問題不大,就把他和他的族人都放了,家產發迴,土地仍舊不還;如果問題很大很多,就把人交給他自己處理!李公,我這算是很公道吧!”
李黼冷哼一聲:“我人在你手裏,還不是由你說了算?我李家幾代士紳,造福鄉鄰,能有什麽問題?希望你到時候不要反悔!”
“絕不反悔!”宮千柏道,“如果李公能迴大都,也是我所願,至少說明這世道還沒爛到不可救的程度!不過,如果真的查出問題了,我希望李公能刀下留人,讓他們餘生能為這天下多做點事;而你本人,我也隨時歡迎!”
李黼不言不語,沒有告辭,轉身就隨白龍離去了。
……
有了呂思誠、張起岩、歐陽玄、林泉生四人的真誠相助,宋王府很快高速運轉起來;各個城門口都設有粥棚,每天兩次施粥,餓死事件少了很多。至於多吃多拿或者作弊,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的人都要在現場吃完,不得帶走;而且粥的稀稠也經過嚴格測試,隻能保證在喝飽的情況下餓不死人,想靠這個長久活下去也是需要勇氣的。
另一邊,宮千柏已經再次與明教交涉,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殺人,如果再發現有人趁機濫殺無辜,宮千柏的人就會直接砍下兇手的腦袋掛在樹上示眾。
當然,明教的一幹高層也得知了明教在民間的風評,除了氣惱白白為宮千柏背了黑鍋之外,也惱怒各路人馬不聽管教隨意殺人放火,搞得本為民請命的明教如今名聲臭了大街,還有很多教眾趁機逃走,隱姓埋名脫離了明教,這尤其讓明教高層無法忍受。所以明教高層已經三令五申,不得騷擾窮苦百姓、不得殺人、不得掠奪流民的食物。
但再次令明教高層沒想到的是,“三不”要求一發布,直接導致明教教眾在河南江北行省沒了任何作用,原因很簡單,除了平民之外,這裏的財富已經歸零了……
呂思誠等人再次為宮千柏“騙”了很多人才過來,立場堅定的留在了河南江北行省,立場不明的多數都被送到了江南。
有了足夠的人手,黃河修起來就快了許多。黃河水患主要還是治沙,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底,使得河床越來越高。合部的眾人經過仔細調研認為,想要根治黃河水患,關鍵在上遊治沙而不是下遊。但上遊現在不在宮千柏手裏,所以目前來說根治不可能,隻能先緩解。
最終,經過詳細討論,確定了兩條河道並治的策略:一條是沿鴻溝、汴河向東南,流入淮河;一條是黃河原有的河道。具體就是先把鴻溝堵上,挖鴻溝的泥沙,等鴻溝疏通之後,再在黃河築壩,挖黃河的泥沙。
不過,無論是鴻溝的泥沙還是黃河的泥沙,都不是那麽容易挖出來,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得慢慢來。
宋王府。
林泉生揮毫而就,一篇奏折就這麽寫成,被宮千柏拿在手裏看。
奏折是向朝廷要獎賞的。河南江北行省的財富被掠奪完畢,半數的百姓也去了江南,明教沒有了利益靶子,一手籌劃的白蓮教起義被宮千柏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這不是功勞?
說服張起岩要比說服呂思誠容易得多。張起岩雖然也是官宦世家,祖上幾代都是從政,但它本身卻安平樂道,身無長物,朝廷給了賞賜也會立刻分給親朋好友,首先這思想就跟宮千柏的不謀而合。
其次,張起岩此人雖然是元朝的狀元,也是大官,但他本人骨子裏卻看不起蒙古人,對蒙古人有一種深深的敵視;而他之所以作官,也隻是不忍心看到身邊的人在蒙古人的欺淩下過得如此艱難,所以他要憑借一己之力去護佑身邊的人,甚至護佑更多的漢人!
說服他,宮千柏隻花費了說服呂思誠一小半兒的力氣。
其次是歐陽玄,這老頭兒是湖南人,標準的南人,對漢人被蒙古人淩辱欺壓深有同感,對南殿拯救窮苦百姓也心存感激,從最近剛剛得到的家書來看,長江以南在南殿的治理下已經在往令人羨慕的方向發展;另外,歐陽玄特別擅長於曆史,對宮千柏的思想一觸即通,所以歐陽玄也很容易被說服。
林泉生此人也是南方人,本身就經常為普通百姓的不公待遇而鳴不平,心底雖然不認同明教(白蓮教)的做法,但有俠義心腸的他心中也一直在隱隱期待著什麽,被宮千柏誠心誠意相待,反而成了最支持的一個。
而另一個在宮千柏意料之內的人,是李黼,宮千柏料想說服他很難,所以把他放在了最後一個;結果很明顯,李黼聽到宮千柏說出了真情之後,反應很強烈,對宮千柏怒斥不已。
這是一個忠貞剛直的人,父祖都是元朝高官,骨子裏對蒙古人有明顯的認同感。更關鍵的是,李黼的老家就在洛陽,而且是第一批被宮千柏抄家的人,全族上千口人,正在修黃河大提,為此李黼已經憤懣了好多天,但又因為內心忠正而無法言明。
現在聽到宋王不是宋王,而是敵對勢力,李黼立刻就飆了起來,已經明確表明寧死不從。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
這是宮千柏對李黼說的話,也是李黼對宮千柏說的話。
“真的沒商量?”
宮千柏還是不死心,殺正人君子影響自己修行,他一直不屑於做;但若對方跟自己是死敵,說不得還是要揮舞起他的大刀。
宮千柏坐在椅子上仔細思考了一會兒,決定給他一次機會,也給自己一次機會。
他不是以忠貞為國為民自詡嗎?那就讓他見識見識他們李家是怎麽為國為民的。
“白龍,把他帶迴洛陽,交給吳起,讓狄仁傑挨個審問李家的人,讓他旁聽……對了,他的鄉鄰們,隨即找一批人,當著他的麵問問李家的風評;如果問出來問題不大,就把他和他的族人都放了,家產發迴,土地仍舊不還;如果問題很大很多,就把人交給他自己處理!李公,我這算是很公道吧!”
李黼冷哼一聲:“我人在你手裏,還不是由你說了算?我李家幾代士紳,造福鄉鄰,能有什麽問題?希望你到時候不要反悔!”
“絕不反悔!”宮千柏道,“如果李公能迴大都,也是我所願,至少說明這世道還沒爛到不可救的程度!不過,如果真的查出問題了,我希望李公能刀下留人,讓他們餘生能為這天下多做點事;而你本人,我也隨時歡迎!”
李黼不言不語,沒有告辭,轉身就隨白龍離去了。
……
有了呂思誠、張起岩、歐陽玄、林泉生四人的真誠相助,宋王府很快高速運轉起來;各個城門口都設有粥棚,每天兩次施粥,餓死事件少了很多。至於多吃多拿或者作弊,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的人都要在現場吃完,不得帶走;而且粥的稀稠也經過嚴格測試,隻能保證在喝飽的情況下餓不死人,想靠這個長久活下去也是需要勇氣的。
另一邊,宮千柏已經再次與明教交涉,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殺人,如果再發現有人趁機濫殺無辜,宮千柏的人就會直接砍下兇手的腦袋掛在樹上示眾。
當然,明教的一幹高層也得知了明教在民間的風評,除了氣惱白白為宮千柏背了黑鍋之外,也惱怒各路人馬不聽管教隨意殺人放火,搞得本為民請命的明教如今名聲臭了大街,還有很多教眾趁機逃走,隱姓埋名脫離了明教,這尤其讓明教高層無法忍受。所以明教高層已經三令五申,不得騷擾窮苦百姓、不得殺人、不得掠奪流民的食物。
但再次令明教高層沒想到的是,“三不”要求一發布,直接導致明教教眾在河南江北行省沒了任何作用,原因很簡單,除了平民之外,這裏的財富已經歸零了……
呂思誠等人再次為宮千柏“騙”了很多人才過來,立場堅定的留在了河南江北行省,立場不明的多數都被送到了江南。
有了足夠的人手,黃河修起來就快了許多。黃河水患主要還是治沙,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底,使得河床越來越高。合部的眾人經過仔細調研認為,想要根治黃河水患,關鍵在上遊治沙而不是下遊。但上遊現在不在宮千柏手裏,所以目前來說根治不可能,隻能先緩解。
最終,經過詳細討論,確定了兩條河道並治的策略:一條是沿鴻溝、汴河向東南,流入淮河;一條是黃河原有的河道。具體就是先把鴻溝堵上,挖鴻溝的泥沙,等鴻溝疏通之後,再在黃河築壩,挖黃河的泥沙。
不過,無論是鴻溝的泥沙還是黃河的泥沙,都不是那麽容易挖出來,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得慢慢來。
宋王府。
林泉生揮毫而就,一篇奏折就這麽寫成,被宮千柏拿在手裏看。
奏折是向朝廷要獎賞的。河南江北行省的財富被掠奪完畢,半數的百姓也去了江南,明教沒有了利益靶子,一手籌劃的白蓮教起義被宮千柏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這不是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