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郎中的兒子,清流門庭。


    趙策聽著他的話,莫名想起了那天劉大夏說的話。


    看來,這些人都是一樣想法的。


    弘治皇帝此次開海,雖然得到了三個閣老的支持。


    然而以劉大夏為首的一群保守派,卻依然不肯鬆口。


    劉大夏那日在暖閣議事時,一時說不過太子朱厚照,以身體抱恙為由,提前退出。


    但不代表他就同意了開海禁的決定。


    今日的國子監一事,絕對不是偶然。


    張郎中的公子這一提議,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來講學的博士聽聞此事後,為了避免牽扯進來,直接宣布讓他們今日自己安排學習的決定,便急急忙忙的夾著書本走了。


    講學的博士一走,張公子當即振臂一唿。


    “我現在就寫奏折,希望諸位能與我一同聯名上奏!”


    一個學生也有些激動的說道:“好,張公子不愧是清流之家,我們都支持你!”


    “是啊,沿海本身就倭寇為患,陛下此舉,將沿海百姓置於何地。”


    “我等作為監生,都是有識之士,絕不能看著陛下如此武斷的下這個決定!”


    “......”


    不少人圍在張文春的附近,與他一同討論著上奏的內容。


    很快,一份奏折便在眾人的合力下被寫了出來。


    張文春率先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其餘支持他的人,也都紛紛署名。


    寫完後,他看了看課室內還有這麽多人坐在原位無動於衷。


    張文春大聲道:“諸位還在等什麽?”


    “孟子曾有雲:保民而王。”


    “陛下是仁君,他必定不會置百姓於不顧的!”


    張公子一番話,又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他親自拿著這份要上奏的文書,到課室每一個人麵前,讓他們簽下名字。


    有些人年紀大的貢生,不想被卷入是非,又擔心自己不參與會被開除國子監,很是糾結。


    有些則看到不少人都簽了名,想著法不責眾,自己在後麵簽個名應當也不怕。


    這般輪著,很快便到了趙策等人的麵前。


    葉公子看著眼前的奏折,有些為難的說道:“我、我得迴去問問我爹才行......”


    張文春旁邊一個人皺眉說道:“男子漢大丈夫,當有自己的理想。”


    “你當初在邊關曾被韃靼人擄去,後雖僥幸逃脫,但你應當最清楚邊關百姓被侵擾的痛苦。”


    “如今沿海百姓也遇到了同樣的境況,你又豈能坐視不管?”


    葉公子還是為難的支吾道:“這、這我迴去問問我爹,我爹若是同意,我再找張兄你簽。”


    張文春“哼”了一聲,沒有再管他。


    葉公子輕籲一口氣,看著一旁同樣沒有簽名,正好奇的看著他們的人。


    簽名的紙張被遞到了旁邊的趙策麵前。


    “永西伯,你有爵位在身,在我們眾人中可以說是地位最高的。”


    “況且你從嶺南而來,聽聞你們那邊也有不少的海。”


    “此舉也是為了你家鄉人民造福,還請幫忙簽下名字。”


    旁邊人遞來毛筆,趙策臉色如常的拒絕道:“對不住了,我就不簽了。”


    張文春微微皺眉:“聽聞你與劉公家相交不淺,我今日要阻止陛下開海禁的意思,也是劉公當日在朝堂上的意思。”


    “還請永西伯你顧全大局。”


    趙策看著眼前一堆熱血青年,還是拒絕道:“開海禁一事,朝廷已經決定好了。”


    “陛下之所以下如此命令,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


    “三位閣老也並無異議,正在協助陛下處理開海禁一事。”


    “我們不必再多此一舉。”


    趙策勸了兩句,然而張文春等人卻好像有一絲失望的看著他。


    “永西伯,我等本敬佩你從農家而來,還出生入死立了封爵之功,得到陛下的屢次讚賞。”


    “然此沿海百姓受苦受難之際,你怎可說我等做的事情,是多此一舉?”


    趙策看了一眼這說話的人,笑了笑道:“諸位口口聲聲說國朝開海禁,受苦的是沿海百姓。”


    “若是開海禁後,受益的是沿海百姓呢?”


    “那你們此舉,不就是在斷了百姓們的路?”


    “所以這份奏折,我不願意簽名。”


    “如你們所說,當今陛下是仁君,他又如何會因為某一人的隻言片語,就貿然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


    “我相信聖上與三位閣老作出此等決定,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趙策說完後,剛剛一些思考再三才簽名的人,也有些動搖了。


    有人期期艾艾的問道:“永西伯說的似乎也有道理,要不我們還是再看看情況?”


    “對啊,我們如此上奏,確實是草率了一些。”


    “要不還是再等等吧?”


    張文春聽到這些人這麽容易就反水,他不高興的說道:“爾等作為讀書人,心智怎麽如此不堅定?”


    “再等等,等到什麽時候?”


    “難不成要等到我大明全麵開海,東南倭奴全麵入侵我大明,沿海百姓民不聊生之際,我們再站出來說話?”


    “諸位可別忘了。”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爾等說出這番話,如何對得起你們讀的聖人之書?”


    趙策聽著這張文春條理清晰的煽動眾人,而且條理清晰的反駁著不同的觀點,引起旁人的認同。


    心想,這人,是個有本事的。


    若是在後世,不去做傳銷頭目,都可以去做個培訓講師。


    可惜他所站的陣營與自己的不同......


    果然張文春說完後,剛剛動搖的一些人,都有些慚愧的低下了頭。


    見趙策仍然不為所動,張文春等人都有些不高興。


    整個國子監,勳戚子弟很多。


    然而永西伯,卻隻有一個。


    但這個永西伯,卻說他們做的事情,都是多此一舉而已。


    張文春忿忿的看了趙策一眼,最終帶著支持自己的人,到了隔壁的課室,準備找其他人簽名。


    葉公子在一旁,有些糾結的說道:“臨之兄,你這拒絕的,太過直白了一些。”


    趙策看了他一眼。


    “葉公子你家有公堂,尚且能拿你爹作為借口。”


    “我身為朝廷勳貴,若是不說清楚,他們必定會繼續糾纏。”


    葉炎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的說:“其、其實,我覺得他們說的挺有道理的。”


    趙策笑了一聲。


    “你錯了。”


    “曆史總會往前,開海禁勢在必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策蘇彩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菜比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菜比比並收藏趙策蘇彩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