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聲名鵲起(3)
新宋·大結局(全15冊) 作者:阿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石越此時雖不能盡知這座宅院的妙處,但僅從前院的森森古柏中,亦能知道這院子的規模與曆史了。這樣一座位於京城繁華的商業區潘樓街附近的院子,雖然並未逾製,但如非十分富裕的家庭,也絕對不可能置得起。看著唐棣旁若無人的樣子,進進出出的家人不僅無人出來阻止,反而一個個眼角帶笑,石越已知道此家主人和唐棣淵源不淺。果然,才進中門,就聽見唐棣大唿小叫:“貴客來了,主人家快來迎接。”
話音剛落,院中就有人笑道:“唐毅夫又是什麽貴客了?”聲音清朗洪亮,一聽便知是個少年公子。又有一小女孩又清又脆的笑道:“表哥也太狡猾,這房子置了一個多月,他就不管不問,現在倒想來做‘貴客’了……”
便在說話間,唐棣帶著石越走進了中進的客廳裏。客廳上首坐著兩個中年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和一個十三四歲左右小女孩站在下首相陪——顯就是剛才說話的兩位,兩旁還侍立著一群家人奴婢。小女孩子不料有生人進來,輕輕啐一了聲“好唐棣!”,趕忙避入內堂。石越愕然不解:“大戶人家的女孩,怎麽這樣沒有禮貌。”待見李敦敏與柴氏兄弟慌忙賠罪,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古時候女孩子,也是不能隨便見外人的,想通此節,自己也不由覺得好笑。
兩個中年人見有外人進來,也連忙站起身來,抱拳道:“不知有貴客光臨,有失遠迎,伏乞見諒。”
眾人趕忙抱拳還禮,答道:“來得孟浪,晚輩們還要請長者見諒才是。”
青年男子卻在旁邊笑道:“若果是孟浪,也是唐毅夫的罪過,與他人無幹。”一番話說得大家都笑了。
石越遊目四顧,卻見那個青年男子生得劍眉星目,甚是俊朗;兩個中年人一個是刀削臉,一雙眸子精光四溢,留著短短的胡子;一個長得甚胖,臉上帶著彌陀佛式的笑容,小小的眼睛裏,一不小心便會流露出狡獪的目光。石越與他四目相交,立時便移了開來,轉過頭去尋唐棣。
唐棣此時早已跪倒在地,又驚又喜的朝兩個中年人叩頭,口裏說道:“給舅舅、二叔請安。”又向那個胖子說道:“二叔,你怎麽來汴京了?”
胖子眯著眼睛笑道:“快起來吧。還不是為了你這個沒法沒天的飛天狐狸,你來汴京,家裏上上下下都放心不下,正好有一批貨發到汴京來賣,你爹就讓我親來了。”唐棣笑著起了身,迴道:“二叔想來汴京城這繁華之地,倒扯上我了。我這麽大人了還不會照顧自己嗎?況且有舅舅他們在,哪有什麽放心不下呀?”
青年男子不住的拿眼打量石越等人,見唐棣先拉起家常來,便取笑道:“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唐毅夫也太過失禮了,竟把客人冷落在一邊。”一麵請石越等人落座,招唿家人上茶。
唐棣側過頭笑道:“偏你桑充國想得周全。”一麵斂容向兩個中年人說道:“這四位是孩兒新結識的朋友。石越石子明、李敦敏李修文……這兩位是柴氏昆仲,舅舅卻是見過的。”
李敦敏與柴氏兄弟連忙起身行禮,石越也亦步亦趨,學著和他們一起行禮拜見。那兩個中年人知道這些人都是有功名的,也不敢怠慢,客客氣氣的還了一禮。倒是青年男子見石越等人盡皆年紀相仿,顯得非常的高興。
原來這家主人叫做桑俞楚,便是那個刀削臉,他是唐棣的親舅舅。這桑俞楚已過不惑,膝下僅有一兒一女,哥哥叫桑充國,字長卿,今年二十;妹妹叫桑梓兒,不過十三歲,生得冰雪聰明,最得長輩寵愛。桑家祖籍便在汴京人士,五代時契丹入侵,開封淪陷,避戰亂遷到蜀中,數代經營,靠經商起家,頗蓄家底,隻是數代單傳,人丁不旺。因桑充國棄商學文,桑家以為汴京人文薈萃,於桑充國發展有利,遂舉家從成都遷迴汴京,這也就是一個月前的事情。唐棣這次帶石越來此,卻是想把石越介紹給表弟桑充國。不料卻碰上他二叔唐甘南來京。唐家人丁眾多,唐棣之父唐甘楚雖然是族長,掌握唐家大部分生意的,卻是人稱“笑麵狐狸”的唐甘南。
雙方再次敘了賓主之位,唐棣與桑充國因有長輩在場,卻隻能站立侍候。桑俞楚與唐甘南都是商人出身,與石越等人寒喧幾句,便不再說話,由著桑充國與唐棣陪四人談天說地,二人隻是靜聽。
唐棣想起來意,對桑充國笑道:“長卿,我這次來,便是特意為把子明介紹給你。你常說想拜在大蘇門下,依我看來,若能拜在子明門下,也未必遜過大蘇多少。”因大誇石越詩詞文章如何出色,學問如何優異。李敦敏與柴氏兄弟對石越本就佩服,也在旁齊聲誇讚。把石越鬧了個措手不及,慌得連說“不敢”。桑充國等人眼中,也多有懷疑之色。
要知道在當時,不僅僅是在宋朝,北至契丹,西至西夏,南至大理,東至高麗,天下都公認蘇軾文章第一。蘇軾的文章在大宋寫出來,不到一個月,契丹的貴人手中就有了抄本。而因為蘇軾是蜀人,不要說桑充國,便是桑俞楚與唐甘南,也都是常常以蘇軾為榮的,唐棣竟然說眼前的年輕人才華堪比大蘇,眾人自然不會相信。隻不過桑俞楚與唐甘南都是世故的生意人,心裏縱然不信,卻不會表露絲毫,桑充國卻是年輕氣盛,聽到唐棣如此誇譽,心中不服,便有些躍躍欲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有心要考較石越一番,便想找個由頭,眼珠子轉得幾轉,計上心來,笑道:“今天貴客盈門,倉促間沒什麽好助興的,前幾日我在碧月軒聽到一個歌妓喚作雲兒的,曲子唱得極好,尤其柳三變的長短句,自她唱來,盡得其妙。莫若去將她請來,也好助興。”
眾人不知他心思,都齊聲笑道:“此議甚妙。”
桑充國見眾人答應,便笑嘻嘻叫過管家來福,在他耳邊吩咐數句。原來那個叫“雲兒”的歌妓,全名卻是“楚雲兒”。因為“楚”字於桑充國犯諱,卻不便說出來。隻得委婉再向管家說明。
石越對這些聲色犬馬之事,卻並無多大興趣。他十分好奇宋朝富室的家居陳設裝飾,便細細打量這客廳的布置。舉目所及,躍入眼簾的卻是一幅人物工筆畫,畫的是一個女孩子在梅花前弄笛。他一向隻知宋代山水畫比仕女畫更加流行,這時候見到一幅工筆仕女圖,不免更加好奇,也不懂得要告罪,就慢慢走到那幅畫之前欣賞起來。李敦敏與柴氏兄弟對於石越的“失禮”,已是見慣不怪,隻是相顧苦笑;桑充國微微搖頭,用嘲諷的眼神望著唐棣;唐棣連忙輕聲介紹石越的來曆……桑充國見他說得如此離奇,也不由生出幾分好奇之心,便走到石越身後,笑道:“石兄想必精於丹青,卻不知這幅畫如何?可能入得法眼?”
石越正在心裏摹畫這幅花下弄笛圖,忽然間聽到有人在自己耳邊說話,幾乎嚇了一跳。當下不假思索的迴道:“這幅畫畫得不錯,不過是女子手筆。”
桑充國微微點頭,這幅畫本就是他妹妹桑梓兒所畫。桑梓兒小孩脾氣,硬要掛在客廳,又吩咐在外麵侍候的奴婢記住往來之人的評價,轉告於她。這件事情,府上知道的人也不太多。石越能說破來曆,雖然未足為奇,但也足見有高明之處。他正待再問,又聽石越說道:“這副畫可以配一首詞的。”
“子明是說在畫上題詞嗎?”李敦敏興趣盎然的湊了上來——當時卻是還沒有在畫上題詩的習慣的。
石越習慣性的聳肩,笑道:“在不在畫上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詩畫相得。”
桑充國眉毛一挑,似笑不笑的說道:“便請石兄賜詞一闕如何?”他存心要借機試試石越的本事。
石越搖搖頭,苦笑道:“我的字寫得太差,不敢毀了這幅好畫。”
桑充國笑道:“石兄何必過謙。若不願意賜墨寶,何妨口占一首?”
這時除了桑俞楚與唐甘南還在那裏喝茶,眾人都圍了上來。石越心中哭笑不得,他從小背詩詞古文,記下的詩詞,起碼有數千首,本來在現代是無用之學,不料在此時派上了用場——欺世盜名,百試不爽,可他卻也無意故意賣弄。此時迫於無奈,隻得略略沉吟,想起李清照悼念亡夫的《孤雁兒》,便占為己有,開口吟道:“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裏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眾人聽他吟來,詞中點點滴滴相思之意,真讓人肝腸寸斷,與這畫中之景,也頗為契合,不由得齊聲讚歎。桑充國也大為歎服,讚道:“男子能把女兒心思寫得這般細致入微,便是柳三變,亦有所不能,果然是佳作。難得又有如此快才!便是二蘇填詞,也是要修改的,石兄之詞,細細想來,竟不能改一字。”他是個性情中人,此時既覺折服,便已忘了剛才想要考較石越一番的心思,又誠懇的說道:“以石兄之才,取功名如探囊取物,可惜卻錯過了今科。”
石越心中苦笑。他並不願意盜用“後人”詩詞,但這種事情,真是一迴生,二迴熟,做得多了,卻是越來越順手。心裏麵雖然難免有一種罪惡感,可是想到這也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立足最好的辦法,也就半推半就的繼續做下去了。當下半真半假的歎了口氣,悠悠說道:“其實這詩賦之學,於國於家,並無半點用處,做得再好,也不算學問。況且過了今科,進士科就要罷詩賦、帖經、墨義。從這科開始,殿試更要專試策論——這詩賦之學,漸漸不再為國家取材之繩了。”
柴氏兄弟心裏一直記掛著此事,隻是無由相問,這時石越忽然主動提起,柴貴誼便先忍不住,道:“自從今年二月以王安石相公為參知政事,創辦置製三司條例司,議行新法起,六月禦史中丞罷,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八月禦史台十數名禦史皆以論新法被罷——現在正是國家改革變法之時,石兄又說進士科將罷詩賦,想來這也是新法的一部分?隻是我聽說慶曆年間也曾罷過詩賦,不久卻又恢複了舊製,這罷詩賦,真不知於國家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柴氏兄弟是土生土長的蜀人,其時蜀中學術,多有傾向佛老宿命之說,因此他們也更容易相信石越的神秘主義論調。他們此時想進一步了解的,倒不是廢不廢除考試詩賦,而是罷詩賦的利弊以及與時局的關聯,了解這些,有利於他們把握政治脈搏,在省試時交一份讓執政大臣滿意的答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石越見他把一年朝廷發生的大事說得絲毫不爽,不由笑道:“我一介布衣,不敢妄言朝政得失。不過,此處都是自己人,罷詩賦之事,不久便要公布,故此,才敢妄言一二,不過也隻是希望諸兄能早做準備。至於別的,卻非我所當言了。”
他不願多提,但柴貴誼話中提到均輸法,卻是頓時勾起了唐甘南的滿腹牢騷,早在一旁接過話來,譏道:“均輸均輸,官府來做生意,我們這些做生意的老百姓可就慘了。我們西南的還好一點,東南那邊最倒黴。”唐棣沒想到唐甘南竟然敢指責朝政,想是怨氣實深,連忙笑道:“咱家以後少囤些貨物居奇便是了。這均輸法是官家增加收入的良方,不見得是壞法。”唐甘南頓時醒悟,連忙打了個哈哈,笑道:“不錯,不錯,反正生意還得做。”
石越心中一動,走了過來,向唐甘南問道:“不知二叔做的是什麽生意?”
唐甘南怔了一怔,他不知道石越因為和唐棣平輩論交,按現代人的習慣,便跟著唐棣叫他二叔。見石越叫得如此親熱,不由得一怔。不過轉過念來,也覺親熱。便笑道:“無非是些蜀錦、陶瓷,絲綢、木材之類。有時候也賣點美酒茶葉,不過那卻是朝廷管得嚴的。”
石越又問道:“可曾販賣棉布?”唐甘南奇道:“棉布?棉布產量不大,做工繁瑣,利潤又少,遠不如絲綢絹緞——賢侄卻為何會對此物感興趣?”石越搖搖頭,沒有迴答,靜靜思忖一會,又問道:“二叔可知道棉布織成的工藝?”唐棣等人見石越居然和唐甘南談起什麽棉布來,無不莫名其妙,倒是桑俞楚覺得有意思,方才眾人說些詩詞歌賦、朝政科舉的話題,他也就是聽個熱鬧,完全插不上話,這時忍不住插口說道:“這豈有不知之理,我姐夫沒做過棉布生意,我卻是做過。我曾親眼見那些織戶做過這些事情:凡要織成一匹棉布,首先得脫棉籽,但棉籽生於棉桃內部,極不好剝,或用手,或用鐵筋碾去,然無論用哪種方法,織戶辛苦一天,收獲卻甚有限。大量的棉花堆積,要花費無數的人力來脫棉籽,故此這棉布之成,最先一件事就要花這許多的人力。其後無論是彈棉花,還是紡成棉紗,都是極為耗時耗力。而棉布的利潤又遠遠比不上絲絹,故此我大宋境內,做棉布的織戶甚少,也就是福建、嶺南、崖州有人靠此謀生。”石越見他說得明白,不由連連點頭。唐棣等人卻恍如在聽天方夜譚。
“如果有人能夠使得棉紡的過程變得簡單,並且可以大批的生產,以桑伯父和唐二叔看來,這棉布的利潤又能當幾何呢?”石越似乎是隨口問道。二人眼睛一亮,異口同聲道:“真能如此,利潤不可限量。”說完,桑俞楚歎了口氣,道:“這又談何容易?”唐甘南卻是若有所思的望了石越一眼,含笑問道:“莫非賢侄有辦法?”
石越正要迴答,桑充國卻已不耐煩了,本來他以為石越不過是喜歡博物,談些民間紡織之事,當做趣談顯示自己的淵博,不料看這光景,竟然真的在討論起生意的事情來了,便忍不住出言諷刺道:“君子言義不言利,以石兄之才,卻不知道為什麽要對這孔方兄如此看重?”他這一句話雖然有點無禮,卻也說出了唐棣等人的心裏話,眾人默不作聲,都想看石越如何辯解。
話音剛落,院中就有人笑道:“唐毅夫又是什麽貴客了?”聲音清朗洪亮,一聽便知是個少年公子。又有一小女孩又清又脆的笑道:“表哥也太狡猾,這房子置了一個多月,他就不管不問,現在倒想來做‘貴客’了……”
便在說話間,唐棣帶著石越走進了中進的客廳裏。客廳上首坐著兩個中年人,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和一個十三四歲左右小女孩站在下首相陪——顯就是剛才說話的兩位,兩旁還侍立著一群家人奴婢。小女孩子不料有生人進來,輕輕啐一了聲“好唐棣!”,趕忙避入內堂。石越愕然不解:“大戶人家的女孩,怎麽這樣沒有禮貌。”待見李敦敏與柴氏兄弟慌忙賠罪,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古時候女孩子,也是不能隨便見外人的,想通此節,自己也不由覺得好笑。
兩個中年人見有外人進來,也連忙站起身來,抱拳道:“不知有貴客光臨,有失遠迎,伏乞見諒。”
眾人趕忙抱拳還禮,答道:“來得孟浪,晚輩們還要請長者見諒才是。”
青年男子卻在旁邊笑道:“若果是孟浪,也是唐毅夫的罪過,與他人無幹。”一番話說得大家都笑了。
石越遊目四顧,卻見那個青年男子生得劍眉星目,甚是俊朗;兩個中年人一個是刀削臉,一雙眸子精光四溢,留著短短的胡子;一個長得甚胖,臉上帶著彌陀佛式的笑容,小小的眼睛裏,一不小心便會流露出狡獪的目光。石越與他四目相交,立時便移了開來,轉過頭去尋唐棣。
唐棣此時早已跪倒在地,又驚又喜的朝兩個中年人叩頭,口裏說道:“給舅舅、二叔請安。”又向那個胖子說道:“二叔,你怎麽來汴京了?”
胖子眯著眼睛笑道:“快起來吧。還不是為了你這個沒法沒天的飛天狐狸,你來汴京,家裏上上下下都放心不下,正好有一批貨發到汴京來賣,你爹就讓我親來了。”唐棣笑著起了身,迴道:“二叔想來汴京城這繁華之地,倒扯上我了。我這麽大人了還不會照顧自己嗎?況且有舅舅他們在,哪有什麽放心不下呀?”
青年男子不住的拿眼打量石越等人,見唐棣先拉起家常來,便取笑道:“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唐毅夫也太過失禮了,竟把客人冷落在一邊。”一麵請石越等人落座,招唿家人上茶。
唐棣側過頭笑道:“偏你桑充國想得周全。”一麵斂容向兩個中年人說道:“這四位是孩兒新結識的朋友。石越石子明、李敦敏李修文……這兩位是柴氏昆仲,舅舅卻是見過的。”
李敦敏與柴氏兄弟連忙起身行禮,石越也亦步亦趨,學著和他們一起行禮拜見。那兩個中年人知道這些人都是有功名的,也不敢怠慢,客客氣氣的還了一禮。倒是青年男子見石越等人盡皆年紀相仿,顯得非常的高興。
原來這家主人叫做桑俞楚,便是那個刀削臉,他是唐棣的親舅舅。這桑俞楚已過不惑,膝下僅有一兒一女,哥哥叫桑充國,字長卿,今年二十;妹妹叫桑梓兒,不過十三歲,生得冰雪聰明,最得長輩寵愛。桑家祖籍便在汴京人士,五代時契丹入侵,開封淪陷,避戰亂遷到蜀中,數代經營,靠經商起家,頗蓄家底,隻是數代單傳,人丁不旺。因桑充國棄商學文,桑家以為汴京人文薈萃,於桑充國發展有利,遂舉家從成都遷迴汴京,這也就是一個月前的事情。唐棣這次帶石越來此,卻是想把石越介紹給表弟桑充國。不料卻碰上他二叔唐甘南來京。唐家人丁眾多,唐棣之父唐甘楚雖然是族長,掌握唐家大部分生意的,卻是人稱“笑麵狐狸”的唐甘南。
雙方再次敘了賓主之位,唐棣與桑充國因有長輩在場,卻隻能站立侍候。桑俞楚與唐甘南都是商人出身,與石越等人寒喧幾句,便不再說話,由著桑充國與唐棣陪四人談天說地,二人隻是靜聽。
唐棣想起來意,對桑充國笑道:“長卿,我這次來,便是特意為把子明介紹給你。你常說想拜在大蘇門下,依我看來,若能拜在子明門下,也未必遜過大蘇多少。”因大誇石越詩詞文章如何出色,學問如何優異。李敦敏與柴氏兄弟對石越本就佩服,也在旁齊聲誇讚。把石越鬧了個措手不及,慌得連說“不敢”。桑充國等人眼中,也多有懷疑之色。
要知道在當時,不僅僅是在宋朝,北至契丹,西至西夏,南至大理,東至高麗,天下都公認蘇軾文章第一。蘇軾的文章在大宋寫出來,不到一個月,契丹的貴人手中就有了抄本。而因為蘇軾是蜀人,不要說桑充國,便是桑俞楚與唐甘南,也都是常常以蘇軾為榮的,唐棣竟然說眼前的年輕人才華堪比大蘇,眾人自然不會相信。隻不過桑俞楚與唐甘南都是世故的生意人,心裏縱然不信,卻不會表露絲毫,桑充國卻是年輕氣盛,聽到唐棣如此誇譽,心中不服,便有些躍躍欲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有心要考較石越一番,便想找個由頭,眼珠子轉得幾轉,計上心來,笑道:“今天貴客盈門,倉促間沒什麽好助興的,前幾日我在碧月軒聽到一個歌妓喚作雲兒的,曲子唱得極好,尤其柳三變的長短句,自她唱來,盡得其妙。莫若去將她請來,也好助興。”
眾人不知他心思,都齊聲笑道:“此議甚妙。”
桑充國見眾人答應,便笑嘻嘻叫過管家來福,在他耳邊吩咐數句。原來那個叫“雲兒”的歌妓,全名卻是“楚雲兒”。因為“楚”字於桑充國犯諱,卻不便說出來。隻得委婉再向管家說明。
石越對這些聲色犬馬之事,卻並無多大興趣。他十分好奇宋朝富室的家居陳設裝飾,便細細打量這客廳的布置。舉目所及,躍入眼簾的卻是一幅人物工筆畫,畫的是一個女孩子在梅花前弄笛。他一向隻知宋代山水畫比仕女畫更加流行,這時候見到一幅工筆仕女圖,不免更加好奇,也不懂得要告罪,就慢慢走到那幅畫之前欣賞起來。李敦敏與柴氏兄弟對於石越的“失禮”,已是見慣不怪,隻是相顧苦笑;桑充國微微搖頭,用嘲諷的眼神望著唐棣;唐棣連忙輕聲介紹石越的來曆……桑充國見他說得如此離奇,也不由生出幾分好奇之心,便走到石越身後,笑道:“石兄想必精於丹青,卻不知這幅畫如何?可能入得法眼?”
石越正在心裏摹畫這幅花下弄笛圖,忽然間聽到有人在自己耳邊說話,幾乎嚇了一跳。當下不假思索的迴道:“這幅畫畫得不錯,不過是女子手筆。”
桑充國微微點頭,這幅畫本就是他妹妹桑梓兒所畫。桑梓兒小孩脾氣,硬要掛在客廳,又吩咐在外麵侍候的奴婢記住往來之人的評價,轉告於她。這件事情,府上知道的人也不太多。石越能說破來曆,雖然未足為奇,但也足見有高明之處。他正待再問,又聽石越說道:“這副畫可以配一首詞的。”
“子明是說在畫上題詞嗎?”李敦敏興趣盎然的湊了上來——當時卻是還沒有在畫上題詩的習慣的。
石越習慣性的聳肩,笑道:“在不在畫上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詩畫相得。”
桑充國眉毛一挑,似笑不笑的說道:“便請石兄賜詞一闕如何?”他存心要借機試試石越的本事。
石越搖搖頭,苦笑道:“我的字寫得太差,不敢毀了這幅好畫。”
桑充國笑道:“石兄何必過謙。若不願意賜墨寶,何妨口占一首?”
這時除了桑俞楚與唐甘南還在那裏喝茶,眾人都圍了上來。石越心中哭笑不得,他從小背詩詞古文,記下的詩詞,起碼有數千首,本來在現代是無用之學,不料在此時派上了用場——欺世盜名,百試不爽,可他卻也無意故意賣弄。此時迫於無奈,隻得略略沉吟,想起李清照悼念亡夫的《孤雁兒》,便占為己有,開口吟道:“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煙斷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裏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眾人聽他吟來,詞中點點滴滴相思之意,真讓人肝腸寸斷,與這畫中之景,也頗為契合,不由得齊聲讚歎。桑充國也大為歎服,讚道:“男子能把女兒心思寫得這般細致入微,便是柳三變,亦有所不能,果然是佳作。難得又有如此快才!便是二蘇填詞,也是要修改的,石兄之詞,細細想來,竟不能改一字。”他是個性情中人,此時既覺折服,便已忘了剛才想要考較石越一番的心思,又誠懇的說道:“以石兄之才,取功名如探囊取物,可惜卻錯過了今科。”
石越心中苦笑。他並不願意盜用“後人”詩詞,但這種事情,真是一迴生,二迴熟,做得多了,卻是越來越順手。心裏麵雖然難免有一種罪惡感,可是想到這也是自己在這個時代立足最好的辦法,也就半推半就的繼續做下去了。當下半真半假的歎了口氣,悠悠說道:“其實這詩賦之學,於國於家,並無半點用處,做得再好,也不算學問。況且過了今科,進士科就要罷詩賦、帖經、墨義。從這科開始,殿試更要專試策論——這詩賦之學,漸漸不再為國家取材之繩了。”
柴氏兄弟心裏一直記掛著此事,隻是無由相問,這時石越忽然主動提起,柴貴誼便先忍不住,道:“自從今年二月以王安石相公為參知政事,創辦置製三司條例司,議行新法起,六月禦史中丞罷,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八月禦史台十數名禦史皆以論新法被罷——現在正是國家改革變法之時,石兄又說進士科將罷詩賦,想來這也是新法的一部分?隻是我聽說慶曆年間也曾罷過詩賦,不久卻又恢複了舊製,這罷詩賦,真不知於國家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柴氏兄弟是土生土長的蜀人,其時蜀中學術,多有傾向佛老宿命之說,因此他們也更容易相信石越的神秘主義論調。他們此時想進一步了解的,倒不是廢不廢除考試詩賦,而是罷詩賦的利弊以及與時局的關聯,了解這些,有利於他們把握政治脈搏,在省試時交一份讓執政大臣滿意的答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石越見他把一年朝廷發生的大事說得絲毫不爽,不由笑道:“我一介布衣,不敢妄言朝政得失。不過,此處都是自己人,罷詩賦之事,不久便要公布,故此,才敢妄言一二,不過也隻是希望諸兄能早做準備。至於別的,卻非我所當言了。”
他不願多提,但柴貴誼話中提到均輸法,卻是頓時勾起了唐甘南的滿腹牢騷,早在一旁接過話來,譏道:“均輸均輸,官府來做生意,我們這些做生意的老百姓可就慘了。我們西南的還好一點,東南那邊最倒黴。”唐棣沒想到唐甘南竟然敢指責朝政,想是怨氣實深,連忙笑道:“咱家以後少囤些貨物居奇便是了。這均輸法是官家增加收入的良方,不見得是壞法。”唐甘南頓時醒悟,連忙打了個哈哈,笑道:“不錯,不錯,反正生意還得做。”
石越心中一動,走了過來,向唐甘南問道:“不知二叔做的是什麽生意?”
唐甘南怔了一怔,他不知道石越因為和唐棣平輩論交,按現代人的習慣,便跟著唐棣叫他二叔。見石越叫得如此親熱,不由得一怔。不過轉過念來,也覺親熱。便笑道:“無非是些蜀錦、陶瓷,絲綢、木材之類。有時候也賣點美酒茶葉,不過那卻是朝廷管得嚴的。”
石越又問道:“可曾販賣棉布?”唐甘南奇道:“棉布?棉布產量不大,做工繁瑣,利潤又少,遠不如絲綢絹緞——賢侄卻為何會對此物感興趣?”石越搖搖頭,沒有迴答,靜靜思忖一會,又問道:“二叔可知道棉布織成的工藝?”唐棣等人見石越居然和唐甘南談起什麽棉布來,無不莫名其妙,倒是桑俞楚覺得有意思,方才眾人說些詩詞歌賦、朝政科舉的話題,他也就是聽個熱鬧,完全插不上話,這時忍不住插口說道:“這豈有不知之理,我姐夫沒做過棉布生意,我卻是做過。我曾親眼見那些織戶做過這些事情:凡要織成一匹棉布,首先得脫棉籽,但棉籽生於棉桃內部,極不好剝,或用手,或用鐵筋碾去,然無論用哪種方法,織戶辛苦一天,收獲卻甚有限。大量的棉花堆積,要花費無數的人力來脫棉籽,故此這棉布之成,最先一件事就要花這許多的人力。其後無論是彈棉花,還是紡成棉紗,都是極為耗時耗力。而棉布的利潤又遠遠比不上絲絹,故此我大宋境內,做棉布的織戶甚少,也就是福建、嶺南、崖州有人靠此謀生。”石越見他說得明白,不由連連點頭。唐棣等人卻恍如在聽天方夜譚。
“如果有人能夠使得棉紡的過程變得簡單,並且可以大批的生產,以桑伯父和唐二叔看來,這棉布的利潤又能當幾何呢?”石越似乎是隨口問道。二人眼睛一亮,異口同聲道:“真能如此,利潤不可限量。”說完,桑俞楚歎了口氣,道:“這又談何容易?”唐甘南卻是若有所思的望了石越一眼,含笑問道:“莫非賢侄有辦法?”
石越正要迴答,桑充國卻已不耐煩了,本來他以為石越不過是喜歡博物,談些民間紡織之事,當做趣談顯示自己的淵博,不料看這光景,竟然真的在討論起生意的事情來了,便忍不住出言諷刺道:“君子言義不言利,以石兄之才,卻不知道為什麽要對這孔方兄如此看重?”他這一句話雖然有點無禮,卻也說出了唐棣等人的心裏話,眾人默不作聲,都想看石越如何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