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潁川,就不得不去陽翟,而到了陽翟,就不得不去禹王廟拜祭大禹。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國家的大事,就是打仗就是祭祀,容不得石閔有絲毫的馬虎!

    既然是祭祀,就必須要莊重。所以石閔要在陽翟停留數日,沐浴齋戒三日,然後才能正式祭祀禹王廟。

    而在石閔抵達陽翟城的時候,迎接的隻有陽翟本地的官吏,其他縣的官吏,或者許昌的官吏大員都沒來迎接,更別提官吏們脅迫老百姓作出夾道歡迎的姿態了。

    不知道是石閔在大梁的雷霆手段震懾了潁川官場的人,還是潁川的官吏看不起石閔,反正來迎接的就這麽一些人,好在石閔自己也不甚在意。

    陽翟的縣令是一個年紀與石閔相仿的年輕人,不過二十餘歲,相貌儒雅,風度翩翩,生的一副好樣貌。石閔對這個縣令的印象挺好的,待人謙和,文質彬彬的,頓時讓人心生好感。

    “下官荀稷,參見魏王千歲!”荀稷行了一禮,姿態放低,但是卻沒有絲毫諂媚的神色。

    石閔點了點頭,忽而說道:“荀縣令姓荀,莫不是出自潁川荀氏?”

    “下官正是荀氏族人。”

    一聽果真是潁川荀氏的子弟,石閔好感頓生:“荀氏多青年才俊,孤王早有耳聞。荀稷,你的表字是?”

    “下官字令達。”

    “令達,荀令達。好,令達啊,陪孤王走走。”

    說著,石閔就帶著荀稷一起在城頭上散步。

    經過交談,石閔這才知道荀稷正是曹魏集團中舉足輕重的謀士,荀彧的七世孫。荀彧是誰啊?那可是三國時代的頂級謀臣,不僅出謀劃策是一把好手,治國理政也在行,就連曹孟德都稱之為“王佐之才”!

    整個魏晉時期,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潁陰(今許昌)荀氏。東漢時期的荀淑品行高潔,學識淵博,鄉裏稱其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遷升當塗長,當時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為師,後出為朗陵侯相。荀淑辦事明理,人稱為“神君”。

    他的8個兒子,並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其第6子荀爽最為知名,官至司空。至今八龍塚還保存於許昌城北2公裏陳莊村西。

    荀淑的孫子荀彧、荀諶、荀衍、荀悅,從曾孫荀攸等人,都是漢魏之際的風雲人物和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

    荀彧,漢末先依附袁紹,發現袁紹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為曹操出過不少主意,最有遠見的是迎獻帝到許。不久任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成為曹魏集團中重要的謀士,曹操把他比作張良。

    曹操迎天子都許,召荀攸為尚書,不久又任為軍師。荀攸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獻奇策,在曹操統一北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荀彧長子荀惲官至虎賁中郎將,娶曹操之女為妻,三子荀俁曾任禦史中丞,五子荀詵曾任大將軍從事中郎,六子荀顗,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職。

    與荀顗同時,荀爽的曾孫荀勖在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過程中,追隨司馬昭左右,幫助出謀劃策。西晉建立後,累官光祿大夫、儀同三司。

    荀勖有10個兒子,其中荀輯、荀藩、荀組較為有名。荀輯官至衛尉;荀藩累遷尚書令、司空;荀組曾任司空、太尉。

    荀藩之子荀邃、荀閬,荀組之子荀奕,亦是兩晉之際顯名一時的人物。

    晉室南渡後,荀氏逐漸衰微。

    而石閔所看重的,正是荀氏現在已經衰落這一點。

    正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石閔很清楚,欲得天下,除了民心(勞苦大眾),就是贏得這些門閥士族的支持!

    漢末以來,天下巨變,世家門閥的力量急劇膨脹。

    沒有千年的王朝,隻有千年的世家!

    王朝的興衰,與世家大族不無關係,但是王朝都滅亡了,但是世家大族依舊存在,這就不得不讓人有些耐人尋味了。

    不過石閔倒是看得很清楚,一個王朝的建立,絕對不缺乏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樣的,一個王朝的衰亡,也絕對與世家大族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

    但雙方的關係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不過自古以來,華夏人的觀念都是“家國天下”,先有家隨後才是國!這個觀念直到封建時代的終結才有所改變。

    為了家族的利益,他們這些門閥子弟是可以賣國的。

    而石閔想要奪取天下,就不得不獲得這些門閥世家的鼎力支持。一個王朝的背後,往往站著數以千計的世家,王朝建立時它們是得力幹將,而末代時期,他們就是貪得無厭的吸血鬼!

    這種事情是不可避免的,隻要皇帝還存在,王朝還存在,世家大族就永遠不會消亡!

    先秦時代有貴族,秦漢以後有世家門閥,兩宋以後是士大夫,直到後世,還有萬惡的資本家……

    “令達啊,這陽翟可是一座名城古都啊,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帝王世紀》載:「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縣是也」。這裏傳說是夏王大禹之都,楚漢爭霸時期,韓王信還在此建都。”

    “不錯。”荀稷的臉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抹驕傲的神色:“魏王,夏啟曾經在此會盟諸侯進行鈞台之享。陽翟也曾為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禹為夏部族首領,是黃帝的玄孫。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於此,故稱“大禹之州”。後因夏王朝創立並建都於此,又稱“夏都”或“華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曆法,俗稱“夏曆”,也叫“農曆”。

    鈞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裏。《水經注》載,在三峰山東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台也”。有隅水東南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裏,稱鈞台坡。

    一說,鈞台在“潁川城郭之陰”,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舉行“開國大典”和“國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湯的地方。

    後商湯強盛,聯合各諸侯國攻夏,縛住夏桀,放逐於現巢亭山(今安徽境)。

    三年後,夏桀憂憤而死,商湯便建都於亳(bo薄,河南商丘東南),但仍封禹之後代於夏亭。夏亭舊址在今禹州市鴻暢鎮夏寺村。後又將諸侯曆封於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稱“曆”地,或“櫟”地。

    “那令達可知道,陽翟之地名來曆?”石閔忽而問了一句。

    荀稷聞言,不禁愣了一下,然後作沉思狀:“大王,非是下官不知,而是陽翟之地名來由,眾說紛紜,下官雖為陽翟之父母官,在任三年亦不管蓋棺論定。”

    “都有哪幾種說法?”石閔來了好奇心。

    “有人認為,古代翟與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並占領了櫟邑,因此地處於嵩山之陽,故稱陽翟。”

    “嗯。”石閔點了點頭,不置可否。

    荀稷又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陽翟在嵩山之陽,因而得名。但下官對這種說法不敢苟同,因為潁川還有一座陽城,也正是由於處在嵩山之陽而得名。與陽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並非正好在嵩山之陽,且距嵩山遠得多。由此可見,陽翟之陽也並非就是嵩陽的陽!”

    “嗯。”

    “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人稱此地為陽翟,是因為當時此地多有山雉,鮮明亮麗之故也!”

    荀稷侃侃而談:“當年的韓景侯率部下來到此地,欣賞著鬱鬱蔥蔥的原始熱帶雨林,處處欣欣向榮、生機勃勃,更見山雉成群,遍地飛動奔走,色彩斑斕繽紛,眩人眼目,呈絕妙之景觀。於是,他便流連不已,不禁連聲讚歎:‘陽哉翟也,陽哉翟也!’(多麽亮麗的山雞,多麽亮麗的山雞啊!)隨從的文武大臣也都連聲附和著:‘陽哉翟也!陽哉翟也!’於是,此地便被稱為“陽翟。”

    “不知大王認為此三種說法,哪種可信?”

    “均可信也。但是相對於其他兩種說法,孤王更偏向於第一種說法。或者說,孤王更願意相信第一種說法是真的。”

    陽翟之稱其本義何在?

    對此則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古代“翟”與“狄”通。

    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並占領了櫟邑,因此地處於嵩山之陽,故稱陽翟。

    但考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為《春秋》作傳,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狄人占領櫟邑晚得多,但在《左傳》中則一直稱此地為櫟邑,並無陽翟之稱,可見,終春秋之世此地一直稱櫟邑。何況周王朝盡管當時已經衰微,但齊桓公卻正在稱霸。

    齊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輔佐下,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率領中原各諸侯國,多次擊敗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維護了當時政體下的國家統一。孔子曾由衷地讚歎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即如果沒有管仲,華夏可能會成為戎狄的殖民地,華夏人可能要淪為亡國奴,像西北遊牧民族一樣“披發”、“左衽”。

    正是由於齊桓公,由於管仲,所以戎狄盡管曾經侵入內地,但並不曾長期在中原駐足。

    即使有少數狄人留居此地,但也決不會成為此地居民的主體,以致於影響此地的地名變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冉魏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冉魏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