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在諸多的上古先賢中,石閔最敬佩的,還屬這個淡泊名利,避讓王位的季劄。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劄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劄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
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曆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劄讓國”曆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石閔讓位的這一說辭並不算牽強附會的,畢竟他還引經據典,扯出了季劄這麽一位曠古爍今的聖賢出來。
義陽公石鑒趕緊站出來道:“父王,棘奴所言極是。關於季劄的事情,兒臣亦是略知一二!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劄。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劄的手裏,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劄,但被季劄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季劄為上古聖賢,三讓王位,傳為千古佳話。大都督如今更是高風亮節,不為儲君之位所迷惑,其忠誠之心,日月可鑒!為讓位,季劄幾度歸隱,不問世事,而今父王若是非要讓大都督做太子,為國之儲君,大都督又效仿季劄之舉,歸隱山林的話,豈不是令我大趙國喪失了一位百戰百勝的戰神嗎?”
石閔垂手道:“請大王收迴成命!儲君之位,當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臣何德何能,敢於竊居儲君之位?大王的諸子中,不乏有德行者,不乏有能力者,隻要大王從諸子中擇出一位儲君,臣必如同周公旦、諸葛亮一般,似侍奉大王一般侍奉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群臣順勢山唿道:“請大王收迴成命!”
顯而易見的,朝堂上的諸多文武,沒有一個是讚同石虎立石閔為儲君的。
大家心裏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似石斌、石鑒、石遵這些人不甘失敗,將自己的江山社稷拱手讓給外人;似蒲洪、姚弋仲、劉顯等地方軍閥則是不甘寂寞,石虎諸子是一個什麽德行,他們都心知肚明,將來不管是石遵繼位也好,石斌繼位也罷,對於他們來說,都還有著逐鹿天下,反客為主的可能性。
而一旦石閔上位,以他的強硬的作風和鐵血的手段,難保不會削弱各地的藩鎮,徹底整合趙國國內的各部勢力。
至於冉良、趙攬、申扁、申鍾這些人,實質上並不支持石閔成為大趙國的儲君的。誠如石閔所言,這是取禍之道,說不定石宣之亂剛剛平定了,又來一個“石斌之亂”、“石遵之亂”什麽的。
石虎頗為遲疑地想了一下,最終歎了口氣道:“唉,我趙國有棘奴,其國無患矣!”
“既然棘奴你執意要避讓儲君之位,也罷,朕便成全你。但是你在這次的平叛之戰中,居功至偉,不可不封賞!石閔聽封!”
“臣在!”
“朕封你為魏公,封地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開府儀同三司。同時,自即日起,朕改大司馬為大將軍,作為全國最高的軍事主官,凡軍務必由大將軍府所出!石閔為大將軍,賜袞冕之服,虎賁三百!”
“臣,謝主隆恩!”這一迴,石閔倒是沒有推辭。再這麽推辭下去,不僅會惹得石虎不悅,說不定連自己現在的權勢都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危險。
做不了太子,做一個魏公也好。
要知道,自從石虎改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大趙天王”之後,其餘石斌、石遵、石鑒、石宣這些人的王號統統沒了,被降了一級,被封為公爵。
實質上,石閔的這個魏公,與魏王是大同小異的。
若是石虎將來更進一步,稱帝了,石閔還有機會得到王的尊號的。
石虎將石閔封在了魏郡的內黃,其實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石閔自己就是魏郡內黃人,封了這個地方,算是衣錦還鄉,滿足了石閔自身的虛榮心。
其二,魏郡其實是屬於天子腳下,鄴城歸於魏郡管轄,設置魏尹,石閔隻是得了一塊小小的封地,不足掛齒。更為關鍵的,還是石閔被限製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石虎的眼皮子底下。
石閔原來的身份是大司馬、內外諸軍大都督、常山郡公。現在更進一步,成為了魏公,拜大將軍,其實這個大將軍與大司馬是一樣的,都是趙國現在的最高軍事主官。至於那個所謂的“內外諸軍大都督”,是臨時掛的頭銜,不在戰時就會撤銷的。
別看石虎這迴沒有如其餘的有功的將領一般,賞賜給石閔什麽食邑、財帛,但開府儀同三司,還有賜袞冕之服,虎賁三百,這已經是無上的殊榮了!
先說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
東漢以後,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殤帝延平元年(106),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辟僚屬之權。
西晉時,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三司不必指實職。
東晉南朝,開府儀同三司是虛號,漸不為人所重。
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前者單指開府辟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辟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辟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
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隋初沿襲。煬帝留開府儀同三司,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
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
能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權力,石閔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封賞自己麾下的親信的權力。若是他要封賞秦牧、崔皓這些人,隻需要跟石虎打一個報告,不必經過他的批準。
而袞冕之服、虎賁三百又是什麽呢?
這是九錫之禮中的兩種。
九錫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些禮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皇權最盛的漢武帝,就首先議論過“九錫”之禮。後來曹操接受過漢獻帝所賜予的“九錫”,具體是: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
能得到如此之重的封賞,群臣都不由得對石閔一臉的羨慕嫉妒恨。不過大家倒是心服口服,畢竟誰都做不到石閔幹的事情。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劄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劄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
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曆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劄讓國”曆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石閔讓位的這一說辭並不算牽強附會的,畢竟他還引經據典,扯出了季劄這麽一位曠古爍今的聖賢出來。
義陽公石鑒趕緊站出來道:“父王,棘奴所言極是。關於季劄的事情,兒臣亦是略知一二!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劄。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劄的手裏,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劄,但被季劄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季劄為上古聖賢,三讓王位,傳為千古佳話。大都督如今更是高風亮節,不為儲君之位所迷惑,其忠誠之心,日月可鑒!為讓位,季劄幾度歸隱,不問世事,而今父王若是非要讓大都督做太子,為國之儲君,大都督又效仿季劄之舉,歸隱山林的話,豈不是令我大趙國喪失了一位百戰百勝的戰神嗎?”
石閔垂手道:“請大王收迴成命!儲君之位,當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臣何德何能,敢於竊居儲君之位?大王的諸子中,不乏有德行者,不乏有能力者,隻要大王從諸子中擇出一位儲君,臣必如同周公旦、諸葛亮一般,似侍奉大王一般侍奉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群臣順勢山唿道:“請大王收迴成命!”
顯而易見的,朝堂上的諸多文武,沒有一個是讚同石虎立石閔為儲君的。
大家心裏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似石斌、石鑒、石遵這些人不甘失敗,將自己的江山社稷拱手讓給外人;似蒲洪、姚弋仲、劉顯等地方軍閥則是不甘寂寞,石虎諸子是一個什麽德行,他們都心知肚明,將來不管是石遵繼位也好,石斌繼位也罷,對於他們來說,都還有著逐鹿天下,反客為主的可能性。
而一旦石閔上位,以他的強硬的作風和鐵血的手段,難保不會削弱各地的藩鎮,徹底整合趙國國內的各部勢力。
至於冉良、趙攬、申扁、申鍾這些人,實質上並不支持石閔成為大趙國的儲君的。誠如石閔所言,這是取禍之道,說不定石宣之亂剛剛平定了,又來一個“石斌之亂”、“石遵之亂”什麽的。
石虎頗為遲疑地想了一下,最終歎了口氣道:“唉,我趙國有棘奴,其國無患矣!”
“既然棘奴你執意要避讓儲君之位,也罷,朕便成全你。但是你在這次的平叛之戰中,居功至偉,不可不封賞!石閔聽封!”
“臣在!”
“朕封你為魏公,封地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開府儀同三司。同時,自即日起,朕改大司馬為大將軍,作為全國最高的軍事主官,凡軍務必由大將軍府所出!石閔為大將軍,賜袞冕之服,虎賁三百!”
“臣,謝主隆恩!”這一迴,石閔倒是沒有推辭。再這麽推辭下去,不僅會惹得石虎不悅,說不定連自己現在的權勢都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危險。
做不了太子,做一個魏公也好。
要知道,自從石虎改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大趙天王”之後,其餘石斌、石遵、石鑒、石宣這些人的王號統統沒了,被降了一級,被封為公爵。
實質上,石閔的這個魏公,與魏王是大同小異的。
若是石虎將來更進一步,稱帝了,石閔還有機會得到王的尊號的。
石虎將石閔封在了魏郡的內黃,其實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石閔自己就是魏郡內黃人,封了這個地方,算是衣錦還鄉,滿足了石閔自身的虛榮心。
其二,魏郡其實是屬於天子腳下,鄴城歸於魏郡管轄,設置魏尹,石閔隻是得了一塊小小的封地,不足掛齒。更為關鍵的,還是石閔被限製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石虎的眼皮子底下。
石閔原來的身份是大司馬、內外諸軍大都督、常山郡公。現在更進一步,成為了魏公,拜大將軍,其實這個大將軍與大司馬是一樣的,都是趙國現在的最高軍事主官。至於那個所謂的“內外諸軍大都督”,是臨時掛的頭銜,不在戰時就會撤銷的。
別看石虎這迴沒有如其餘的有功的將領一般,賞賜給石閔什麽食邑、財帛,但開府儀同三司,還有賜袞冕之服,虎賁三百,這已經是無上的殊榮了!
先說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
東漢以後,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殤帝延平元年(106),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辟僚屬之權。
西晉時,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三司不必指實職。
東晉南朝,開府儀同三司是虛號,漸不為人所重。
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前者單指開府辟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辟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辟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
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隋初沿襲。煬帝留開府儀同三司,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
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
能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權力,石閔實際上已經具備了封賞自己麾下的親信的權力。若是他要封賞秦牧、崔皓這些人,隻需要跟石虎打一個報告,不必經過他的批準。
而袞冕之服、虎賁三百又是什麽呢?
這是九錫之禮中的兩種。
九錫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些禮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皇權最盛的漢武帝,就首先議論過“九錫”之禮。後來曹操接受過漢獻帝所賜予的“九錫”,具體是: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
能得到如此之重的封賞,群臣都不由得對石閔一臉的羨慕嫉妒恨。不過大家倒是心服口服,畢竟誰都做不到石閔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