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印象裏李白很仙氣,李白愛喝酒,會武功,縱情恣意,他的詩也是渾然天成,幾乎沒有人工雕琢。

    詩裏的李白,就是真實的李白嗎?

    當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這麽說吧,詩裏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現實中的李白是一個不斷努力靠近這種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簡單:一個是出仕,一個是歸隱。說的再具體一點,一個是當官,一個是學道。

    你可能覺得,這兩個追求看起來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這麽想:他認為這兩條路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與隱之間進退自如。

    造成這樣互相矛盾的追求方向,也是和李白的成長環境有關係的。

    其實,李白的出身很神秘,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姓什麽。

    “李”這個姓是他父親在路邊看到一棵李樹以後隨手選的。

    從一些資料裏,我們可以推斷他祖上在隋代的時候被貶去了現在的中亞或西亞某地。

    到了唐中期,也就是李白很小的時候,一家人違反禁令偷偷跑了迴來。因為犯忌,李白從來不太願意談起童年的事情。

    我們能確定的是,李白從五歲到二十幾歲這段時間一直待在四川,雖然後來再也沒迴來,但他一輩子都在懷念這個地方,把這裏當成故鄉。

    想想《靜夜思》裏那句“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是唐代原本裏的記錄,詩裏的“山月”就是他所思念的故鄉,多山的四川。

    在李白的自述裏,他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道家的書了。這是他後來會親近道家的原因。

    他還說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歲能寫很漂亮的大賦,可見李白小時候有深厚的文史積累,這是成人之後出仕做官的基礎。

    李白修道和從政這兩個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時代的學習裏初步形成的。

    年輕時的李白很有進取心。離開四川以後,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和大多數唐朝人一樣,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

    不過,就算有求於人,李白的態度依然狂傲。比如,他給韓朝宗的文章中說,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麽厲害,至於能不能認出我的厲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

    求人還這麽狂,誰會願意幫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當然不太順利。一直懷才不遇,他不得不調整了自己的目標,轉向了隱居修道。”

    大家都聽入了迷,堯裏瓦斯這一次停頓的時間長了一些。眾人幾乎都是看向他的身影,期盼又渴望的等著。

    堯裏瓦斯很滿意大家這樣的狀況,勾起嘴角,接著說。

    ——“隱居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戰爭或者仕途不順時常見的退路。後來的幾年,李白都在跟隱士交往,一起談道。

    他說自己要超然物外,實現道家理想。當時的李白在學道這方麵也做出了一點門道。

    他結交的都是名重一時的道家人物。但因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這些仙長們當迴事,跟七八十歲的老前輩也都是平輩稱唿。

    這是因為,做官和學道都不是李白的終極目標。不管哪條路,對他來說都是自我實現的方式。

    李白說,要是出山從政,我就去跟王公貴族分庭抗禮,要是隱居山林,那也要傲視所有隱士。

    他對官爵和錢財不感興趣,他隻是想展現才華、實現抱負。最好一上來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後再飄然歸隱,在人間留下一個神仙救世的傳說。”

    堯裏瓦斯這次停下,楚麗華說一點她的感悟,“難怪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會說:‘風平浪靜時人是想不起上帝的,隻有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的地方,信仰和祈禱才會盛行。’

    李白這是仕途不順了,轉身換個路走,結果還是那麽狂。還是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

    ——“可不就是這樣嘛!出仕了,他也不認同屈原的愚忠,他說:我絕不會為了政治自殺,眼前還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謝安一樣隱居就是了。

    而說到歸隱,他又不認同陶淵明,他說:陶淵明大好的男兒,卻一輩子隱居耕田,荒廢了自己的才華,也不值得去學。”

    康旭明也很受鼓舞,“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突然這麽被堯裏瓦斯暴露原型,讓我頗為感慨,人無完人,就算身體健全,性格上也會有缺點。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李白才是李白,他才能留下這麽多張狂倔傲,氣勢非凡的詩句。

    可以說,也是他的缺點成就了他。”

    ——“總結的很到位,李白的本質,就是比常人有更濃厚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受。這旺盛的生命力對李白的詩歌創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且,李白的這一切特點,都是有根有據的。他是照著他的偶像來的。

    李白的偶像是戰國時代的說客魯仲連。這位魯仲連一生有兩次很光輝的出場,都是在大軍壓境的戰場上,用三寸不爛之舌緩解了劍拔弩張的局麵,解決了當權者的問題。

    和一般的忠臣不一樣的是,魯仲連沒跟任何人訂立有終身效力的契約,而是周遊列國跟各個國君做朋友,事情辦成了也不要報酬——為了逃避封賞,他甚至一路奔逃。

    說與其富貴卻要屈於人下,他寧可窮而自由。這就非常符合李白在出仕這個環節的想象。

    魯仲連的結局是浮槎東海,“海上”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符號,從秦朝開始,東海就是神仙家向往的聖地,這又很符合李白學道的誌向。

    看,這位魯仲連正義又有才幹,既成功又自由,簡直就是李白理想人格的化身。

    所以,李白跟大部分中國古代的文人氣質很不一樣。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杜甫隻想踏踏實實做事,但李白卻是處處都要拔尖。

    李白的追求,是一飛衝天,就像他在詩裏說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海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薇筱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薇筱語並收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