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擎說到這裏的時候,稍微停頓了一下。楚麗華思索片刻,覺得頗有道理。
不自覺地做出了連連點頭的動作。
——“所以,崴了腳,是真疼,這個痛苦是真實的;但是什麽事兒都沒發生呢,也肯定不是我們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虛幻的。
叔本華認為,就那種沒啥痛苦、沒啥煩心的事兒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可以迴答你剛才的問題了,我很幸福。”
——“平平淡淡就是幸福,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楚麗華借用了那句“平平淡淡才是真。”。
——“嗯,叔本華說過,不要把目光盯在尋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樂趣上麵,而要盡量當心,躲避生活中數不盡的禍害。”
——“可是,有些禍害是避之不及的啊!再說了,叔本華這理論會不會太消極了?
任誰都知道,要得到什麽東西,就一定要努力。比如,這個月如果不好好工作,業績上不來,提成就沒有。收入少了,我拿啥享受生活?”
楚麗華覺得,秦擎是不是有些太包羅萬象了。這種消極的思維,他也認同。
——“我們普通人是這樣理解的。要理解叔本華觀點與我們認知的不同,我得解釋一下,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基礎。
叔本華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欲望。隻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舉個例子:剛出生的嬰兒,隻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熱,有媽媽抱,就很幸福。那是因為嬰兒沒有成年人的那麽多的欲望。
叔本華說,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強,就越痛苦。
要擺脫痛苦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拋棄欲望,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追求。
當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
叔本華還教給了我們,麵對現實、具體的生活,應該怎麽想、怎麽做。
關於“怎麽想”,其實有幾個態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對自己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端正了這些態度,我們的欲求會變得合理,痛苦也就會減少很多。”
——“態度要端正?怎麽個端正法?無欲無求嗎?那社會還怎麽發展下去?”
不是楚麗華非要往大了說,而是真要無欲無求,那豈不就是遁入空門了。
——“我們先一步步來。第一個需要調整的態度,就是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
首先,人要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概脈絡,還有自己的計劃。
比方說,參與修建一座大樓的工人,並不知道這個大樓總體規劃,他隻要把鋼梁上的螺絲擰緊就行了,至於這個鋼梁的在整棟大樓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
不過,如果有個工人,他在擰每個螺絲、砌每塊磚的時候,都知道這個螺絲、這塊磚是在哪個鋼梁上,哪個牆裏。
這個鋼梁或者牆,在哪一層的哪個房間裏。這一個房間,在大樓的什麽位置,發揮什麽功能。
這樣呢,就會做到手中有具體的工作,心中有大樓的全貌。這樣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隻是時間問題。”
楚麗華突然有些懂了,那也是一個三個建築工人的故事。
三個建築工人在砌牆,路人問第一個建築工人在做什麽。答曰:“你沒看到嗎?在砌牆。”
又問第二個建築工人,他想了一下說,“我在蓋樓房。”
而第三個建築工人的答案卻是,“我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於是,多年以後,第一個建築工人依然還在砌牆,第二個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包工頭了;第三個呢,則是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老板了。
這就是差距。在做事的時候所思所想帶來的差距。
楚麗華覺得,這個之前秦擎所說的“安慰劑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隻要往什麽地方想,最終就會成為什麽樣。
——“秦先生,我明白了,那第二個呢?”
理解了的楚麗華,越發的饑渴了。
——“不急,剛才的例子,想必,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了。但我們同樣需要知道,偉人是怎麽理解的。
就剛才那個例子而言。叔本華的理解是,人要學會“認識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願。
同時,他也應該大概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什麽職業、需要扮演什麽角色,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什麽關係。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既要低頭認真工作,也要偶爾抬起頭看看遠方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步伐,是朝著目標方向直線前進的。
否則,隻知道埋頭苦幹,等走出了好遠,忽然一看,才發現走了一大段彎路。後悔是來不及的。”
果然,比自己理解的,要深刻多了。
見過了一會兒,楚麗華緩緩點頭了。秦擎知道,這是理解了。
這才接著解答剛才她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另一個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叔本華建議我們忘掉過去、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讓這三者達到平衡,不至於互相幹擾。
那麽怎麽算是幹擾呢?接著前麵的例子:有的人隻知道低頭苦幹,走了很久,忽然發現走的是錯路,馬上就痛苦不堪、無法自拔,甚至會完全改變之前明明很正確的、對人對事的態度。
還有的人呢,經常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禍患。比如,將來房價會不會跌,我前年買的房子該不該賣掉。
如果發生了經濟危機,我到底是該持有貨幣資產,還是實物資產?將來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怎麽辦?等等等等。
如果腦袋裏整天想著這些沒有發生的禍患,那麽過日子就別想消停。
叔本華說,那些不確定是不是會發生,或者不確定什麽時候發生的禍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當作永遠不會發生。
如果不這麽做,你就是在提前兌換人生的痛苦,把未來的煩惱,拿到今天來消費。
他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現在,有意識地享受每一個可以忍受的、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當下。”
不自覺地做出了連連點頭的動作。
——“所以,崴了腳,是真疼,這個痛苦是真實的;但是什麽事兒都沒發生呢,也肯定不是我們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虛幻的。
叔本華認為,就那種沒啥痛苦、沒啥煩心的事兒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可以迴答你剛才的問題了,我很幸福。”
——“平平淡淡就是幸福,我可以這樣理解嗎?”
楚麗華借用了那句“平平淡淡才是真。”。
——“嗯,叔本華說過,不要把目光盯在尋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樂趣上麵,而要盡量當心,躲避生活中數不盡的禍害。”
——“可是,有些禍害是避之不及的啊!再說了,叔本華這理論會不會太消極了?
任誰都知道,要得到什麽東西,就一定要努力。比如,這個月如果不好好工作,業績上不來,提成就沒有。收入少了,我拿啥享受生活?”
楚麗華覺得,秦擎是不是有些太包羅萬象了。這種消極的思維,他也認同。
——“我們普通人是這樣理解的。要理解叔本華觀點與我們認知的不同,我得解釋一下,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基礎。
叔本華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欲望。隻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舉個例子:剛出生的嬰兒,隻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熱,有媽媽抱,就很幸福。那是因為嬰兒沒有成年人的那麽多的欲望。
叔本華說,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強,就越痛苦。
要擺脫痛苦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拋棄欲望,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追求。
當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
叔本華還教給了我們,麵對現實、具體的生活,應該怎麽想、怎麽做。
關於“怎麽想”,其實有幾個態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對自己的態度,對他人的態度。端正了這些態度,我們的欲求會變得合理,痛苦也就會減少很多。”
——“態度要端正?怎麽個端正法?無欲無求嗎?那社會還怎麽發展下去?”
不是楚麗華非要往大了說,而是真要無欲無求,那豈不就是遁入空門了。
——“我們先一步步來。第一個需要調整的態度,就是人應該怎樣看待自己。
首先,人要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概脈絡,還有自己的計劃。
比方說,參與修建一座大樓的工人,並不知道這個大樓總體規劃,他隻要把鋼梁上的螺絲擰緊就行了,至於這個鋼梁的在整棟大樓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
不過,如果有個工人,他在擰每個螺絲、砌每塊磚的時候,都知道這個螺絲、這塊磚是在哪個鋼梁上,哪個牆裏。
這個鋼梁或者牆,在哪一層的哪個房間裏。這一個房間,在大樓的什麽位置,發揮什麽功能。
這樣呢,就會做到手中有具體的工作,心中有大樓的全貌。這樣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隻是時間問題。”
楚麗華突然有些懂了,那也是一個三個建築工人的故事。
三個建築工人在砌牆,路人問第一個建築工人在做什麽。答曰:“你沒看到嗎?在砌牆。”
又問第二個建築工人,他想了一下說,“我在蓋樓房。”
而第三個建築工人的答案卻是,“我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於是,多年以後,第一個建築工人依然還在砌牆,第二個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包工頭了;第三個呢,則是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老板了。
這就是差距。在做事的時候所思所想帶來的差距。
楚麗華覺得,這個之前秦擎所說的“安慰劑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隻要往什麽地方想,最終就會成為什麽樣。
——“秦先生,我明白了,那第二個呢?”
理解了的楚麗華,越發的饑渴了。
——“不急,剛才的例子,想必,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了。但我們同樣需要知道,偉人是怎麽理解的。
就剛才那個例子而言。叔本華的理解是,人要學會“認識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最重要的意願。
同時,他也應該大概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什麽職業、需要扮演什麽角色,以及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什麽關係。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既要低頭認真工作,也要偶爾抬起頭看看遠方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步伐,是朝著目標方向直線前進的。
否則,隻知道埋頭苦幹,等走出了好遠,忽然一看,才發現走了一大段彎路。後悔是來不及的。”
果然,比自己理解的,要深刻多了。
見過了一會兒,楚麗華緩緩點頭了。秦擎知道,這是理解了。
這才接著解答剛才她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另一個看待自己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叔本華建議我們忘掉過去、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讓這三者達到平衡,不至於互相幹擾。
那麽怎麽算是幹擾呢?接著前麵的例子:有的人隻知道低頭苦幹,走了很久,忽然發現走的是錯路,馬上就痛苦不堪、無法自拔,甚至會完全改變之前明明很正確的、對人對事的態度。
還有的人呢,經常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禍患。比如,將來房價會不會跌,我前年買的房子該不該賣掉。
如果發生了經濟危機,我到底是該持有貨幣資產,還是實物資產?將來如果家人得了癌症怎麽辦?等等等等。
如果腦袋裏整天想著這些沒有發生的禍患,那麽過日子就別想消停。
叔本華說,那些不確定是不是會發生,或者不確定什麽時候發生的禍患,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當作永遠不會發生。
如果不這麽做,你就是在提前兌換人生的痛苦,把未來的煩惱,拿到今天來消費。
他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現在,有意識地享受每一個可以忍受的、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