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要賣出多少碗才能賺到錢
開店(餐飲店)盡享——財務“快餐” 作者:李延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校的最後一門課終於過了及格線,放下書包,李濤又把目光投向了快餐店的收支問題。快餐店的“及格線”是多少呢?也就是說,得賣多少碗才能賺到錢啊?
收入-支出=利潤(損益),這一點李濤當然明白。也就是說,快餐店的“及格線”就是保本時必須賣出的碗數,而所謂保本,就是指收支相等或者利潤為零嘛。
具體來說,快餐店的收入是每碗麵或飯的價格乘以賣出的數量,要是每碗賣10元,那麽賣出一碗的收入是10元,賣出兩碗的收入就是20元,賣出100碗的收入就是1000元。
對於支出,店裏每賣一碗麵需要4元的成本,10碗就是40元,100碗就是400元。同樣的,對於飯而言,10碗需支出50元,100碗需支出500元。還有每月都要付房租、工資、水電氣費和維修費,這些加起來共有17000元。再就是轉讓費,而轉讓費又該怎麽算呢?
李濤又找到了媽媽。
“你最近有和同學一塊出去吃飯嗎?”媽媽問。
“有啊,臨近畢業了,我們經常聚餐。”
“那你們怎麽付錢呀?”
“我們輪流付錢。”
“如果這次吃飯你付了200元,是不是就說明你吃了200元?”
“當然不是,我們宿舍4個人,我這次付了錢,下次就不用了,一共可以吃4次。”
“那就是說平均下來,這次你就吃了50元。”
“沒錯啊!”李濤很是納悶,媽媽怎麽問這麽簡單的問題。
“轉讓費不是一樣的嘛?你付出的轉讓費是上家裝修店麵、購置設備所花的錢,這些你在以後每月的經營中不都要用到嘛,如果以5年來計算的話,你每月平均能分攤多少轉讓費呢?”
“噢!60000除以5年再除以12個月,是1000元,每月轉讓費為1000元。”
“這就是會計中的權責發生製,按照配比原則,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時間來計量。”
李濤恍然大悟。
“這樣一來,每月什麽都不買,就要付出18000元的成本呀!”
“這就是快餐店的固定成本,因為不管你賣多少碗麵,它每月基本保持不變。與之相對應的是可變成本,它會隨著你賣的麵的碗數而變化。”媽媽耐心地解釋道。
“拿麵來說,可變成本就是每賣一碗麵所需要的4元錢成本,對吧?”李濤揚起眉頭,瞪大眼睛看著媽媽,對自己的敏銳反應頗為自得。
“確切地說,每賣一碗所增加的4元錢成本是單位可變成本,可變成本是……”
“單位可變成本乘以賣出的碗數”沒等媽媽說完,李濤就把話搶了過來。
“孺子可教也!”媽媽豎起了大拇指,“那你現在可以算算你的總成本了。”
李濤拿起筆和紙,在一旁認真地算了起來。
要是賣出100碗,顧客有同等的喜好,即麵和飯各50碗的話,麵的可變成本就是4x50=200元,飯的可變成本就是6x50=300元,總的可變成本為500元,固定成本為18000元,總成本就是18500元;要是賣出200碗,總的可變成本就是1000元,總成本就等於19000元。沒錯,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
這樣一來,要想保本,就得使收入等於支出,其中收入等於每碗麵的價格乘以賣出的碗數;而支出就是總成本,它等於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要是每碗的價格為10元錢,收入就是10x賣出的碗數;每碗麵和飯的單位可變成本分別為4元和6元,每月的固定成本為18000元,那麽使10x賣出的碗數=18000+4x賣出的麵+6x賣出的飯,就能確保每月不虧損,然後……這個……李濤把目光投向了媽媽。
“算不下去了吧!”媽媽早有所料。
“其實成本的測算是一個反複而且複雜的過程,在接受更多有用的概念之前,你可以用大致的經驗進行測算,我們來看一下‘∑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這一部分,每碗麵的單位可變成本是4元,每份飯的單位可變成本是6元,假設你的顧客有同等偏好的話,平均單位可變成本就是5元。假設麵和飯4、6開的話,平均單位可變成本就是4x0.4+6x0.6=5.2元,那麽∑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單位平均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
李濤心領神會,收入=支出,即10x賣出的碗數=固定成本+單位平均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18000+5x賣出的碗數,那麽每月賣出的碗數就是3600碗,即麵和飯各1800碗!
李濤把計算的結果拿去給媽媽看。
“沒錯”,媽媽露出了讚許的目光。
“3600碗就是快餐店的盈虧臨界點銷售量,也就是說,每月賣的碗數大於這個數量,就能賺錢,少了可就虧了。以每碗10元來算,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額就是36000元,也就是說你的快餐店每月至少要有36000元的收入才不會虧損。這一分界點也稱為損益平衡點,英文名稱就叫做break even point。”
李濤認真地聽著媽媽的解釋,若有所思。
閱讀材料:成本形態
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成本形態。所謂成本形態,是指成本總額與產量之間的依存關係。成本按其形態分類,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與混合成本三大類。
固定成本(fixed costs)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不受業務增減變動影響,保持相對穩定的成本,如房屋租金、固定月的工資、取暖費、職工培訓費、廣告費、固定資產折舊等。
一定時期的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即業務量變動的範圍是有限的。如果超過或低於一定的範圍,固定成本可能就會發生變動。
盡管固定成本這個詞意味著成本額不能變化,但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即對於業務量的變化來說它是穩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每月該項成本的實際發生額都完全一樣。例如,一般來說,照明用電是相對穩定的,但每個月實際用電度數和支付的電費仍然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
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針對成本總額而言的,因此,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固定成本隨業務量的增加而減少。例如,快餐店一名店員每月的工資是1200元,若每月賣出3000碗,則分配到每碗就是0.4元/碗,若賣出5000碗,就是0.24元/碗。業務量增加時,單位固定成本反而降低。注意:單位固定成本是個平均值,它等於固定成本除以業務量。
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s)是指在特定的產量範圍內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的變動成正比例增減變動的那部分成本。若業務量增減10%,變動成本總額也會增減10%,如直接材料費。
變動成本受業務量影響,兩者保持正比例關係,其比例係數穩定,這個比例係數就是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
混合成本(semivariable costs)指除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外,介於兩者之間的成本。
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性質,它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關係。例如,業務量增加10%,混合成本總額的增幅可能低於10%。多數情況下,混合成本可以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
收入-支出=利潤(損益),這一點李濤當然明白。也就是說,快餐店的“及格線”就是保本時必須賣出的碗數,而所謂保本,就是指收支相等或者利潤為零嘛。
具體來說,快餐店的收入是每碗麵或飯的價格乘以賣出的數量,要是每碗賣10元,那麽賣出一碗的收入是10元,賣出兩碗的收入就是20元,賣出100碗的收入就是1000元。
對於支出,店裏每賣一碗麵需要4元的成本,10碗就是40元,100碗就是400元。同樣的,對於飯而言,10碗需支出50元,100碗需支出500元。還有每月都要付房租、工資、水電氣費和維修費,這些加起來共有17000元。再就是轉讓費,而轉讓費又該怎麽算呢?
李濤又找到了媽媽。
“你最近有和同學一塊出去吃飯嗎?”媽媽問。
“有啊,臨近畢業了,我們經常聚餐。”
“那你們怎麽付錢呀?”
“我們輪流付錢。”
“如果這次吃飯你付了200元,是不是就說明你吃了200元?”
“當然不是,我們宿舍4個人,我這次付了錢,下次就不用了,一共可以吃4次。”
“那就是說平均下來,這次你就吃了50元。”
“沒錯啊!”李濤很是納悶,媽媽怎麽問這麽簡單的問題。
“轉讓費不是一樣的嘛?你付出的轉讓費是上家裝修店麵、購置設備所花的錢,這些你在以後每月的經營中不都要用到嘛,如果以5年來計算的話,你每月平均能分攤多少轉讓費呢?”
“噢!60000除以5年再除以12個月,是1000元,每月轉讓費為1000元。”
“這就是會計中的權責發生製,按照配比原則,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時間來計量。”
李濤恍然大悟。
“這樣一來,每月什麽都不買,就要付出18000元的成本呀!”
“這就是快餐店的固定成本,因為不管你賣多少碗麵,它每月基本保持不變。與之相對應的是可變成本,它會隨著你賣的麵的碗數而變化。”媽媽耐心地解釋道。
“拿麵來說,可變成本就是每賣一碗麵所需要的4元錢成本,對吧?”李濤揚起眉頭,瞪大眼睛看著媽媽,對自己的敏銳反應頗為自得。
“確切地說,每賣一碗所增加的4元錢成本是單位可變成本,可變成本是……”
“單位可變成本乘以賣出的碗數”沒等媽媽說完,李濤就把話搶了過來。
“孺子可教也!”媽媽豎起了大拇指,“那你現在可以算算你的總成本了。”
李濤拿起筆和紙,在一旁認真地算了起來。
要是賣出100碗,顧客有同等的喜好,即麵和飯各50碗的話,麵的可變成本就是4x50=200元,飯的可變成本就是6x50=300元,總的可變成本為500元,固定成本為18000元,總成本就是18500元;要是賣出200碗,總的可變成本就是1000元,總成本就等於19000元。沒錯,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
這樣一來,要想保本,就得使收入等於支出,其中收入等於每碗麵的價格乘以賣出的碗數;而支出就是總成本,它等於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要是每碗的價格為10元錢,收入就是10x賣出的碗數;每碗麵和飯的單位可變成本分別為4元和6元,每月的固定成本為18000元,那麽使10x賣出的碗數=18000+4x賣出的麵+6x賣出的飯,就能確保每月不虧損,然後……這個……李濤把目光投向了媽媽。
“算不下去了吧!”媽媽早有所料。
“其實成本的測算是一個反複而且複雜的過程,在接受更多有用的概念之前,你可以用大致的經驗進行測算,我們來看一下‘∑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這一部分,每碗麵的單位可變成本是4元,每份飯的單位可變成本是6元,假設你的顧客有同等偏好的話,平均單位可變成本就是5元。假設麵和飯4、6開的話,平均單位可變成本就是4x0.4+6x0.6=5.2元,那麽∑單位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單位平均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
李濤心領神會,收入=支出,即10x賣出的碗數=固定成本+單位平均可變成本x賣出的碗數=18000+5x賣出的碗數,那麽每月賣出的碗數就是3600碗,即麵和飯各1800碗!
李濤把計算的結果拿去給媽媽看。
“沒錯”,媽媽露出了讚許的目光。
“3600碗就是快餐店的盈虧臨界點銷售量,也就是說,每月賣的碗數大於這個數量,就能賺錢,少了可就虧了。以每碗10元來算,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額就是36000元,也就是說你的快餐店每月至少要有36000元的收入才不會虧損。這一分界點也稱為損益平衡點,英文名稱就叫做break even point。”
李濤認真地聽著媽媽的解釋,若有所思。
閱讀材料:成本形態
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關鍵在於確定成本形態。所謂成本形態,是指成本總額與產量之間的依存關係。成本按其形態分類,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與混合成本三大類。
固定成本(fixed costs)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不受業務增減變動影響,保持相對穩定的成本,如房屋租金、固定月的工資、取暖費、職工培訓費、廣告費、固定資產折舊等。
一定時期的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即業務量變動的範圍是有限的。如果超過或低於一定的範圍,固定成本可能就會發生變動。
盡管固定成本這個詞意味著成本額不能變化,但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即對於業務量的變化來說它是穩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每月該項成本的實際發生額都完全一樣。例如,一般來說,照明用電是相對穩定的,但每個月實際用電度數和支付的電費仍然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
固定成本的穩定性,是針對成本總額而言的,因此,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固定成本隨業務量的增加而減少。例如,快餐店一名店員每月的工資是1200元,若每月賣出3000碗,則分配到每碗就是0.4元/碗,若賣出5000碗,就是0.24元/碗。業務量增加時,單位固定成本反而降低。注意:單位固定成本是個平均值,它等於固定成本除以業務量。
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s)是指在特定的產量範圍內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的變動成正比例增減變動的那部分成本。若業務量增減10%,變動成本總額也會增減10%,如直接材料費。
變動成本受業務量影響,兩者保持正比例關係,其比例係數穩定,這個比例係數就是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
混合成本(semivariable costs)指除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外,介於兩者之間的成本。
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性質,它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關係。例如,業務量增加10%,混合成本總額的增幅可能低於10%。多數情況下,混合成本可以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