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太祖抑商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侯平提出‘發展工業,振興商道’的口號。
首先就要理解大明重農抑商的國策定立的背景。
重農抑商政策自先秦時期起,就在華夏大地出現了。
商鞅變法時期,一方麵主張“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大力鼓勵耕戰,通過廢除井田製、獎勵耕織等措施,確認封建土地所有製和土地買賣合法性,規定“力本業,耕織致帛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抑製商業發展,防止境內之民“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
然而,秦國在當時的背景下,實際上又需要工商業的發展來增強國力。
秦國地處偏遠,文化落後,經濟遠落後於其他諸侯國。
商鞅正確分析形勢,認識到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但同時也明白工商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交流和資源整合,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支持。
這一時期,秦國雖然抑商但並不嚴重。
然而自秦國統一後,因呂不韋亂政一事,秦國開始對商人進行打壓。
商業受到的限製也越來越多,商人地位變得低賤。
為了填補邊境人口不足,商人需要戍守邊關,如秦始皇頒布的詔令:“三十三年,發諸嚐通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 (滴) 戍。”
可見當時商人的地位,就如同 “贅婿” 一樣微賤。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延續了秦朝的抑商政策。
西漢建立後,由於常年戰亂,人口銳減,大量土地閑置,為了盡快恢複和發展生產,提高國家稅收,對商業又進行了進一步的限製。
漢武帝時期,對外戰爭頻繁,耗資巨大,國庫入不敷出,有人便提出對商人實行“算絡錢”和“告絡”製度。
如“諸賈人末作貫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絡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緒錢四千算一。”
可見當時商人的財富國家可以予取予奪,完全被當成了提款機。
這一時期抑製商業政策就變得更加嚴厲。
唐朝初期商人地位越發低賤,法律規定商人不得入士做官,不能與士人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商賈必須服皂,且不得乘馬。
有錢也不能穿絲綢,不得讀書,更不能做官。
唐中期以後,皇權旁落,對商人的限製政策也變得鬆懈起來,商業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商稅對稅收的貢獻也就越來越大。
到了宋、元兩朝統治者吸收前朝經驗,即重視農業,又不排斥商業,這一時期,重家抑商不再是國策,商人地位顯著提高。
到了元朝商業已然非常發達,尤其是對外貿易。
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的作者就是元朝來的中國。
當時的泉州,更是世界第一大港。
同時描寫元朝經濟發達的記載也很多,如“列肆數百,日釀有多至三百石者”,酒肆醬酒,每天多的能醬酒三百多石。
元朝甚至把國家稅收交給大商人去征收,由此可知,商人的地位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雖然元朝的大商人很多,但基本都是色目人,漢族商人很少。
到了大明立國之後,重新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
然而大明的重農抑商跟以往曆朝曆代都不相同。
說起太祖朱元璋,後世人常常會有一個他不懂商業的刻板印象。
但真實的明太祖非但是懂商業的,而且還是一個地道的霸道總裁範的奸商。
在海貿興起之前,大明最掙錢的買賣就是邊疆自宋時起就有的茶馬貿易。
當時宋朝的茶馬貿易,最少是百斤茶換一匹普通的馬;價格高時能達到二百五十斤換匹馬。
這樣的價格藩人也還能夠接受。
到了太祖他老人家手中後,四十斤茶就要換一匹上等的河州馬;
普通馬價格更是要再斬半,隻值二十斤茶葉一匹。
藩人們的馬匹價格直接被砍了五到十倍,可以說是血崩。
他們想找別人買,但是霸總規定了,大明所有的茶葉都要必須由他的平台統一收購。
漢人家不能保留超過一個月所需的茶葉。
誰敢私下出售給藩人,殺無赦。
這禁令可不是玩笑,女婿歐陽敬違了他的禁令私賣茶葉,他手起刀落,就殺了個人頭滾滾。
這樣的霸總誰敢不服?最終藩人們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在這樣的超級霸道總裁麵前,藩人被坑的欲哭無淚。
太祖時期,另一個被後世人詬病的就是朝貢貿易。
大多數人認為朝貢貿易讓大明國朝虧了很多錢。
然後真實的情況正好相反。
就以朝鮮進貢為例,因為高麗王是蒙元皇帝的女婿,所以蒙古人把從歐亞大陸搶來的優質戰馬放在朝鮮半島養殖。
元末明初的時候,朝鮮半島產出了不少高於一米五的頂級戰馬。
唐太宗的昭陵六駿便是這個級別的戰馬。
當時朝鮮半島有近十萬匹這樣的駿馬。
太祖隻用了六年時間,就要走了七千五百八十三匹。
而給朝鮮國的迴賜,不過是每匹馬絲綢一匹,布兩匹。
當時遼東邊境的馬市,一匹上等好馬,可換絲綢六匹,布八匹。
而內地一匹普通馬的價格,差不多十兩銀子,也就是絲綢一匹,布兩匹的價格。
太祖的迴禮,也差不多就是這個價格。
同樣被坑的還有日本。
明朝官府購買日本武士刀,官方定價是鈔三貫。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隻有四十文錢,還不如一口鐵鍋的價格。
這樣的貿易還說大明吃虧的人,隻能說是心瞎。
而這種貿易可不光太祖在做,成祖也完美繼承了這樣的生意經。
所以為什麽太祖敢把賦稅定的這麽低,就與他的生意經有關。
在太祖眼中,從老百姓手裏收稅能收幾個錢?
還不如老子隨隨便便做一筆買賣掙得多。
所以明太祖的重農抑商政策是:整個大明,最掙錢的買賣隻允許朕經營,誰要是敢跟我搶,我就殺他全家,就算是女婿都不行。
而禁海之策與其說是防倭寇,不如說是太祖擔心有人從海上跟藩人交易,會破壞他的生意。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家族,即沈萬三家族。
後世關於沈萬三的傳說非常多,但其實沈萬三本人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去世了。
《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密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後世關於沈萬三與朱的傳說都是滿清入關之後杜撰而來。
而真正跟太祖有過互動的是沈萬三的家族,即江南沈家……
首先就要理解大明重農抑商的國策定立的背景。
重農抑商政策自先秦時期起,就在華夏大地出現了。
商鞅變法時期,一方麵主張“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大力鼓勵耕戰,通過廢除井田製、獎勵耕織等措施,確認封建土地所有製和土地買賣合法性,規定“力本業,耕織致帛多者,複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抑製商業發展,防止境內之民“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
然而,秦國在當時的背景下,實際上又需要工商業的發展來增強國力。
秦國地處偏遠,文化落後,經濟遠落後於其他諸侯國。
商鞅正確分析形勢,認識到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但同時也明白工商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交流和資源整合,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支持。
這一時期,秦國雖然抑商但並不嚴重。
然而自秦國統一後,因呂不韋亂政一事,秦國開始對商人進行打壓。
商業受到的限製也越來越多,商人地位變得低賤。
為了填補邊境人口不足,商人需要戍守邊關,如秦始皇頒布的詔令:“三十三年,發諸嚐通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 (滴) 戍。”
可見當時商人的地位,就如同 “贅婿” 一樣微賤。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延續了秦朝的抑商政策。
西漢建立後,由於常年戰亂,人口銳減,大量土地閑置,為了盡快恢複和發展生產,提高國家稅收,對商業又進行了進一步的限製。
漢武帝時期,對外戰爭頻繁,耗資巨大,國庫入不敷出,有人便提出對商人實行“算絡錢”和“告絡”製度。
如“諸賈人末作貫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絡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緒錢四千算一。”
可見當時商人的財富國家可以予取予奪,完全被當成了提款機。
這一時期抑製商業政策就變得更加嚴厲。
唐朝初期商人地位越發低賤,法律規定商人不得入士做官,不能與士人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商賈必須服皂,且不得乘馬。
有錢也不能穿絲綢,不得讀書,更不能做官。
唐中期以後,皇權旁落,對商人的限製政策也變得鬆懈起來,商業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商稅對稅收的貢獻也就越來越大。
到了宋、元兩朝統治者吸收前朝經驗,即重視農業,又不排斥商業,這一時期,重家抑商不再是國策,商人地位顯著提高。
到了元朝商業已然非常發達,尤其是對外貿易。
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的作者就是元朝來的中國。
當時的泉州,更是世界第一大港。
同時描寫元朝經濟發達的記載也很多,如“列肆數百,日釀有多至三百石者”,酒肆醬酒,每天多的能醬酒三百多石。
元朝甚至把國家稅收交給大商人去征收,由此可知,商人的地位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雖然元朝的大商人很多,但基本都是色目人,漢族商人很少。
到了大明立國之後,重新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
然而大明的重農抑商跟以往曆朝曆代都不相同。
說起太祖朱元璋,後世人常常會有一個他不懂商業的刻板印象。
但真實的明太祖非但是懂商業的,而且還是一個地道的霸道總裁範的奸商。
在海貿興起之前,大明最掙錢的買賣就是邊疆自宋時起就有的茶馬貿易。
當時宋朝的茶馬貿易,最少是百斤茶換一匹普通的馬;價格高時能達到二百五十斤換匹馬。
這樣的價格藩人也還能夠接受。
到了太祖他老人家手中後,四十斤茶就要換一匹上等的河州馬;
普通馬價格更是要再斬半,隻值二十斤茶葉一匹。
藩人們的馬匹價格直接被砍了五到十倍,可以說是血崩。
他們想找別人買,但是霸總規定了,大明所有的茶葉都要必須由他的平台統一收購。
漢人家不能保留超過一個月所需的茶葉。
誰敢私下出售給藩人,殺無赦。
這禁令可不是玩笑,女婿歐陽敬違了他的禁令私賣茶葉,他手起刀落,就殺了個人頭滾滾。
這樣的霸總誰敢不服?最終藩人們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在這樣的超級霸道總裁麵前,藩人被坑的欲哭無淚。
太祖時期,另一個被後世人詬病的就是朝貢貿易。
大多數人認為朝貢貿易讓大明國朝虧了很多錢。
然後真實的情況正好相反。
就以朝鮮進貢為例,因為高麗王是蒙元皇帝的女婿,所以蒙古人把從歐亞大陸搶來的優質戰馬放在朝鮮半島養殖。
元末明初的時候,朝鮮半島產出了不少高於一米五的頂級戰馬。
唐太宗的昭陵六駿便是這個級別的戰馬。
當時朝鮮半島有近十萬匹這樣的駿馬。
太祖隻用了六年時間,就要走了七千五百八十三匹。
而給朝鮮國的迴賜,不過是每匹馬絲綢一匹,布兩匹。
當時遼東邊境的馬市,一匹上等好馬,可換絲綢六匹,布八匹。
而內地一匹普通馬的價格,差不多十兩銀子,也就是絲綢一匹,布兩匹的價格。
太祖的迴禮,也差不多就是這個價格。
同樣被坑的還有日本。
明朝官府購買日本武士刀,官方定價是鈔三貫。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隻有四十文錢,還不如一口鐵鍋的價格。
這樣的貿易還說大明吃虧的人,隻能說是心瞎。
而這種貿易可不光太祖在做,成祖也完美繼承了這樣的生意經。
所以為什麽太祖敢把賦稅定的這麽低,就與他的生意經有關。
在太祖眼中,從老百姓手裏收稅能收幾個錢?
還不如老子隨隨便便做一筆買賣掙得多。
所以明太祖的重農抑商政策是:整個大明,最掙錢的買賣隻允許朕經營,誰要是敢跟我搶,我就殺他全家,就算是女婿都不行。
而禁海之策與其說是防倭寇,不如說是太祖擔心有人從海上跟藩人交易,會破壞他的生意。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家族,即沈萬三家族。
後世關於沈萬三的傳說非常多,但其實沈萬三本人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去世了。
《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密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後世關於沈萬三與朱的傳說都是滿清入關之後杜撰而來。
而真正跟太祖有過互動的是沈萬三的家族,即江南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