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寬甸六堡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在萬曆皇帝的大力支持下複起為遼東總兵。
為何萬曆皇帝這次會如此堅持讓他重迴遼東,後世人普遍認為這是大明無將可用的導致。
但實際是因為萬曆皇帝和李成梁因李如鬆之死終於達成一致,兩人決定聯手將遼東地區的江南商人勢力鏟除。
萬曆皇帝之所以要整頓遼東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抑製當地的商業繁榮,恢複農業生產。
嘉靖末年,遼東田賦收納約為十一萬石;
隆慶時期以遼東督撫梁夢龍為代表的地方官員以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的方式增加了糧食收入。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田少米貴、軍民逃亡等問題。
糧食產量恢複為二十三至二十七萬石;
按理說朝廷花了這麽大的力氣,遼東的糧食應該能夠自給自足才對。
實際情況是俺答封貢(1571年)以後,遼東逐漸恢複針對蒙古、女真部族的朝貢撫賞及邊市貿易。
撫賞政策換來了遼東地區穩定的邊疆環境。
據朝鮮使臣許震童等入京賀萬曆皇帝即位時(1573年)的記載:
見鴨綠江至遼陽間沿江台、湯站、鳳凰城、通遠堡、連山關一帶村落聚集,社會安定。
於是這一行人皆寄宿民家,一改往昔風餐露宿之景象,且有老僧等民眾行於途中。
遼東城居民稠密、富庶;廣寧亦稱巨鎮,繁華程度與遼東城相當。
海州衛城雖不及遼東城,但“繁華之盛則勝矣”。
使團行至遼西杏山、塔山、連山、曹莊一帶,雖仍需遼東官軍護送,但較之嘉靖末期村屯廢棄、人煙荒涼的慘象已有所恢複,城外村民均正常生活與勞作。
從朝鮮使臣的記載就可以看出,當時遼東的經濟就已經算是繁榮了。
萬曆初期,朝廷懲治貪腐、減免租稅、搜捕逃軍、招撫邊民等政策使遼東經濟形勢進一步繁榮。
在安插歸順人口時意存體恤,給於“島民初歸,貧困堪憫,合給帖免差十年,並宥免已往罪犯”的優待政策。
又批準將寬甸子、長甸子、雙堆兒、長嶺、散等、孤山等寬甸六堡的移建至原邊牆之外。
將張其哈喇甸子等處適宜耕種的肥沃土地開墾出來,又將讓險山東一百八十裏處的新址地區,開辟出很多肥沃適宜耕種的土地。
守堡官亦有養廉菜地,剩餘土地由軍丁及附近居民領種,三年之後依屯田額度繳納糧稅。
這一時期,巡撫張學顏、總兵李成梁等遼東軍政要員陸續嶄露頭角。
遼東地區糧餉不濟、士馬不足、將懦兵弱等弊政逐漸改善。
然而就是朝廷花了這麽大力氣整頓遼東的經濟和農業之後,萬曆六年(1579年),在薊遼總督梁夢龍還是在他的奏疏概述了遼東糧餉窘困的狀況。
不過這一時期,因為天下成平,遼東的糧餉的差額不大,朝廷也還能承受。
但是自萬曆二十年(1593年)之後,遼東缺糧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大危機。
據資料所載的是:山海關以東至錦義一帶依舊“逼近虜穴”,田畝荒蕪。
遼陽以北的蒲河、開原、鐵嶺一帶,軍事衝突不斷,軍民皆不敢種。
加上天災不斷,使得遼東糧食越發匱乏。
然而真實的原因哪裏是這麽簡單,因李成梁多年的努力,先幹死了王杲父子,通過扶持努爾哈赤,使得建州地區空前的穩定。
後又幹死了炒花部的蘇巴海和伯言,使得喀爾喀實力大衰,遼東地區一度無什麽戰事。
地區一旦穩定,商業繁榮就是必然。
到李成梁複起為遼東總兵的時候,遼東地區已經完全被江南商人集團所掌控,整個地區的商業繁榮到無物不賣。
皇權禁令對於這個地方來說隻是一紙空文。
過度發達的商業,使得遼東當地農業生產越加難以恢複。
城市人口過剩,造成鄉野田地無人耕種。
這才是遼東糧食危機的真相。
本質上來說,遼東農業的空心化,與江南農業空心化的原因是一致的。
江南是因為海貿,而遼東則是因為馬市的重新繁榮。
因此萬曆皇帝急需一個有能力,又願意幫自己將遼東重新整頓下來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重新啟用了跟江南仕林有喪子之仇的李成梁。
同時還派出礦稅使原尚膳監監丞高淮,對遼東馬市征高額關稅。
對邊境盔甲器械、火炮火槍、軍馬糧草流出、田地荒蕪等問題加以控製。
這期間,李成梁也積極配合高淮對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一一加以整頓。
直到動寬甸六堡的時候,他才終於戳到了江南仕林的肺管子。
李成梁最初建寬甸六堡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戰略布局,防守王杲犯邊。
另一方麵,其實也是為了解決遼東糧食困境。
寬甸六堡周邊有許多的肥沃土地,如果用來耕種的話,可以大大的緩解遼東地區的糧食問題。
遼東鐵騎立功後,李成梁給他們分發的土地便大多集中在這一帶。
然而寬甸六堡在他卸任之後,周邊的肥沃良田幾乎全部荒廢。
一方麵是因為李如鬆陣亡時,遼東鐵騎主力也隨同一起陣亡,導致寬甸六堡的良田無人守護。
但主要原因是寬甸六堡在李成梁卸任之後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來遼東比經商的商人匯聚的大本營。
大量的來遼東經商的商人聚集在這裏,他們不事生產,靠倒賣貨物掙錢。
又大量雇傭當地居民從事商業活動。
嚴重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然而朝廷又無力約束,使得本就嚴重缺糧的遼東地區更加雪上加霜。
據《全遼誌·賦役誌·戶口》記載: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
考慮到未統計到的人口增長和隱戶等情況,以及萬曆前期遼東戰亂的情況,到萬曆中期大約能有五六十萬的總人口。
就算遼東有六十萬的總人口,僅寬甸六堡就占了整個遼東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果他們完全不供養自己的話。
這對於遼東來說這是一個多麽沉重的負擔就可想而知。
也就是因為這一原因,李成梁才以‘孤懸難守’的理由強行將寬甸六堡居民強遷入關內。
這六萬居民入關之後,可充實到其它地方進行農業生產。
沒有寬甸六堡這個糧食大窟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遼東的糧食危機。
所以為什麽李成梁一說遷移寬甸六堡居民,萬曆皇帝立馬就同意的主要原因。
做為一個戰略高手,萬曆皇帝會豈能不知道寬甸六堡的戰略意義。
但是比起因為要持續給遼東輸糧,已經不堪重負的大明朝廷來說,顯然放棄寬甸六堡的性價比更高。
為何萬曆皇帝這次會如此堅持讓他重迴遼東,後世人普遍認為這是大明無將可用的導致。
但實際是因為萬曆皇帝和李成梁因李如鬆之死終於達成一致,兩人決定聯手將遼東地區的江南商人勢力鏟除。
萬曆皇帝之所以要整頓遼東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抑製當地的商業繁榮,恢複農業生產。
嘉靖末年,遼東田賦收納約為十一萬石;
隆慶時期以遼東督撫梁夢龍為代表的地方官員以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的方式增加了糧食收入。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田少米貴、軍民逃亡等問題。
糧食產量恢複為二十三至二十七萬石;
按理說朝廷花了這麽大的力氣,遼東的糧食應該能夠自給自足才對。
實際情況是俺答封貢(1571年)以後,遼東逐漸恢複針對蒙古、女真部族的朝貢撫賞及邊市貿易。
撫賞政策換來了遼東地區穩定的邊疆環境。
據朝鮮使臣許震童等入京賀萬曆皇帝即位時(1573年)的記載:
見鴨綠江至遼陽間沿江台、湯站、鳳凰城、通遠堡、連山關一帶村落聚集,社會安定。
於是這一行人皆寄宿民家,一改往昔風餐露宿之景象,且有老僧等民眾行於途中。
遼東城居民稠密、富庶;廣寧亦稱巨鎮,繁華程度與遼東城相當。
海州衛城雖不及遼東城,但“繁華之盛則勝矣”。
使團行至遼西杏山、塔山、連山、曹莊一帶,雖仍需遼東官軍護送,但較之嘉靖末期村屯廢棄、人煙荒涼的慘象已有所恢複,城外村民均正常生活與勞作。
從朝鮮使臣的記載就可以看出,當時遼東的經濟就已經算是繁榮了。
萬曆初期,朝廷懲治貪腐、減免租稅、搜捕逃軍、招撫邊民等政策使遼東經濟形勢進一步繁榮。
在安插歸順人口時意存體恤,給於“島民初歸,貧困堪憫,合給帖免差十年,並宥免已往罪犯”的優待政策。
又批準將寬甸子、長甸子、雙堆兒、長嶺、散等、孤山等寬甸六堡的移建至原邊牆之外。
將張其哈喇甸子等處適宜耕種的肥沃土地開墾出來,又將讓險山東一百八十裏處的新址地區,開辟出很多肥沃適宜耕種的土地。
守堡官亦有養廉菜地,剩餘土地由軍丁及附近居民領種,三年之後依屯田額度繳納糧稅。
這一時期,巡撫張學顏、總兵李成梁等遼東軍政要員陸續嶄露頭角。
遼東地區糧餉不濟、士馬不足、將懦兵弱等弊政逐漸改善。
然而就是朝廷花了這麽大力氣整頓遼東的經濟和農業之後,萬曆六年(1579年),在薊遼總督梁夢龍還是在他的奏疏概述了遼東糧餉窘困的狀況。
不過這一時期,因為天下成平,遼東的糧餉的差額不大,朝廷也還能承受。
但是自萬曆二十年(1593年)之後,遼東缺糧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大危機。
據資料所載的是:山海關以東至錦義一帶依舊“逼近虜穴”,田畝荒蕪。
遼陽以北的蒲河、開原、鐵嶺一帶,軍事衝突不斷,軍民皆不敢種。
加上天災不斷,使得遼東糧食越發匱乏。
然而真實的原因哪裏是這麽簡單,因李成梁多年的努力,先幹死了王杲父子,通過扶持努爾哈赤,使得建州地區空前的穩定。
後又幹死了炒花部的蘇巴海和伯言,使得喀爾喀實力大衰,遼東地區一度無什麽戰事。
地區一旦穩定,商業繁榮就是必然。
到李成梁複起為遼東總兵的時候,遼東地區已經完全被江南商人集團所掌控,整個地區的商業繁榮到無物不賣。
皇權禁令對於這個地方來說隻是一紙空文。
過度發達的商業,使得遼東當地農業生產越加難以恢複。
城市人口過剩,造成鄉野田地無人耕種。
這才是遼東糧食危機的真相。
本質上來說,遼東農業的空心化,與江南農業空心化的原因是一致的。
江南是因為海貿,而遼東則是因為馬市的重新繁榮。
因此萬曆皇帝急需一個有能力,又願意幫自己將遼東重新整頓下來的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重新啟用了跟江南仕林有喪子之仇的李成梁。
同時還派出礦稅使原尚膳監監丞高淮,對遼東馬市征高額關稅。
對邊境盔甲器械、火炮火槍、軍馬糧草流出、田地荒蕪等問題加以控製。
這期間,李成梁也積極配合高淮對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一一加以整頓。
直到動寬甸六堡的時候,他才終於戳到了江南仕林的肺管子。
李成梁最初建寬甸六堡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戰略布局,防守王杲犯邊。
另一方麵,其實也是為了解決遼東糧食困境。
寬甸六堡周邊有許多的肥沃土地,如果用來耕種的話,可以大大的緩解遼東地區的糧食問題。
遼東鐵騎立功後,李成梁給他們分發的土地便大多集中在這一帶。
然而寬甸六堡在他卸任之後,周邊的肥沃良田幾乎全部荒廢。
一方麵是因為李如鬆陣亡時,遼東鐵騎主力也隨同一起陣亡,導致寬甸六堡的良田無人守護。
但主要原因是寬甸六堡在李成梁卸任之後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來遼東比經商的商人匯聚的大本營。
大量的來遼東經商的商人聚集在這裏,他們不事生產,靠倒賣貨物掙錢。
又大量雇傭當地居民從事商業活動。
嚴重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然而朝廷又無力約束,使得本就嚴重缺糧的遼東地區更加雪上加霜。
據《全遼誌·賦役誌·戶口》記載: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
考慮到未統計到的人口增長和隱戶等情況,以及萬曆前期遼東戰亂的情況,到萬曆中期大約能有五六十萬的總人口。
就算遼東有六十萬的總人口,僅寬甸六堡就占了整個遼東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果他們完全不供養自己的話。
這對於遼東來說這是一個多麽沉重的負擔就可想而知。
也就是因為這一原因,李成梁才以‘孤懸難守’的理由強行將寬甸六堡居民強遷入關內。
這六萬居民入關之後,可充實到其它地方進行農業生產。
沒有寬甸六堡這個糧食大窟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遼東的糧食危機。
所以為什麽李成梁一說遷移寬甸六堡居民,萬曆皇帝立馬就同意的主要原因。
做為一個戰略高手,萬曆皇帝會豈能不知道寬甸六堡的戰略意義。
但是比起因為要持續給遼東輸糧,已經不堪重負的大明朝廷來說,顯然放棄寬甸六堡的性價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