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春闈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會試正式開始。
會試稱始於金朝,因士子會集京師參加考試而得名,後被元沿用,到了大明更是成為科舉三大考試之一。
又因是在春季由禮部主持,亦被稱之為“春闈”或者“禮闈”。
其較鄉試要更高出一個等級,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跟鄉試一樣,每三年舉行一次,定於辰、戌、醜、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
第二場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
凡鄉試錄取的舉人皆可參加春闈應試。
會試取錄名額,最初無定額,最多的一次錄取了四百七十二名貢士。
成化十一年(1475年)後,每科降到約取三百名左右。
洪熙元年(1425年)定取士之額,南方士占十分之六,北方士子占十分之四。
宣德、正統間又曾分南、北、中三卷,數額亦時有變動。
會試考官,設主考官二員,同考官初為八員,後增為十七員。
會試取中者可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在禦殿複試、擇優取為進士。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道關卡,其目的是對通過鄉試和會試的舉子進行最後的選拔,確定他們的名次和資格。
其過程涉及多個環節,包括複試、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考試內容主要為策問,要求應試者書寫和文章質量並重。
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然後釋褐授官。
殿試為了防止人才流失通常不會淘汰貢士,其原因要追溯到北宋時期。
北宋有一位舉人張元多次參加殿試但總是落榜。
最終他憤而投奔西夏,成為西夏的重要謀臣,對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這件事給北宋朝廷敲響了警鍾,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北宋朝廷決定在殿試中不再淘汰任何舉人,隻要是進入殿試的舉人,都會被授予進士的名額和官職。
從這一方麵來說,其實會試就已經是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隻是定個排名而已。
同時也是讓皇帝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
考試的地方在貢院。
京城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係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五楹。
往裏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
東起貢院東街,西至貢院西街,南起建內大街,北至東總布胡同,包括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在內。
天順七年(1463年),貢院內發生了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火,監察禦史鎖門不許出入,曾造成燒死前來會試的舉子九十餘人的慘禍,傷者無數。
萬曆二年(1574),張居正為相時,吸取天順年間失火的教訓,擴建貢院,考棚達一萬三千間,並把木質考柵改為磚牆瓦頂的房屋。
天色微明,侯平就在布喜婭瑪拉和朱由校等人的護送下來到了貢院門外等候入場。
所有入場的舉子在進去前都要先搜身,然後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裏麵答題,晚上也在裏麵休息。
經曆過更糟糕的鄉試環境,會試的環境其實相比來說已經算是很好了。
不過即便如此,侯平還是覺得自己要被臭死在貢院裏了。
若不是每三天可以迴去洗一次澡,他覺得自己肯定會撐不下去。
第一天的考試內容不難,基本上就是的考驗基本功。
難點不在於如何迴答問題,而是看能不能把卷麵寫好。
科舉有規定,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
通常來說,大部分人會用“台閣體”來答卷。
台閣,本指尚書,因尚書台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台閣體”自然就是官府書寫字體的意思。
台閣體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於寫皇帝文誥、中書機構所撰詔敕的需要。
負責繕寫誥製、詔命、玉牒、匾額等,尤其是書寫皇帝文誥者,更被授為中書舍人之職。
永樂年間,由於《永樂大典》的編修和繕寫,中書舍人需求量由原十人增至四十人,而對於書寫也更加嚴格。
當時有個名為沈度的中書舍人,因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賞識。
由於成祖的推崇,其書法在當時盛行於世。
永樂、宣德年間,沈度的書法作品成為各專攻書法學子的重要研究對象。
影響波及朝野間的整個書壇,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
一度成為當時官方的標準書寫字體,因此得名“台閣體”。
台閣體書法在永樂、宣德年間占據著書壇三十餘年的統治地位,至成化、弘治年間卻衰落了。
此時台閣體依然還是眾士子答卷的首選字體,但已經不再是唯一。
想在數千士子之中脫穎而出,讓人有眼前一亮,那麽寫一手漂亮又特別的字體無疑是條捷徑。
若是新字體又恰好被皇帝所喜歡,說不準便是下一個沈度。
因此許多士子都會尋求超脫,脫離台閣體的束縛。
畢竟台閣體是因為成祖熱推才上的熱搜榜首,現在是萬曆皇帝當政,他老人家可從來沒說過他喜歡館閣體。
原主侯平的慣用字體也是台閣體,但是穿越的侯平也擅長書法,他的書法學自後世一位書法名家。
兩人的靈魂和肉體融合之後,他的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新的字體既不像台閣體,也不似侯平前世的字體。
給人一種歐陽詢跟顏真卿兩人字體的結合之美,就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就憑這一手字體,就能讓侯平脫穎而出的概率大了三分以上。
二月十七日的黃昏,侯平從貢院中走了出來,此時已經快到最後的收卷時間了。
這個時間出來,不算早也不算晚,隻能說是中等。
交卷早的一般在中午就出來了,最晚的可以留到亥時,亥時三刻不出去就會被強製清場。
考完之後,侯平隻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
這次的主考官是吳道南和何宗彥兩人。
這兩人都是侯平熟悉之人,尤其是吳道南,因鹽政一事跟侯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會試的名次能排到多少位暫時還不知道,但是中榜肯定是沒問題的。
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處,侯平至少能夠肯定吳道南對自己的文章會讚不絕口……
會試稱始於金朝,因士子會集京師參加考試而得名,後被元沿用,到了大明更是成為科舉三大考試之一。
又因是在春季由禮部主持,亦被稱之為“春闈”或者“禮闈”。
其較鄉試要更高出一個等級,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跟鄉試一樣,每三年舉行一次,定於辰、戌、醜、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
第二場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
凡鄉試錄取的舉人皆可參加春闈應試。
會試取錄名額,最初無定額,最多的一次錄取了四百七十二名貢士。
成化十一年(1475年)後,每科降到約取三百名左右。
洪熙元年(1425年)定取士之額,南方士占十分之六,北方士子占十分之四。
宣德、正統間又曾分南、北、中三卷,數額亦時有變動。
會試考官,設主考官二員,同考官初為八員,後增為十七員。
會試取中者可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在禦殿複試、擇優取為進士。
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道關卡,其目的是對通過鄉試和會試的舉子進行最後的選拔,確定他們的名次和資格。
其過程涉及多個環節,包括複試、點名、散卷、讚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考試內容主要為策問,要求應試者書寫和文章質量並重。
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然後釋褐授官。
殿試為了防止人才流失通常不會淘汰貢士,其原因要追溯到北宋時期。
北宋有一位舉人張元多次參加殿試但總是落榜。
最終他憤而投奔西夏,成為西夏的重要謀臣,對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這件事給北宋朝廷敲響了警鍾,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北宋朝廷決定在殿試中不再淘汰任何舉人,隻要是進入殿試的舉人,都會被授予進士的名額和官職。
從這一方麵來說,其實會試就已經是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隻是定個排名而已。
同時也是讓皇帝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
考試的地方在貢院。
京城貢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原係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五楹。
往裏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致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
東起貢院東街,西至貢院西街,南起建內大街,北至東總布胡同,包括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在內。
天順七年(1463年),貢院內發生了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火,監察禦史鎖門不許出入,曾造成燒死前來會試的舉子九十餘人的慘禍,傷者無數。
萬曆二年(1574),張居正為相時,吸取天順年間失火的教訓,擴建貢院,考棚達一萬三千間,並把木質考柵改為磚牆瓦頂的房屋。
天色微明,侯平就在布喜婭瑪拉和朱由校等人的護送下來到了貢院門外等候入場。
所有入場的舉子在進去前都要先搜身,然後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裏麵答題,晚上也在裏麵休息。
經曆過更糟糕的鄉試環境,會試的環境其實相比來說已經算是很好了。
不過即便如此,侯平還是覺得自己要被臭死在貢院裏了。
若不是每三天可以迴去洗一次澡,他覺得自己肯定會撐不下去。
第一天的考試內容不難,基本上就是的考驗基本功。
難點不在於如何迴答問題,而是看能不能把卷麵寫好。
科舉有規定,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
通常來說,大部分人會用“台閣體”來答卷。
台閣,本指尚書,因尚書台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台閣體”自然就是官府書寫字體的意思。
台閣體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於寫皇帝文誥、中書機構所撰詔敕的需要。
負責繕寫誥製、詔命、玉牒、匾額等,尤其是書寫皇帝文誥者,更被授為中書舍人之職。
永樂年間,由於《永樂大典》的編修和繕寫,中書舍人需求量由原十人增至四十人,而對於書寫也更加嚴格。
當時有個名為沈度的中書舍人,因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賞識。
由於成祖的推崇,其書法在當時盛行於世。
永樂、宣德年間,沈度的書法作品成為各專攻書法學子的重要研究對象。
影響波及朝野間的整個書壇,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
一度成為當時官方的標準書寫字體,因此得名“台閣體”。
台閣體書法在永樂、宣德年間占據著書壇三十餘年的統治地位,至成化、弘治年間卻衰落了。
此時台閣體依然還是眾士子答卷的首選字體,但已經不再是唯一。
想在數千士子之中脫穎而出,讓人有眼前一亮,那麽寫一手漂亮又特別的字體無疑是條捷徑。
若是新字體又恰好被皇帝所喜歡,說不準便是下一個沈度。
因此許多士子都會尋求超脫,脫離台閣體的束縛。
畢竟台閣體是因為成祖熱推才上的熱搜榜首,現在是萬曆皇帝當政,他老人家可從來沒說過他喜歡館閣體。
原主侯平的慣用字體也是台閣體,但是穿越的侯平也擅長書法,他的書法學自後世一位書法名家。
兩人的靈魂和肉體融合之後,他的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新的字體既不像台閣體,也不似侯平前世的字體。
給人一種歐陽詢跟顏真卿兩人字體的結合之美,就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就憑這一手字體,就能讓侯平脫穎而出的概率大了三分以上。
二月十七日的黃昏,侯平從貢院中走了出來,此時已經快到最後的收卷時間了。
這個時間出來,不算早也不算晚,隻能說是中等。
交卷早的一般在中午就出來了,最晚的可以留到亥時,亥時三刻不出去就會被強製清場。
考完之後,侯平隻覺得整個人都輕鬆了。
這次的主考官是吳道南和何宗彥兩人。
這兩人都是侯平熟悉之人,尤其是吳道南,因鹽政一事跟侯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會試的名次能排到多少位暫時還不知道,但是中榜肯定是沒問題的。
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處,侯平至少能夠肯定吳道南對自己的文章會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