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三封書信
學霸穿越大明帶木匠皇帝大殺四方 作者:生活艱難又無限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侯平拿到了毛文龍從陳家抄到的三封信後也是頗感棘手。
陳愚衷寫給兩個兒子的信裏,表明了南原之戰是有人故意做的局。
他和楊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
楊元沒有屈服,而他選擇了屈服。
所以他寫信的目的就是給兩個兒子安排後事。
他用自己的死,為兩個兒子換取了最大的利益。
信的末尾則是告訴兩個兒子要在什麽時間去什麽地方,見什麽人。
然後拿迴他們應得的錢財,以及得了錢後有哪些注意事項等。
第二封是陳秀寧父親寫給陳大伯的信。
信中說他被人找上門來,要求他把陳愚衷留的信件交出來。
但是陳秀寧父親覺得不太放心,怕交出去也討不得好,就把信交給陳大伯收起來。
信中還提到了他如果遇到不測,請陳大伯不要欺負他的妻女。
就是因為這封信,侯平把之前對陳秀寧父親那件案子的諸多疑問也都搞清楚了。
當初他有看過陳秀寧父親的案件卷宗,整個案件過程調查的非常清楚詳盡,但唯獨兇手抓不到,這就很奇怪。
實際上大明有嚴格的戶籍製度,如果能確認身份的話,抓人還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能確認身份,就證明犯人的戶籍還是有效的。
隻要戶籍有效,以大明朝廷的效率,要抓人並不困難。
就算真抓不到兇徒本人,但是必定也會將兇徒的家眷什麽的先擒住關押。
可是卷宗上隻是寫了兇徒是真定府武邑縣紫塔村人於弘誌,其它的就再無記錄。
如果不知道官場內幕的話,可能還真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這隻能說明這個案件在查清來源後,被中斷了後續調查。
也就是說當地衙門在調查到可以抓人的時候受到了外力的幹擾,不讓再繼續調查下去了。
以前侯平沒想到這一點,是因為陳秀寧的父親沒有什麽顯赫的身份。
但是現在看到了陳愚衷的書信才知道,所謂的木匠身份,根本就是掩人耳目。
實際上陳家的財富都是陳愚衷用命換迴來的。
而陳秀寧的父親遷到漷縣,也是因為遵從陳愚衷的囑咐,兩兄弟分開兩地居住,免得被人一網打盡。
之所以死,也是因為當年是他從那些人手中取迴陳愚衷出賣國家所得財富的人。
第三封信則是顧養謙寫給陳愚衷的信,信中的言辭頗多隱晦。
表麵看,信中隻是告訴陳愚衷不可輕率出擊,以免破壞大明與日本國的和平。
但是信中的言辭頗多古怪之處,應該是有些有隻當事人才能懂的隱晦表達。
結合這三封信,侯平似乎看到了當年楊元失陷南原一事背後勢力的角逐。
大明援朝一戰,背後迷霧重重。
而這三封信,卻似乎把這些迷霧撥開了一角。
顧養謙,南直隸通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以才武稱著當世。
先後任雲南洱海道僉事遷蘇州鎮守、遼東巡撫、擢任薊遼總督、兵部尚書等職。
曾上書《衝庵撫遼奏議》和《督撫奏議》等,是大明第一個發現努爾哈赤野心的人。
可惜當時他向朝廷發出的預警,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鮮。
其後宋應昌、李如鬆等率兵入朝增援。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日軍敗退,放棄王京,退守釜山,而大明朝廷主和派甚囂塵上,其主要理論依據就是顧養謙的判斷。
其後大明與日本議和,顧養謙替代宋應昌經略朝鮮。
在經略朝鮮以前,顧養謙都是一個很猛的人,其戰略眼光也向來高明。
曾多次與李成梁並肩合作,有很多的實戰經驗,可謂威震遼東邊陲。
但是怪就怪在他肩負經略朝鮮的職責以後,就變得異常謹慎起來,從不輕言動武。
萬曆二十二年七月,朝廷又以兵部左侍郎孫鑛代替顧養謙為朝鮮經略。
孫鑛擔任經略後,持主戰立場,並上奏:朝鮮在我則代戍為難,在彼則自振無計,如必欲保屬國以固藩籬,則惟特設一憲臣專理朝鮮兵備,凡抽兵派餉一切以我從事。
這種提議就是要架空朝鮮國王的方案,可惜並未得到朝廷的許可。
萬曆二十五年初,日本出動水陸大軍十六萬餘人,再度入侵朝鮮。
七月,南原兵敗,楊元、陳愚衷敗退迴王京被斬。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顧養謙被罷官,表麵原因是他提出“封貢”方案,建議封日本國王,並撤換了宋應昌等將。
如果結合顧養謙給陳愚衷的信件來看,顯然他被罷官的背後,遠不止這個原因。
信件上沒有具體日期,但結合陳愚衷被斬的時間來看,應是在日本再度入侵朝鮮之後,在南原之戰之前。
此時顧養謙離任遼東經略已經有三年之久,他還寫信叮囑陳愚衷不可出擊,顯然不可能隻是簡單的關心戰事。
結合後麵倭寇的戰略部署來看,這一切似乎就是一場預謀。
可見三大征之一的東征朝鮮這場戰爭的渾水,確實是深不可測。
而後世也經常把楊元之死當成一種預兆,認為這是朝廷準備對李如鬆動手的信號。
可是侯平知道,李如鬆的死絕對不會是朝廷……,不,應該說絕對不是萬曆皇帝動的手。
後世經常把李如鬆和李成梁當成共同進退的同宗同門。
但其實李如鬆和李成梁父子根本是兩個立場。
萬曆朝初期,大明的軍權基本上都控製在張居正扶持起來的將領手中。
曾跪舔張居正說出“甘為太嶽門下走狗之語”的名將戚繼光,其立場便不容質疑。
其實相比於戚繼光,實際上李成梁才是張居正真正的嫡係。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李成梁正式走上了曆史的大舞台,時年四十歲。
前文說過,李成梁能從生員成為參將,他背後的人是遼東總兵佟恩。
而隨後佟恩因為私放女真反賊的事情被降職調離。
其後李成梁如果再想升職,就不可能走佟恩這條路了。
也是時也命也,當年嘉慶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登基,首輔徐階將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召為閣臣。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入閣,他所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遼東軍事問題。
此時遼東兵備廢馳,韃靼時常入寇,邊軍疲於防守。
隻有在官場如同白紙一張的李成梁,在險山參將任上,主動出擊,有過一兩場小勝。
新入閣的張居正也正是需要成績的時候,就需要這種敢打敢拚的將領。
於是在張居正的保舉下,很快李成梁就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
也為此後十六年間進一步成為東北王打下了基礎……
陳愚衷寫給兩個兒子的信裏,表明了南原之戰是有人故意做的局。
他和楊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
楊元沒有屈服,而他選擇了屈服。
所以他寫信的目的就是給兩個兒子安排後事。
他用自己的死,為兩個兒子換取了最大的利益。
信的末尾則是告訴兩個兒子要在什麽時間去什麽地方,見什麽人。
然後拿迴他們應得的錢財,以及得了錢後有哪些注意事項等。
第二封是陳秀寧父親寫給陳大伯的信。
信中說他被人找上門來,要求他把陳愚衷留的信件交出來。
但是陳秀寧父親覺得不太放心,怕交出去也討不得好,就把信交給陳大伯收起來。
信中還提到了他如果遇到不測,請陳大伯不要欺負他的妻女。
就是因為這封信,侯平把之前對陳秀寧父親那件案子的諸多疑問也都搞清楚了。
當初他有看過陳秀寧父親的案件卷宗,整個案件過程調查的非常清楚詳盡,但唯獨兇手抓不到,這就很奇怪。
實際上大明有嚴格的戶籍製度,如果能確認身份的話,抓人還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能確認身份,就證明犯人的戶籍還是有效的。
隻要戶籍有效,以大明朝廷的效率,要抓人並不困難。
就算真抓不到兇徒本人,但是必定也會將兇徒的家眷什麽的先擒住關押。
可是卷宗上隻是寫了兇徒是真定府武邑縣紫塔村人於弘誌,其它的就再無記錄。
如果不知道官場內幕的話,可能還真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這隻能說明這個案件在查清來源後,被中斷了後續調查。
也就是說當地衙門在調查到可以抓人的時候受到了外力的幹擾,不讓再繼續調查下去了。
以前侯平沒想到這一點,是因為陳秀寧的父親沒有什麽顯赫的身份。
但是現在看到了陳愚衷的書信才知道,所謂的木匠身份,根本就是掩人耳目。
實際上陳家的財富都是陳愚衷用命換迴來的。
而陳秀寧的父親遷到漷縣,也是因為遵從陳愚衷的囑咐,兩兄弟分開兩地居住,免得被人一網打盡。
之所以死,也是因為當年是他從那些人手中取迴陳愚衷出賣國家所得財富的人。
第三封信則是顧養謙寫給陳愚衷的信,信中的言辭頗多隱晦。
表麵看,信中隻是告訴陳愚衷不可輕率出擊,以免破壞大明與日本國的和平。
但是信中的言辭頗多古怪之處,應該是有些有隻當事人才能懂的隱晦表達。
結合這三封信,侯平似乎看到了當年楊元失陷南原一事背後勢力的角逐。
大明援朝一戰,背後迷霧重重。
而這三封信,卻似乎把這些迷霧撥開了一角。
顧養謙,南直隸通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以才武稱著當世。
先後任雲南洱海道僉事遷蘇州鎮守、遼東巡撫、擢任薊遼總督、兵部尚書等職。
曾上書《衝庵撫遼奏議》和《督撫奏議》等,是大明第一個發現努爾哈赤野心的人。
可惜當時他向朝廷發出的預警,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率兵入侵朝鮮。
其後宋應昌、李如鬆等率兵入朝增援。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日軍敗退,放棄王京,退守釜山,而大明朝廷主和派甚囂塵上,其主要理論依據就是顧養謙的判斷。
其後大明與日本議和,顧養謙替代宋應昌經略朝鮮。
在經略朝鮮以前,顧養謙都是一個很猛的人,其戰略眼光也向來高明。
曾多次與李成梁並肩合作,有很多的實戰經驗,可謂威震遼東邊陲。
但是怪就怪在他肩負經略朝鮮的職責以後,就變得異常謹慎起來,從不輕言動武。
萬曆二十二年七月,朝廷又以兵部左侍郎孫鑛代替顧養謙為朝鮮經略。
孫鑛擔任經略後,持主戰立場,並上奏:朝鮮在我則代戍為難,在彼則自振無計,如必欲保屬國以固藩籬,則惟特設一憲臣專理朝鮮兵備,凡抽兵派餉一切以我從事。
這種提議就是要架空朝鮮國王的方案,可惜並未得到朝廷的許可。
萬曆二十五年初,日本出動水陸大軍十六萬餘人,再度入侵朝鮮。
七月,南原兵敗,楊元、陳愚衷敗退迴王京被斬。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顧養謙被罷官,表麵原因是他提出“封貢”方案,建議封日本國王,並撤換了宋應昌等將。
如果結合顧養謙給陳愚衷的信件來看,顯然他被罷官的背後,遠不止這個原因。
信件上沒有具體日期,但結合陳愚衷被斬的時間來看,應是在日本再度入侵朝鮮之後,在南原之戰之前。
此時顧養謙離任遼東經略已經有三年之久,他還寫信叮囑陳愚衷不可出擊,顯然不可能隻是簡單的關心戰事。
結合後麵倭寇的戰略部署來看,這一切似乎就是一場預謀。
可見三大征之一的東征朝鮮這場戰爭的渾水,確實是深不可測。
而後世也經常把楊元之死當成一種預兆,認為這是朝廷準備對李如鬆動手的信號。
可是侯平知道,李如鬆的死絕對不會是朝廷……,不,應該說絕對不是萬曆皇帝動的手。
後世經常把李如鬆和李成梁當成共同進退的同宗同門。
但其實李如鬆和李成梁父子根本是兩個立場。
萬曆朝初期,大明的軍權基本上都控製在張居正扶持起來的將領手中。
曾跪舔張居正說出“甘為太嶽門下走狗之語”的名將戚繼光,其立場便不容質疑。
其實相比於戚繼光,實際上李成梁才是張居正真正的嫡係。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李成梁正式走上了曆史的大舞台,時年四十歲。
前文說過,李成梁能從生員成為參將,他背後的人是遼東總兵佟恩。
而隨後佟恩因為私放女真反賊的事情被降職調離。
其後李成梁如果再想升職,就不可能走佟恩這條路了。
也是時也命也,當年嘉慶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登基,首輔徐階將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召為閣臣。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入閣,他所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遼東軍事問題。
此時遼東兵備廢馳,韃靼時常入寇,邊軍疲於防守。
隻有在官場如同白紙一張的李成梁,在險山參將任上,主動出擊,有過一兩場小勝。
新入閣的張居正也正是需要成績的時候,就需要這種敢打敢拚的將領。
於是在張居正的保舉下,很快李成梁就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
也為此後十六年間進一步成為東北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