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衙門的後花園裏,園內荷花剛剛開始綻放,整個院子裏飄散著一股淡淡的荷香。湖上九曲橋中間的涼亭裏,兩位便服的中年人正做在亭邊的迴廊上,邊品茗邊偶爾往水池裏撒些麩糠,然後欣賞著池裏的錦鯉追逐爭搶,氣氛既輕鬆又閑適。
這是知府蘇萬青在招待南京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浙江提學道郭如川。選在這裏,倒是有些恭維之意。
古時候,對讀書人考上進士的形容就有“鯉魚跳龍門”之說。郭如川作為提學道,掌管著浙江一省的鄉試和各府的道試,在浙江一省,無疑是執掌著全省學子的龍門官。
兩人品軼相當,說話就相對隨便了許多。加上郭如川是便服來訪,雙方一番客套之後,蘇萬青就看著湖裏的荷花,靜等著郭如川表明來意。
這個月裏,寧波府有兩件事與郭如川相關。一件是即將開考的武科府試,這場考試,主考官是蘇長青,是以蘇長青為主。可作為浙江提學道,郭如川有督察之責。
而第二件事,便是郭如川主持,擔任主考的文科道試。在這件事上,是以郭如川為主,蘇長青為輔。蘇長青要提供組織和維護考場次序的責任。
可以說,這兩件事上,他們各為主次。對不同的事,蘇長青的態度自然也就不同。
涉及武科府試,郭如川做為浙江提學道雖然有督察之責,可蘇長青正常職權之內,郭如川依舊是無權置喙的。但如果事情涉及文科道試,那就是他蘇長青看郭如川提出什麽要求了,能辦的事盡力協助,不能辦的事,找個理由推脫就是。
“叔荃兄,元至今天是來向叔荃兄請教的。元至自從到了貴府,便調閱了今年科試的下屬各縣和貴府的案卷。發現今年府試的案首章旻青,亦是今年慈溪縣試的案首,這原本倒也正常。
隻是在看今年慈溪武科縣試時,發現今年武科縣試的案首,也叫章旻青。好奇之下,我調看了縣試和府試的墨卷,文章確實才華橫溢,頗有獨到之處。
但從卷頭上看,此人出身軍籍,年方弱冠。相較文章,似乎過於年輕了些。元至未見過此人,但叔荃兄在府試時,想必與此人有過交談,此子果有此才乎?”
郭如川邊說,邊從袖袋裏摸出一張紙,之上抄寫的,正是章旻青卷首的家門三代以及戶籍師承等資料。
事實上,在郭如川眼裏,章旻青是有作弊的極大嫌疑的。他如果不看卷頭的姓名履曆,單從章旻青縣試和府試的兩篇文章看,他絕對會以為寫這兩篇文章的的,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絕難想象,這是出自一個年方十五的黃口孺子隻手。
倒是武科縣試章旻青奪了案首,沒有令他奇怪。出身軍籍,或是天賦異稟,加上家學淵源,不足為奇。隻是這樣一來,對於章旻青文試的成績,他就更懷疑了。
在他看來,就算五歲開蒙,到現在,也不過才讀了十年書。卻在文武兩途上,俱為佼佼,這難不成真是天才?
可在章旻青的卷頭上,他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沈泰鴻沈精白,這個名字讓他對自己的判斷有些驚疑不定。他太熟悉這個名字了,這是他座師沈一貫家的大公子,他名義上的師兄。
而且,他從章旻青的卷頭上看,除了縣試時的座師,縣令劉元白之外,章旻青隻有沈泰鴻這一位先生。這意味著章旻青從開蒙開始,就在沈泰鴻的門下讀書。
這讓他更加的困惑,他實在想不明白,號稱錢湖先生的大儒沈精白,怎麽會收一個並非書香世家,出身軍籍的弟子,而且還是從開蒙就開始教的。
種種疑問,困擾了他好幾天。寫信去京城問沈泰鴻吧,路途遙遠,書信來去,不走驛傳的話,兩個月也未必能收到迴信。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所以,他最後打的主意,就是到蘇長青這裏來探探底。
以郭如川的秉性來說,在仕途上,能到今天的位置,完全是以不群不黨,獨善其身,小心翼翼的熬出來的。
作為沈一貫的學生,在沈一貫占位內閣的十三年裏,既不象他的同年郭正域那樣與沈一貫翻目,也不和沈一貫靠攏,一直與沈一貫保持著距離。不過,眼下沈一貫已經致仕還鄉,他反倒是與沈一貫多了些書信聯絡。
“這個章旻青,確實是才華出眾。元至既以讀過他的文章,當記得此子所言‘外本內末,而後其財可聚也。’這句話吧?叔荃曾問他這‘外本內末’何解,此子言‘謀食於外,重在取而不在予,當賦權於軍,廣拓疆土,設官市於外,則大利歸於朝廷矣。’。此話叔荃今日思之,亦覺是安國之道也。”
蘇長青沒想到郭如川此來,肚子裏還藏著許多的彎彎繞。見郭如川提到了章旻青,忍不住大加誇讚。
“看此子師從,乃是以詩文稱世的沈精白,此政見不似沈精白的見解,他又從何而來?”
郭如川見蘇長青如此誇讚章旻青,很是感到意外。但他也從蘇長青引用的章旻青的話裏,聽出了一股豪氣。大明朝遷都北京,號稱“天子守國門”。可這一個守字,卻清楚明白的表達了,大明安守現狀,沒有絲毫的開疆拓土之心的原則。現在,章旻青竟然要謀食於外,這絕對與絕大多數的朝野大員們是不同路的。
而且,蘇長青的這個迴答,也沒能解開郭如川心裏的疑問。沒辦法,他隻好點到了沈泰鴻的名字。
聽到郭如川這句問話,蘇長青才恍然大悟郭如川為何問到章旻青,隻是他的理解卻是錯了。作為官場中的一員,上任之後,蘇長青自然是了解過浙江官場的官員們之間的關係,他也知道,郭如川是萬曆十一年的進士,座師是沈一貫。做為寧波知府,他更知道沈泰鴻是沈一貫的長子。
所以,聽到郭如川提到沈泰鴻,他以為是郭如川認出了章旻青是他的師侄,有心照拂。卻怎麽也沒想到,郭如川是疑心章旻青作弊。
“我猜想,這與此子出身軍籍,長於衛所有關罷。武人之思,自然偏重拓土開疆拜將封侯。然此子能以此悟出治國之道,難能可貴啊。叔荃隻是覺得,錢湖先生不善武事,自然不會做此想。但豈不是更說明,此子所見乃是其自有之思?”
蘇長青雖然自以為了解了郭如川的想法,但卻沒表露出來。可他這番話,卻是給了章旻青一個極高的評價,為郭如川搭好了一個台階,隻要郭如川真的有意提攜章旻青,就能順著這個台階走,一路把章旻青送進會試。
郭如川沒想到,他滿心疑問而來,得到的是這麽個結果。聽到蘇長青的滿口稱讚,他才發覺他問錯了人。章旻青也是府試的案首,這個案首可不就是眼前的蘇長青點的嗎?能讓蘇長青點為案首,顯然這個章旻青也很得蘇長青的賞識。
他到一個對章旻青非常賞識的人這裏,希望找到章旻青是作弊的線索,豈非是問道於盲?不過,也因此,他對這個章旻青的好奇心更重了。
這是知府蘇萬青在招待南京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浙江提學道郭如川。選在這裏,倒是有些恭維之意。
古時候,對讀書人考上進士的形容就有“鯉魚跳龍門”之說。郭如川作為提學道,掌管著浙江一省的鄉試和各府的道試,在浙江一省,無疑是執掌著全省學子的龍門官。
兩人品軼相當,說話就相對隨便了許多。加上郭如川是便服來訪,雙方一番客套之後,蘇萬青就看著湖裏的荷花,靜等著郭如川表明來意。
這個月裏,寧波府有兩件事與郭如川相關。一件是即將開考的武科府試,這場考試,主考官是蘇長青,是以蘇長青為主。可作為浙江提學道,郭如川有督察之責。
而第二件事,便是郭如川主持,擔任主考的文科道試。在這件事上,是以郭如川為主,蘇長青為輔。蘇長青要提供組織和維護考場次序的責任。
可以說,這兩件事上,他們各為主次。對不同的事,蘇長青的態度自然也就不同。
涉及武科府試,郭如川做為浙江提學道雖然有督察之責,可蘇長青正常職權之內,郭如川依舊是無權置喙的。但如果事情涉及文科道試,那就是他蘇長青看郭如川提出什麽要求了,能辦的事盡力協助,不能辦的事,找個理由推脫就是。
“叔荃兄,元至今天是來向叔荃兄請教的。元至自從到了貴府,便調閱了今年科試的下屬各縣和貴府的案卷。發現今年府試的案首章旻青,亦是今年慈溪縣試的案首,這原本倒也正常。
隻是在看今年慈溪武科縣試時,發現今年武科縣試的案首,也叫章旻青。好奇之下,我調看了縣試和府試的墨卷,文章確實才華橫溢,頗有獨到之處。
但從卷頭上看,此人出身軍籍,年方弱冠。相較文章,似乎過於年輕了些。元至未見過此人,但叔荃兄在府試時,想必與此人有過交談,此子果有此才乎?”
郭如川邊說,邊從袖袋裏摸出一張紙,之上抄寫的,正是章旻青卷首的家門三代以及戶籍師承等資料。
事實上,在郭如川眼裏,章旻青是有作弊的極大嫌疑的。他如果不看卷頭的姓名履曆,單從章旻青縣試和府試的兩篇文章看,他絕對會以為寫這兩篇文章的的,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絕難想象,這是出自一個年方十五的黃口孺子隻手。
倒是武科縣試章旻青奪了案首,沒有令他奇怪。出身軍籍,或是天賦異稟,加上家學淵源,不足為奇。隻是這樣一來,對於章旻青文試的成績,他就更懷疑了。
在他看來,就算五歲開蒙,到現在,也不過才讀了十年書。卻在文武兩途上,俱為佼佼,這難不成真是天才?
可在章旻青的卷頭上,他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沈泰鴻沈精白,這個名字讓他對自己的判斷有些驚疑不定。他太熟悉這個名字了,這是他座師沈一貫家的大公子,他名義上的師兄。
而且,他從章旻青的卷頭上看,除了縣試時的座師,縣令劉元白之外,章旻青隻有沈泰鴻這一位先生。這意味著章旻青從開蒙開始,就在沈泰鴻的門下讀書。
這讓他更加的困惑,他實在想不明白,號稱錢湖先生的大儒沈精白,怎麽會收一個並非書香世家,出身軍籍的弟子,而且還是從開蒙就開始教的。
種種疑問,困擾了他好幾天。寫信去京城問沈泰鴻吧,路途遙遠,書信來去,不走驛傳的話,兩個月也未必能收到迴信。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所以,他最後打的主意,就是到蘇長青這裏來探探底。
以郭如川的秉性來說,在仕途上,能到今天的位置,完全是以不群不黨,獨善其身,小心翼翼的熬出來的。
作為沈一貫的學生,在沈一貫占位內閣的十三年裏,既不象他的同年郭正域那樣與沈一貫翻目,也不和沈一貫靠攏,一直與沈一貫保持著距離。不過,眼下沈一貫已經致仕還鄉,他反倒是與沈一貫多了些書信聯絡。
“這個章旻青,確實是才華出眾。元至既以讀過他的文章,當記得此子所言‘外本內末,而後其財可聚也。’這句話吧?叔荃曾問他這‘外本內末’何解,此子言‘謀食於外,重在取而不在予,當賦權於軍,廣拓疆土,設官市於外,則大利歸於朝廷矣。’。此話叔荃今日思之,亦覺是安國之道也。”
蘇長青沒想到郭如川此來,肚子裏還藏著許多的彎彎繞。見郭如川提到了章旻青,忍不住大加誇讚。
“看此子師從,乃是以詩文稱世的沈精白,此政見不似沈精白的見解,他又從何而來?”
郭如川見蘇長青如此誇讚章旻青,很是感到意外。但他也從蘇長青引用的章旻青的話裏,聽出了一股豪氣。大明朝遷都北京,號稱“天子守國門”。可這一個守字,卻清楚明白的表達了,大明安守現狀,沒有絲毫的開疆拓土之心的原則。現在,章旻青竟然要謀食於外,這絕對與絕大多數的朝野大員們是不同路的。
而且,蘇長青的這個迴答,也沒能解開郭如川心裏的疑問。沒辦法,他隻好點到了沈泰鴻的名字。
聽到郭如川這句問話,蘇長青才恍然大悟郭如川為何問到章旻青,隻是他的理解卻是錯了。作為官場中的一員,上任之後,蘇長青自然是了解過浙江官場的官員們之間的關係,他也知道,郭如川是萬曆十一年的進士,座師是沈一貫。做為寧波知府,他更知道沈泰鴻是沈一貫的長子。
所以,聽到郭如川提到沈泰鴻,他以為是郭如川認出了章旻青是他的師侄,有心照拂。卻怎麽也沒想到,郭如川是疑心章旻青作弊。
“我猜想,這與此子出身軍籍,長於衛所有關罷。武人之思,自然偏重拓土開疆拜將封侯。然此子能以此悟出治國之道,難能可貴啊。叔荃隻是覺得,錢湖先生不善武事,自然不會做此想。但豈不是更說明,此子所見乃是其自有之思?”
蘇長青雖然自以為了解了郭如川的想法,但卻沒表露出來。可他這番話,卻是給了章旻青一個極高的評價,為郭如川搭好了一個台階,隻要郭如川真的有意提攜章旻青,就能順著這個台階走,一路把章旻青送進會試。
郭如川沒想到,他滿心疑問而來,得到的是這麽個結果。聽到蘇長青的滿口稱讚,他才發覺他問錯了人。章旻青也是府試的案首,這個案首可不就是眼前的蘇長青點的嗎?能讓蘇長青點為案首,顯然這個章旻青也很得蘇長青的賞識。
他到一個對章旻青非常賞識的人這裏,希望找到章旻青是作弊的線索,豈非是問道於盲?不過,也因此,他對這個章旻青的好奇心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