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一早,章旻青帶著七斤和劉毛蛋按照早先與王業泓他們的約定,動身先往慈溪縣城,去和王業泓他們會合,一同去府城寧波參加府試。
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劉毛蛋的傷已經徹底痊愈,章旻青沒派他出去,而是留在身邊做個跟班。
王業泓家在府城距離府學不遠的孝聞坊有座空閑的宅院,幾天前,王家就派了仆婦前來打掃幹淨,作為這次王業泓來參加府試的落腳之所。王業泓就邀請章旻青他們一起住到這個宅院,免去了他們再找客棧歇腳的繁瑣。
一行人趕到寧波城裏,已是天色漸晚,略微吃了點飯食,聊了幾句這孝聞坊得名於北宋年間,此地的孝子楊慶,割自己腿肉煮湯侍奉病父,使父病得痊,後來母又病,楊慶又割自己胸肉與藥一起煎煮,使母病很快好轉,孝聞天下的傳奇典故後,各自迴房歇息。
初九,剛過三更,大家就陸續起來了。稍作梳洗,吃了飯,就結伴出門,去府學參加考試。
盡管已經是深更半夜,但今天街道上卻是行人不絕,但基本上都是提著燈籠,前往府學的方向。奉化、慈溪、象山、定海、鎮海,以及府治的鄞縣六縣的學童匯聚在今天來參加考試,自然熱鬧非常。
府學考棚前,兩邊的影壁上掛滿了燈籠,掛得高的六個大燈籠上寫著縣名,這是各縣考生的集合點。大燈籠下方,還有一排小燈籠,燈籠上寫的是一個個的人名。這是各縣負責為考生作保的廩生們的名字,各個考生根據給自己作保的廩生是誰,就到那個燈籠下去排隊。
學宮的門口,兩邊各擺著一張長案,一邊是府學教諭點名作保的廩生,核對考生無誤後領考卷的地方。另一麵,坐著這次考試的主考知府蘇長青,他本可以不待在這裏,不知道為什麽,他心血來潮似的督坐在這,弄得考生們無形中緊張不少。
府試比縣試的搜檢更為嚴格,等輪到慈溪縣的這些人進去時,搜檢過後,大家相互看著各自披頭散發,衣衫不整的樣子,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不得喧嘩!”
一旁一個官吏瞪著眼盯著他們一聲大喝。
眾人急忙收住笑聲,胡亂的把頭發綰起來塞進網巾,把衣衫穿好,提起考箱往裏走。
進到考場裏麵,才發現這府試的考場比起縣試的考場要簡陋許多。考場裏並沒有修一間間的班房,而是一排排的長條案。長條案上,每隔四尺貼著一張字帖,湊近一看才明白,那就是考號。每個考生依據自己的考號,找到對應的座位落座。
整個考場,以天幹排列,分成十個大棚,每個大棚裏,又以地支順序,排了十二排二十丈長的長條案。算上去每個長條案上,要排坐五十個考生。章旻青粗略一算,整個考場竟能容納六千人同時考試。
這下章旻青終於明白,為什麽這個考場看上去要比縣裏的考場簡陋了。要容納這麽多人同時考試,要是都建成班房,那這麵積也就太大了。
“這麽多人啊。”
同來的一個學童感歎道。進場時,慈溪縣排在了後麵,大部分先進來的考生都已經落座了,放眼望去,人頭濟濟。
“你不知道?咱們浙江,府試才是參加人最多的。曆年過了縣試,隻要沒有犯案判罪,都可以來參加府試。切沒有年齡限製。倒是再接下去的道試和以後的鄉試,反而人少許多。”
王業泓出身世家,對科場掌故了解的多,開口解釋道。
聽王業泓這麽一說,章旻青再看考場裏的人,果然,考場裏,有白發蒼蒼的老叟,也有垂髫童子,青壯更是無數。
看著為數不少的白發老者,章旻青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悲憫。這些人侵淫科考數十年,這一生都荒廢在了這幾本四書五經之上了。若是他們把這功夫用來做其它事,未必就不能在其它方麵有所成就。
“好了,預祝各位俱能上榜。”
王業泓的聲音打斷了章旻青的感懷。眾人一哄而散,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座位。
找到自己的辛午己亥座,章旻青把考箱放到條案下,躬身從條案案板下鑽進座位。條案太長,除了兩頭位置的人,其它人都得以這種方式進出座位。
終於等到卯時二刻,也就是現代時間的八點,巡棚的府吏拿著考題,從中間位置的官廳飛奔而來。
這次府試的題目依舊是二道。
第一題:生財有大道。這一題出自《大學》第十一章,全文為: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大意為創造的財富多,消耗的財富少,賺錢時要盡可能快,花錢時則要盡量慢慢使用,總之要量入為出,要有節餘才能積累起財富,是為生財之道。
第二題:子問公叔文子。這題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大意是: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的為人,說:“聽說,公叔文子不說話、不微笑、不取財?”公明賈迴答說:“這是和你這樣說的人不了解他。老先生在該說時才說話,別人就不討厭他的話;有高興的事才笑,別人就不討厭他笑;該拿的錢財才拿,別人就不討厭他收錢。”孔子說:“原來是這樣,真是這樣嗎?”
這兩題,依舊是慣常的一道《大學》,一道《論語》。前一題有點不好答,後一題倒是容易。好在章旻青有了縣案首打底,倒也不覺緊張,一麵慢慢的磨著墨,一麵思索著。
前一題論生財之道,角度可以以個人角度,也可以以家庭角度,還可以以國家的角度來論述。取的角度不同,寫出來的文自然格局也不一樣。既然科考號稱為國取士,那就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事。
後一題其實是孔子質疑一個貌似廉潔的官員的故事,清廉的表象,已經被人傳頌得如同聖人一樣。孔子要教導學生的,自然是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欺騙,要看到事務的本質。
如何看到本質呢?那就看是不是符合常理。後世有一句話叫“事有反常必為妖”,說的就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必定是不正常的。
確定好立意,接下去的文章就好寫了。不過一個時辰,他的兩篇文章就在草稿上寫完了。又檢查了一遍,看看沒有差錯,便謄寫到了考卷上。
做完這一切,看看天色,尚未過午,又看看四周,幾乎所有人都還沒答完卷,或是在奮筆疾書,或是在埋頭苦思。還有幾個人賊眉鼠眼的在東張西望,章旻青判斷他們有要作弊的傾向。
第一個去交卷嗎?章旻青又有點猶豫。
又等了一會,看依然還是沒人交卷,章旻青終於決定不等了。小心的收拾好筆墨,他從條案下鑽了出來,一手拿起卷好的考卷和草稿,一手提著考箱,往中間的官廳而去。
官廳裏,剛吃過午飯的知府蘇長青正在覺得難熬。他習慣於午飯後小睡一會,可眼下待的考場官廳,為了監考方便,四麵都沒有圍牆。在這樣的地方午睡,實在有點斯文掃地。所以他隻能無聊的數官廳屋頂的瓦片玩。
看到有人來交卷,他終於收迴目光,打起了精神。
接過教諭轉呈上來的卷子,蘇長青並沒急著看文章,而是先去看名字。看到章旻青三個字,他似乎覺得有印象,又放下卷子,拿起了一旁的名冊。
待翻到慈溪縣的那卷名冊打開,看到排在第一的名字就是章旻青,於是恍然大悟的點點頭,原來是今年慈溪縣的案首,怪不得覺得這名字有印象。
作為科場的潛規則,府試時,下麵各縣的案首都在必取之列。再看了看章旻青的先生,隻有兩個名字,沈泰鴻和劉元白。
劉元白是他手下的知縣,掛名在這裏,是因為縣試是他主持,凡是被他錄取的童生,都要認他為座師。可除開劉元白,就隻有沈泰鴻一個名字,這才是他奇怪的地方。
按照正常的進學步驟,學童先要在家附近的蒙學開蒙,學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類的開蒙識字讀物,學完這些之後進社學,讀《弟子規》、《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之類的初級讀物。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才會拜些有生員功名的夫子,開始學四書五經。待得能通讀四書五經之後,才有機會拜一些飽學大儒,學習一些製義時文。
所有這些教過學童的老師的名字,在考試的時候,是都要寫上卷頭的。這其實就是古代的政審,看看這個學生有沒有跟那些犯官,或者被朝廷貶斥的人讀過書。
可章旻青的卷頭上,去除劉元白,就剩沈泰鴻一個名字。作為寧波知府,他當然知道錢湖先生沈泰鴻是什麽人,也算得上是個大儒了。
難道這個章旻青,連開蒙都是這個錢湖先生親自教的?
經過幾個月的調養,劉毛蛋的傷已經徹底痊愈,章旻青沒派他出去,而是留在身邊做個跟班。
王業泓家在府城距離府學不遠的孝聞坊有座空閑的宅院,幾天前,王家就派了仆婦前來打掃幹淨,作為這次王業泓來參加府試的落腳之所。王業泓就邀請章旻青他們一起住到這個宅院,免去了他們再找客棧歇腳的繁瑣。
一行人趕到寧波城裏,已是天色漸晚,略微吃了點飯食,聊了幾句這孝聞坊得名於北宋年間,此地的孝子楊慶,割自己腿肉煮湯侍奉病父,使父病得痊,後來母又病,楊慶又割自己胸肉與藥一起煎煮,使母病很快好轉,孝聞天下的傳奇典故後,各自迴房歇息。
初九,剛過三更,大家就陸續起來了。稍作梳洗,吃了飯,就結伴出門,去府學參加考試。
盡管已經是深更半夜,但今天街道上卻是行人不絕,但基本上都是提著燈籠,前往府學的方向。奉化、慈溪、象山、定海、鎮海,以及府治的鄞縣六縣的學童匯聚在今天來參加考試,自然熱鬧非常。
府學考棚前,兩邊的影壁上掛滿了燈籠,掛得高的六個大燈籠上寫著縣名,這是各縣考生的集合點。大燈籠下方,還有一排小燈籠,燈籠上寫的是一個個的人名。這是各縣負責為考生作保的廩生們的名字,各個考生根據給自己作保的廩生是誰,就到那個燈籠下去排隊。
學宮的門口,兩邊各擺著一張長案,一邊是府學教諭點名作保的廩生,核對考生無誤後領考卷的地方。另一麵,坐著這次考試的主考知府蘇長青,他本可以不待在這裏,不知道為什麽,他心血來潮似的督坐在這,弄得考生們無形中緊張不少。
府試比縣試的搜檢更為嚴格,等輪到慈溪縣的這些人進去時,搜檢過後,大家相互看著各自披頭散發,衣衫不整的樣子,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不得喧嘩!”
一旁一個官吏瞪著眼盯著他們一聲大喝。
眾人急忙收住笑聲,胡亂的把頭發綰起來塞進網巾,把衣衫穿好,提起考箱往裏走。
進到考場裏麵,才發現這府試的考場比起縣試的考場要簡陋許多。考場裏並沒有修一間間的班房,而是一排排的長條案。長條案上,每隔四尺貼著一張字帖,湊近一看才明白,那就是考號。每個考生依據自己的考號,找到對應的座位落座。
整個考場,以天幹排列,分成十個大棚,每個大棚裏,又以地支順序,排了十二排二十丈長的長條案。算上去每個長條案上,要排坐五十個考生。章旻青粗略一算,整個考場竟能容納六千人同時考試。
這下章旻青終於明白,為什麽這個考場看上去要比縣裏的考場簡陋了。要容納這麽多人同時考試,要是都建成班房,那這麵積也就太大了。
“這麽多人啊。”
同來的一個學童感歎道。進場時,慈溪縣排在了後麵,大部分先進來的考生都已經落座了,放眼望去,人頭濟濟。
“你不知道?咱們浙江,府試才是參加人最多的。曆年過了縣試,隻要沒有犯案判罪,都可以來參加府試。切沒有年齡限製。倒是再接下去的道試和以後的鄉試,反而人少許多。”
王業泓出身世家,對科場掌故了解的多,開口解釋道。
聽王業泓這麽一說,章旻青再看考場裏的人,果然,考場裏,有白發蒼蒼的老叟,也有垂髫童子,青壯更是無數。
看著為數不少的白發老者,章旻青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悲憫。這些人侵淫科考數十年,這一生都荒廢在了這幾本四書五經之上了。若是他們把這功夫用來做其它事,未必就不能在其它方麵有所成就。
“好了,預祝各位俱能上榜。”
王業泓的聲音打斷了章旻青的感懷。眾人一哄而散,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座位。
找到自己的辛午己亥座,章旻青把考箱放到條案下,躬身從條案案板下鑽進座位。條案太長,除了兩頭位置的人,其它人都得以這種方式進出座位。
終於等到卯時二刻,也就是現代時間的八點,巡棚的府吏拿著考題,從中間位置的官廳飛奔而來。
這次府試的題目依舊是二道。
第一題:生財有大道。這一題出自《大學》第十一章,全文為: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大意為創造的財富多,消耗的財富少,賺錢時要盡可能快,花錢時則要盡量慢慢使用,總之要量入為出,要有節餘才能積累起財富,是為生財之道。
第二題:子問公叔文子。這題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大意是: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的為人,說:“聽說,公叔文子不說話、不微笑、不取財?”公明賈迴答說:“這是和你這樣說的人不了解他。老先生在該說時才說話,別人就不討厭他的話;有高興的事才笑,別人就不討厭他笑;該拿的錢財才拿,別人就不討厭他收錢。”孔子說:“原來是這樣,真是這樣嗎?”
這兩題,依舊是慣常的一道《大學》,一道《論語》。前一題有點不好答,後一題倒是容易。好在章旻青有了縣案首打底,倒也不覺緊張,一麵慢慢的磨著墨,一麵思索著。
前一題論生財之道,角度可以以個人角度,也可以以家庭角度,還可以以國家的角度來論述。取的角度不同,寫出來的文自然格局也不一樣。既然科考號稱為國取士,那就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事。
後一題其實是孔子質疑一個貌似廉潔的官員的故事,清廉的表象,已經被人傳頌得如同聖人一樣。孔子要教導學生的,自然是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欺騙,要看到事務的本質。
如何看到本質呢?那就看是不是符合常理。後世有一句話叫“事有反常必為妖”,說的就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必定是不正常的。
確定好立意,接下去的文章就好寫了。不過一個時辰,他的兩篇文章就在草稿上寫完了。又檢查了一遍,看看沒有差錯,便謄寫到了考卷上。
做完這一切,看看天色,尚未過午,又看看四周,幾乎所有人都還沒答完卷,或是在奮筆疾書,或是在埋頭苦思。還有幾個人賊眉鼠眼的在東張西望,章旻青判斷他們有要作弊的傾向。
第一個去交卷嗎?章旻青又有點猶豫。
又等了一會,看依然還是沒人交卷,章旻青終於決定不等了。小心的收拾好筆墨,他從條案下鑽了出來,一手拿起卷好的考卷和草稿,一手提著考箱,往中間的官廳而去。
官廳裏,剛吃過午飯的知府蘇長青正在覺得難熬。他習慣於午飯後小睡一會,可眼下待的考場官廳,為了監考方便,四麵都沒有圍牆。在這樣的地方午睡,實在有點斯文掃地。所以他隻能無聊的數官廳屋頂的瓦片玩。
看到有人來交卷,他終於收迴目光,打起了精神。
接過教諭轉呈上來的卷子,蘇長青並沒急著看文章,而是先去看名字。看到章旻青三個字,他似乎覺得有印象,又放下卷子,拿起了一旁的名冊。
待翻到慈溪縣的那卷名冊打開,看到排在第一的名字就是章旻青,於是恍然大悟的點點頭,原來是今年慈溪縣的案首,怪不得覺得這名字有印象。
作為科場的潛規則,府試時,下麵各縣的案首都在必取之列。再看了看章旻青的先生,隻有兩個名字,沈泰鴻和劉元白。
劉元白是他手下的知縣,掛名在這裏,是因為縣試是他主持,凡是被他錄取的童生,都要認他為座師。可除開劉元白,就隻有沈泰鴻一個名字,這才是他奇怪的地方。
按照正常的進學步驟,學童先要在家附近的蒙學開蒙,學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之類的開蒙識字讀物,學完這些之後進社學,讀《弟子規》、《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之類的初級讀物。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才會拜些有生員功名的夫子,開始學四書五經。待得能通讀四書五經之後,才有機會拜一些飽學大儒,學習一些製義時文。
所有這些教過學童的老師的名字,在考試的時候,是都要寫上卷頭的。這其實就是古代的政審,看看這個學生有沒有跟那些犯官,或者被朝廷貶斥的人讀過書。
可章旻青的卷頭上,去除劉元白,就剩沈泰鴻一個名字。作為寧波知府,他當然知道錢湖先生沈泰鴻是什麽人,也算得上是個大儒了。
難道這個章旻青,連開蒙都是這個錢湖先生親自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