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這樣說話消除交往中的敵意
換一種說法會更好
我們經常需要向別人表達一些不太好說的意思,如請求、談判、批評等。這些話之所以不容易說出口,是因為人類具有自尊心,誰都不願意遭到拒絕、指責和冷遇。一般人內心深處都有自高自大的想法,都認為自己應該是最好的,一旦現實與心願不符合,不可一世的自尊就會受到挫傷,從而轉變成傷悲、仇恨、鄙視、嫉妒等惡劣的情緒,並且早晚會表現出來。因此,有些話說不好,就會得罪人,為自己招來麻煩。
說話直來直去,想什麽說什麽,固然是一種好習慣,可有時難免遇到不便直說、不忍直說、不能直說的情景。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說了直話,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給自己添麻煩,傷害到別人。為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在某些場合說話還是要講究一點技巧,如故意說些與本意相似或相關的事物,暗示、含蓄地表達原來直說的話。
有一頭熊大肆吹噓,說它很愛人類,因為它從不吃死人。一隻狐狸不以為然,但同時它又害怕熊的大力氣,於是含蓄地說:“但願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著的人。”
好在語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一樣的意思可以用多樣的話說出來,而斤斤計較的人聽到用不同的說法講出的同樣意思,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情況使智慧的說話方式大有用武之地,也向我們證明:人類作為高等動物所獨有的自尊心,是多麽愚蠢的一種心理,因為老狐狸利用這種幼稚的心理可以把人玩弄於股掌之上。
比如,你要批評一個人所寫的文章,如果直言不諱,顯然會令他難堪。但是,你可以換個說法,找出他的文章中一些可取之處,先滿足他的自尊心,待他興高采烈,視你為知音的時候,再把批評化建議提出來,這樣他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還對你很欽佩。你可以這樣說:“我一看開頭就想看下去,我發現你一貫擅長把開頭寫得引人注目,勾起人的好奇心。要是結尾不是這樣寫,而是換一種思路,可能就更能與開頭相唿應了,你說呢?”
既然沒有觸及到自尊心,那麽他當然會冷靜虛心地考慮你的意見。
說什麽固然重要,但怎麽說更為關鍵,人的情緒常常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他看不透語言背後的語言,而隻能最淺薄地從對方的用語上來理解。
因此完全可以表麵上說他愛聽的話,而把真正意圖隱藏在這些話裏,也就是“話裏有話”,讓他心甘情願地跟著你的思路走。
一位顧客進了一家地毯商店,看上了一款地毯。
顧客問道:“這種地毯多少錢?”
店老板立即熱情地接待了他,迴答道:“每平方米24元8角。”
顧客聽完這句話,什麽都沒都說就走了。顯然,他覺得價格有點高。
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觀察,他說:“你的推銷方式太陳舊了,應該換一種方式。”於是他試著以營業員的口吻說:“先生,這地毯不貴。讓您的臥室鋪上地毯,每天1角錢就夠了。”
老板大為不解,這位朋友忙解釋道:“假設臥室地毯需要10平方米的話,要248元;地毯壽命為5年,計1800多天,每天不就是1角多錢嗎?一支香煙錢都不到。”
老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說:“高!你這一招一定靈。”
果然,換一種表達方式,商店的生意就好多了。
控製情緒避開鋒芒
我們要做胸懷開闊,為人處世豁達而不拘小節的人。而那些目光短淺、斤斤計較,經常糾纏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立大業的。所以,處理某些事情時,不必太計較,尤其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保持一顆平常心,以寬容豁達的心態處之,於人於己都有利無害。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櫃台的夥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夥計上前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認情麵。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渡過難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於是叫夥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裏,棉襖、長袍先拿迴去穿吧!”
那人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別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原來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隻得了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裏了。
後來,有人問尤翁:“你怎麽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尤翁迴答說:“凡是蠻橫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鬥勝,那麽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
麵對矛盾,許多人會用強力去爭鬥。但如果對方比你還強,你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難以預料了。實際上,低頭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鬥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而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頭低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會過得去,產生矛盾的基礎不複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夠相安,離禍端就遠了。
早晨,一位先生在公交車上刷卡下車,人都已經下車了,他又返迴車上與乘務員理論。原來,他每天坐車隻需花費4塊錢,但是今天卻花了6塊錢,他便詢問乘務員原因。
乘務員連聲賠禮道歉:“因為今天車上人多,我以為本站的乘客都已經下車了,所以按了換站鍵。沒想到您還沒有刷卡下車。實在是對不起。”聽完乘務員的解釋,這位先生依然不能諒解地說:“因為你的失職,才造成我多刷了2塊錢。所以,你要賠償我的損失。”乘務員又一次給這位先生道歉,但是這位先生仍然不依不饒,乘務員說:“我沒有2塊錢,給你5塊錢好嗎?”此時,這位先生說道:“那我可沒有3塊錢找給你。”乘務員說:“不用找了。”就這樣一場矛盾避開了。
一位老者曾說過:“大街上要是有人罵我,我連頭都懶得迴,因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誰在罵我。”在老者看來,時間如此短暫和寶貴,值得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根本就沒有必要為了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
當你麵對矛盾,忍不住與人爭吵而樹立了一個敵人的時候,你所得的將不隻是一個敵人,你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威脅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給你的威脅。而你用高尚的人格感動了一個敵人,使他成為你的朋友的時候,你所得到的將不隻是一個朋友,你在精神上所感受的歡樂和輕鬆也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所給你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或者與人爆發矛盾而爭吵,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若因此大動肝火,結果隻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如果能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懂得隱忍,泰然自若地麵對各種刁難和不如意,在生活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隱藏實力,暴露弱點
遇到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時,處處顯出自己的強悍,會增加敵人的警惕心理,很難取勝。這時,如果能夠抓住敵人驕縱的弱點,示弱與他人,讓敵人掉以輕心,這樣反而能夠取勝。
如果你想擊敗一個強勁的對手,你會怎麽做?在他的麵前表現你的強悍?當然可以,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如果你的實力遠遠超過對手。
不過,有可能你剛好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還這麽做,就算不得明智之舉了。正所謂“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在很多時候,示弱恰恰是戰勝對手的良策。
我們很多人也會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我們參加各種比賽前的心態與行動。如果知道競爭對手很強大,我們通常會忐忑不安,同時也會全力以赴,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們還會研究對手的強項,針對對手的強項,苦練自己的基本功,不惜拚命。
相反,如果競爭對手相對較弱,我們會感到輕鬆,也比較自信,雖然仍在繼續為比賽做準備,但不知不覺中,我們有點心不在焉,沒有了警惕性,沒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了奮力一搏的拚勁。結果,在那些看起來難以取勝的比賽中,我們出乎意料地贏了;在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取勝的比賽中,卻莫名其妙地輸了。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正是因為過於輕敵,而讓對方有機可乘,讓自己一敗塗地呢?
魏明帝時,曹爽和司馬懿同執朝政。司馬懿被升做太傅,其實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入曹爽家族。
司馬懿見此情景,便假裝生病,閑居家中等待時機。
曹爽驕橫專權,不可一世,唯獨擔心司馬氏。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馬府辭行,實為探聽虛實。
司馬懿洞悉實情,就摘掉帽子,散開頭發,擁被坐在床上,假裝重病,然後請李勝入見。
李勝拜見過後,說:“一向不見太傅,誰想病到這般。現在小人調做青州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佯答:“並州靠近北方,務必要小心啊!”
李勝說:“我是往青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笑著說:“你從並州來的?”
李勝大聲說:“是山東的青州!”
司馬懿笑了起來:“是青州來的?”
李勝心想:“這老頭兒怎麽病得這般厲害?都聾了。”
“拿筆來!”李勝吩咐,並寫了字給他看。
司馬懿假裝看了後才明白,笑著說:“不想我耳朵都病聾了!”
司馬懿手指指口,侍女即給他喝湯,他用口去飲,又灑了滿床。司馬懿對李勝說:“我不行了,可我的兩個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訓導他們。如果見了曹大將軍,千萬請他照顧!”說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來。
李勝拜辭迴去,將情況報告給曹爽。曹爽大喜,說:“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從此,對司馬懿不加防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勝一走,司馬懿就起身告訴兩個兒子說:“從此曹爽對我真的放心了,隻等他出城打獵的時候,再給他點厲害讓他嚐嚐!”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司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領家將,占領了武器庫,威脅太後,削除曹爽羽翼,然後又騙曹爽,說隻要交出兵權,並不加害於他。等局勢穩定了,司馬懿就把曹爽及其黨羽統統處斬,掌握了魏朝軍政大權。
所以,在麵對挑戰時,我們盡量不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虛實,如果我們擁有十分有利的條件,更不要輕易將它顯示出來。相反,我們還應以適當的方式,故意暴露“弱點”給對方,以麻痹對方,這樣我們可以攻其不備,從而輕易取勝。
放低姿態三思而後言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在很多時候,卑下的姿態才能消除對方的敵意,贏得認可、友誼或同情。
人不大容易改變自身條件的強弱,但卻可以通過示強或者示弱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
越國國君勾踐被吳國夫差打敗以後,勾踐作為亡國之君,不得不遵從吳王夫差的條件,懷著滿腔的羞愧,帶著送給吳王的宮廷美女及金銀財寶,帶著自己的王妃虞妲,去吳國做囚徒。
勾踐一心想著複國報仇,不過,他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夙願,除了忍之外,還要以卑微博取夫差的同情和憐憫。於是,他掩藏起自己的仇怨,養馬放牧,除糞灑掃,辛勤勞作,沒有一絲怨恨之色。
一日,吳王夫差登上姑蘇台,遠遠望見勾踐和夫人坐在馬糞堆旁,心裏便有了同情和憐憫之心。
他對太宰伯喜說:“在這種窮厄的境地還能堅持,真不容易,我很敬佩他們。”
伯喜說:“不但可敬,更是可憐啊!”
夫差說:“太宰所言極是,我有些不忍心看了,倘使他們能夠改過自新,就赦免他們,讓他們迴國吧!”
還有一次,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有病,請求探視,此時恰逢吳王要大便,勾踐便說:“臣在東海,曾跟醫師學習過,觀察人的糞便,就能知道人的病情。”
一會兒,吳王大便完畢,將桶拿到門外,勾踐揭開桶蓋,手取其糞,跪在地上嚐了嚐。左右都掩著鼻子。勾踐又走到室內,跪下叩頭說:“囚臣敬賀大王,你的病一至三日就痊愈了。”
吳王夫差問:“你怎麽知道的?”
勾踐說:“臣聽醫師說,夫糞者,穀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嚐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所以知之。”
夫差大受感動,說:“你真仁義啊!比我兒子侍候得還好。”不久,夫差就送勾踐迴國了,這才有了後來的滅吳之舉。勾踐何以贏得吳王的同情和憐憫?那就是卑下的姿態。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總有可能與這樣或那樣的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對立。發生對立的情況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對方地位高於你,你冒犯了他,讓他感覺你的大不敬,心生怒氣;另一種是對方地位低於你,你高高在上,讓他感覺你的優越性,心生妒忌。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根源就在於對方在你的麵前感受不到優越性。
向對方示弱,讓對方表現得比你優越,是人際關係學中很關鍵的學問。
對立者地位比你高,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得到諒解、同情甚至憐憫。
對立者地位比你低,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消除敵意,得到認可甚至讚賞。
對方產生反感時,其潛在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優越得到認可。而一旦他發現對方比自己差時,便不再反感,甚取而代之以同情、憐憫。也就是說,當你麵對一個反感你的人,不妨大膽示弱,放棄自己的優越性,讓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這樣,對方的怨氣沒了,反感沒了,你也就被接受了,成了最後的贏家。
肯萊思說:“幾年前,在西班牙戰爭爆發之前,在華盛頓的賓夕法尼亞街上,我曾碰到過一位剛從白宮出來的著名的國會議員。他踏著大步,帽子微向左斜,他麵露微笑,非常高興地揮著手杖。
“我說:‘法官大人,今天你好像特別高興啊!’”
“他用手臂勾著我的肩膀對我說:‘是的,我的朋友。剛才,我在白宮裏見到了總統。他說:‘老兄,你是所有人中我最信賴的人了,這次全靠你幫忙去打勝仗了。’以前,在很多事情上我都不同意他的做法,可現在,我很支持他。他還得拜托我幫忙呢。”
裏奇說:“大約在5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在采訪大人物方麵十分成功的新聞記者。他以引起大人物的同情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臉頰紅潤,長得像天使一樣。於是,他總是裝成一個天真的記者,在剛開始說第一句話時就顯得自己特別害怕,故意去引起大人物的憐惜。事實上,雖然他隻有25歲,可他已經是一個反應十分敏捷、經驗豐富的老記者了。”
這一策略的關鍵之處就是:不強調自己是重要的,如果你想給他人留下一個對你來講十分重要的印象,你就應該顯示自己的謙卑。這樣,他就會對我們及我們要做的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了。
攻心話術
這些說話小節不能忽視
人們在日常交談中,常會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認為這都是生活中的小節,所以不去重視,甚至用“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來寬慰自己,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的說話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而惹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還是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為好。
1.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最好把一個字當做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2.話有雜音
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麵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就像給你的精彩的語言,蒙上了一層灰塵。
3.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這房子是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還是材料很結實?這人是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很喜歡幫助別人呢?單是一個“好”字,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這兩個字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適當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所說的話就容易使人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4.過於誇張
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也有人無論在什麽場合都采用這種說法。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5.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大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夾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更容易因為特別起勁,巴不得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6.自我賣弄
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人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
這樣說話消除交往中的敵意
換一種說法會更好
我們經常需要向別人表達一些不太好說的意思,如請求、談判、批評等。這些話之所以不容易說出口,是因為人類具有自尊心,誰都不願意遭到拒絕、指責和冷遇。一般人內心深處都有自高自大的想法,都認為自己應該是最好的,一旦現實與心願不符合,不可一世的自尊就會受到挫傷,從而轉變成傷悲、仇恨、鄙視、嫉妒等惡劣的情緒,並且早晚會表現出來。因此,有些話說不好,就會得罪人,為自己招來麻煩。
說話直來直去,想什麽說什麽,固然是一種好習慣,可有時難免遇到不便直說、不忍直說、不能直說的情景。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說了直話,可能影響到人際關係,給自己添麻煩,傷害到別人。為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在某些場合說話還是要講究一點技巧,如故意說些與本意相似或相關的事物,暗示、含蓄地表達原來直說的話。
有一頭熊大肆吹噓,說它很愛人類,因為它從不吃死人。一隻狐狸不以為然,但同時它又害怕熊的大力氣,於是含蓄地說:“但願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著的人。”
好在語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一樣的意思可以用多樣的話說出來,而斤斤計較的人聽到用不同的說法講出的同樣意思,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情況使智慧的說話方式大有用武之地,也向我們證明:人類作為高等動物所獨有的自尊心,是多麽愚蠢的一種心理,因為老狐狸利用這種幼稚的心理可以把人玩弄於股掌之上。
比如,你要批評一個人所寫的文章,如果直言不諱,顯然會令他難堪。但是,你可以換個說法,找出他的文章中一些可取之處,先滿足他的自尊心,待他興高采烈,視你為知音的時候,再把批評化建議提出來,這樣他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還對你很欽佩。你可以這樣說:“我一看開頭就想看下去,我發現你一貫擅長把開頭寫得引人注目,勾起人的好奇心。要是結尾不是這樣寫,而是換一種思路,可能就更能與開頭相唿應了,你說呢?”
既然沒有觸及到自尊心,那麽他當然會冷靜虛心地考慮你的意見。
說什麽固然重要,但怎麽說更為關鍵,人的情緒常常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他看不透語言背後的語言,而隻能最淺薄地從對方的用語上來理解。
因此完全可以表麵上說他愛聽的話,而把真正意圖隱藏在這些話裏,也就是“話裏有話”,讓他心甘情願地跟著你的思路走。
一位顧客進了一家地毯商店,看上了一款地毯。
顧客問道:“這種地毯多少錢?”
店老板立即熱情地接待了他,迴答道:“每平方米24元8角。”
顧客聽完這句話,什麽都沒都說就走了。顯然,他覺得價格有點高。
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觀察,他說:“你的推銷方式太陳舊了,應該換一種方式。”於是他試著以營業員的口吻說:“先生,這地毯不貴。讓您的臥室鋪上地毯,每天1角錢就夠了。”
老板大為不解,這位朋友忙解釋道:“假設臥室地毯需要10平方米的話,要248元;地毯壽命為5年,計1800多天,每天不就是1角多錢嗎?一支香煙錢都不到。”
老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說:“高!你這一招一定靈。”
果然,換一種表達方式,商店的生意就好多了。
控製情緒避開鋒芒
我們要做胸懷開闊,為人處世豁達而不拘小節的人。而那些目光短淺、斤斤計較,經常糾纏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立大業的。所以,處理某些事情時,不必太計較,尤其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保持一顆平常心,以寬容豁達的心態處之,於人於己都有利無害。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櫃台的夥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夥計上前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認情麵。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渡過難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於是叫夥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裏,棉襖、長袍先拿迴去穿吧!”
那人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別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原來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隻得了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裏了。
後來,有人問尤翁:“你怎麽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尤翁迴答說:“凡是蠻橫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鬥勝,那麽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
麵對矛盾,許多人會用強力去爭鬥。但如果對方比你還強,你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難以預料了。實際上,低頭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鬥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而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頭低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會過得去,產生矛盾的基礎不複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夠相安,離禍端就遠了。
早晨,一位先生在公交車上刷卡下車,人都已經下車了,他又返迴車上與乘務員理論。原來,他每天坐車隻需花費4塊錢,但是今天卻花了6塊錢,他便詢問乘務員原因。
乘務員連聲賠禮道歉:“因為今天車上人多,我以為本站的乘客都已經下車了,所以按了換站鍵。沒想到您還沒有刷卡下車。實在是對不起。”聽完乘務員的解釋,這位先生依然不能諒解地說:“因為你的失職,才造成我多刷了2塊錢。所以,你要賠償我的損失。”乘務員又一次給這位先生道歉,但是這位先生仍然不依不饒,乘務員說:“我沒有2塊錢,給你5塊錢好嗎?”此時,這位先生說道:“那我可沒有3塊錢找給你。”乘務員說:“不用找了。”就這樣一場矛盾避開了。
一位老者曾說過:“大街上要是有人罵我,我連頭都懶得迴,因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誰在罵我。”在老者看來,時間如此短暫和寶貴,值得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根本就沒有必要為了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
當你麵對矛盾,忍不住與人爭吵而樹立了一個敵人的時候,你所得的將不隻是一個敵人,你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威脅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給你的威脅。而你用高尚的人格感動了一個敵人,使他成為你的朋友的時候,你所得到的將不隻是一個朋友,你在精神上所感受的歡樂和輕鬆也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所給你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或者與人爆發矛盾而爭吵,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若因此大動肝火,結果隻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而如果能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懂得隱忍,泰然自若地麵對各種刁難和不如意,在生活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隱藏實力,暴露弱點
遇到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時,處處顯出自己的強悍,會增加敵人的警惕心理,很難取勝。這時,如果能夠抓住敵人驕縱的弱點,示弱與他人,讓敵人掉以輕心,這樣反而能夠取勝。
如果你想擊敗一個強勁的對手,你會怎麽做?在他的麵前表現你的強悍?當然可以,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如果你的實力遠遠超過對手。
不過,有可能你剛好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還這麽做,就算不得明智之舉了。正所謂“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在很多時候,示弱恰恰是戰勝對手的良策。
我們很多人也會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我們參加各種比賽前的心態與行動。如果知道競爭對手很強大,我們通常會忐忑不安,同時也會全力以赴,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們還會研究對手的強項,針對對手的強項,苦練自己的基本功,不惜拚命。
相反,如果競爭對手相對較弱,我們會感到輕鬆,也比較自信,雖然仍在繼續為比賽做準備,但不知不覺中,我們有點心不在焉,沒有了警惕性,沒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了奮力一搏的拚勁。結果,在那些看起來難以取勝的比賽中,我們出乎意料地贏了;在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取勝的比賽中,卻莫名其妙地輸了。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正是因為過於輕敵,而讓對方有機可乘,讓自己一敗塗地呢?
魏明帝時,曹爽和司馬懿同執朝政。司馬懿被升做太傅,其實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入曹爽家族。
司馬懿見此情景,便假裝生病,閑居家中等待時機。
曹爽驕橫專權,不可一世,唯獨擔心司馬氏。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馬府辭行,實為探聽虛實。
司馬懿洞悉實情,就摘掉帽子,散開頭發,擁被坐在床上,假裝重病,然後請李勝入見。
李勝拜見過後,說:“一向不見太傅,誰想病到這般。現在小人調做青州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佯答:“並州靠近北方,務必要小心啊!”
李勝說:“我是往青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笑著說:“你從並州來的?”
李勝大聲說:“是山東的青州!”
司馬懿笑了起來:“是青州來的?”
李勝心想:“這老頭兒怎麽病得這般厲害?都聾了。”
“拿筆來!”李勝吩咐,並寫了字給他看。
司馬懿假裝看了後才明白,笑著說:“不想我耳朵都病聾了!”
司馬懿手指指口,侍女即給他喝湯,他用口去飲,又灑了滿床。司馬懿對李勝說:“我不行了,可我的兩個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訓導他們。如果見了曹大將軍,千萬請他照顧!”說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來。
李勝拜辭迴去,將情況報告給曹爽。曹爽大喜,說:“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從此,對司馬懿不加防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勝一走,司馬懿就起身告訴兩個兒子說:“從此曹爽對我真的放心了,隻等他出城打獵的時候,再給他點厲害讓他嚐嚐!”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司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領家將,占領了武器庫,威脅太後,削除曹爽羽翼,然後又騙曹爽,說隻要交出兵權,並不加害於他。等局勢穩定了,司馬懿就把曹爽及其黨羽統統處斬,掌握了魏朝軍政大權。
所以,在麵對挑戰時,我們盡量不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虛實,如果我們擁有十分有利的條件,更不要輕易將它顯示出來。相反,我們還應以適當的方式,故意暴露“弱點”給對方,以麻痹對方,這樣我們可以攻其不備,從而輕易取勝。
放低姿態三思而後言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在很多時候,卑下的姿態才能消除對方的敵意,贏得認可、友誼或同情。
人不大容易改變自身條件的強弱,但卻可以通過示強或者示弱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
越國國君勾踐被吳國夫差打敗以後,勾踐作為亡國之君,不得不遵從吳王夫差的條件,懷著滿腔的羞愧,帶著送給吳王的宮廷美女及金銀財寶,帶著自己的王妃虞妲,去吳國做囚徒。
勾踐一心想著複國報仇,不過,他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夙願,除了忍之外,還要以卑微博取夫差的同情和憐憫。於是,他掩藏起自己的仇怨,養馬放牧,除糞灑掃,辛勤勞作,沒有一絲怨恨之色。
一日,吳王夫差登上姑蘇台,遠遠望見勾踐和夫人坐在馬糞堆旁,心裏便有了同情和憐憫之心。
他對太宰伯喜說:“在這種窮厄的境地還能堅持,真不容易,我很敬佩他們。”
伯喜說:“不但可敬,更是可憐啊!”
夫差說:“太宰所言極是,我有些不忍心看了,倘使他們能夠改過自新,就赦免他們,讓他們迴國吧!”
還有一次,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有病,請求探視,此時恰逢吳王要大便,勾踐便說:“臣在東海,曾跟醫師學習過,觀察人的糞便,就能知道人的病情。”
一會兒,吳王大便完畢,將桶拿到門外,勾踐揭開桶蓋,手取其糞,跪在地上嚐了嚐。左右都掩著鼻子。勾踐又走到室內,跪下叩頭說:“囚臣敬賀大王,你的病一至三日就痊愈了。”
吳王夫差問:“你怎麽知道的?”
勾踐說:“臣聽醫師說,夫糞者,穀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嚐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所以知之。”
夫差大受感動,說:“你真仁義啊!比我兒子侍候得還好。”不久,夫差就送勾踐迴國了,這才有了後來的滅吳之舉。勾踐何以贏得吳王的同情和憐憫?那就是卑下的姿態。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總有可能與這樣或那樣的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對立。發生對立的情況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對方地位高於你,你冒犯了他,讓他感覺你的大不敬,心生怒氣;另一種是對方地位低於你,你高高在上,讓他感覺你的優越性,心生妒忌。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根源就在於對方在你的麵前感受不到優越性。
向對方示弱,讓對方表現得比你優越,是人際關係學中很關鍵的學問。
對立者地位比你高,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得到諒解、同情甚至憐憫。
對立者地位比你低,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消除敵意,得到認可甚至讚賞。
對方產生反感時,其潛在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優越得到認可。而一旦他發現對方比自己差時,便不再反感,甚取而代之以同情、憐憫。也就是說,當你麵對一個反感你的人,不妨大膽示弱,放棄自己的優越性,讓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這樣,對方的怨氣沒了,反感沒了,你也就被接受了,成了最後的贏家。
肯萊思說:“幾年前,在西班牙戰爭爆發之前,在華盛頓的賓夕法尼亞街上,我曾碰到過一位剛從白宮出來的著名的國會議員。他踏著大步,帽子微向左斜,他麵露微笑,非常高興地揮著手杖。
“我說:‘法官大人,今天你好像特別高興啊!’”
“他用手臂勾著我的肩膀對我說:‘是的,我的朋友。剛才,我在白宮裏見到了總統。他說:‘老兄,你是所有人中我最信賴的人了,這次全靠你幫忙去打勝仗了。’以前,在很多事情上我都不同意他的做法,可現在,我很支持他。他還得拜托我幫忙呢。”
裏奇說:“大約在5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在采訪大人物方麵十分成功的新聞記者。他以引起大人物的同情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臉頰紅潤,長得像天使一樣。於是,他總是裝成一個天真的記者,在剛開始說第一句話時就顯得自己特別害怕,故意去引起大人物的憐惜。事實上,雖然他隻有25歲,可他已經是一個反應十分敏捷、經驗豐富的老記者了。”
這一策略的關鍵之處就是:不強調自己是重要的,如果你想給他人留下一個對你來講十分重要的印象,你就應該顯示自己的謙卑。這樣,他就會對我們及我們要做的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了。
攻心話術
這些說話小節不能忽視
人們在日常交談中,常會犯些小毛病,有些人認為這都是生活中的小節,所以不去重視,甚至用“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來寬慰自己,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的說話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而惹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還是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為好。
1.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最好把一個字當做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2.話有雜音
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麵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就像給你的精彩的語言,蒙上了一層灰塵。
3.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譬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這房子是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還是材料很結實?這人是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很喜歡幫助別人呢?單是一個“好”字,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這兩個字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適當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所說的話就容易使人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4.過於誇張
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也有人無論在什麽場合都采用這種說法。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5.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大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夾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更容易因為特別起勁,巴不得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
6.自我賣弄
矯揉造作有多種形式的表現,有的人喜歡在交談中加進幾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加進幾個學術性的名詞;有的人喜歡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掛在口頭;有的人又喜歡引用幾句名言,放在並不適當的地方。這會讓人覺得你在賣弄學識,故作高深,還不如自然、平實的言語更容易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