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任自己才能充分信任別人
◎與其戰戰兢兢地生活,不如放開自己
懷疑論者活得總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們永遠戰戰兢兢,一刻也不敢放鬆自己。因為他們太擔心不好的事情,並且總是覺得自己有可能被騙、被拋棄,於是他們的心就變得異常“小”,英雄虎膽的事情一般來說很少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像蝸牛一樣,把小小的硬殼當做自己的家,輕易不出門。
他們的生活與冒險和勇氣幾乎是絕緣的,他們的世界就隻有自己頭頂上的一方天空。他們其實並不膽小,也不缺乏勇氣,他們缺少的是一種豁出去的魄力。就像美國著名演員尼古拉斯·凱奇,他在熒幕上的形象是硬漢,但現實中他很膽小,而且恐高。這不是什麽令人羞愧的事情,隻要我們能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那麽掌聲也會隨之而來。
邁克·英泰爾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上班族,他在37歲那年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他放棄薪水優厚的記者工作,並把身上僅有的3美元捐給街角的流浪漢,隻帶了幹淨的內衣褲,由陽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好心相助,橫越美國。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海岸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
他之所以作出這樣倉促的決定,完全是因為自己即將崩潰。雖然他有好工作、美麗的同居女友、親人,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麽“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高峰或低穀。他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而懊悔。倉促之間,他選擇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地,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他檢討自己,很誠實地為自己的“恐懼”列出一張清單:從小他就怕保姆、怕郵差、怕鳥、怕貓、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飛、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怕孤獨、怕失敗、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唯一“英勇”的一次是他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這個懦弱的男人上路前竟還接到奶奶的字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殺掉。”
但他成功了,4000多英裏路,仰賴82個陌生人的好心。他從沒接受過別人在金錢上的幫助,他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濕的睡袋裏,在遊民之家靠打工換取住宿,碰到不少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最後終於來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櫃台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隻是用這種正常人會覺得“無聊”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麵對所有恐懼。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16世紀的一位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 faire”,被訛寫為“cape fear”,隻是一個失誤。邁克·英泰爾終於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自己的恐懼一樣。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缺乏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關於膽小的經曆,有人怕血,有人怕老鼠,也有人怕毛毛蟲……怕、怕、怕,卻忘了該給自己一點兒勇氣。
無論困難多麽大,都不要輕易對它們低下你高昂的頭顱。麵對你麵前的困境,永遠不要感到恐懼。英語是怎樣解釋恐懼—fear—的呢?
f—false—假;
e—education—教育;
a—appearing—似乎;
r—real—真。
fear就是假的知識、假的體驗,就像真的一樣,如果你認為它們是真的,你就產生了恐懼。勇氣是一種戰勝恐懼的有力武器,能說服自己克服恐懼心理。勇氣還可以教人在遇到挫折時,不畏懼、不迴避,勇敢麵對,接受一切挑戰,戰勝困難,贏得成功。
多一點走出去的膽量,別再像個膽小鬼般畏首畏尾,膽量大一點時,困難就會小一點。俗話說“眼是孬蛋,手是好漢”,隻有將自己豁出去,對自己“下手狠一點”,才能成功。
◎衝破心態的牢籠,才能走出困境
疑心就像是幽暗角落中的一條蛇,它無聲無息,卻讓懷疑論者的生活備受影響。懷疑論者不僅懷疑周圍的人,還懷疑權威的力量和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一直用一雙審慎的眼睛看世界。這種疑心自己不能做好事情的“悲觀”心態常常讓他們錯失良機,那麽衝破這種心態的牢籠,走出自我設置的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聽說英國皇家學院公開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維選拔科研助手,年輕的裝訂工人法拉第激動不已,趕忙到選拔委員會報了名。但臨近選拔考試的前一天,法拉第被告知他的考試資格取消了,因為他是一個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了,他氣憤地趕到選拔委員會。但委員們傲慢地嘲笑他說:“沒有辦法,一個普通的裝訂工人想到皇家學院來,除非你能得到戴維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猶豫了,如果不能見到戴維教授,自己就沒有機會參加選拔考試。但一個普通的書籍裝訂工人要想拜見大名鼎鼎的皇家學院教授,能成功嗎?
法拉第顧慮重重,但為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還是鼓足了勇氣站到戴維教授家的大門口。教授家門扉緊閉,法拉第在教授家門前徘徊了很久,終於教授家的大門被一顆膽怯的心叩響了。
屋裏沒有聲響,當法拉第準備第二次叩門的時候,門卻“吱呀”一聲開了,一位麵色紅潤、須發皆白、精神矍鑠的老者正注視著法拉第。“門沒有閂,請你進來。”老者微笑著對法拉第說。
“教授家的大門整天都不閂嗎?”法拉第疑惑地問。“幹嗎要閂上呢?”老者笑著說,“當你把別人閂在門外的時候,也把自己閂在了屋裏,我才不當這樣的傻瓜呢。”老者就是戴維教授。他將法拉第帶到屋裏坐下,聆聽了法拉第的敘說和要求後,寫了一張紙條遞給法拉第:“年輕人,你帶著這張紙條去,告訴委員會的那幫人說戴維老頭同意了。”
經過嚴格的選拔考試,書籍裝訂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維教授的科研助手,走進了英國皇家學院的大門。
生活中並不缺少成功的機會,隻是我們被自己的思想限製住了。懷疑論者對自身的懷疑說到底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否則他們為何要否定自己的能力呢?他們接到一項新的任務,產生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怎麽可能”。這樣的念頭讓他們成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讓他們失去了當領軍人物的機會。然而,當他們能夠戰勝自己、充滿信心地迎接挑戰的時候,他們就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1968年,在墨西哥城奧運會的田徑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撞線後,轉過身看運動場上的記分牌,當指示燈出現“9.95”的字樣後,海因斯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後來通過電視轉播,被幾億人看到,但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他到底說了什麽,誰都不知道。
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突發好奇心,他找到海因斯詢問,這句話才被破譯出來。原來,自歐文斯創造了百米跑“10.3”秒的成績後,醫學界就斷言,人類肌肉纖維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低於10秒。所以當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的紀錄之後,自己都驚呆了,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的,而是虛掩的,就像終點上那根橫著的繩子。於是,興奮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的確,很多事情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麽難,當你勇敢地邁出那一步時,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事情就這麽簡單。
懷疑論者在開始做某件事前,常常先懷疑自己能否成功,認為自己“做不到”,其實這隻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他們正視困難,就會發現事情並非他們想象的那麽難。
無論我們麵對的問題有多麽難,都不要犯最愚蠢的錯誤—自己給自己打退堂鼓。要相信:隻要迎頭而上,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潛能,點燃你心中的小宇宙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莫過於給自己限定高度,因為人生的高度我們無法得知,在起跳之前就給自己定一個不算太高的高度,這不是務實,而是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與天賦。懷疑論者不僅懷疑別人,還懷疑自己。在他們的字典裏第一個詞匯是“不可能”,這倒也說不上是什麽不自信,隻是他們思考問題時充滿疑慮。他們總是懷疑自己能否做到,也懷疑最壞的結果屬於自己,因此他們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定很高的高度。其實,人蘊藏的潛能的力量之大恐怕連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
餘秋雨曾說:“人生的追求,情感的衝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渾然卻不可以清淡。”人的追求在哪兒,他的人生也就在哪兒,一旦在心裏為自己預設一個追求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會受影響。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懶惰的情緒,但更糟糕的是偷懶還找借口。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往一個玻璃杯裏放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結果還是一樣。原來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高度的400倍左右。接下來,科學家再次把這隻跳蚤放進杯子裏,不過這次在杯上加了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過一陣子,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麵自由地跳動。
後來,科學家把這個蓋子輕輕拿掉了,可跳蚤還是在杯蓋以下的高度跳躍。三天以後,他發現這隻跳蚤還在那裏跳。一周以後,這隻可憐的跳蚤還在玻璃杯裏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試圖闖蕩,但是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他們便開始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再千方百計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製障礙已取消,也不再向往跳上新的高度了。人們往往因為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設限,甘願忍受失敗者的生活。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隻是它的心裏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一個人追求的高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為自己畫定了界線,那麽他將永遠無法超越這個高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曾經有一家跨國企業在招聘中出了這麽一道題:“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認為10年後,自己的月薪應該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應該是多少?”
結果,那些迴答數目奇高的應聘者全部被錄用了。其後考官解釋說:“一個人認為自己10年後的月薪竟然和現在差不多或者高不出多少,這首先說明他(她)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前進的步伐有所懷疑,他(她)害怕自己超越不了現在的水平,甚至幹得還不如現在好。這種人在工作中往往沒什麽激情,容易自我設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他(她)對自己的未來都沒有信心,我們又怎能對他(她)有信心?”
那些不敢提出高要求的人被自己所畫的那條線困住了,行動、激情和潛能便被扼殺了。因為自我設限的觀念帶給人的是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從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變得懦弱、狐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這將使人永遠叩不開成功的大門,因為他們的心裏已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很多人會奇怪,一頭5噸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動一根小木樁。可這是事實,因為當這隻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它就被拴在一根5英尺高的小木樁上了,開始它拚命掙紮,想掙脫木樁,可是它做不到。後來,小象變成大象了,它頭腦裏還一直認為掙脫不了木樁,於是它放棄了。鎖鏈仍然那麽細,木樁仍然那麽小,然而大象再也不嚐試掙脫了。
自我設限的思想使你就像大象一樣,因為生命中遇到一些限製,所以就相信這些限製會伴隨你一生。社會在改變,生命在改變,思維也應該隨之而改變。自我設限,畫地為牢,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連本來可以做到的事也做不到了。這種思想能扼殺人的鬥誌,因為它不等同於謙遜。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說“我可以試一試”,但不能說“我不行,我不是這塊料”。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沒有你的同意,沒有人可以讓你覺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覺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認為的,你本來並非如此。有些人常常會把自己看得太過渺小與卑微,這或許是他們至今還沒有到達更高水平的原因。
自我設限的思想會把我們放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低水平上,然而命運究竟如何,全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或許在過去的經驗中,懷疑論者的“懷疑”確實被驗證過,但是別忘了,那是因為他原本就沒有將最好的結果放在考慮之列。我們想要搞砸一件事情是輕而易舉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卻要費心費力,因為好的結果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懷疑論者該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了。如果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那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你覺得你應處於什麽位置,你就會停在什麽位置。正如一位哲人說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設想。”
◎6號懷疑論者之特征人物
任正非
時時充滿危機感的6號,當危機真的出現的時候,卻一改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狀態,變得鎮定自若,有極強的處理能力。因為他們總是在想象最糟糕的狀況,心中常常將危機預演,所以當問題真的發生時,他(她)是解決問題的專家。
“華為”的總裁任正非,就是明顯具有6號人格特征的人。2000年是互聯網勢頭最火的時候,而任正非卻寫下了《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透析華為公司以及整個互聯網行業存在的危機,警示全體員工準備好棉衣,做好“過冬”的打算。
他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麽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文中還寫道:“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時要念著冬天的問題。”還在春天的時候,就已經說冬天不遠了,這是6號的典型性格特點。
等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華為已經擁有過冬的幾十個億了。這也是對6號“生於憂患”的完美注解。
◎與6號懷疑論者的相處之道
具有懷疑型人格的人整天憂心忡忡,無論做什麽事、說什麽話,都覺得有人在評論自己,議論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總感到有人在跟自己過不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與這類人交往,說話、做事應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不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更會令彼此間的關係惡化。
對6號人格者而言,忽動驟停的優柔寡斷,似乎是決定任何事情的唯一保險方式,但如果你無法分享他們內心的不確定感(除非你也是6號人格者,要不然保證你無法感同身受),那麽他們再三檢查的疑慮,肯定被你視為多餘。
6號人格者在思考時最顯安逸,他們靠分析作決定,喜歡拆析問題的各個構成要素,再用邏輯的方式揀選,雖然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構成要素,但他們總是太過重視表麵而影響重大的細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當你需要6號人格者作出某項決定時,別著急,相反的,鼓勵他(她)“再考慮考慮看”;再者,不管你說不說,他們反正都會這麽做的。6號人格者天性習慣拒絕新點子,別強迫他(她),如果試圖以威權強迫他們,隻會令6號人格者抵抗到底。與你的6號人格者同事分享你的理由、事實及爭辯,再留些空間讓他(她)好好獨自思考。
6號人格者喜歡的思維模式是先對整個事物進行大略的了解,然後再仔細檢查各個部分。他(她)需要多花些時間在細節上,而不隻是大略。提醒他們該預料可能的情況,而這些情況又該如何應對,6號人格者最重視的是,你將如何幫助他們“準備得更充分,以備更有把握地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
信任自己才能充分信任別人
◎與其戰戰兢兢地生活,不如放開自己
懷疑論者活得總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們永遠戰戰兢兢,一刻也不敢放鬆自己。因為他們太擔心不好的事情,並且總是覺得自己有可能被騙、被拋棄,於是他們的心就變得異常“小”,英雄虎膽的事情一般來說很少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像蝸牛一樣,把小小的硬殼當做自己的家,輕易不出門。
他們的生活與冒險和勇氣幾乎是絕緣的,他們的世界就隻有自己頭頂上的一方天空。他們其實並不膽小,也不缺乏勇氣,他們缺少的是一種豁出去的魄力。就像美國著名演員尼古拉斯·凱奇,他在熒幕上的形象是硬漢,但現實中他很膽小,而且恐高。這不是什麽令人羞愧的事情,隻要我們能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那麽掌聲也會隨之而來。
邁克·英泰爾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上班族,他在37歲那年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他放棄薪水優厚的記者工作,並把身上僅有的3美元捐給街角的流浪漢,隻帶了幹淨的內衣褲,由陽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好心相助,橫越美國。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海岸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
他之所以作出這樣倉促的決定,完全是因為自己即將崩潰。雖然他有好工作、美麗的同居女友、親人,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麽“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高峰或低穀。他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而懊悔。倉促之間,他選擇北卡羅來納州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地,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他檢討自己,很誠實地為自己的“恐懼”列出一張清單:從小他就怕保姆、怕郵差、怕鳥、怕貓、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飛、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怕孤獨、怕失敗、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唯一“英勇”的一次是他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這個懦弱的男人上路前竟還接到奶奶的字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殺掉。”
但他成功了,4000多英裏路,仰賴82個陌生人的好心。他從沒接受過別人在金錢上的幫助,他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濕的睡袋裏,在遊民之家靠打工換取住宿,碰到不少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最後終於來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櫃台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隻是用這種正常人會覺得“無聊”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麵對所有恐懼。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16世紀的一位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 faire”,被訛寫為“cape fear”,隻是一個失誤。邁克·英泰爾終於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自己的恐懼一樣。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缺乏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關於膽小的經曆,有人怕血,有人怕老鼠,也有人怕毛毛蟲……怕、怕、怕,卻忘了該給自己一點兒勇氣。
無論困難多麽大,都不要輕易對它們低下你高昂的頭顱。麵對你麵前的困境,永遠不要感到恐懼。英語是怎樣解釋恐懼—fear—的呢?
f—false—假;
e—education—教育;
a—appearing—似乎;
r—real—真。
fear就是假的知識、假的體驗,就像真的一樣,如果你認為它們是真的,你就產生了恐懼。勇氣是一種戰勝恐懼的有力武器,能說服自己克服恐懼心理。勇氣還可以教人在遇到挫折時,不畏懼、不迴避,勇敢麵對,接受一切挑戰,戰勝困難,贏得成功。
多一點走出去的膽量,別再像個膽小鬼般畏首畏尾,膽量大一點時,困難就會小一點。俗話說“眼是孬蛋,手是好漢”,隻有將自己豁出去,對自己“下手狠一點”,才能成功。
◎衝破心態的牢籠,才能走出困境
疑心就像是幽暗角落中的一條蛇,它無聲無息,卻讓懷疑論者的生活備受影響。懷疑論者不僅懷疑周圍的人,還懷疑權威的力量和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一直用一雙審慎的眼睛看世界。這種疑心自己不能做好事情的“悲觀”心態常常讓他們錯失良機,那麽衝破這種心態的牢籠,走出自我設置的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聽說英國皇家學院公開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維選拔科研助手,年輕的裝訂工人法拉第激動不已,趕忙到選拔委員會報了名。但臨近選拔考試的前一天,法拉第被告知他的考試資格取消了,因為他是一個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了,他氣憤地趕到選拔委員會。但委員們傲慢地嘲笑他說:“沒有辦法,一個普通的裝訂工人想到皇家學院來,除非你能得到戴維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猶豫了,如果不能見到戴維教授,自己就沒有機會參加選拔考試。但一個普通的書籍裝訂工人要想拜見大名鼎鼎的皇家學院教授,能成功嗎?
法拉第顧慮重重,但為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還是鼓足了勇氣站到戴維教授家的大門口。教授家門扉緊閉,法拉第在教授家門前徘徊了很久,終於教授家的大門被一顆膽怯的心叩響了。
屋裏沒有聲響,當法拉第準備第二次叩門的時候,門卻“吱呀”一聲開了,一位麵色紅潤、須發皆白、精神矍鑠的老者正注視著法拉第。“門沒有閂,請你進來。”老者微笑著對法拉第說。
“教授家的大門整天都不閂嗎?”法拉第疑惑地問。“幹嗎要閂上呢?”老者笑著說,“當你把別人閂在門外的時候,也把自己閂在了屋裏,我才不當這樣的傻瓜呢。”老者就是戴維教授。他將法拉第帶到屋裏坐下,聆聽了法拉第的敘說和要求後,寫了一張紙條遞給法拉第:“年輕人,你帶著這張紙條去,告訴委員會的那幫人說戴維老頭同意了。”
經過嚴格的選拔考試,書籍裝訂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維教授的科研助手,走進了英國皇家學院的大門。
生活中並不缺少成功的機會,隻是我們被自己的思想限製住了。懷疑論者對自身的懷疑說到底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否則他們為何要否定自己的能力呢?他們接到一項新的任務,產生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怎麽可能”。這樣的念頭讓他們成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讓他們失去了當領軍人物的機會。然而,當他們能夠戰勝自己、充滿信心地迎接挑戰的時候,他們就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1968年,在墨西哥城奧運會的田徑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撞線後,轉過身看運動場上的記分牌,當指示燈出現“9.95”的字樣後,海因斯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後來通過電視轉播,被幾億人看到,但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他到底說了什麽,誰都不知道。
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突發好奇心,他找到海因斯詢問,這句話才被破譯出來。原來,自歐文斯創造了百米跑“10.3”秒的成績後,醫學界就斷言,人類肌肉纖維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低於10秒。所以當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的紀錄之後,自己都驚呆了,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的,而是虛掩的,就像終點上那根橫著的繩子。於是,興奮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的確,很多事情都沒有你想象的那麽難,當你勇敢地邁出那一步時,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事情就這麽簡單。
懷疑論者在開始做某件事前,常常先懷疑自己能否成功,認為自己“做不到”,其實這隻是一種錯覺,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他們正視困難,就會發現事情並非他們想象的那麽難。
無論我們麵對的問題有多麽難,都不要犯最愚蠢的錯誤—自己給自己打退堂鼓。要相信:隻要迎頭而上,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潛能,點燃你心中的小宇宙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莫過於給自己限定高度,因為人生的高度我們無法得知,在起跳之前就給自己定一個不算太高的高度,這不是務實,而是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與天賦。懷疑論者不僅懷疑別人,還懷疑自己。在他們的字典裏第一個詞匯是“不可能”,這倒也說不上是什麽不自信,隻是他們思考問題時充滿疑慮。他們總是懷疑自己能否做到,也懷疑最壞的結果屬於自己,因此他們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定很高的高度。其實,人蘊藏的潛能的力量之大恐怕連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
餘秋雨曾說:“人生的追求,情感的衝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渾然卻不可以清淡。”人的追求在哪兒,他的人生也就在哪兒,一旦在心裏為自己預設一個追求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會受影響。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懶惰的情緒,但更糟糕的是偷懶還找借口。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往一個玻璃杯裏放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結果還是一樣。原來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它身體高度的400倍左右。接下來,科學家再次把這隻跳蚤放進杯子裏,不過這次在杯上加了一個玻璃蓋,“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蓋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因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再過一陣子,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擊到這個蓋子,而是在蓋子下麵自由地跳動。
後來,科學家把這個蓋子輕輕拿掉了,可跳蚤還是在杯蓋以下的高度跳躍。三天以後,他發現這隻跳蚤還在那裏跳。一周以後,這隻可憐的跳蚤還在玻璃杯裏不停地跳著,其實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生活中,有許多人也在過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年輕時意氣風發,試圖闖蕩,但是事與願違,屢屢失敗。幾次失敗以後,他們便開始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或者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再千方百計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製障礙已取消,也不再向往跳上新的高度了。人們往往因為追求成功而不得,就自我設限,甘願忍受失敗者的生活。難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這個杯子嗎?絕對不是。隻是它的心裏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一個人追求的高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如果他為自己畫定了界線,那麽他將永遠無法超越這個高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曾經有一家跨國企業在招聘中出了這麽一道題:“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認為10年後,自己的月薪應該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應該是多少?”
結果,那些迴答數目奇高的應聘者全部被錄用了。其後考官解釋說:“一個人認為自己10年後的月薪竟然和現在差不多或者高不出多少,這首先說明他(她)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前進的步伐有所懷疑,他(她)害怕自己超越不了現在的水平,甚至幹得還不如現在好。這種人在工作中往往沒什麽激情,容易自我設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他(她)對自己的未來都沒有信心,我們又怎能對他(她)有信心?”
那些不敢提出高要求的人被自己所畫的那條線困住了,行動、激情和潛能便被扼殺了。因為自我設限的觀念帶給人的是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從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變得懦弱、狐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這將使人永遠叩不開成功的大門,因為他們的心裏已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很多人會奇怪,一頭5噸重的大象竟然拉不動一根小木樁。可這是事實,因為當這隻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它就被拴在一根5英尺高的小木樁上了,開始它拚命掙紮,想掙脫木樁,可是它做不到。後來,小象變成大象了,它頭腦裏還一直認為掙脫不了木樁,於是它放棄了。鎖鏈仍然那麽細,木樁仍然那麽小,然而大象再也不嚐試掙脫了。
自我設限的思想使你就像大象一樣,因為生命中遇到一些限製,所以就相信這些限製會伴隨你一生。社會在改變,生命在改變,思維也應該隨之而改變。自我設限,畫地為牢,就不可能突破自我,甚至連本來可以做到的事也做不到了。這種思想能扼殺人的鬥誌,因為它不等同於謙遜。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情,你可以說“我可以試一試”,但不能說“我不行,我不是這塊料”。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沒有你的同意,沒有人可以讓你覺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覺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認為的,你本來並非如此。有些人常常會把自己看得太過渺小與卑微,這或許是他們至今還沒有到達更高水平的原因。
自我設限的思想會把我們放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低水平上,然而命運究竟如何,全靠我們自身的努力。或許在過去的經驗中,懷疑論者的“懷疑”確實被驗證過,但是別忘了,那是因為他原本就沒有將最好的結果放在考慮之列。我們想要搞砸一件事情是輕而易舉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卻要費心費力,因為好的結果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懷疑論者該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了。如果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那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你覺得你應處於什麽位置,你就會停在什麽位置。正如一位哲人說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基本上符合他自己的設想。”
◎6號懷疑論者之特征人物
任正非
時時充滿危機感的6號,當危機真的出現的時候,卻一改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狀態,變得鎮定自若,有極強的處理能力。因為他們總是在想象最糟糕的狀況,心中常常將危機預演,所以當問題真的發生時,他(她)是解決問題的專家。
“華為”的總裁任正非,就是明顯具有6號人格特征的人。2000年是互聯網勢頭最火的時候,而任正非卻寫下了《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透析華為公司以及整個互聯網行業存在的危機,警示全體員工準備好棉衣,做好“過冬”的打算。
他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麽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文中還寫道:“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時要念著冬天的問題。”還在春天的時候,就已經說冬天不遠了,這是6號的典型性格特點。
等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華為已經擁有過冬的幾十個億了。這也是對6號“生於憂患”的完美注解。
◎與6號懷疑論者的相處之道
具有懷疑型人格的人整天憂心忡忡,無論做什麽事、說什麽話,都覺得有人在評論自己,議論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總感到有人在跟自己過不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與這類人交往,說話、做事應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不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更會令彼此間的關係惡化。
對6號人格者而言,忽動驟停的優柔寡斷,似乎是決定任何事情的唯一保險方式,但如果你無法分享他們內心的不確定感(除非你也是6號人格者,要不然保證你無法感同身受),那麽他們再三檢查的疑慮,肯定被你視為多餘。
6號人格者在思考時最顯安逸,他們靠分析作決定,喜歡拆析問題的各個構成要素,再用邏輯的方式揀選,雖然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構成要素,但他們總是太過重視表麵而影響重大的細節,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當你需要6號人格者作出某項決定時,別著急,相反的,鼓勵他(她)“再考慮考慮看”;再者,不管你說不說,他們反正都會這麽做的。6號人格者天性習慣拒絕新點子,別強迫他(她),如果試圖以威權強迫他們,隻會令6號人格者抵抗到底。與你的6號人格者同事分享你的理由、事實及爭辯,再留些空間讓他(她)好好獨自思考。
6號人格者喜歡的思維模式是先對整個事物進行大略的了解,然後再仔細檢查各個部分。他(她)需要多花些時間在細節上,而不隻是大略。提醒他們該預料可能的情況,而這些情況又該如何應對,6號人格者最重視的是,你將如何幫助他們“準備得更充分,以備更有把握地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