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擁有給予心,儲蓄人脈存折
◎對“小人”與“強盜”的給予,就是對自己的無情
九型人格中的2號人格者,小時候就是一個惹人喜歡的小孩,他們很懂得怎樣討人喜歡,學會了察言觀色—因為要看懂大人的意思,於是按照大人喜歡的模式做事,希望討得歡心。2號還是絕對的熱心腸,有時會因為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然而,熱心腸也要看對什麽人,期盼強盜發善心的願望固然好,卻常常無法實現。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廣交天下豪傑的大俠。他在臨終前對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很納悶。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意義你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奔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那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明哲保身但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當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仍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的真正朋友。”
對於助人為樂的2號給予者,他們要重點學習的是如何分清敵人與朋友,否則自己被騙還被蒙在鼓裏,因為總有一些人會利用他們的熱心和無戒心而在背後捅刀子。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因為沒有認清小人的嘴臉,以致自己的人生最後落得個悲慘下場。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相國春申君為此甚為憂愁,便尋求宜於生子的婦人進獻給考烈王,雖然進獻了許多婦人,卻始終沒能生兒子。
這時,趙人李園想把自己的妹妹獻給考烈王,可是又聽人說自己的妹妹並無生子之相,又擔心將來得不到考烈王的寵信。於是李園就請求當春申君的舍人,當上舍人不久,他便請假迴家,又故意晚迴。李園迴來見到春申君,春申君問他為什麽遲歸。李園迴答說:“齊王派人來娶我的妹妹,我和使者喝酒,結果耽誤了迴來的時間。”春申君說:“送過聘禮了嗎?”李園說:“還沒有。”春申君說:“可以讓我見一下令妹嗎?”李園說:“可以。”於是李園就把妹妹獻給了春申君,並得到了春申君的寵愛。當李園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後,就和妹妹商量了一個計謀。
李園妹妹向春申君說:“君王寵信你,就連兄弟也不過如此。現在你當楚國相國已經20多年,可是楚王還沒有兒子。等到楚王死後,必然會擁立兄弟為王。王位更換,新君王必然重用自己的親信,您又怎麽能長久得到寵信呢?不僅如此,您出任相國的時間又長,難免對大王的兄弟有許多失禮之處。將來大王的兄弟如果真能登上王位,您定會身遭大禍,又怎能保全相國之位和江東的封地呢?現在臣妾已經知道自己懷有身孕,旁人卻誰也不知道。臣妾受你的寵愛還不算久,假如能憑你的高貴身份而把臣妾獻給楚王,那楚王必然會寵愛臣妾。萬一臣妾能得上天保佑生個兒子,那豈不是你的兒子做了楚王?到那時,楚國都盡在你的掌握之中了。這和麵對著不可預知的禍患相比,哪一個更好呢?”春申君認為這話很對,就把李園的妹妹遷到一個秘密的地方,再向楚王進獻李園的妹妹。楚王把李園的妹妹招來後,果然非常喜歡她。後來她又生了一個男孩,而且被立為太子,自己也被封為王後。考烈王也很重用李園,李園很快便掌握了朝政。
李園把自己的妹妹送入宮成了王後,所生的孩子又成了太子,於是深恐春申君越發驕縱或者泄露內幕,因此就在暗中養著刺客,想殺春申君滅口,不過有很多人知道他豢養刺客這件事。
當春申君做楚相國第25年時,考烈王生病了。這時,舍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世間有出人意料的洪福,也有始料不及的橫禍。現在您正處在出人意料的世界裏,怎能得不到出人意料的人呢?”春申君說:“什麽叫出人意料的洪福呢?”朱英說:“您當楚國的相國已經20多年了,雖然名是楚國的相國,實際上是楚國的國王,5個兒子都當上了諸侯的輔相。現在君王病得很重,早晚會死的,一旦君王徹底病倒了,您就得做少主的相國,但少主還很弱小,您就得代少主掌管國政,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樣,等少主長大再讓他親政,要不然,您就可以南麵稱王,掌握楚國。這就是所謂出人意料的福。”
春申君問:“那什麽叫始料不及的橫禍呢?”朱英說:“李園不是治理國家的相國,而是君王的大舅子。他既然不是領兵大將,卻在暗中豢養刺客,這事已經很久了。楚王死後,李園必定入宮,據本奏議,假傳君王命令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謂始料不及的禍。”
春申君說:“什麽叫出人意料的人呢?”朱英說:“您先任命臣為郎中衛士官,君王死後,李園一定先入宮,請讓臣替您把他殺死,這就是所謂意料不到的人。”春申君說:“先生先別提這事,李園為人誠懇老實,我又和他很要好,怎麽能用這種毒辣的手段呢?”朱英一看春申君不肯聽他的話,心裏便害怕起來,就趕緊離開了楚國。
又過了十幾年,楚考烈王駕崩,李園果然先入宮中,暗中在棘門內布置刺客。當春申君經過棘門時,李園的刺客從門兩邊跳出殺死了他,然後將他的頭割下丟到棘門外,同時又派人殺死了春申君的全家。李園的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為幽王。
春申君恐怕到死也不清楚自己是怎麽死的,他死就死在自己沒有認清小人的嘴臉,他不相信強盜可以長著一副老實和善的麵孔。人們常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盡管我們自己是君子,不會對別人放暗箭,但是並不代表小人不去做。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們都要留個心眼兒,記住“強盜不會發善心”的古訓,還要提醒自己注意。尤其是總發善心的2號給予者,在他們的世界觀裏總是相信好人多,並且認為就算是惡人也一定可以通過愛心感化,這種想法有點兒理想主義,應向九型人格中的6號懷疑論者學習,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信任,就好像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善心相待一樣。
“農夫與蛇”這個故事我們都不陌生,它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就是:忘恩負義的人任何時候都存在。對別人不存戒心的2號給予者很容易被“披著羊皮的狼”欺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對“強盜”與“小人”發善心就是對自己殘酷無情,最後他們惡毒的嘴臉會讓我們看清“付出也要看準對象”是多麽正確。愛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絕對不是無所不能的。
◎做事情不是光靠好心就可以,還要講究策略
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事情最讓人傷心。心裏想著:“我明明是為你好,你怎麽就不領情?”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麽別人不領情呢?一定是方式方法不對,你喊著勞苦功高,可是沒準上司或朋友就不這樣認為,覺得你很不識抬舉,給你台階你都不懂利用。2號這種熱心腸常常會遇到熱臉貼人家冷屁股這種事,為什麽?歸根到底是不講究策略。做事情不是光靠好心就能辦到的,還要有智慧。換一個方法也許就是另一種結果。
1909年,布洛親王是當時德國的總理大臣。一次,傲慢自大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英國做客時說了一些狂言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話。更為糟糕的是,這位德國皇帝竟然公開了這些愚蠢自大、荒謬無理的話。例如,他宣稱他是和英國友好的唯一的德國人;他說他獨自一人挽救了英國,使英國免於臣服於俄國和法國;他說由於他的策劃,英國的羅伯特爵士得以在南非打敗波爾人,等等。
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從沒有一位歐洲君主說過如此令人驚異的話。整個歐洲大陸憤怒起來,英國尤其憤怒,這使得德國政治家驚恐萬分。在這種狼狽的情況下,德國皇帝自己也慌張了,並向身為帝國總理大臣的布洛親王建議,讓他來承擔一切的責難,希望布洛親王宣布這全是他的責任,是他建議君王說出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話。
“但是,陛下,”布洛親王說,“這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全德國和英國沒有人會相信我有能力建議陛下說出這些話。”布洛親王話一出口,就明白犯了大錯。皇帝大為惱火。“你認為我是一個蠢人,”他叫起來,“隻會做些你都不會犯的錯事!”
布洛親王知道他應該先恭維幾句,然後再提出批評。但既然已經遲了,他隻好采取次一步的最佳方法:在批評之後,再予稱讚。這種稱讚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絕沒有這種意思,”他尊敬地迴答,“陛下在許多方麵皆勝我許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方麵。在陛下解釋晴雨計、無線電報或是倫琴射線的時候,我經常是注意傾聽,內心十分佩服,並覺得很是慚愧,自己對自然科學的每一門皆茫然無知,對物理學或化學毫無概念,甚至連解釋最簡單的自然現象的能力也沒有。”布洛親王繼續說:“但是,為了補償這方麵的缺點,我學習了某些曆史知識,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別是外交上能幫助我們的知識。”皇帝臉上露出了微笑。布洛親王讚揚他,並使自己顯得謙卑,這已值得皇帝原諒一切。“我不是經常告訴你,”皇帝熱誠地說,“我們兩人互補長短,不就可以聞名於世了嗎?我們應該團結在一起,我們應該如此!”他和布洛親王握手之後,十分激動地握緊雙拳說:“如果任何人對我說布洛親王的壞話,我就一拳頭打在他的鼻子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身為下屬,如果上司做錯事、說錯話,你若不及時提醒那是你的失職;如果你隻顧著提醒卻沒有注意方式方法,那麽你很可能不僅達不到規勸的目的,還有可能“烏紗不保”,請你走人。
春秋時期,一位君主下令興建一座九層高的樓台,群臣勸說都無濟於事。君主後來又下了一道命令:敢勸阻建九層台者,斬。這樣一來便沒人敢說話了。一天,一位大臣前來求見,君主正要發作,大臣卻搶先說他能把九個棋子摞起來,上麵還能再摞九個雞蛋。君主聽了,覺得這事挺新鮮,立即要大臣露一手讓他開開眼界。大臣也不推辭,就把九個棋子摞在一起,接著又小心翼翼地把雞蛋往棋子上摞,放第一個,第二個……
大臣故意做出非常緊張、戰戰兢兢的樣子,一旁的宮女、侍從更是大氣也不敢出,君主也忍不住了,大叫:“危險!”大臣一聽,便停下動作,從容不迫地說:“這算什麽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君主疑惑地問:“什麽事比這還危險?”大臣掂掂手中的雞蛋,慢吞吞地說:“建九層台就比這危險百倍。三年難成,且三年中征用全國的青、壯年,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織,老百姓沒有收成,國家也就窮困了。國家窮困了,外國就會趁機打進來,大王您也就性命難保了。您說這不比棋子上摞雞蛋更危險嗎?”君主怔了一怔,細一思索,確實很有道理。以前大臣們苦口婆心地規勸也是這個意思,但他一聽見那些批評的言語,就覺得心煩。現在有了這個生動的例子,大臣的意見也不難接受啊。於是,君主下令停止修建九層台。
作為一個下屬,在給領導提建議的時候要注意方法,方法不對可能適得其反,更不要說讓他(她)聽得進去了。方法正確的話則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號並不是一個不會“討好”別人的人,隻是他們固執的脾氣常常讓他們的方式無法令人接受。“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恐怕是2號給予者最愛說的了,但是又有多少人願意領情呢?要讓別人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好”,講究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手段。
◎以尊重之心,完成施與之事
2號是從小就很招人喜歡的人,總能讀懂他人的心思,細膩周到,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也都希望獲得迴報,比如讚賞、感激。這就讓人們在接受2號的“恩賜”時常常會覺得心裏別扭,不舒服。
我們知道,幫助別人,尤其是幫助一個很落魄的人時,千萬不要表現出你很高貴的樣子,最好是暗中幫助他又不讓他知道,或者能讓對方心安理得地接受。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已經岌岌可危。董卓入京師以來,廢皇族、殺朝臣,害得漢獻帝東奔西逃,狼狽得很。這時候,曹操將流亡在外的漢獻帝迎接到許昌,把先皇賜給他們家的各種器皿拿出來給漢獻帝,並稱這些東西原本就是皇家的,現在隻是將它“還”給皇帝而已。這樣的話怎能不讓漢獻帝感動萬分?
落魄中的人,他們的自尊極其敏感,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適得其反,人家不但不會領你的情,還會給你“白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也就發生了。
有一家賣布丁的商店,每年到聖誕節的時候就將許多美味布丁擺放成一排,顧客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口味的布丁,還可以先品嚐,然後再作決定。
海特常常想,會不會有些根本不打算買布丁的人利用這優惠的機會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員提出了這個問題,得知的確有這樣的事情。“有這樣一位老先生,”女店員說,“他幾乎每星期都來這兒嚐各種布丁,盡管他從來不買,而且我懷疑他永遠也不會買。我從去年甚至前年就記住他了。唉,如果他想來就讓他來吧,我們也歡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可以讓他去品嚐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確實需要這樣,我想大家都不會在乎的。”
就在女店員正跟海特說話的時候,一位上了年紀的先生一瘸一拐地來到櫃台前,開始興致勃勃地仔細打量起那一排布丁。“哎,那就是我剛剛跟你說的那位老先生,”女店員輕輕地對海特說,“現在你就看著他好了。”說完,她轉身對老先生說:“您想嚐嚐這些布丁嗎,先生?您就用這把調羹好了!”
這位老先生衣著破舊,但很整潔。他接過調羹,開始急切地一個接一個地品嚐布丁,隻是偶爾停下來,用一塊大大的手絹擦擦他發紅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絹已經完全破了。
“這種不錯。”
“這種也很好,但稍稍油膩了一點兒。”
海特想:看起來,他真誠地相信自己最終會買下一個布丁。他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是在欺騙商店。可憐的老頭兒!也許他過去有錢來挑選自己最愛吃的布丁,如今他已家境破落,所能做的也隻能是這樣品嚐品嚐了。
海特突然動了惻隱之心,走到老人跟前說:“對不起,先生,能賞個臉嗎?讓我為您買一隻布丁吧,這會讓我深感欣慰的。”
聽完海特的話,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往後一跳,熱血湧上他那布滿皺紋的臉。
“對不起,”他說,他的神態比海特根據其外表想象的要高傲得多,“我想我跟您並不相識。您肯定是認錯人了。”
說完,老先生轉身對女店員大聲說道:“勞駕,把這隻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帶走!”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貴的一隻布丁。
女店員從架子上取下布丁,開始打包。這時老先生掏出一隻破舊的黑色小皮夾,拿出他那些零散而又少得可憐的錢來,然後將它們放到櫃台上。
一個真正會助人的人,在幫助他人時絕不會表現得像一個高高在上的施與者,這是對他人人格的一種尊重。由此可見,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在行動中添加一點兒人情味,別人會更加感激。
關於行善積德,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段故事很值得我們一讀。
一次,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麽?”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白居易從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歲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得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正因為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終身行善很難,所以,真正算得上是善人的寥若晨星。套用劉曉慶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說: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一個從未做過壞事的好人難上加難,做一輩子的好人最難!誠然,每個人做好事的時候都希望能得到對方的迴報,這種迴報並不一定要求是經濟方式,還可能是要別人感恩戴德。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那些偽善的人,給予“祥林嫂”以同情的人,不過是施舍一種高高在上的“善意”,在幫助別人中獲得一種滿足。2號盡管不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確實希望別人能夠感激他們的幫助,因而在付出愛心的時候,難免會遭到一部分人的拒絕,這也不足為怪。如果想讓受幫助的人發自內心地感激你,就要在施與的時候別讓對方太難堪。尊重受困的人,這是一種修養與美德。
◎與2號給予者的相處之道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如何與2號給予者相處呢?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外表及成就。
⊙欣賞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對他們的古道熱腸、樂善好施表示支持。
⊙與2號交談,態度一定要真誠而直接,他們對不真誠的態度非常敏感。
⊙2號最討厭別人拒絕他們的好意,所以,如果你想拒絕他們的幫助,一定要告訴他們原因,取得他們的理解。
⊙2號總是將注意力焦點放在他人的需要上,因此你不妨將話題引向他(她)自己,並告訴他(她)你想知道他(她)的事情,多了解他(她)一些。
⊙對他們作出批評時要小心及溫和一些,不要說他們不夠理性及太緊張,這樣會觸怒他們。
⊙經常向他們表達:“我非常重視你”,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想為他(她)做某件事時,告訴他(她)這樣做自己會感到很快樂,他(她)便會接受你的付出。
⊙當2號情緒化、心神不寧時,不妨問問他們正在想什麽,此刻有什麽需要。
總之,在交往中多誇誇2號如何的好,並對他們心懷感激,這樣的話你開心,他們會更開心。
擁有給予心,儲蓄人脈存折
◎對“小人”與“強盜”的給予,就是對自己的無情
九型人格中的2號人格者,小時候就是一個惹人喜歡的小孩,他們很懂得怎樣討人喜歡,學會了察言觀色—因為要看懂大人的意思,於是按照大人喜歡的模式做事,希望討得歡心。2號還是絕對的熱心腸,有時會因為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然而,熱心腸也要看對什麽人,期盼強盜發善心的願望固然好,卻常常無法實現。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廣交天下豪傑的大俠。他在臨終前對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很納悶。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意義你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奔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那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明哲保身但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當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仍在我身邊的人,就是我的真正朋友。”
對於助人為樂的2號給予者,他們要重點學習的是如何分清敵人與朋友,否則自己被騙還被蒙在鼓裏,因為總有一些人會利用他們的熱心和無戒心而在背後捅刀子。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因為沒有認清小人的嘴臉,以致自己的人生最後落得個悲慘下場。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相國春申君為此甚為憂愁,便尋求宜於生子的婦人進獻給考烈王,雖然進獻了許多婦人,卻始終沒能生兒子。
這時,趙人李園想把自己的妹妹獻給考烈王,可是又聽人說自己的妹妹並無生子之相,又擔心將來得不到考烈王的寵信。於是李園就請求當春申君的舍人,當上舍人不久,他便請假迴家,又故意晚迴。李園迴來見到春申君,春申君問他為什麽遲歸。李園迴答說:“齊王派人來娶我的妹妹,我和使者喝酒,結果耽誤了迴來的時間。”春申君說:“送過聘禮了嗎?”李園說:“還沒有。”春申君說:“可以讓我見一下令妹嗎?”李園說:“可以。”於是李園就把妹妹獻給了春申君,並得到了春申君的寵愛。當李園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後,就和妹妹商量了一個計謀。
李園妹妹向春申君說:“君王寵信你,就連兄弟也不過如此。現在你當楚國相國已經20多年,可是楚王還沒有兒子。等到楚王死後,必然會擁立兄弟為王。王位更換,新君王必然重用自己的親信,您又怎麽能長久得到寵信呢?不僅如此,您出任相國的時間又長,難免對大王的兄弟有許多失禮之處。將來大王的兄弟如果真能登上王位,您定會身遭大禍,又怎能保全相國之位和江東的封地呢?現在臣妾已經知道自己懷有身孕,旁人卻誰也不知道。臣妾受你的寵愛還不算久,假如能憑你的高貴身份而把臣妾獻給楚王,那楚王必然會寵愛臣妾。萬一臣妾能得上天保佑生個兒子,那豈不是你的兒子做了楚王?到那時,楚國都盡在你的掌握之中了。這和麵對著不可預知的禍患相比,哪一個更好呢?”春申君認為這話很對,就把李園的妹妹遷到一個秘密的地方,再向楚王進獻李園的妹妹。楚王把李園的妹妹招來後,果然非常喜歡她。後來她又生了一個男孩,而且被立為太子,自己也被封為王後。考烈王也很重用李園,李園很快便掌握了朝政。
李園把自己的妹妹送入宮成了王後,所生的孩子又成了太子,於是深恐春申君越發驕縱或者泄露內幕,因此就在暗中養著刺客,想殺春申君滅口,不過有很多人知道他豢養刺客這件事。
當春申君做楚相國第25年時,考烈王生病了。這時,舍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世間有出人意料的洪福,也有始料不及的橫禍。現在您正處在出人意料的世界裏,怎能得不到出人意料的人呢?”春申君說:“什麽叫出人意料的洪福呢?”朱英說:“您當楚國的相國已經20多年了,雖然名是楚國的相國,實際上是楚國的國王,5個兒子都當上了諸侯的輔相。現在君王病得很重,早晚會死的,一旦君王徹底病倒了,您就得做少主的相國,但少主還很弱小,您就得代少主掌管國政,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樣,等少主長大再讓他親政,要不然,您就可以南麵稱王,掌握楚國。這就是所謂出人意料的福。”
春申君問:“那什麽叫始料不及的橫禍呢?”朱英說:“李園不是治理國家的相國,而是君王的大舅子。他既然不是領兵大將,卻在暗中豢養刺客,這事已經很久了。楚王死後,李園必定入宮,據本奏議,假傳君王命令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謂始料不及的禍。”
春申君說:“什麽叫出人意料的人呢?”朱英說:“您先任命臣為郎中衛士官,君王死後,李園一定先入宮,請讓臣替您把他殺死,這就是所謂意料不到的人。”春申君說:“先生先別提這事,李園為人誠懇老實,我又和他很要好,怎麽能用這種毒辣的手段呢?”朱英一看春申君不肯聽他的話,心裏便害怕起來,就趕緊離開了楚國。
又過了十幾年,楚考烈王駕崩,李園果然先入宮中,暗中在棘門內布置刺客。當春申君經過棘門時,李園的刺客從門兩邊跳出殺死了他,然後將他的頭割下丟到棘門外,同時又派人殺死了春申君的全家。李園的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為幽王。
春申君恐怕到死也不清楚自己是怎麽死的,他死就死在自己沒有認清小人的嘴臉,他不相信強盜可以長著一副老實和善的麵孔。人們常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盡管我們自己是君子,不會對別人放暗箭,但是並不代表小人不去做。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們都要留個心眼兒,記住“強盜不會發善心”的古訓,還要提醒自己注意。尤其是總發善心的2號給予者,在他們的世界觀裏總是相信好人多,並且認為就算是惡人也一定可以通過愛心感化,這種想法有點兒理想主義,應向九型人格中的6號懷疑論者學習,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信任,就好像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善心相待一樣。
“農夫與蛇”這個故事我們都不陌生,它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就是:忘恩負義的人任何時候都存在。對別人不存戒心的2號給予者很容易被“披著羊皮的狼”欺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對“強盜”與“小人”發善心就是對自己殘酷無情,最後他們惡毒的嘴臉會讓我們看清“付出也要看準對象”是多麽正確。愛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絕對不是無所不能的。
◎做事情不是光靠好心就可以,還要講究策略
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事情最讓人傷心。心裏想著:“我明明是為你好,你怎麽就不領情?”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麽別人不領情呢?一定是方式方法不對,你喊著勞苦功高,可是沒準上司或朋友就不這樣認為,覺得你很不識抬舉,給你台階你都不懂利用。2號這種熱心腸常常會遇到熱臉貼人家冷屁股這種事,為什麽?歸根到底是不講究策略。做事情不是光靠好心就能辦到的,還要有智慧。換一個方法也許就是另一種結果。
1909年,布洛親王是當時德國的總理大臣。一次,傲慢自大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英國做客時說了一些狂言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話。更為糟糕的是,這位德國皇帝竟然公開了這些愚蠢自大、荒謬無理的話。例如,他宣稱他是和英國友好的唯一的德國人;他說他獨自一人挽救了英國,使英國免於臣服於俄國和法國;他說由於他的策劃,英國的羅伯特爵士得以在南非打敗波爾人,等等。
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從沒有一位歐洲君主說過如此令人驚異的話。整個歐洲大陸憤怒起來,英國尤其憤怒,這使得德國政治家驚恐萬分。在這種狼狽的情況下,德國皇帝自己也慌張了,並向身為帝國總理大臣的布洛親王建議,讓他來承擔一切的責難,希望布洛親王宣布這全是他的責任,是他建議君王說出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話。
“但是,陛下,”布洛親王說,“這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全德國和英國沒有人會相信我有能力建議陛下說出這些話。”布洛親王話一出口,就明白犯了大錯。皇帝大為惱火。“你認為我是一個蠢人,”他叫起來,“隻會做些你都不會犯的錯事!”
布洛親王知道他應該先恭維幾句,然後再提出批評。但既然已經遲了,他隻好采取次一步的最佳方法:在批評之後,再予稱讚。這種稱讚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絕沒有這種意思,”他尊敬地迴答,“陛下在許多方麵皆勝我許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方麵。在陛下解釋晴雨計、無線電報或是倫琴射線的時候,我經常是注意傾聽,內心十分佩服,並覺得很是慚愧,自己對自然科學的每一門皆茫然無知,對物理學或化學毫無概念,甚至連解釋最簡單的自然現象的能力也沒有。”布洛親王繼續說:“但是,為了補償這方麵的缺點,我學習了某些曆史知識,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別是外交上能幫助我們的知識。”皇帝臉上露出了微笑。布洛親王讚揚他,並使自己顯得謙卑,這已值得皇帝原諒一切。“我不是經常告訴你,”皇帝熱誠地說,“我們兩人互補長短,不就可以聞名於世了嗎?我們應該團結在一起,我們應該如此!”他和布洛親王握手之後,十分激動地握緊雙拳說:“如果任何人對我說布洛親王的壞話,我就一拳頭打在他的鼻子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身為下屬,如果上司做錯事、說錯話,你若不及時提醒那是你的失職;如果你隻顧著提醒卻沒有注意方式方法,那麽你很可能不僅達不到規勸的目的,還有可能“烏紗不保”,請你走人。
春秋時期,一位君主下令興建一座九層高的樓台,群臣勸說都無濟於事。君主後來又下了一道命令:敢勸阻建九層台者,斬。這樣一來便沒人敢說話了。一天,一位大臣前來求見,君主正要發作,大臣卻搶先說他能把九個棋子摞起來,上麵還能再摞九個雞蛋。君主聽了,覺得這事挺新鮮,立即要大臣露一手讓他開開眼界。大臣也不推辭,就把九個棋子摞在一起,接著又小心翼翼地把雞蛋往棋子上摞,放第一個,第二個……
大臣故意做出非常緊張、戰戰兢兢的樣子,一旁的宮女、侍從更是大氣也不敢出,君主也忍不住了,大叫:“危險!”大臣一聽,便停下動作,從容不迫地說:“這算什麽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君主疑惑地問:“什麽事比這還危險?”大臣掂掂手中的雞蛋,慢吞吞地說:“建九層台就比這危險百倍。三年難成,且三年中征用全國的青、壯年,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織,老百姓沒有收成,國家也就窮困了。國家窮困了,外國就會趁機打進來,大王您也就性命難保了。您說這不比棋子上摞雞蛋更危險嗎?”君主怔了一怔,細一思索,確實很有道理。以前大臣們苦口婆心地規勸也是這個意思,但他一聽見那些批評的言語,就覺得心煩。現在有了這個生動的例子,大臣的意見也不難接受啊。於是,君主下令停止修建九層台。
作為一個下屬,在給領導提建議的時候要注意方法,方法不對可能適得其反,更不要說讓他(她)聽得進去了。方法正確的話則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號並不是一個不會“討好”別人的人,隻是他們固執的脾氣常常讓他們的方式無法令人接受。“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恐怕是2號給予者最愛說的了,但是又有多少人願意領情呢?要讓別人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好”,講究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手段。
◎以尊重之心,完成施與之事
2號是從小就很招人喜歡的人,總能讀懂他人的心思,細膩周到,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也都希望獲得迴報,比如讚賞、感激。這就讓人們在接受2號的“恩賜”時常常會覺得心裏別扭,不舒服。
我們知道,幫助別人,尤其是幫助一個很落魄的人時,千萬不要表現出你很高貴的樣子,最好是暗中幫助他又不讓他知道,或者能讓對方心安理得地接受。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已經岌岌可危。董卓入京師以來,廢皇族、殺朝臣,害得漢獻帝東奔西逃,狼狽得很。這時候,曹操將流亡在外的漢獻帝迎接到許昌,把先皇賜給他們家的各種器皿拿出來給漢獻帝,並稱這些東西原本就是皇家的,現在隻是將它“還”給皇帝而已。這樣的話怎能不讓漢獻帝感動萬分?
落魄中的人,他們的自尊極其敏感,如果稍不注意,就會適得其反,人家不但不會領你的情,還會給你“白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也就發生了。
有一家賣布丁的商店,每年到聖誕節的時候就將許多美味布丁擺放成一排,顧客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口味的布丁,還可以先品嚐,然後再作決定。
海特常常想,會不會有些根本不打算買布丁的人利用這優惠的機會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員提出了這個問題,得知的確有這樣的事情。“有這樣一位老先生,”女店員說,“他幾乎每星期都來這兒嚐各種布丁,盡管他從來不買,而且我懷疑他永遠也不會買。我從去年甚至前年就記住他了。唉,如果他想來就讓他來吧,我們也歡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可以讓他去品嚐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確實需要這樣,我想大家都不會在乎的。”
就在女店員正跟海特說話的時候,一位上了年紀的先生一瘸一拐地來到櫃台前,開始興致勃勃地仔細打量起那一排布丁。“哎,那就是我剛剛跟你說的那位老先生,”女店員輕輕地對海特說,“現在你就看著他好了。”說完,她轉身對老先生說:“您想嚐嚐這些布丁嗎,先生?您就用這把調羹好了!”
這位老先生衣著破舊,但很整潔。他接過調羹,開始急切地一個接一個地品嚐布丁,隻是偶爾停下來,用一塊大大的手絹擦擦他發紅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絹已經完全破了。
“這種不錯。”
“這種也很好,但稍稍油膩了一點兒。”
海特想:看起來,他真誠地相信自己最終會買下一個布丁。他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是在欺騙商店。可憐的老頭兒!也許他過去有錢來挑選自己最愛吃的布丁,如今他已家境破落,所能做的也隻能是這樣品嚐品嚐了。
海特突然動了惻隱之心,走到老人跟前說:“對不起,先生,能賞個臉嗎?讓我為您買一隻布丁吧,這會讓我深感欣慰的。”
聽完海特的話,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往後一跳,熱血湧上他那布滿皺紋的臉。
“對不起,”他說,他的神態比海特根據其外表想象的要高傲得多,“我想我跟您並不相識。您肯定是認錯人了。”
說完,老先生轉身對女店員大聲說道:“勞駕,把這隻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帶走!”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貴的一隻布丁。
女店員從架子上取下布丁,開始打包。這時老先生掏出一隻破舊的黑色小皮夾,拿出他那些零散而又少得可憐的錢來,然後將它們放到櫃台上。
一個真正會助人的人,在幫助他人時絕不會表現得像一個高高在上的施與者,這是對他人人格的一種尊重。由此可見,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在行動中添加一點兒人情味,別人會更加感激。
關於行善積德,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段故事很值得我們一讀。
一次,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麽?”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白居易從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歲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得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正因為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終身行善很難,所以,真正算得上是善人的寥若晨星。套用劉曉慶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說: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一個從未做過壞事的好人難上加難,做一輩子的好人最難!誠然,每個人做好事的時候都希望能得到對方的迴報,這種迴報並不一定要求是經濟方式,還可能是要別人感恩戴德。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那些偽善的人,給予“祥林嫂”以同情的人,不過是施舍一種高高在上的“善意”,在幫助別人中獲得一種滿足。2號盡管不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確實希望別人能夠感激他們的幫助,因而在付出愛心的時候,難免會遭到一部分人的拒絕,這也不足為怪。如果想讓受幫助的人發自內心地感激你,就要在施與的時候別讓對方太難堪。尊重受困的人,這是一種修養與美德。
◎與2號給予者的相處之道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如何與2號給予者相處呢?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告訴他們,你欣賞他們的外表及成就。
⊙欣賞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對他們的古道熱腸、樂善好施表示支持。
⊙與2號交談,態度一定要真誠而直接,他們對不真誠的態度非常敏感。
⊙2號最討厭別人拒絕他們的好意,所以,如果你想拒絕他們的幫助,一定要告訴他們原因,取得他們的理解。
⊙2號總是將注意力焦點放在他人的需要上,因此你不妨將話題引向他(她)自己,並告訴他(她)你想知道他(她)的事情,多了解他(她)一些。
⊙對他們作出批評時要小心及溫和一些,不要說他們不夠理性及太緊張,這樣會觸怒他們。
⊙經常向他們表達:“我非常重視你”,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想為他(她)做某件事時,告訴他(她)這樣做自己會感到很快樂,他(她)便會接受你的付出。
⊙當2號情緒化、心神不寧時,不妨問問他們正在想什麽,此刻有什麽需要。
總之,在交往中多誇誇2號如何的好,並對他們心懷感激,這樣的話你開心,他們會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