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
“綠色”給予者:不知疲倦,隻知付出
◎2號給予者性格分析
性格亮點
⊙2號很難拒絕有求於他的人,即使抽不出時間,也會犧牲自己成全他人。
⊙在人際關係中,2號心細如發,他們往往關注對方的需求,並時常根據別人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2號喜歡有很多的朋友,並樂於傾聽他們的事情。
⊙2號喜歡談論自己的感情,並懂得如何令人喜歡他們。
⊙2號的權力欲和金錢欲都不強,他們習慣幫助別人成功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說,2號是“寧願當宰相,而不願意當國王”的人,他們心甘情願地做成功人士背後的默默支持者。
性格局限
⊙2號容易忘記、忽略自己,所以,他們的精力、體力總是會嚴重透支。
⊙雖然2號毫無保留地對別人付出他們的愛心和幫助,但2號並不是完全的無私無欲。他們付出愛和關注的同時,也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和理解。如果得不到對方善解人意的迴應,他們會很沮喪。
⊙當上級布置工作時,2號往往不願意自己想,而更願意接受上級的思想。
⊙在壓力狀態下,2號容易變得暴躁、憤怒,並充滿控製欲。
/第一章/
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
◎溫和“綠色”:肩負責任,讓能力擁有質的飛躍
2號人格者的性格如果用一種顏色來表示的話,那綠色最合適了:溫和、不刺激,有充滿希望的力量,還有溫暖人心的熱忱。2號給予者永遠不會用咄咄逼人的態勢來對待別人,他們像溫和的雙魚座,溫柔體貼並有責任感。他們幫助別人,很多時候是出於一種責任,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幫助別人,因而可以說2號是社會責任感最強的一群人,也是最有愛心、最有同情心的一類人。
1970年12月6日,波蘭的首都華沙寒氣逼人。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向華沙無名烈士墓獻完花圈之後,來到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的廣場。突然,他雙膝著地,跪在了紀念碑前。他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納粹屠殺的510萬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為納粹時代德國所犯下的罪孽深感內疚,虔誠地認罪贖罪。勃蘭特此舉震驚了世界,尤其震撼了德國人的靈魂。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有80%的德國人非常讚賞此舉,認為這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更充分地表達了德國人悔罪的誠意。此舉也贏得了波蘭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認為它為“結束一段充滿痛楚與犧牲的罪惡曆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7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勃蘭特。
勃蘭特的這一跪不僅沒有損傷他的人格,相反的,他的這一舉動冰釋前嫌,為他與德國人贏得了一次“贖罪”的機會。世人為他偉大的人格鼓掌,盡管這位總理並不是當年的劊子手,但是,這一次低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值得原諒和敬重的民族。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9日淩晨5點,聯合國總部大樓外的聯合國大旗降了半旗,所有聯合國會員國的國旗都不升起。這在聯合國從無先例。因此,有的國家大使提出質問:我們國家的元首去世,聯合國大旗依然升得那麽高,中國的第二首腦去世,聯合國降半旗還不算,還把其他國家的國旗收起來,這是為什麽?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降半旗,這是我的決定。原因有二:一、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在國際銀行沒有一分錢的存款;二、中國有9億人口,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一個國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去世時,總部也可以為他降半旗。”全場人默然。
不論是德國前總理還是我們偉大的周總理,他們的行動都無言地昭示著自己的社會角色,以及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2號人格者無論身居高位還是默默無聞,他們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我”精神,一直是他們人格中最閃耀的地方。
阿根廷政府曾作出一項特別決定,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辛德勒遺孀埃米莉·辛德勒夫人每月提供1000美元的生活補貼,以使這位老人安度晚年。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與丈夫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從德國法西斯集中營裏救出1200名猶太難民。他們的這段傳奇經曆,後來被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了銀幕。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真實、成功地記錄下了這段曆史,辛德勒夫婦的事跡也因此被世人廣為傳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辛德勒夫婦於1949年來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維森特區定居。1974年丈夫去世後,獨居此地的埃米莉因缺少收入來源,經濟拮據,生活困難。阿根廷的內政部長科拉奇在總統府接見了埃米莉·辛德勒夫人,並向她宣布了這項由梅內姆總統特批的決定。
付出總有迴報,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有感情懂感恩的,因而2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她)的身邊也總是有願意鼎力相助的人出現。2號是九種人格中最受人愛戴的一群人,也是我們最心甘情願幫助的人。有的人付出是因為義務,迫不得已,不是真心真意,但是2號給予者,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正如那首《愛的奉獻》的歌詞“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別人聽來總會想“還是讓其他人先付出吧”,唯有2號才會真正地在第一時間身體力行,他們不是迫於社會輿論或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而是完全出於自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們的付出對於周圍世界很重要。2號會說:“我不管別人怎麽做,也不在乎別人怎麽看。我做好我應該做的就是了。”
◎投其所好,減少成功路上的阻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人歡迎,然而有人絞盡腦汁想討好別人,卻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在這方麵,2號給予者像個天生的專家,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能讓別人喜歡他們。他們的秘訣是什麽?投其所好。
我們經常會遇到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比如,你送給別人一隻你很喜歡的手表,但是在別人看來它太花哨,對方更喜歡相對沉穩的款式;你送了別人一隻可愛的小狗,然後你聽到對方原來喜歡貓;你送了一張你喜歡的歌手的cd給對方,後來你才知道對方最討厭那個歌手……
你生氣,不解,其實都不必。想要別人喜歡你的秘訣永遠隻有一個:投其所好。
在這方麵做得很好的要算金融界大亨羅思柴爾德家族了。
19世紀20年代初期,羅思柴爾德在巴黎發跡,不久之後他就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個猶太人,還是法國上流社會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贏得仇視外國人的法國上層階級的尊敬呢?羅思柴爾德是個了解權力的人,他知道他的財富會帶給他地位,但是如果他在社交上被疏離,最後地位與財富都將不保。因此,他仔細觀察當時的社會,思考如何受人歡迎。慈善事業?法國人一點兒也不在乎。政治影響力?他已經擁有了,結果卻隻會讓人們對他更加猜疑。後來他終於找到一個缺口,那就是無聊。在君主複辟時期,法國上層階級非常無聊,因此羅思柴爾德開始花費驚人的巨款娛樂他們。他雇用法國最好的建築師設計他的庭院和舞廳,雇用最馳名的法國廚師卡雷梅準備了巴黎未曾目睹過的奢華宴會。
沒有任何法國人能夠抗拒,即使這些宴會是德國猶太人舉辦的,羅思柴爾德每周的晚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法國上層客人。
終於,羅思柴爾德的晚會反映出他渴望與法國上流社會打成一片,而不是混跡於商界這樣一種形象。通過在“誇富宴”中揮霍金錢,他不僅希望展現出在金錢方麵的實力,更想借此進入更珍貴的文化領域。羅思柴爾德或許可以通過花錢贏得社會接納,但是他所獲得的支持基礎不是金錢本身就可以買到的。往後幾年他一直受惠於這些貴族客人,借此將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九型人格中的其他幾號人物需要向2號取經的地方正是這裏,2號的鼻子異常靈敏,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能嗅到周圍人的喜惡。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你已經把對方的脾氣秉性都摸清了,一旦付諸行動,必將成功在望,讓別人喜歡你也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投其所好不是勢利與庸俗,而是為了減少阻力,讓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易、更快地成功。隻有當自己能夠成為受人歡迎的人,我們才能夠為更多的人謀福祉,才能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用堅強意誌力擺脫對外力的依托
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換到2號這裏就變成“依賴還是獨立?這是個問題”。2號從小到大一直是媽媽眼中的乖孩子,他們總能夠說出讓父母開心的話,也總能做出讓父母高興的事情。他們總是按照他人的意願做事,盡管他們可能自己感覺不到,因為他們做事的初衷就是為了“討好”別人,因而也隻好犧牲自己的意願去滿足別人。
長大了,他們的性格中就會有隱忍、寬厚的一麵,同時還會有依賴性太強的特點,他們太習慣按照別人的意思辦事。漸漸地,他們不夠獨立,總想站在一個強者的背後,希望尋找一棵大樹好乘涼的心態愈來愈明顯。他們的人生目標似乎就是要找到一個值得依賴的“巨人”,而從來不想著依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想要依靠大樹來乘涼的人,也許應該明白一個最樸實的道理:別人的智慧永遠不會裝在自己的腦袋裏,就像別人的錢永遠不會跑到自己的口袋裏一樣。當然“借”是可以的,但是任何給人恩惠的人,他們想要收迴自己的恩賜總是易如反掌,而受惠的人卻常常身不由己地被對方控製住—因為“吃人東西嘴短,拿人東西手軟”。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遊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然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車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吸起煙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站不起來了!”兒子帶著哭腔說。
“那也要堅持自己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兒子掙紮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艱難地爬了上來。
父親搖動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麽讓你這麽做嗎?”
兒子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
從那時起,父親更加注重對小肯尼迪的培養,經常帶著兒子參加一些大型的社交活動,教兒子如何向客人打招唿、道別,與不同身份的客人應該怎樣交談,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氣質和風度,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等。有人問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麽多,怎麽有耐心教孩子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誰料小肯尼迪的父親一語驚人:“這些怎麽能算是雞毛蒜皮的事呢?我是在訓練他做總統。”
雨果曾說過:“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我的前途,也不願祈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而依賴是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將希望寄托於他人的幫助,便會形成惰性,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將希望寄托於某種強大的外力上,意誌力就會被無情地吞噬掉。
人生的風風雨雨,隻有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為你提供永遠的庇護。你應該掌控前進的方向,讓目標似燈塔般在高遠處閃光;你應該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你不要相信有什麽救世主,不該信奉什麽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為的產物,並不能靠其他什麽東西來改變。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還記得那句“聖人救人,強者自救”的警世恆言嗎?像老子、孔子那樣的聖人屈指可數,但強者在每個時代都有很多。
勇敢地扔掉那根讓你依賴的拐杖,學會自己奔跑。自立自強的人生,才是值得我們向往與崇敬的人生。
美國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張桌子,鼓勵他跳下來,孩子以為有爸爸的保護,就放心地往下跳。誰知往下跳的時候,爸爸卻走開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老洛克菲勒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孩子,不要哭了,以後要記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有時連爸爸也是靠不住的。從現在就開始學習獨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從小就不準亂花錢,每一個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錢也要記賬。在學校讀書時,一律在學校住宿,大學畢業後,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們在社會中鍛煉到能經得起風浪以後,上一輩人才把家產逐步交給他們。
正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別認真,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使孩子養成獨立、自強的習慣,所以洛克菲勒家族裏沒有出過“敗家子”,其家族曆經幾個世紀依然繁盛如初,沒有像美國其他的跨國財團、億萬富翁僅僅經曆幾十年或幾代就衰落了。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可是洛克菲勒家族改寫了這句話,那些守不住先輩打拚下來的家業和財富的都是懦弱無能的後代。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須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獨立精神。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係統”的基石。因為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何能談發展、成功?即使你的家庭環境所提供的先天條件處於“天堂雲鄉”,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塵大地,從頭開始,以平生之力練就自立自強的能力。
◎2號給予者的生存策略
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2號給予者會不惜犧牲自我來幫助他人。但對於付出便要求迴報的2號來說,當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貢獻的力量越大、所費的周折越多時,心裏對別人能予以迴報的期望值便也越高。當這個期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心裏的疙瘩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而且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如此一來,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便給健康帶來隱患。
壓力大會引發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鬱症等,其表現是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後悔,對過去很感興趣的事情提不起興趣來,不願見人,把自己封閉起來,等等。
嚴重的精神壓力會引發身心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疾病等症。
壓力過大,最大的危害是會造成人體免疫係統紊亂。研究表明,極端和長期的壓力會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從而使人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比如,若注射過肺炎疫苗,在長期壓力下會失去免疫的效果。
壓力大會損傷大腦。壓力大的人常常感到精神緊張或失眠,同時大腦無法正常運轉,最終會出現劇烈的頭痛、記憶力喪失等不良反應。因為隨著激素在身體裏的急劇上升,會使人的大腦出現問題。
2號長期承受超負荷的壓力,就會耗盡恢複元氣的能力。中醫上很早就有“抑鬱成疾”“氣滯血淤、肝氣不舒”等說法。所以,醫學專家建議2號,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這是減輕心理壓力、修身養性的最好辦法。
“綠色”給予者:不知疲倦,隻知付出
◎2號給予者性格分析
性格亮點
⊙2號很難拒絕有求於他的人,即使抽不出時間,也會犧牲自己成全他人。
⊙在人際關係中,2號心細如發,他們往往關注對方的需求,並時常根據別人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2號喜歡有很多的朋友,並樂於傾聽他們的事情。
⊙2號喜歡談論自己的感情,並懂得如何令人喜歡他們。
⊙2號的權力欲和金錢欲都不強,他們習慣幫助別人成功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說,2號是“寧願當宰相,而不願意當國王”的人,他們心甘情願地做成功人士背後的默默支持者。
性格局限
⊙2號容易忘記、忽略自己,所以,他們的精力、體力總是會嚴重透支。
⊙雖然2號毫無保留地對別人付出他們的愛心和幫助,但2號並不是完全的無私無欲。他們付出愛和關注的同時,也希望得到別人的愛和理解。如果得不到對方善解人意的迴應,他們會很沮喪。
⊙當上級布置工作時,2號往往不願意自己想,而更願意接受上級的思想。
⊙在壓力狀態下,2號容易變得暴躁、憤怒,並充滿控製欲。
/第一章/
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
◎溫和“綠色”:肩負責任,讓能力擁有質的飛躍
2號人格者的性格如果用一種顏色來表示的話,那綠色最合適了:溫和、不刺激,有充滿希望的力量,還有溫暖人心的熱忱。2號給予者永遠不會用咄咄逼人的態勢來對待別人,他們像溫和的雙魚座,溫柔體貼並有責任感。他們幫助別人,很多時候是出於一種責任,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幫助別人,因而可以說2號是社會責任感最強的一群人,也是最有愛心、最有同情心的一類人。
1970年12月6日,波蘭的首都華沙寒氣逼人。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向華沙無名烈士墓獻完花圈之後,來到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的廣場。突然,他雙膝著地,跪在了紀念碑前。他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納粹屠殺的510萬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為納粹時代德國所犯下的罪孽深感內疚,虔誠地認罪贖罪。勃蘭特此舉震驚了世界,尤其震撼了德國人的靈魂。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有80%的德國人非常讚賞此舉,認為這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更充分地表達了德國人悔罪的誠意。此舉也贏得了波蘭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認為它為“結束一段充滿痛楚與犧牲的罪惡曆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7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勃蘭特。
勃蘭特的這一跪不僅沒有損傷他的人格,相反的,他的這一舉動冰釋前嫌,為他與德國人贏得了一次“贖罪”的機會。世人為他偉大的人格鼓掌,盡管這位總理並不是當年的劊子手,但是,這一次低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值得原諒和敬重的民族。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9日淩晨5點,聯合國總部大樓外的聯合國大旗降了半旗,所有聯合國會員國的國旗都不升起。這在聯合國從無先例。因此,有的國家大使提出質問:我們國家的元首去世,聯合國大旗依然升得那麽高,中國的第二首腦去世,聯合國降半旗還不算,還把其他國家的國旗收起來,這是為什麽?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降半旗,這是我的決定。原因有二:一、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在國際銀行沒有一分錢的存款;二、中國有9億人口,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一個國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去世時,總部也可以為他降半旗。”全場人默然。
不論是德國前總理還是我們偉大的周總理,他們的行動都無言地昭示著自己的社會角色,以及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2號人格者無論身居高位還是默默無聞,他們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我”精神,一直是他們人格中最閃耀的地方。
阿根廷政府曾作出一項特別決定,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辛德勒遺孀埃米莉·辛德勒夫人每月提供1000美元的生活補貼,以使這位老人安度晚年。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與丈夫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從德國法西斯集中營裏救出1200名猶太難民。他們的這段傳奇經曆,後來被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了銀幕。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真實、成功地記錄下了這段曆史,辛德勒夫婦的事跡也因此被世人廣為傳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辛德勒夫婦於1949年來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維森特區定居。1974年丈夫去世後,獨居此地的埃米莉因缺少收入來源,經濟拮據,生活困難。阿根廷的內政部長科拉奇在總統府接見了埃米莉·辛德勒夫人,並向她宣布了這項由梅內姆總統特批的決定。
付出總有迴報,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有感情懂感恩的,因而2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她)的身邊也總是有願意鼎力相助的人出現。2號是九種人格中最受人愛戴的一群人,也是我們最心甘情願幫助的人。有的人付出是因為義務,迫不得已,不是真心真意,但是2號給予者,他們認為這是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正如那首《愛的奉獻》的歌詞“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別人聽來總會想“還是讓其他人先付出吧”,唯有2號才會真正地在第一時間身體力行,他們不是迫於社會輿論或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而是完全出於自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們的付出對於周圍世界很重要。2號會說:“我不管別人怎麽做,也不在乎別人怎麽看。我做好我應該做的就是了。”
◎投其所好,減少成功路上的阻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人歡迎,然而有人絞盡腦汁想討好別人,卻落得個出力不討好的下場。在這方麵,2號給予者像個天生的專家,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能讓別人喜歡他們。他們的秘訣是什麽?投其所好。
我們經常會遇到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比如,你送給別人一隻你很喜歡的手表,但是在別人看來它太花哨,對方更喜歡相對沉穩的款式;你送了別人一隻可愛的小狗,然後你聽到對方原來喜歡貓;你送了一張你喜歡的歌手的cd給對方,後來你才知道對方最討厭那個歌手……
你生氣,不解,其實都不必。想要別人喜歡你的秘訣永遠隻有一個:投其所好。
在這方麵做得很好的要算金融界大亨羅思柴爾德家族了。
19世紀20年代初期,羅思柴爾德在巴黎發跡,不久之後他就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個猶太人,還是法國上流社會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贏得仇視外國人的法國上層階級的尊敬呢?羅思柴爾德是個了解權力的人,他知道他的財富會帶給他地位,但是如果他在社交上被疏離,最後地位與財富都將不保。因此,他仔細觀察當時的社會,思考如何受人歡迎。慈善事業?法國人一點兒也不在乎。政治影響力?他已經擁有了,結果卻隻會讓人們對他更加猜疑。後來他終於找到一個缺口,那就是無聊。在君主複辟時期,法國上層階級非常無聊,因此羅思柴爾德開始花費驚人的巨款娛樂他們。他雇用法國最好的建築師設計他的庭院和舞廳,雇用最馳名的法國廚師卡雷梅準備了巴黎未曾目睹過的奢華宴會。
沒有任何法國人能夠抗拒,即使這些宴會是德國猶太人舉辦的,羅思柴爾德每周的晚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法國上層客人。
終於,羅思柴爾德的晚會反映出他渴望與法國上流社會打成一片,而不是混跡於商界這樣一種形象。通過在“誇富宴”中揮霍金錢,他不僅希望展現出在金錢方麵的實力,更想借此進入更珍貴的文化領域。羅思柴爾德或許可以通過花錢贏得社會接納,但是他所獲得的支持基礎不是金錢本身就可以買到的。往後幾年他一直受惠於這些貴族客人,借此將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九型人格中的其他幾號人物需要向2號取經的地方正是這裏,2號的鼻子異常靈敏,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能嗅到周圍人的喜惡。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你已經把對方的脾氣秉性都摸清了,一旦付諸行動,必將成功在望,讓別人喜歡你也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投其所好不是勢利與庸俗,而是為了減少阻力,讓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易、更快地成功。隻有當自己能夠成為受人歡迎的人,我們才能夠為更多的人謀福祉,才能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用堅強意誌力擺脫對外力的依托
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換到2號這裏就變成“依賴還是獨立?這是個問題”。2號從小到大一直是媽媽眼中的乖孩子,他們總能夠說出讓父母開心的話,也總能做出讓父母高興的事情。他們總是按照他人的意願做事,盡管他們可能自己感覺不到,因為他們做事的初衷就是為了“討好”別人,因而也隻好犧牲自己的意願去滿足別人。
長大了,他們的性格中就會有隱忍、寬厚的一麵,同時還會有依賴性太強的特點,他們太習慣按照別人的意思辦事。漸漸地,他們不夠獨立,總想站在一個強者的背後,希望尋找一棵大樹好乘涼的心態愈來愈明顯。他們的人生目標似乎就是要找到一個值得依賴的“巨人”,而從來不想著依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想要依靠大樹來乘涼的人,也許應該明白一個最樸實的道理:別人的智慧永遠不會裝在自己的腦袋裏,就像別人的錢永遠不會跑到自己的口袋裏一樣。當然“借”是可以的,但是任何給人恩惠的人,他們想要收迴自己的恩賜總是易如反掌,而受惠的人卻常常身不由己地被對方控製住—因為“吃人東西嘴短,拿人東西手軟”。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遊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然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車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吸起煙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站不起來了!”兒子帶著哭腔說。
“那也要堅持自己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兒子掙紮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艱難地爬了上來。
父親搖動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麽讓你這麽做嗎?”
兒子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
從那時起,父親更加注重對小肯尼迪的培養,經常帶著兒子參加一些大型的社交活動,教兒子如何向客人打招唿、道別,與不同身份的客人應該怎樣交談,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氣質和風度,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等。有人問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麽多,怎麽有耐心教孩子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誰料小肯尼迪的父親一語驚人:“這些怎麽能算是雞毛蒜皮的事呢?我是在訓練他做總統。”
雨果曾說過:“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我的前途,也不願祈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而依賴是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出成就。”將希望寄托於他人的幫助,便會形成惰性,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將希望寄托於某種強大的外力上,意誌力就會被無情地吞噬掉。
人生的風風雨雨,隻有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為你提供永遠的庇護。你應該掌控前進的方向,讓目標似燈塔般在高遠處閃光;你應該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問題。你不要相信有什麽救世主,不該信奉什麽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為的產物,並不能靠其他什麽東西來改變。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還記得那句“聖人救人,強者自救”的警世恆言嗎?像老子、孔子那樣的聖人屈指可數,但強者在每個時代都有很多。
勇敢地扔掉那根讓你依賴的拐杖,學會自己奔跑。自立自強的人生,才是值得我們向往與崇敬的人生。
美國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張桌子,鼓勵他跳下來,孩子以為有爸爸的保護,就放心地往下跳。誰知往下跳的時候,爸爸卻走開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老洛克菲勒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孩子,不要哭了,以後要記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有時連爸爸也是靠不住的。從現在就開始學習獨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從小就不準亂花錢,每一個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錢也要記賬。在學校讀書時,一律在學校住宿,大學畢業後,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們在社會中鍛煉到能經得起風浪以後,上一輩人才把家產逐步交給他們。
正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別認真,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使孩子養成獨立、自強的習慣,所以洛克菲勒家族裏沒有出過“敗家子”,其家族曆經幾個世紀依然繁盛如初,沒有像美國其他的跨國財團、億萬富翁僅僅經曆幾十年或幾代就衰落了。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可是洛克菲勒家族改寫了這句話,那些守不住先輩打拚下來的家業和財富的都是懦弱無能的後代。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須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擁有與之相適應的獨立精神。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係統”的基石。因為缺乏獨立自主的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何能談發展、成功?即使你的家庭環境所提供的先天條件處於“天堂雲鄉”,你也必得先降到凡塵大地,從頭開始,以平生之力練就自立自強的能力。
◎2號給予者的生存策略
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2號給予者會不惜犧牲自我來幫助他人。但對於付出便要求迴報的2號來說,當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貢獻的力量越大、所費的周折越多時,心裏對別人能予以迴報的期望值便也越高。當這個期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心裏的疙瘩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而且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如此一來,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便給健康帶來隱患。
壓力大會引發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鬱症等,其表現是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後悔,對過去很感興趣的事情提不起興趣來,不願見人,把自己封閉起來,等等。
嚴重的精神壓力會引發身心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疾病等症。
壓力過大,最大的危害是會造成人體免疫係統紊亂。研究表明,極端和長期的壓力會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從而使人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比如,若注射過肺炎疫苗,在長期壓力下會失去免疫的效果。
壓力大會損傷大腦。壓力大的人常常感到精神緊張或失眠,同時大腦無法正常運轉,最終會出現劇烈的頭痛、記憶力喪失等不良反應。因為隨著激素在身體裏的急劇上升,會使人的大腦出現問題。
2號長期承受超負荷的壓力,就會耗盡恢複元氣的能力。中醫上很早就有“抑鬱成疾”“氣滯血淤、肝氣不舒”等說法。所以,醫學專家建議2號,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這是減輕心理壓力、修身養性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