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試圖掩飾自己的情感時,他們的臉會接受到兩套截然相反的指示:大腦中自發的程序要求麵部展示真實情感,而自覺的程序則要求麵部呈現出偽裝起來的表情。為了使偽裝有效,自覺的程序必須占有優勢。於是,人的真實情緒就會被隱藏起來了。成功的掩飾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掩飾自己情緒的能力、被壓抑的情緒的強度。某種情緒太強烈時,有可能會壓倒用來壓製它的努力,於是偽裝的情緒就會讓位於真實的情緒。

    不過,也有這樣的時候,真實情緒瞬間崩潰,偽裝的情緒瞬間恢複。人們顯示真實情緒的片刻被稱作“瞬間表情”或微觀身體語言。它們是極快的,也是極短的。它通常是迅速而短暫的,一般不會超過一秒,有時候隻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相當於在標準攝影的單幀圖像!人們並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發出了微觀身體語言。絕大多數人即使看到了,也不會在意。不過,警察之類的人物在經過培訓後,能對之加以識別。他們還可以學著運用它們,去闡釋他人的行為。

    人在撒謊時,有時會發出暴露自己真實情感的微觀身體語言。比如說,有個人在講述一個故事,關於他(她)如何從一棟著火的房子中突圍的故事。給人的印象是:在這場事故中,他(她)完全控製了局麵。他(她)在講述這個故事時,臉部一直很鎮定。但是突然間,他(她)的表情變了,變得害怕,緊接著又恢複了先前的鎮定。如果你觀察到了這些,又對微觀身體語言一無所知,可能不會注意到剛才發生的事情,而且幾乎可以肯定,你覺察不到那短暫流露出的恐懼。對於訓練有素的觀察者來說,這個微觀身體語言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資源,可以據此判斷那個人講述的故事的真假。它將表明,他(她)試圖給人這樣的印象——他(她)一直控製局麵,但是在那次事故中,他(她)感到了巨大的恐懼。

    因為微觀身體語言完全是自發的,所以它們就像叛徒,在人類一無所知時,就出賣了我們的想法,但隻向這樣的人出賣——他們知道這些微觀身體語言意味著什麽。馬克·弗蘭克和保羅·艾克曼已經表明,在識別騙局時,人們稍縱即逝的真實情緒可能是頗有價值的工具。盡管不是很普遍,微觀身體語言中依然包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比如說,在馬島之戰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出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很多觀眾都問她,為什麽命令英國潛水艇用魚雷攻擊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號”戰艦。撒切爾夫人迴答說,因為“貝爾格拉諾號”進入了英國禁止進入的水域,所以打它合情合理。其實這不是真的,“貝爾格拉諾號”處於禁止進入的水域之外,實際上,在被攻擊時,“貝爾格拉諾號”航行在遠離馬島的地方。當撒切爾夫人給出這個不誠實的答案時,她顯得很平靜,甚至露出了一個虛假的微笑。不過,在某一個時刻,撒切爾夫人的假麵被揭開,一個極其短暫的憤怒表情浮現在她的臉上,眼睛外突,下巴前伸。撒切爾夫人想要隱藏的憤怒閃現出來,但是,這個表情稍縱即逝,撒切爾夫人虛假的表情又恢複過來。

    當人們不再需要去說服別人,讓別人相信他們說的是實話時,他們的行為方式也能提供微妙的線索,供人識別騙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微表情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真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真慕並收藏一本書讀懂微表情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