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首乃是錢謙益,他帶頭才合適吧。」
不想背負這個惡名,張捷憤憤不平。
「沒辦法,正因為他是東林***首,勢力遍布整個江南,才讓你帶這個頭。」
聽到趙之龍的話,張捷徹底沒了脾氣。
張捷不肯當這個帶頭的,與他的名聲有關。
他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先後依附於周延儒、溫體仁,因溫體仁事敗,而被貶南京。
弘光政權建立後,被當時「孤立」的馬士英重新起用,擔任有名無實的吏部尚書。
崇基盡毀,何勞東捷西沾。
其中的「捷」,指的就是他。
他名聲已經夠臭了,再加上一條「率眾開城投降」,永世不得翻身。
張捷猜想,反正已經這樣了,不如和錢謙益拚個魚死網破。
其實張捷想什麽,趙之龍並不關心。
事實上,他真正頭疼的事,還是武英殿裏的假太子。
雖然擁立假太子「登基即位」,但畢竟沒有舉辦登基大典,算不得真皇帝。
趙之龍起初的打算,是把事情坐實,然後把這個假太子、真皇帝交給楊承應,隨他怎麽處置都無所謂。
有人卻看出了這件事的風險。
提醒他的人,是劉孔炤。
「天下眼看是周王的囊中之物,登基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借口太子沒有找到,不立新君,隻做攝政。」
劉孔炤提醒道:「你現在弄假成真,把假太子擁立真皇帝,是想幹什麽?」
「額,這個嘛……」趙之龍有些不知如何迴答。
他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確定攝政的正統,假太子的事勢必被挖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弄假成真的做法,也會遭到嚴厲的處罰。」
劉孔炤進一步說道:「你別忘了,楊承應殺宗室、勳貴,本來就毫不手軟。你還遞給他刀把子,這不是自尋死路。」
「我該怎麽辦?」趙之龍一時想不出好的對策,隻好求問。
假太子已經被架在武英殿的龍椅上,再轟下來會引起百姓們的疑惑。
如果真的舉行登基大典,就會出現劉孔炤說的情況,假太子和擁立假太子的人,都會被殺得人頭滾滾。
「拖!」劉孔炤道,「反正遼東軍快到了,咱們繼續拖下去就行啦。」
趙之龍點頭認可。
從此,不管假太子派內監怎麽催促,趙之龍都是拖著不辦。
有幾個來南京辦事的官員,沒機會接觸到機密,還以為是太子效法明英宗「奪門之變」,趁機政變奪迴屬於自己的皇位,紛紛向趙之龍道賀。
趙之龍一臉懵逼。
這些官員,叮囑趙之龍要盡早舉行登基大典,名正言順的抵禦遼東軍。
楊承應是「攝政」,既然太子已經找到,就不該「攝政」。
他們天真的以為沒了「名正言順」,遼東軍不戰自退。
趙之龍懵了,等這些官員離開正堂,準備離開。
他終於反應過來:「快,鎖上大門,不許他們離開!」
「趙伯爺,你這是什麽意思?」有人緊張地問。
「幾位,別怪我心狠,廢立大事,不是你們能摻和,既然你們摻和了,怨不得別人。」
趙之龍大手一揮,家丁一擁而上,將官員們綁了。
他不是將他們投入大牢,而是直接殺了。
屍體就用棺材裝著,埋在了城外亂葬崗。
整體來說,這幾日百姓還是很平靜,除了打死黔兵、燒了馬士英和阮大鉞的
房子,到處找「認錯人」的劉正宗、李景廉,也沒幹其他的事。
上層就熱鬧了。
除了前麵說的那些事,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自殺。
一群依附於馬士英為非作歹,害怕被清算的官員選擇自殺。
比較冤枉的是高倬,官拜刑部尚書,曾經多次在冤獄裏挽救被迫害的大臣。
但誰讓他是刑部尚書,注定是背鍋位,選擇上吊自殺。
最離奇的是楊維垣,官拜左副都禦史,三朝元老。在東林黨眼中屬於鐵杆閹黨,親手害死了多名東林黨的精英。
他本來崇禎年間沒啥戲,就因為給錢,被馬士英起用。
麵對外麵洶湧的輿情,他隻好對外揚言自己要自殺,還買了三口棺材。
為啥是三口?
因為已經一大把年紀的楊維垣人老心不老,在南京納了兩個貌美的小妾。
聽說三朝元老要自殺殉國,吃瓜群眾都跑來圍觀,把楊維垣的府邸圍得水泄不通。
楊維垣不死也得死,就逼著兩個小妾上吊自殺。
輪到他自己,不行了。
他隻能讓管家把三口棺材擺在正堂,穿著喪服,對外麵圍觀的百姓哭哭啼啼,表示咱家老爺已經自殺殉國了。
惹來百姓們一陣唏噓。
實際上,楊維垣活得好好的,三口棺材,一口是空的,另外兩口裝著自己的兩個小妾。
當夜,楊維垣帶著一個得力家仆,卷著細軟,連夜出逃,不知所終。
數日後,遼東軍發現江邊一具男屍、須發皆白,半截身子被野狗啃食,趕走野狗後,將他收殮。
有人認出,這位是大名鼎鼎的楊維垣。
這才知道楊維垣不是死了,而是連夜跑了。
至於誰殺了楊維垣,不得而知。
這當然是後話。
額外提這一句,是因為這類人生前壞事做盡,連自殺殉國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意外身死,就被人牽強附會的寫上「死節」!
二月十二日,因渡江而耽擱一兩日的遼東軍,抵達南京城下。
趙之龍等人打開城門,在東門外朝著遼東軍方向磕頭,並且獻上投降表。
考慮再三後,趙之龍到底是不敢再用假太子名義投降,隻能硬著頭皮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勳貴首位,把張捷的名字放在文官首位。
楊承應策馬到這些人的麵前,用鞭子指了指趙之龍手裏裝著降表和璽印的盤子,侍衛立刻上前接過。
「識時務者為俊傑,你們還算反應快,引我進城!」楊承應朗聲說道。
「臣遵命。」趙之龍起身,來到楊承應的馬前,伸手抓住馬的籠頭,在前麵牽著馬,引遼東軍入城。
百姓早就齊聚城內的街道兩側,一見到威嚴赫赫的楊承應,紛紛下跪,高唿萬歲。
追隨在楊承應身後的,則是行軍整齊的遼東軍。
望著遼東軍人手一根做工精良的火器,以及隨後拉進城的各式大炮,都驚異不已。
不想背負這個惡名,張捷憤憤不平。
「沒辦法,正因為他是東林***首,勢力遍布整個江南,才讓你帶這個頭。」
聽到趙之龍的話,張捷徹底沒了脾氣。
張捷不肯當這個帶頭的,與他的名聲有關。
他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先後依附於周延儒、溫體仁,因溫體仁事敗,而被貶南京。
弘光政權建立後,被當時「孤立」的馬士英重新起用,擔任有名無實的吏部尚書。
崇基盡毀,何勞東捷西沾。
其中的「捷」,指的就是他。
他名聲已經夠臭了,再加上一條「率眾開城投降」,永世不得翻身。
張捷猜想,反正已經這樣了,不如和錢謙益拚個魚死網破。
其實張捷想什麽,趙之龍並不關心。
事實上,他真正頭疼的事,還是武英殿裏的假太子。
雖然擁立假太子「登基即位」,但畢竟沒有舉辦登基大典,算不得真皇帝。
趙之龍起初的打算,是把事情坐實,然後把這個假太子、真皇帝交給楊承應,隨他怎麽處置都無所謂。
有人卻看出了這件事的風險。
提醒他的人,是劉孔炤。
「天下眼看是周王的囊中之物,登基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借口太子沒有找到,不立新君,隻做攝政。」
劉孔炤提醒道:「你現在弄假成真,把假太子擁立真皇帝,是想幹什麽?」
「額,這個嘛……」趙之龍有些不知如何迴答。
他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確定攝政的正統,假太子的事勢必被挖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弄假成真的做法,也會遭到嚴厲的處罰。」
劉孔炤進一步說道:「你別忘了,楊承應殺宗室、勳貴,本來就毫不手軟。你還遞給他刀把子,這不是自尋死路。」
「我該怎麽辦?」趙之龍一時想不出好的對策,隻好求問。
假太子已經被架在武英殿的龍椅上,再轟下來會引起百姓們的疑惑。
如果真的舉行登基大典,就會出現劉孔炤說的情況,假太子和擁立假太子的人,都會被殺得人頭滾滾。
「拖!」劉孔炤道,「反正遼東軍快到了,咱們繼續拖下去就行啦。」
趙之龍點頭認可。
從此,不管假太子派內監怎麽催促,趙之龍都是拖著不辦。
有幾個來南京辦事的官員,沒機會接觸到機密,還以為是太子效法明英宗「奪門之變」,趁機政變奪迴屬於自己的皇位,紛紛向趙之龍道賀。
趙之龍一臉懵逼。
這些官員,叮囑趙之龍要盡早舉行登基大典,名正言順的抵禦遼東軍。
楊承應是「攝政」,既然太子已經找到,就不該「攝政」。
他們天真的以為沒了「名正言順」,遼東軍不戰自退。
趙之龍懵了,等這些官員離開正堂,準備離開。
他終於反應過來:「快,鎖上大門,不許他們離開!」
「趙伯爺,你這是什麽意思?」有人緊張地問。
「幾位,別怪我心狠,廢立大事,不是你們能摻和,既然你們摻和了,怨不得別人。」
趙之龍大手一揮,家丁一擁而上,將官員們綁了。
他不是將他們投入大牢,而是直接殺了。
屍體就用棺材裝著,埋在了城外亂葬崗。
整體來說,這幾日百姓還是很平靜,除了打死黔兵、燒了馬士英和阮大鉞的
房子,到處找「認錯人」的劉正宗、李景廉,也沒幹其他的事。
上層就熱鬧了。
除了前麵說的那些事,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自殺。
一群依附於馬士英為非作歹,害怕被清算的官員選擇自殺。
比較冤枉的是高倬,官拜刑部尚書,曾經多次在冤獄裏挽救被迫害的大臣。
但誰讓他是刑部尚書,注定是背鍋位,選擇上吊自殺。
最離奇的是楊維垣,官拜左副都禦史,三朝元老。在東林黨眼中屬於鐵杆閹黨,親手害死了多名東林黨的精英。
他本來崇禎年間沒啥戲,就因為給錢,被馬士英起用。
麵對外麵洶湧的輿情,他隻好對外揚言自己要自殺,還買了三口棺材。
為啥是三口?
因為已經一大把年紀的楊維垣人老心不老,在南京納了兩個貌美的小妾。
聽說三朝元老要自殺殉國,吃瓜群眾都跑來圍觀,把楊維垣的府邸圍得水泄不通。
楊維垣不死也得死,就逼著兩個小妾上吊自殺。
輪到他自己,不行了。
他隻能讓管家把三口棺材擺在正堂,穿著喪服,對外麵圍觀的百姓哭哭啼啼,表示咱家老爺已經自殺殉國了。
惹來百姓們一陣唏噓。
實際上,楊維垣活得好好的,三口棺材,一口是空的,另外兩口裝著自己的兩個小妾。
當夜,楊維垣帶著一個得力家仆,卷著細軟,連夜出逃,不知所終。
數日後,遼東軍發現江邊一具男屍、須發皆白,半截身子被野狗啃食,趕走野狗後,將他收殮。
有人認出,這位是大名鼎鼎的楊維垣。
這才知道楊維垣不是死了,而是連夜跑了。
至於誰殺了楊維垣,不得而知。
這當然是後話。
額外提這一句,是因為這類人生前壞事做盡,連自殺殉國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意外身死,就被人牽強附會的寫上「死節」!
二月十二日,因渡江而耽擱一兩日的遼東軍,抵達南京城下。
趙之龍等人打開城門,在東門外朝著遼東軍方向磕頭,並且獻上投降表。
考慮再三後,趙之龍到底是不敢再用假太子名義投降,隻能硬著頭皮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勳貴首位,把張捷的名字放在文官首位。
楊承應策馬到這些人的麵前,用鞭子指了指趙之龍手裏裝著降表和璽印的盤子,侍衛立刻上前接過。
「識時務者為俊傑,你們還算反應快,引我進城!」楊承應朗聲說道。
「臣遵命。」趙之龍起身,來到楊承應的馬前,伸手抓住馬的籠頭,在前麵牽著馬,引遼東軍入城。
百姓早就齊聚城內的街道兩側,一見到威嚴赫赫的楊承應,紛紛下跪,高唿萬歲。
追隨在楊承應身後的,則是行軍整齊的遼東軍。
望著遼東軍人手一根做工精良的火器,以及隨後拉進城的各式大炮,都驚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