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麻了。
接到孫應元的邸報,他和他的部隊經過後陳莊遭到一股來路不明的兵馬襲擊。
孫應元早有提防,將偷襲他的兵馬擊退,抓住幾個落單的,審問後得知是高傑部下。
在邸報中,孫應元請求史可法做主。
史可法沒辦法,隻得一麵派人告知高傑,自己一定確保他家人在瓜洲的安全,一麵親自前往儀真。
孫應元接見了他:「督師大人原來不是念聖賢書的讀書人,而是學做麵團的師傅,除了和稀泥,別的本事沒有。」
氣憤之情,完全聽得出來。
史可法並不生氣,勸道:「我此來,全是為了孫將軍。」
「為了我,這話從何講起!」孫應元不信。
「高傑不管如何作惡,現在名義上正在籌備北伐,進攻闖賊。將軍卻為了報私仇,準備襲殺高傑的家眷。既有勝之不武,也有背後偷襲的意思。」
「這是什麽話!他高傑偷襲我在先,我憑什麽殺不得他!」
「既然將軍提到一個‘殺字,應該殺高傑,而不是他在瓜洲的家眷啊。」
「這麽說,督師讚同我殺了高傑?」
「我並沒讚成,而是請問孫將軍殺得了嗎?」
「我……當然沒問題。」
「聽聞闖賊在楊承應的打擊下,連番敗績。闖賊極有可能放棄陝西等地,向東進攻江南。將軍此時和高傑反目成仇,互相攻伐,是親者痛仇者快!」
這是史可法給心虛的孫應元一個台階下。
孫應元的兵大部分來自京營,一部分來自各地潰兵。與高傑的士兵相比,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孫應元沉默良久,終於同意:「好吧,那我暫時放下私仇,為國家為大明鎮守儀真。」
「有勞了。」
史可法在事後,又給高傑寫信,希望高傑主動補償孫應元一些損失。
高傑從自己軍營裏挑了三百匹還算有樣子的瘦馬,補償給孫應元在後陳莊損失的三百匹戰馬。
戰馬在江南屬於稀缺資源,高傑不肯給好馬。但是金銀財寶,卻是給夠了,直接賠償了黃金千兩。
這件事才算勉強過去。
不過,孫應元還是忌憚高傑,私下和劉良佐勾肩搭背,結成攻守同盟。
江北一團糟,全靠史可法帶著少量的兵保護著,東奔西走。
弘光朝廷在幹嘛?
答曰,內鬥。
從八月十五日弘光政權建立,到十月初九楊承應即將南征,內鬥一刻都沒停歇。
並且開創了新打法。
史可法為了盡可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建議弘光朝廷,赦免崇禎年間投降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後來投降楊承應的大臣。
馬士英和南京官僚們嘴上同意。
此舉吸引到部分地方官員脫離大順和楊承應,南下投靠弘光。
然後,麻煩來了。
凡是走馬士英的門路求官的,不管你此前是否真的「投賊」,一律按投賊論處,大力彈劾。
同理,凡是走南京官僚們的門路,也會被馬士英扣「通賊」的大帽子極力迫害。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曾經給張獻忠獻美女和財寶,得到大西政權錦衣衛都督的劉喬,因走馬士英的門路,被南京官僚們瘋狂彈劾,還是被馬士英留用。
不僅如此,馬士英還委任心腹公然索賄,誰不行賄就扣上通賊的大帽子,大力迫害。
逼得弘光朝廷的大量中下層官員不得不掏腰包,以求躲過一劫。
注意是中下層
,而不是上層。
馬士英之所以這麽瘋狂,是因為他有一個不好說出去的原因。
弘光政權的所有財政開支,全靠馬士英胡作非為得來的錢,勉強維持著。
一是弘光皇帝本人各種奢靡開支,二是填補軍費虧空。
沒有錢,怎麽安撫尤世祿、江北四鎮、浙兵等大小軍頭啊。
再加上弘光皇帝窮奢極欲的享受,比如到處抓民女充實後宮,把南京城鬧得雞飛狗跳。
馬士英被搞得焦頭爛額。
這樣一對比,北方限製族田、重新分配土地的楊承應,是不是突然看上去眉清目秀。
最關鍵是人們發現,楊承應在保護中下層的利益,對付的也是占極少數的大官僚。
然後仔細一琢磨,楊承應建立的政權高效、行動力強悍,軍隊又百戰百勝,對民間的救濟力度大。
於是,北方看似鬧得很兇的反抗,在幾個大家族被鎮壓後,逐漸得到平息。
再加上前線軍事的節節勝利,讓楊承應有了南征的基礎。
有些事是對比出來的。
十月初六,也就是李自成和孔有德、阿濟格鏖戰潼關,對南明朝廷一件打擊極大的事發生了。
高傑在安頓家眷後,決定率軍西征。
根據史可法的戰略意圖,先拿下被大順軍控製的歸德府和開封府等地,再向南打下汝寧府和南陽府。
總之避開遼東軍,打擊大順軍。
盤踞在睢陽的軍頭,名字叫許定國。
許定國原本是跟著王紹勳混的,他嫌棄王紹勳沒有大誌,又吃不了遼東軍的苦,於是脫離遼東軍序列,帶著數百兵加入明軍。
然後,他後悔了。
人是逍遙了,可是罪沒少受。
和大順軍作戰屢戰屢敗,最後丟了山西。跟在高傑後麵,一路靠撿漏到睢陽。
他兵少,連加入江北四鎮的資格都沒有,隻能盤踞睢陽,勉強混日子。
外麵形勢峰迴路轉,許定國通過對比,發現還是遼東軍給力。
實在不行,當個富家翁。
於是派人寫密信給老上司王紹勳,求他當中間人,在楊承應麵前求情,讓他迴到遼東軍。
王紹勳很仗義,找到楊承應。
楊承應當即同意,畢竟在消滅德格類的時候,許定國是出了大力氣的。
但是許定國脫離在先,不能繼續留在軍中,隻能拿著伯爵的俸祿歸隱田園。
許定國覺得可以,總比現在半饑半飽強多了。
而且他有兩個兒子,讀過書有文化,說不定還能混到好位置。
不幸的是,高傑知道了這件事。
高傑西征的時候,派人告訴許定國,讓他出城來接。
許定國不肯。
高傑也是藝高人大膽,居然帶著三百騎兵,親自到睢陽,迫使許定國開城迎接。
當晚,許定國在府上宴請高傑。
接到孫應元的邸報,他和他的部隊經過後陳莊遭到一股來路不明的兵馬襲擊。
孫應元早有提防,將偷襲他的兵馬擊退,抓住幾個落單的,審問後得知是高傑部下。
在邸報中,孫應元請求史可法做主。
史可法沒辦法,隻得一麵派人告知高傑,自己一定確保他家人在瓜洲的安全,一麵親自前往儀真。
孫應元接見了他:「督師大人原來不是念聖賢書的讀書人,而是學做麵團的師傅,除了和稀泥,別的本事沒有。」
氣憤之情,完全聽得出來。
史可法並不生氣,勸道:「我此來,全是為了孫將軍。」
「為了我,這話從何講起!」孫應元不信。
「高傑不管如何作惡,現在名義上正在籌備北伐,進攻闖賊。將軍卻為了報私仇,準備襲殺高傑的家眷。既有勝之不武,也有背後偷襲的意思。」
「這是什麽話!他高傑偷襲我在先,我憑什麽殺不得他!」
「既然將軍提到一個‘殺字,應該殺高傑,而不是他在瓜洲的家眷啊。」
「這麽說,督師讚同我殺了高傑?」
「我並沒讚成,而是請問孫將軍殺得了嗎?」
「我……當然沒問題。」
「聽聞闖賊在楊承應的打擊下,連番敗績。闖賊極有可能放棄陝西等地,向東進攻江南。將軍此時和高傑反目成仇,互相攻伐,是親者痛仇者快!」
這是史可法給心虛的孫應元一個台階下。
孫應元的兵大部分來自京營,一部分來自各地潰兵。與高傑的士兵相比,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孫應元沉默良久,終於同意:「好吧,那我暫時放下私仇,為國家為大明鎮守儀真。」
「有勞了。」
史可法在事後,又給高傑寫信,希望高傑主動補償孫應元一些損失。
高傑從自己軍營裏挑了三百匹還算有樣子的瘦馬,補償給孫應元在後陳莊損失的三百匹戰馬。
戰馬在江南屬於稀缺資源,高傑不肯給好馬。但是金銀財寶,卻是給夠了,直接賠償了黃金千兩。
這件事才算勉強過去。
不過,孫應元還是忌憚高傑,私下和劉良佐勾肩搭背,結成攻守同盟。
江北一團糟,全靠史可法帶著少量的兵保護著,東奔西走。
弘光朝廷在幹嘛?
答曰,內鬥。
從八月十五日弘光政權建立,到十月初九楊承應即將南征,內鬥一刻都沒停歇。
並且開創了新打法。
史可法為了盡可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建議弘光朝廷,赦免崇禎年間投降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後來投降楊承應的大臣。
馬士英和南京官僚們嘴上同意。
此舉吸引到部分地方官員脫離大順和楊承應,南下投靠弘光。
然後,麻煩來了。
凡是走馬士英的門路求官的,不管你此前是否真的「投賊」,一律按投賊論處,大力彈劾。
同理,凡是走南京官僚們的門路,也會被馬士英扣「通賊」的大帽子極力迫害。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曾經給張獻忠獻美女和財寶,得到大西政權錦衣衛都督的劉喬,因走馬士英的門路,被南京官僚們瘋狂彈劾,還是被馬士英留用。
不僅如此,馬士英還委任心腹公然索賄,誰不行賄就扣上通賊的大帽子,大力迫害。
逼得弘光朝廷的大量中下層官員不得不掏腰包,以求躲過一劫。
注意是中下層
,而不是上層。
馬士英之所以這麽瘋狂,是因為他有一個不好說出去的原因。
弘光政權的所有財政開支,全靠馬士英胡作非為得來的錢,勉強維持著。
一是弘光皇帝本人各種奢靡開支,二是填補軍費虧空。
沒有錢,怎麽安撫尤世祿、江北四鎮、浙兵等大小軍頭啊。
再加上弘光皇帝窮奢極欲的享受,比如到處抓民女充實後宮,把南京城鬧得雞飛狗跳。
馬士英被搞得焦頭爛額。
這樣一對比,北方限製族田、重新分配土地的楊承應,是不是突然看上去眉清目秀。
最關鍵是人們發現,楊承應在保護中下層的利益,對付的也是占極少數的大官僚。
然後仔細一琢磨,楊承應建立的政權高效、行動力強悍,軍隊又百戰百勝,對民間的救濟力度大。
於是,北方看似鬧得很兇的反抗,在幾個大家族被鎮壓後,逐漸得到平息。
再加上前線軍事的節節勝利,讓楊承應有了南征的基礎。
有些事是對比出來的。
十月初六,也就是李自成和孔有德、阿濟格鏖戰潼關,對南明朝廷一件打擊極大的事發生了。
高傑在安頓家眷後,決定率軍西征。
根據史可法的戰略意圖,先拿下被大順軍控製的歸德府和開封府等地,再向南打下汝寧府和南陽府。
總之避開遼東軍,打擊大順軍。
盤踞在睢陽的軍頭,名字叫許定國。
許定國原本是跟著王紹勳混的,他嫌棄王紹勳沒有大誌,又吃不了遼東軍的苦,於是脫離遼東軍序列,帶著數百兵加入明軍。
然後,他後悔了。
人是逍遙了,可是罪沒少受。
和大順軍作戰屢戰屢敗,最後丟了山西。跟在高傑後麵,一路靠撿漏到睢陽。
他兵少,連加入江北四鎮的資格都沒有,隻能盤踞睢陽,勉強混日子。
外麵形勢峰迴路轉,許定國通過對比,發現還是遼東軍給力。
實在不行,當個富家翁。
於是派人寫密信給老上司王紹勳,求他當中間人,在楊承應麵前求情,讓他迴到遼東軍。
王紹勳很仗義,找到楊承應。
楊承應當即同意,畢竟在消滅德格類的時候,許定國是出了大力氣的。
但是許定國脫離在先,不能繼續留在軍中,隻能拿著伯爵的俸祿歸隱田園。
許定國覺得可以,總比現在半饑半飽強多了。
而且他有兩個兒子,讀過書有文化,說不定還能混到好位置。
不幸的是,高傑知道了這件事。
高傑西征的時候,派人告訴許定國,讓他出城來接。
許定國不肯。
高傑也是藝高人大膽,居然帶著三百騎兵,親自到睢陽,迫使許定國開城迎接。
當晚,許定國在府上宴請高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