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看傻子一樣,看著正在爭論的舊臣,是我們的老熟人。


    陳名夏!


    他在周延儒賜死後,崇禎出於拉攏南方仕子的需要,提拔他到翰林院當差。


    也和同僚一起投降了大順,後來留在京師,迎接楊承應。


    由於兩人之間一段不愉快的經曆,陳名夏沒主動找楊承應,楊承應也因事務繁忙,沒有找他。


    陳名夏跟著一起來,聽了同僚們爭論的內容,不由得搖頭。


    真是一群書呆子。


    拿到題目,也不認真想一想,就直接解答題目。


    還以為是在參加科舉。


    遼東有科舉嗎?沒有啊!


    有沒有一種可能,題目本身就是錯的。


    換句話說,這道題就不該迴答。


    陳名夏不禁扶額。


    「已經到正午,諸位請到文華殿用飯,我已經安排廚房,在文華殿為你準備了飯食。」


    楊承應起身,說道:「吃完午飯,下午接著商議‘廟號,今天必須商量出一個結果。」


    說完,他轉身離開。


    離開前,他眼神示意王德化盯著點,有事盡快迴報。


    舊臣們也在內監的引路下,去了文華殿。


    去的路上,他們還在爭論這件事。


    到了文華殿,麵對一桌桌豐盛的飯菜,他們先按照官職大小,再論資排輩,慢悠悠的確定好坐的位置。


    然後坐下,等薛國觀動了筷子,才開始大吃特吃。


    陳名夏吃不下,他環顧四周,發現內監都不在現場。


    他又起身,到門外張望,僅看見侍衛們在不遠處巡哨。


    「諸公,你們還吃得下飯,大禍臨頭啦!」陳名夏壓低聲音道。


    「啊?」薛國觀等人抬起頭,一臉懵逼。


    陳名夏接著道:「你們別誤會,飯菜沒毒,我說的是今天議定廟號一事,有問題。」


    「什麽問題?陳溧陽,你說清楚。」張四知不懂。


    陳名夏歎了口氣,說道:「你們想一想,遵循舊例,哪有新朝為舊朝君主定廟號!」


    眾人起初一愣,然後臉色瞬間慘白。


    別看楊承應為崇禎戴孝,坐的位置也隻是攝政坐的,但幹的事都是改朝換代。


    按照慣例,新朝隻為舊朝君主定諡號。


    這樣做的原因是,立宗廟是祭祀自家祖宗,新朝自有祖宗,哪需要立舊朝當「祖宗」。


    如唐末哀帝、元末順帝就是這個意思。


    韓林兒遵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為懷宗,其實就有繼承宋朝大位的意思在裏麵。


    如今舊臣們為了崇禎的「廟號」,討論得熱火朝天,意思是心念舊朝,無意於新朝。


    這不是把頭送到別人的鍘刀下麵,挨砍嘛!


    薛國觀等人紛紛圍著陳名夏,懇求他:「陳溧陽,你快想個法子救救我們。」


    眾人急得打躬作揖。


    陳名夏忙道:「殿下沒有怪罪,說明他並非要為難你們,而是有心考問。下午再對答,我們就想個法子不定廟號,隻談諡號。」


    眾人點點頭,然後一起商量對策。


    到了這個時候,也顧不得誰是誰一派。


    王德化把此事轉達給楊承應,正在吃飯的楊承應笑得噴飯。


    「陳名夏有意思。」楊承應把落在桌上的米飯扒入碗中,「那麽多人之中,就他看出了我的心思。」


    這話不是對王德化說的,而是共同進餐的範文程、寧完我。


    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智囊


    」。


    範文程笑道:「這群人讀書讀迂了的人參加科舉出來做官,做的是糊塗官。」ap.


    「不過,殿下想到用‘廟號考問他們,也是一絕啊。」寧完我讚歎道。


    楊承應指了指自己腦袋:「沒辦法,我別的書讀得少,和曆史有關的書讀得多,偶然想到這個奇招。」


    華夏上下五千年,宗法製如影隨形,是一個成熟文明的標誌。


    由宗法製延伸出來的宗廟,也是值得研究的事。


    商代有宗廟無諡號,周代有諡號無宗廟。


    由於曆史久遠,具體原因不明。


    楊承應前世看書時,個人認為和宗法製本身有關。


    早期,王權還沒完全脫離宗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伯邑考。


    伯邑考不是本名,大概率是死後武王祭祀時對他的稱唿。


    「伯」指長兄,「邑」指大城,「考」是死後人們對他的一種尊稱,合起來就是伯邑考。


    周人重宗法,祭祀順序也按照宗法排序。


    宗法製延續到漢初,就出現了尷尬。


    因為天下是劉邦打下來的,但族長按規矩是劉邦父親。


    所以,後來有了太公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的故事。


    從漢代開始,出現了延續上千年的宗廟製度。


    同時,誕生兩個「美妙」的誤會,一是漢高祖的稱唿是錯的,二是漢代宗廟製度很嚴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廟號。


    第一個誤會,「漢高祖」並非司馬遷筆誤,後世再以訛傳訛。


    而是因為尊劉邦為太祖,不是漢惠帝,也不是漢文帝,而是漢景帝。


    景帝為了確認自己的合法性,遵從申屠嘉的建議,尊高皇帝祖廟為太祖廟,尊孝文皇帝廟為太宗廟。


    這裏頭沒有惠帝什麽事,景帝也不會給他安排宗廟,那不等於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二個誤會,也很好解釋。


    景帝、昭帝沒有廟號。


    漢武帝的廟號不是昭帝立的,而是漢宣帝。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標榜自己的身份,當然沒有昭帝的事。


    漢宣帝的廟號也不是兒子元帝立的,元帝的廟號也不是兒子漢成帝立的。


    他倆的廟號都是王莽授意下,漢平帝立的。


    漢平帝駕崩後,王莽又主張立漢成帝廟號為統宗,漢平帝廟號為元宗。


    西漢一下有了七個廟,按規製「天子立七廟」,哪有劉秀一家的地啊。


    劉秀借口「宣帝,元帝,成帝,平帝」的廟號都是王莽立的,一口氣都廢除。


    隻祭祀漢高祖,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


    再把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塞進去,湊成「一祖二宗四親廟」的七廟。


    群臣反對,認為這在法理上說不通,應該恢複王莽的做法。


    劉秀不肯答應,但做出讓步:隻保留宣帝的中宗廟號,其餘皇帝的廟號都廢除。


    從此西漢四個廟號終於固定了下來,而不是大家想的靠功績。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立廟號是殘酷的權力鬥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遼東雄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予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予岸並收藏明末:遼東雄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