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還沒有出大的成效,金州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這位儒生打扮的青年,背著一個行囊,從旅順港下船後,既沒有到客棧休息,也沒有去酒樓用飯,而是找當地馬倌買了一匹瘦馬,便前往金州中左所。
他一踏足中左所的地麵,就引起了金州衛哨探的注意。
因為他太特別了。
每走一段路就下馬,他蹲在官道旁,仔細研究車轍痕跡,然後拿出筆墨紙硯,記錄了一些內容。
哨探識字不多,不知道他在紙上寫了什麽,但是抓他總不會錯。
鐺!鐺!鐺!
士兵們練得熱火朝天,突然聽到校場外傳來急促的鑼聲。
這是為了營造敵情緊張而設置的。
隻要抓住重量級奸細,或者敵對勢力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就敲響它。
意在告訴士兵們,戰爭就在我們身邊,要時刻準備著。
“出了什麽事?”
“是不是抓到了大的!”
士兵們一個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在校場觀察士兵們訓練的楊承應眉頭一皺,心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哨探抓到敵人的耳目!
沒想到後金的手這麽快就伸到了金州。
楊承應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寧完我,發現這貨也投來了和自己想法相同的目光。
“訓練繼續,我們去看一看逮到了什麽大人物!”
楊承應一揚鞭,拍打在馬背上。
駿馬載著他,飛馳出校場。
寧完我趕緊追上去。
校場距離楊承應暫住的小院不遠,當楊承應趕到的時候,數名士兵已經把儒生模樣的青年押到了。
楊承應翻身下馬,上下打量一番,問道:“足下姓甚名誰,是哪裏人氏?為何到了這裏?”
“在下名叫石民,石頭的石,民眾的民,江浙歸安人。因投奔遼陽的親戚,所以從此地路過。”青年淡定的答道。
他的迴答不卑不亢。
但,得不到抓他迴來的士兵的認同。
有個士兵等他說完,立刻向楊承應稟報:“大人,此人每走一段路就下馬,拿出紙筆記錄。”
“記錄呢?”楊承應問。
“額……”士兵麵露尷尬,“小人們抓他時,驚動了他,他把紙全都撕了。”
“沒有這麽一迴事。我是被他們強行抓來,望大人明察。”
青年雖然不知道眼前比自己還小的少年是什麽“大人”,他還是順著士兵的話為自己辯解。
此話一出,士兵急了:“大人,小人絕沒有亂抓,小人的弟兄們都可以作證。”
其他士兵站了出來,紛紛表示頭兒的話是真的。
“大人,我冤枉。”青年急著辯解。
楊承應卻抬手示意,青年不要開口。
“先生遠道而來,是我手下怠慢了先生。”
楊承應說完,大手一揮,讓士兵們把捆住青年的繩子解開。
士兵們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是忠實的執行主帥的命令,為青年解開了繩索。
他們不知道,楊承應已經通過剛才兩方的爭論,猜出了這位青年的真實身份。
“先生探親訪友不急在這一時,請隨我到屋裏一談,如何?”
楊承應熱情地發出邀請。
對方卻反應冷淡,“大人相邀,晚生不應該拒絕。隻是晚生早和親戚定好了日期,晚生怕晚了會引他們的擔心。”
一聽青年給臉不要臉,士兵們紛紛按住刀柄,形成一股威懾。
不料,青年視而不見,直直的盯著楊承應,也不避讓。
仿佛不知自己身處誰的地盤。
“有趣!先生不肯屈尊,那我隻能在這裏為先生接風。”
楊承應吩咐士兵把正堂裏的桌椅搬了出來,又請田英娘把家裏最好的菜做好,再端上桌。
“你這是什麽意思?”青年非常不解。
楊承應先坐下,“先生請坐,容我慢慢道來。”
寧完我也坐了下來,在楊承應的右側。
看青年猶豫,楊承應又讓抓他的士兵退下。
青年皺眉思索片刻後,才慢騰騰地坐下。
“說吧。”青年不耐煩的道。
“我有一個朋友,和先生一樣都是歸安人氏。他目睹了家國不寧和兵戈戰火,憑借滿腔報國之心和豐富的學識,寫就了一本書。”
楊承應一邊說,一邊注意觀察眼前青年的表情。
果然,當他提到“書”的時候,青年的臉色出現了變化。
“這部書叫,武備誌!”
楊承應一字一頓的說道。
話音剛落,青年騰地一下就站了起來。
“你怎麽知道這本書?”青年大叫。
這本書是天啟元年刊印,按照古代的傳播速度,地處較遠的遼東還不可能買到這本書。
就算能買到,以這本書主人此時的名氣,也不會受到重視。
因為這本書的主人叫,茅元儀。
目前隻是京城的小人物,直到武備誌廣泛傳播才聲名大噪。
楊承應笑道:“我雖沒親眼見過,卻聽過它的大名。”
其實,楊承應在前一世看過《武備誌》。
由於年代已久,楊承應不敢保證自己看的那本是不是原本。因此沒有直接說出裏麵的內容,隻說出書名。
不過這已足夠了。
茅元儀確認眼前的少年已經猜出身份,再次坐下。
“你怎麽知道我用的是化名?”
“先生用自己的號做名字,我起初沒想起來。但麾下士卒說了先生的所作所為,我才聯想到的。”
“你倒是挺信任自己麾下的士卒,也不擔心他們騙你。”
“抓你的是哨探,相當於我的耳目。我怎麽會懷疑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呢?”
“哼,有道理。”
茅元儀放棄了掩飾,徹底的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想來你就是楊承應,遼陽防守戰的第一大功臣!”茅元儀道。
“是我。”楊承應很幹脆的承認了,接著反問道:“先生似乎知道我的一些事跡?”
“來遼東之前,我曾拜訪了前遼東經略袁大人,聽他詳細說你在遼陽防守戰中的貢獻和策略。”茅元儀迴答的也很幹脆。
這讓楊承應心頭瞬間一緊,茅元儀好好的京官不做,幹嘛突然跑到遼東,還在官道停留那麽長時間。
目的究竟是什麽?
楊承應下意識的扭頭看了一眼寧完我。
寧完我猜出了一些,試探道:“如果是投奔遼東巡撫衙門,走遼西最合適。選擇放棄陸路而走水路,先生的目的不單純。”
“沒錯,我察覺到有人在私造兵器!”
這位儒生打扮的青年,背著一個行囊,從旅順港下船後,既沒有到客棧休息,也沒有去酒樓用飯,而是找當地馬倌買了一匹瘦馬,便前往金州中左所。
他一踏足中左所的地麵,就引起了金州衛哨探的注意。
因為他太特別了。
每走一段路就下馬,他蹲在官道旁,仔細研究車轍痕跡,然後拿出筆墨紙硯,記錄了一些內容。
哨探識字不多,不知道他在紙上寫了什麽,但是抓他總不會錯。
鐺!鐺!鐺!
士兵們練得熱火朝天,突然聽到校場外傳來急促的鑼聲。
這是為了營造敵情緊張而設置的。
隻要抓住重量級奸細,或者敵對勢力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就敲響它。
意在告訴士兵們,戰爭就在我們身邊,要時刻準備著。
“出了什麽事?”
“是不是抓到了大的!”
士兵們一個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在校場觀察士兵們訓練的楊承應眉頭一皺,心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哨探抓到敵人的耳目!
沒想到後金的手這麽快就伸到了金州。
楊承應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寧完我,發現這貨也投來了和自己想法相同的目光。
“訓練繼續,我們去看一看逮到了什麽大人物!”
楊承應一揚鞭,拍打在馬背上。
駿馬載著他,飛馳出校場。
寧完我趕緊追上去。
校場距離楊承應暫住的小院不遠,當楊承應趕到的時候,數名士兵已經把儒生模樣的青年押到了。
楊承應翻身下馬,上下打量一番,問道:“足下姓甚名誰,是哪裏人氏?為何到了這裏?”
“在下名叫石民,石頭的石,民眾的民,江浙歸安人。因投奔遼陽的親戚,所以從此地路過。”青年淡定的答道。
他的迴答不卑不亢。
但,得不到抓他迴來的士兵的認同。
有個士兵等他說完,立刻向楊承應稟報:“大人,此人每走一段路就下馬,拿出紙筆記錄。”
“記錄呢?”楊承應問。
“額……”士兵麵露尷尬,“小人們抓他時,驚動了他,他把紙全都撕了。”
“沒有這麽一迴事。我是被他們強行抓來,望大人明察。”
青年雖然不知道眼前比自己還小的少年是什麽“大人”,他還是順著士兵的話為自己辯解。
此話一出,士兵急了:“大人,小人絕沒有亂抓,小人的弟兄們都可以作證。”
其他士兵站了出來,紛紛表示頭兒的話是真的。
“大人,我冤枉。”青年急著辯解。
楊承應卻抬手示意,青年不要開口。
“先生遠道而來,是我手下怠慢了先生。”
楊承應說完,大手一揮,讓士兵們把捆住青年的繩子解開。
士兵們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是忠實的執行主帥的命令,為青年解開了繩索。
他們不知道,楊承應已經通過剛才兩方的爭論,猜出了這位青年的真實身份。
“先生探親訪友不急在這一時,請隨我到屋裏一談,如何?”
楊承應熱情地發出邀請。
對方卻反應冷淡,“大人相邀,晚生不應該拒絕。隻是晚生早和親戚定好了日期,晚生怕晚了會引他們的擔心。”
一聽青年給臉不要臉,士兵們紛紛按住刀柄,形成一股威懾。
不料,青年視而不見,直直的盯著楊承應,也不避讓。
仿佛不知自己身處誰的地盤。
“有趣!先生不肯屈尊,那我隻能在這裏為先生接風。”
楊承應吩咐士兵把正堂裏的桌椅搬了出來,又請田英娘把家裏最好的菜做好,再端上桌。
“你這是什麽意思?”青年非常不解。
楊承應先坐下,“先生請坐,容我慢慢道來。”
寧完我也坐了下來,在楊承應的右側。
看青年猶豫,楊承應又讓抓他的士兵退下。
青年皺眉思索片刻後,才慢騰騰地坐下。
“說吧。”青年不耐煩的道。
“我有一個朋友,和先生一樣都是歸安人氏。他目睹了家國不寧和兵戈戰火,憑借滿腔報國之心和豐富的學識,寫就了一本書。”
楊承應一邊說,一邊注意觀察眼前青年的表情。
果然,當他提到“書”的時候,青年的臉色出現了變化。
“這部書叫,武備誌!”
楊承應一字一頓的說道。
話音剛落,青年騰地一下就站了起來。
“你怎麽知道這本書?”青年大叫。
這本書是天啟元年刊印,按照古代的傳播速度,地處較遠的遼東還不可能買到這本書。
就算能買到,以這本書主人此時的名氣,也不會受到重視。
因為這本書的主人叫,茅元儀。
目前隻是京城的小人物,直到武備誌廣泛傳播才聲名大噪。
楊承應笑道:“我雖沒親眼見過,卻聽過它的大名。”
其實,楊承應在前一世看過《武備誌》。
由於年代已久,楊承應不敢保證自己看的那本是不是原本。因此沒有直接說出裏麵的內容,隻說出書名。
不過這已足夠了。
茅元儀確認眼前的少年已經猜出身份,再次坐下。
“你怎麽知道我用的是化名?”
“先生用自己的號做名字,我起初沒想起來。但麾下士卒說了先生的所作所為,我才聯想到的。”
“你倒是挺信任自己麾下的士卒,也不擔心他們騙你。”
“抓你的是哨探,相當於我的耳目。我怎麽會懷疑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呢?”
“哼,有道理。”
茅元儀放棄了掩飾,徹底的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想來你就是楊承應,遼陽防守戰的第一大功臣!”茅元儀道。
“是我。”楊承應很幹脆的承認了,接著反問道:“先生似乎知道我的一些事跡?”
“來遼東之前,我曾拜訪了前遼東經略袁大人,聽他詳細說你在遼陽防守戰中的貢獻和策略。”茅元儀迴答的也很幹脆。
這讓楊承應心頭瞬間一緊,茅元儀好好的京官不做,幹嘛突然跑到遼東,還在官道停留那麽長時間。
目的究竟是什麽?
楊承應下意識的扭頭看了一眼寧完我。
寧完我猜出了一些,試探道:“如果是投奔遼東巡撫衙門,走遼西最合適。選擇放棄陸路而走水路,先生的目的不單純。”
“沒錯,我察覺到有人在私造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