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良此刻覺得自己似乎已無退路,有一種進退兩難的感覺,話到嘴邊又生生的咽下,實在不快。
崇禎見壯道:“韓一良,朕給你撐腰,朕給你做主,哪怕你說的不對,就算是風言也罷雨言也罷,朕隻想聽你的真心話!”
韓一良聽後,倒是膽子大了一些,道:“其實臣所指納賄者是已經彈劾下部議論處久拖而未決者、不孚眾望而竊擁重權者、俸祿不多而廣置房產者、投機鑽營而求內閣點用者,有關衙門查核即可明白,或許…或許…。”
崇禎轉身,道:“或許什麽?各何必吞吞吐吐?”
韓一良道:“或許…不需臣明言!”
崇禎聽後,及其不悅,道:“你明言與衙門之間查核,二者並行不悖,不必搪塞朕!朕不想聽冠冕堂皇之話!”
韓一良叩頭有聲,哭泣道:“皇上必要臣指名道姓,臣不得不奉旨。隻是臣害怕啊!據臣所知,貪墨納賄之人,以魏忠賢、崔成秀、周應秋、閻鳴泰數人為之最,而今貪墨者究竟都是些什麽人,吏部職掌考核,定然知曉,皇上也可體會!”
崇禎勃然變色道:“方才所言明明有人,卻以周應秋已有公論之人敷衍塞責,為何有前後矛盾?既賣直沽名,卻又躲閃含糊,如此首鼠兩端,足見本性泯滅,都禦史豈是輕易做的,若是你檢舉有功,方可實授。”
韓一良叩得額角血紅,哽咽道:“臣並不為向皇上求擢升官職,但為揭露積弊,今將生死置之度外,知無不言,但有一事求皇上恩準。”
“講!”
“準予臣迴籍安養。”
“為何?”
“臣害怕,臣與大夥兒為難必不容於士林,孤身一人實在無力應對今後的變局。”
崇禎便順水推舟,迴道:“既然如此,朕準你。”
韓一良見壯,趕忙迴道:“臣聽說工部召商采辦物品,經辦官員層層抽扣,發銀一千兩,到得商賈手裏不過三四百兩。此情如何,皇上一問便知。”
崇禎看了看韓一良,問道:“所涉何人?”
“工科給事中王都、陝西道禦史高賚明。”
崇禎命道:“傳他二人來迴話!”
不多時,王都、高賚明跪在丹墀下,崇禎問道:“朕命你們巡視廠、庫,查奸革弊,發銀一千兩實給三四百兩,其餘六七百兩竟敢私自瓜分。此等積弊如何不報?”
王都急忙迴道:“臣奉旨巡視節慎庫,交放錢糧都是依照工部出據的領狀,並無二八抽扣之弊。工部書辦汪之蛟曾想謀取堂批,包攬山東外解而後瓜分,臣當即究治。至於發到庫外,已不是臣所管轄,而屬工部監督。今日大司空張鳳翔在,皇上可當麵查問。”
崇禎掃一眼張鳳翔,見他早已出班跪了,詰問道:“可有此事?”
張鳳翔道:“錢糧未出庫時,差人與外麵商賈早已默契,商賈又怕工部抽取,返還自是避過工部。”
崇禎點頭問王都道:“此事根由全在你們,不經過你們批準發放,誰能瓜分?朕早聽說瓜分之例以前是二八,近年改為四六,你們豈會不知?”
高賚明道:“臣所過手的銀兩三萬有餘,商賈工匠領取銀兩出庫全憑票據,臣疑心其中有陋規,但苦無憑據,未敢貿然奏告。”
崇禎憮然變色道:“朕雖身居九重,此中關節都已久聞,爾等每日辦此差事反倒惘然?你們以為朕會相信?可知爾等必是牽連其中,哪裏幹淨的了?朕命科道巡查錢糧,意在查奸革弊,不想你們串通一氣,寡廉鮮恥,相互推諉和縱容,以致與更多的奸弊生出,若不嚴辦相關官員?如何能夠服眾?生民又如何能夠複蘇?國庫如何能夠富足?你們不必巧辯,著錦衣衛拿下!”
李標勸道:“皇上,從來陋規,罪責不盡屬他二人。”
劉鴻訓跟著道:“臣不為申救此二人,隻是數十年積弊而罪及如今任事之人,大不合情理,難以服人。”
崇禎語調一高,說道:“緩!緩!緩!莫要再和朕說緩!朕緩的起,天下的蒼生緩不起,邊防緩不起!皇太極緩不起!此時若朕不矯枉振頹,太平何日可望?恐怕要遙遙無期!《孟子·滕文公下》雲“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是非君子之道。”若不徹底的改掉陋習,便會永遠改不掉,既然如此自然當即刻革除。現如今遼東軍餉不足,你們把
緣由倒是議透了,銀子卻從何處而來?
崇禎喝了一口茶繼續道:“袁崇煥在折子上說,若戶部無餉可解發,請朕發內帑,不然士卒鼓噪,難以消弭。”
“嗬嗬!袁崇煥都把朕逼到這個份上了,朕還能安穩?大明還能安穩?”
“此番你們倒是說說,該如何?”
“朕倒是不明白了,若是將帥與士卒親如家人和父子,士卒懷其威德,自然不敢叛亂,也不忍心叛亂,如何會有鼓噪之事?這究竟是為何?”
“說白了,就是朕沒有給夠他袁崇煥銀子,若是國庫充實,朕又緣何克扣他袁崇煥的銀子?朕真是寢食難安啊!”
“皇上所言明心見性,洞徹古今。”
一個身穿孔雀補子服的迴道。
崇禎見那人年方而立的模樣,風神俊朗,如玉樹臨風,道:“周延儒,袁崇煥請求發內帑,你有何條陳?”
周延儒道:“齊人田穰苴治軍恩威並用,執法嚴明。司馬遷曾說他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一個將帥能如此愛兵,難怪生病的士卒都爭奮出為之赴戰。
衛國人吳起與士卒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竟親自為兩個生瘡的士兵吸吮膿血。為將之道,愛兵為上,愛其命,惜其死,士卒才願赴湯蹈火都再所不惜,哪裏會有什麽反叛之心?”
周延儒少年得意,二十歲便中了狀元,自此一帆風順,近來剛從南京翰林院召拜禮部右侍郎,三十五歲已是朝廷三品大員,引得無數人好生羨慕。
他見崇禎麵色略略緩和,小心迴道:“皇上,我朝自太祖高皇帝以來既看重邊關門戶,所以看重者,因其可以防禦虜變,如今東虜未至卻禍起蕭牆,若不嚴懲,各邊若群起效尤,動輒兵變便成積習,不但空耗內帑,還怕養癰成患,兵驕將劣難以臨陣對敵,不能防虜卻自生賊。如寧遠兵變輸餉平息,今已波及錦州、薊鎮,此風不可長呀!”
劉鴻訓不以為然,反駁道:“以情理揆之,將士以身許國,卻凍餒父母妻子,如何安心邊事?臣以為可暫發內帑,等各地秋收後解來錢糧,再由戶部填補。”
周延儒道:“皇上,臣並非阻攔解發內帑,遼東邊事非一日可了結,內帑倒不是不能解發,但若聽聞鼓噪則解發,隻是治標而非治本,並非上策,懇請皇上從長計議,謀出一個定規,以後也不再需如此分神勞心地召對,邊將也不再憂心糧餉拖欠之事。”
劉鴻訓道:“周延儒,邊事危急,不可兒戲,袁崇煥可是曾許諾皇上五年便可複遼,如今袁崇煥請餉若是拖著不發,怕是會冷了將士們的心,皇上臉上也是無光,遼東之事了解恐怕就會遙遙無期啊!”
周延儒道:“劉閣老所言也有理,隻是袁崇煥所奏報的所謂欠餉者不過少餉銀而已,何況邊地銀兩又不便使用,當年薊遼總督熊廷弼曾有疏奏說遼陽縱有銀兩亦難買得衣棉,士卒多裸身穿甲,以此推論,士卒並不急於使用餉銀。山海關積粟甚多,並無匱乏,古人羅雀掘鼠為食,軍心尚且不變,如今邊兵有糧果腹卻動輒鼓噪,或許另有別情,貪墨克扣也未可知。”
劉鴻訓道:“餉銀不足乃是實情,何況罪不在士卒,周侍郎所言有些過份苛求了。”
李標、錢龍錫二人也請道:“皇上,臣以為還是解發內帑為妥。”
崇禎掃視群臣,用不可違拗的口氣道:“不必爭執了。從朕查抄王姚龍的家產中撥出五十萬兩充關寧軍餉,就這樣吧!李標,下去擬旨吧!”
崇禎繼續道:“朕知道如今普天下的官吏,不貪不占之人已經死絕,擬旨九邊核實兵額,到底有多少兵員,都要給朕報個實數,讓朕心裏有個底兒!都退下吧,朕乏了!另有關貪墨之事,朕自會怕皇家督察司去查清,袁崇煥奏請發內帑之事也休要再議了,他需要多少,一並給他便是,五年,朕給他五年的時間!”
崇禎見壯道:“韓一良,朕給你撐腰,朕給你做主,哪怕你說的不對,就算是風言也罷雨言也罷,朕隻想聽你的真心話!”
韓一良聽後,倒是膽子大了一些,道:“其實臣所指納賄者是已經彈劾下部議論處久拖而未決者、不孚眾望而竊擁重權者、俸祿不多而廣置房產者、投機鑽營而求內閣點用者,有關衙門查核即可明白,或許…或許…。”
崇禎轉身,道:“或許什麽?各何必吞吞吐吐?”
韓一良道:“或許…不需臣明言!”
崇禎聽後,及其不悅,道:“你明言與衙門之間查核,二者並行不悖,不必搪塞朕!朕不想聽冠冕堂皇之話!”
韓一良叩頭有聲,哭泣道:“皇上必要臣指名道姓,臣不得不奉旨。隻是臣害怕啊!據臣所知,貪墨納賄之人,以魏忠賢、崔成秀、周應秋、閻鳴泰數人為之最,而今貪墨者究竟都是些什麽人,吏部職掌考核,定然知曉,皇上也可體會!”
崇禎勃然變色道:“方才所言明明有人,卻以周應秋已有公論之人敷衍塞責,為何有前後矛盾?既賣直沽名,卻又躲閃含糊,如此首鼠兩端,足見本性泯滅,都禦史豈是輕易做的,若是你檢舉有功,方可實授。”
韓一良叩得額角血紅,哽咽道:“臣並不為向皇上求擢升官職,但為揭露積弊,今將生死置之度外,知無不言,但有一事求皇上恩準。”
“講!”
“準予臣迴籍安養。”
“為何?”
“臣害怕,臣與大夥兒為難必不容於士林,孤身一人實在無力應對今後的變局。”
崇禎便順水推舟,迴道:“既然如此,朕準你。”
韓一良見壯,趕忙迴道:“臣聽說工部召商采辦物品,經辦官員層層抽扣,發銀一千兩,到得商賈手裏不過三四百兩。此情如何,皇上一問便知。”
崇禎看了看韓一良,問道:“所涉何人?”
“工科給事中王都、陝西道禦史高賚明。”
崇禎命道:“傳他二人來迴話!”
不多時,王都、高賚明跪在丹墀下,崇禎問道:“朕命你們巡視廠、庫,查奸革弊,發銀一千兩實給三四百兩,其餘六七百兩竟敢私自瓜分。此等積弊如何不報?”
王都急忙迴道:“臣奉旨巡視節慎庫,交放錢糧都是依照工部出據的領狀,並無二八抽扣之弊。工部書辦汪之蛟曾想謀取堂批,包攬山東外解而後瓜分,臣當即究治。至於發到庫外,已不是臣所管轄,而屬工部監督。今日大司空張鳳翔在,皇上可當麵查問。”
崇禎掃一眼張鳳翔,見他早已出班跪了,詰問道:“可有此事?”
張鳳翔道:“錢糧未出庫時,差人與外麵商賈早已默契,商賈又怕工部抽取,返還自是避過工部。”
崇禎點頭問王都道:“此事根由全在你們,不經過你們批準發放,誰能瓜分?朕早聽說瓜分之例以前是二八,近年改為四六,你們豈會不知?”
高賚明道:“臣所過手的銀兩三萬有餘,商賈工匠領取銀兩出庫全憑票據,臣疑心其中有陋規,但苦無憑據,未敢貿然奏告。”
崇禎憮然變色道:“朕雖身居九重,此中關節都已久聞,爾等每日辦此差事反倒惘然?你們以為朕會相信?可知爾等必是牽連其中,哪裏幹淨的了?朕命科道巡查錢糧,意在查奸革弊,不想你們串通一氣,寡廉鮮恥,相互推諉和縱容,以致與更多的奸弊生出,若不嚴辦相關官員?如何能夠服眾?生民又如何能夠複蘇?國庫如何能夠富足?你們不必巧辯,著錦衣衛拿下!”
李標勸道:“皇上,從來陋規,罪責不盡屬他二人。”
劉鴻訓跟著道:“臣不為申救此二人,隻是數十年積弊而罪及如今任事之人,大不合情理,難以服人。”
崇禎語調一高,說道:“緩!緩!緩!莫要再和朕說緩!朕緩的起,天下的蒼生緩不起,邊防緩不起!皇太極緩不起!此時若朕不矯枉振頹,太平何日可望?恐怕要遙遙無期!《孟子·滕文公下》雲“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是非君子之道。”若不徹底的改掉陋習,便會永遠改不掉,既然如此自然當即刻革除。現如今遼東軍餉不足,你們把
緣由倒是議透了,銀子卻從何處而來?
崇禎喝了一口茶繼續道:“袁崇煥在折子上說,若戶部無餉可解發,請朕發內帑,不然士卒鼓噪,難以消弭。”
“嗬嗬!袁崇煥都把朕逼到這個份上了,朕還能安穩?大明還能安穩?”
“此番你們倒是說說,該如何?”
“朕倒是不明白了,若是將帥與士卒親如家人和父子,士卒懷其威德,自然不敢叛亂,也不忍心叛亂,如何會有鼓噪之事?這究竟是為何?”
“說白了,就是朕沒有給夠他袁崇煥銀子,若是國庫充實,朕又緣何克扣他袁崇煥的銀子?朕真是寢食難安啊!”
“皇上所言明心見性,洞徹古今。”
一個身穿孔雀補子服的迴道。
崇禎見那人年方而立的模樣,風神俊朗,如玉樹臨風,道:“周延儒,袁崇煥請求發內帑,你有何條陳?”
周延儒道:“齊人田穰苴治軍恩威並用,執法嚴明。司馬遷曾說他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一個將帥能如此愛兵,難怪生病的士卒都爭奮出為之赴戰。
衛國人吳起與士卒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竟親自為兩個生瘡的士兵吸吮膿血。為將之道,愛兵為上,愛其命,惜其死,士卒才願赴湯蹈火都再所不惜,哪裏會有什麽反叛之心?”
周延儒少年得意,二十歲便中了狀元,自此一帆風順,近來剛從南京翰林院召拜禮部右侍郎,三十五歲已是朝廷三品大員,引得無數人好生羨慕。
他見崇禎麵色略略緩和,小心迴道:“皇上,我朝自太祖高皇帝以來既看重邊關門戶,所以看重者,因其可以防禦虜變,如今東虜未至卻禍起蕭牆,若不嚴懲,各邊若群起效尤,動輒兵變便成積習,不但空耗內帑,還怕養癰成患,兵驕將劣難以臨陣對敵,不能防虜卻自生賊。如寧遠兵變輸餉平息,今已波及錦州、薊鎮,此風不可長呀!”
劉鴻訓不以為然,反駁道:“以情理揆之,將士以身許國,卻凍餒父母妻子,如何安心邊事?臣以為可暫發內帑,等各地秋收後解來錢糧,再由戶部填補。”
周延儒道:“皇上,臣並非阻攔解發內帑,遼東邊事非一日可了結,內帑倒不是不能解發,但若聽聞鼓噪則解發,隻是治標而非治本,並非上策,懇請皇上從長計議,謀出一個定規,以後也不再需如此分神勞心地召對,邊將也不再憂心糧餉拖欠之事。”
劉鴻訓道:“周延儒,邊事危急,不可兒戲,袁崇煥可是曾許諾皇上五年便可複遼,如今袁崇煥請餉若是拖著不發,怕是會冷了將士們的心,皇上臉上也是無光,遼東之事了解恐怕就會遙遙無期啊!”
周延儒道:“劉閣老所言也有理,隻是袁崇煥所奏報的所謂欠餉者不過少餉銀而已,何況邊地銀兩又不便使用,當年薊遼總督熊廷弼曾有疏奏說遼陽縱有銀兩亦難買得衣棉,士卒多裸身穿甲,以此推論,士卒並不急於使用餉銀。山海關積粟甚多,並無匱乏,古人羅雀掘鼠為食,軍心尚且不變,如今邊兵有糧果腹卻動輒鼓噪,或許另有別情,貪墨克扣也未可知。”
劉鴻訓道:“餉銀不足乃是實情,何況罪不在士卒,周侍郎所言有些過份苛求了。”
李標、錢龍錫二人也請道:“皇上,臣以為還是解發內帑為妥。”
崇禎掃視群臣,用不可違拗的口氣道:“不必爭執了。從朕查抄王姚龍的家產中撥出五十萬兩充關寧軍餉,就這樣吧!李標,下去擬旨吧!”
崇禎繼續道:“朕知道如今普天下的官吏,不貪不占之人已經死絕,擬旨九邊核實兵額,到底有多少兵員,都要給朕報個實數,讓朕心裏有個底兒!都退下吧,朕乏了!另有關貪墨之事,朕自會怕皇家督察司去查清,袁崇煥奏請發內帑之事也休要再議了,他需要多少,一並給他便是,五年,朕給他五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