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黨無憂告別京都,陳王兩家滿門被誅,一場由陳子玉好色跋扈引起的冤孽就此徹底終結,飄雪(即明月,後文為飄雪)家仇得報,心中並未有絲毫快慰,至親不再,不能承歡膝下,報仇又有何用,飄雪經曆種種,心中更加堅定一路護持玄默走下去,她不想更多的人感受這種不公正帶來的人倫慘劇,世道永遠有不公,然就算身死道消能幫助玄默改善一二她也心安。
京城百姓再度恢複往日的“寧靜”。隻是朝堂自此之後吏部尚書和京兆府尹雙職空缺,寧王,太子自然不願錯失良機,每日上朝你爭我奪,推薦之人不必想也知道是各自之人,致使皇帝格外頭疼,而又一時難以抉擇。
養心殿內皇帝正在小憩,隻聽得門外執事太監傳稟說道:“啟稟陛下,太師龐博求見。”皇帝以為又來一個煩擾自己的,心中甚為不悅,又不得不傳,說道:“傳吧。”
執事太監傳道:“傳龐太師覲見!”龐博進殿,禮畢,說道:“臣近日監察吏部,陳清極其一幹人等所涉之事均已厘清,陳清提拔安插之輩也已分別在錄,請陛下過目!”
皇帝甚為驚訝,皇帝深知所謂陳清安插之人盡是龐博所為,其中關節皇帝隻是故作不知,作為不是非常過分,也就聽之任之,不意今日龐博居然親自拿了名單,並說明緣由,皇帝怎麽不意外?皇帝看著龐博所遞折子,麵色如常,龐博心中才略鬆口氣,隻聽皇帝說道:“太師近來辛苦了,吏部之事可還平順?”
龐博說道:“自陳清伏誅之後吏部便有侍郎應無極代為主事,應無極那是吏部老臣,就在吏部條陳清晰,倒也平順。”
皇帝說道:“應無極?此人朕倒是知道,當年乃是丞相舉薦,其母明心郡主乃是已故長明侯之胞妹,入仕多年,不是你今日提及朕倒是差點忘了此人。”
龐博說道:“陛下日理萬機進來又朝事紛雜,此等小事怎勞陛下掛心。”
皇帝說道:“你所奏之事朕已知曉,陳清之罪乃是陳清之罪,你不必多心,朕絕不會過多株連,隻要往後一心為朝廷辦事,朕既往不咎。”
龐博說道:“陛下聖明燭照,體恤下臣,實乃我等臣子之幸。”
皇帝說道:“近來你辦事長進不少,朕心甚慰,往後仔細辦事,朕自然倚重!”
龐博說道:“臣自當盡忠,不負皇恩。”皇帝說道:“你且退下吧!”龐博施禮退下,皇帝喚來郭寶,說道:“召太傅前來。”
太傅至,禮畢,皇帝開口說道:“老師近來之事可有見解?”太傅寧佐衡說道:“老臣愚鈍,敢問近來何事?”皇帝說道:“老師不必如此拘謹,近來朝中大事不過吏部一職爭議頗多,朕最為難定,其他諸事皆有條陳可依。”太傅說道:“吏部尚書一職確實無比重要,群策群力再所難免。”皇帝說道:“你這老狐狸,遇事盡是和稀泥,朕不信心中沒有人選?”太傅說道:“老臣實在沒有更好人選,並非不願為陛下分憂!”8
皇帝說道:“朕也知道寧王太子兩相爭執,你若舉薦不當便會得罪二人,朕如何不知。”
太傅磕磕絆絆的說道:“這個……那個……”皇帝說道:“你也別這個那個的了,朕問你應無極你覺得如何?”太傅說道:“應無極現在確實代理吏部,期間政績斐然,挑理清晰,卻為可造之材!”
皇帝說道:“那為何無人舉薦?”太傅說道:“怕是眾人一時忘了!”皇帝說道:“眾人一時忘了?要知道他現在代理吏部,日日在眾人眼前,如何能忘?”太傅語塞,皇帝接著說道:“朕大抵知道其中關竅,你且退下。”太傅拜辭。皇帝又說道:“宣丞相。”郭寶連忙前往丞相府。
丞相府內,驟聞麵聖,韓楚風問玄默道:“皇帝所為何事?”玄默說道:“想必是為了吏部尚書之事。”韓楚風問道:“該如何應對?”玄默說道:“咬定所問之人資曆尚淺,不能勝任,可保無事。”
養心殿,韓楚風麵聖,禮畢。皇帝問道:“今日朕閑來無事,記得你曾舉薦明心郡主之子應無極為吏部侍郎,現吏部空缺,你覺得應無極可能勝任?”韓楚風說道:“老臣以為應無極資曆尚淺,不能勝任。”皇帝說道:“朕得一奏折,盡是應無極代理吏部之事,朕觀其樁樁件件有條不紊,甚有章法,愛卿何故言其不能勝任!”
丞相韓楚風說道:“應無極為人剛正不懂圓滑,吏部掌控朝中大小官員調度升遷,其中關係人脈錯綜複雜,一味剛直恐會誤事。”
皇帝說道:“愛卿所言也不無道理,容朕再做考量。”韓楚風退下,皇帝問郭寶說道:“你以為如何?”郭寶說道:“奴才惶恐,朝中大事不敢擅言。”皇帝說道:“朕白問了,你一向置身事外,如何肯說。”
太師府內,龐博說道:“應無極本是一個剛直之輩,如何肯為我所用?”南宮忘機說道:“應無極行事做派雖然剛正,然畢竟是人,人便有弱點。”龐博忙問道:“是何弱點?”南宮忘機說道:“此人極為孝順,又因其為人不會圓滑得罪眾人,又不願貪墨以自豐,故而老母明心郡主日子極為清貧,聽著是郡主,實則極為寒酸!”龐博說道:“如此隻怕不能建功!”南宮忘機說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助其上位又照看其母,是人怎會無情?”龐博深以為然便各方打點不在話下。
丞相府,眾人烹茶,韓楚風說道:“為何阻攔應無極上位?”玄默說道:“不是阻攔,應無極上位是必然,隻是這個好要在龐博名下,讓他有所作為!”韓紫靈問道:“這是為啥?”玄默說道:“龐博隻有培植自己勢力,才有底氣叫板長公主,長公主放蕩不羈所拉攏之人也絕不是表麵這般簡單。而掌控護國寺之人更是身在迷霧當中,隻有各方傾軋,京城才能更加混亂,亂局生則迷霧中人不得不加以應對,如此亂中求治,也隻有亂才能治。”
韓楚風畢竟是丞相,其中道理自然明了,沒有各方勢力各自消耗,如若外力介入,他們必然同仇敵愾維係各自利益“唯有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韓楚風說道:“應無極隻怕未必能聽龐博,龐博無顧慮?”玄默說道:“表麵聽之任之即可,至於本質不重要!”韓紫靈說道:“我知道了,應無極是你們的人。”玄默說道:“應無極是天下人的,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也不可能是。一心裝著天下,有些利害便能講的通透,配合行事而已,又無傷天害理之舉,何樂而不為!”
終於在南宮忘機的籌謀下,龐博的極力舉薦中,應無極走馬上任吏部尚書,寧王太子心中甚為不快,隻是寧王心中這點不快很快被抵消了,其中緣故且細聽來。
原來應無極上位之後,南宮忘機便對龐博說道:“太師,或許你不知長公主已然與他人結盟,故而對陳清下手,實乃投名狀!”
龐博說道:“竟有這等事?”南宮忘機說道:“確實如此,長公主雖說與你名為母子,其實隻是利用而已,她之所以用你實則是培植自身實力,而今有了臂助,對你便有疏遠之意!”
龐博目光冥冥,心中盤算其中真假,隻聽南宮忘機說道:“試想吏部旁落,太師你實力現在如何?”
龐博咬牙切齒,恨聲說道:“確實可恨,我一心為她,不想她竟有這等心思。”
南宮忘機說道:“若無實力,怎會有身份對等,一切所謂平等皆是利害參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此道理太師如何能不知。”
龐博說道:“今日得先生臂助,才能使我實力不減,自此我拜先生為智囊,請先生多多籌謀,本官必將還先生前程似錦。”
南宮忘機說道:“你我如今便是魚水之情,必然相輔相成。”
龐博說道:“此言甚善。”
南宮忘機說道:“長公主畢竟乃女流之輩,表麵迎合即可,不必過於依賴,將來江山社稷還在皇子之身,望太師早做籌謀,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
龐博說道:“請先生教我。”
南宮忘機說道:“寧王太子相爭多年,太子以儲君身份尚不能勝,可見寧王卻為明主,如若此際投靠,日後必是肱骨之臣。”
龐博說道:“過早依附隻怕非為明智之舉!”
南宮忘機說道:“太師所思所想甚合大道,故而就算依附,明麵不得表露,隻是暗中相合,一明一暗相得益彰,作為王牌之用,想必寧王亦不拒絕此議!”龐博大喜,便著手安排,在百般遮掩之下,雙方見麵。南宮言明投靠之要領,作奇兵之用,明裏不睦需繼續經營,甚至更甚往昔,寧王大喜!
正是:
幾經周折方得信,再度籌謀克其心!
卻說自封杏林侯,玄默並未上朝,隻是月俸從未虧欠,儼然富貴險人。又數月眼見盛夏,杏林侯府邸建成,玄默便搬出丞相府,入住杏林侯府,賴於柱國將軍之威儀,諸多達官顯貴皆來恭賀,城中百姓更是感念柱國將軍,自開府喬遷數十日每日絡繹不絕迎來送往,玄默更是來者不拒,一副極為愜意之貌。
這一日,突然內監總管前來杏林侯府宣旨,言皇帝請見杏林侯。玄默進宮,見禮畢。皇帝說道:“前番大夏國逍遙王以使節身份入京欲求修和,言其皇欲會獵於萌山,愛卿有何見解?”
玄默說道:“臣隻懂岐黃之術,不知朝堂,更不懂邦交。”
皇帝看了一眼玄默說道:“你不懂也無妨,隻是大夏使節乃是王子身份,注定不同凡俗,既然會盟必要商議,朕欲遣使出使大夏,愛卿可有人選?”
玄默說道:“臣惶恐,朝中之人認得沒幾個,怎會知道這等大事該由何人完成。”
皇帝說道:“大夏國所來好歹也是個王爺,京中王爺能當此大任者也就寧王,然寧王畢竟身在中樞,有眾多要事倚重,須臾難離,如之奈何?”
玄默說道:“陛下有四子,太子寧王之外還有兩位皇子也是王爺身份,如若出使,分所應當!”
皇帝說道:“他二人閑散慣了,朝中之事從不過問,朕怎能安心委派如此重任!”
玄默說道:“那臣便不知該如何是好,畢竟乃是大事,臣有賴於皇恩浩蕩,才被賜以杏林侯,不敢有負皇恩,臣定當盡心竭力研習醫術,報效社稷於萬一!”
皇帝說道:“朕欲遣你為使,愛卿可願為朕分憂?”
玄默說道:“陛下旨下臣定當遵從,隻是臣從未涉足朝堂之事,更無出使經驗,如若為使隻怕朝中重臣難服!”
皇帝說道:“朕相信虎父無犬子,杏林侯不負寡人!”玄默心中萬千羊駝,奔騰而走,心想我父親虎父無犬子,你那“犬子”皆不行,隻是表麵平靜,未作表示。
玄默說道:“陛下有旨定當遵從,隻是臣畢竟道行太淺,願陛下派遣朝中資曆老派之人同行,方不失為穩妥之法!”
皇帝說道:“愛卿所思所想足見智識過人,朕亦有此意,你雖為柱國將軍之子,然終究需建立功勳方能堵住悠悠眾口。”
玄默說道:“感謝陛下愛重之心。”
皇帝說道:“既如此便擇日啟程,去大夏走一遭,愛卿切莫辜負朕之期盼。”玄默說道:“臣定當竭盡全力。”
丞相府,紫靈聽聞玄默出使,便問韓楚風說道:“爺爺。陛下是何用意,為何讓玄默出使大夏?”韓楚風說道:“陛下心思幽冥殊為難測,此意想必暗藏殺機。”紫靈聽罷,便要去尋玄默,隻聽韓楚風說道:“你如此這般慌忙前去,陛下必有猜忌,此際一動不如一靜,想必玄默自有應對之法。”紫靈也是玲瓏剔透之心,自然明了其中關節,如若過於熱絡,皇帝必將更加猜忌雙方關係。
玄默奉旨出使大夏,一時間京中輿情又成鼎沸之勢,與玄默同行之人居然是宛丘所遇安寧侯,安寧侯久來戍守西北,隻是自從柱國許尚武遠離朝闕之後,皇帝以京中無柱國,需安寧侯坐鎮京都,調度八方,實則出於猜忌收其兵權,聽著其軍權十萬,實則隻剩親衛,今生掌權隻怕成了泡影。而今又以使臣身份陪同玄默出使大夏,按皇帝意思乃是雙侯出使遠勝一王,而安寧侯功勳卓著,又是武將出身,自然更為硬氣,一路還能照看保護玄默,同行者還有些許小吏以及衛隊數百人,一行人浩浩蕩蕩往大夏而去。
出了鎬京城,往難行,京城逐漸消失在視野,八百裏重陰山猶如天然屏障割裂南北,其山勢蜿蜒起伏,龍飛鳳舞,氣象非凡。安寧侯歎道:“本侯久經沙場,皆是大漠蒼涼之地,不想今生有幸能走一遭江南,傳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不說江南,就目下重陰山之氣象與京都又大不相同。”
玄默說道:“安寧侯一生功勳卓著,此際安閑也算是辛勞得報。”
安寧侯有些感慨地說道:“作為軍人,當戍守邊疆,馬革裹屍方為心中所願,此際看來遠離邊疆,安穩倒是安穩,然心中難免遺憾,為將者不能保境安民,保家衛國,何其悲哀。”玄默默然,作為軍人保家衛國乃是心中之信念,山河寧定需要用鮮血和生命鑄就,隻是被政治所累,猛獸困籠,壯誌難酬,那份無力玄默自能體悟。
眾人一路逶迤向前,安寧侯突然開口說道:“不知是哪路朋友,還請現身一見!”隻見山坳裏走出一人,鬥笠幔紗,勁裝打扮,儼然一副江湖做派。安寧侯開後說道:“今日閣下攔路所為何事?”那人開口咳嗽一聲,聲音粗獷而又有些怪異地說道:“江湖過路人,收人錢財替人消災。”
正是:
本是莫名做使節,偏又無端路遇劫!
不知何人攔路,且聽下文分解。
京城百姓再度恢複往日的“寧靜”。隻是朝堂自此之後吏部尚書和京兆府尹雙職空缺,寧王,太子自然不願錯失良機,每日上朝你爭我奪,推薦之人不必想也知道是各自之人,致使皇帝格外頭疼,而又一時難以抉擇。
養心殿內皇帝正在小憩,隻聽得門外執事太監傳稟說道:“啟稟陛下,太師龐博求見。”皇帝以為又來一個煩擾自己的,心中甚為不悅,又不得不傳,說道:“傳吧。”
執事太監傳道:“傳龐太師覲見!”龐博進殿,禮畢,說道:“臣近日監察吏部,陳清極其一幹人等所涉之事均已厘清,陳清提拔安插之輩也已分別在錄,請陛下過目!”
皇帝甚為驚訝,皇帝深知所謂陳清安插之人盡是龐博所為,其中關節皇帝隻是故作不知,作為不是非常過分,也就聽之任之,不意今日龐博居然親自拿了名單,並說明緣由,皇帝怎麽不意外?皇帝看著龐博所遞折子,麵色如常,龐博心中才略鬆口氣,隻聽皇帝說道:“太師近來辛苦了,吏部之事可還平順?”
龐博說道:“自陳清伏誅之後吏部便有侍郎應無極代為主事,應無極那是吏部老臣,就在吏部條陳清晰,倒也平順。”
皇帝說道:“應無極?此人朕倒是知道,當年乃是丞相舉薦,其母明心郡主乃是已故長明侯之胞妹,入仕多年,不是你今日提及朕倒是差點忘了此人。”
龐博說道:“陛下日理萬機進來又朝事紛雜,此等小事怎勞陛下掛心。”
皇帝說道:“你所奏之事朕已知曉,陳清之罪乃是陳清之罪,你不必多心,朕絕不會過多株連,隻要往後一心為朝廷辦事,朕既往不咎。”
龐博說道:“陛下聖明燭照,體恤下臣,實乃我等臣子之幸。”
皇帝說道:“近來你辦事長進不少,朕心甚慰,往後仔細辦事,朕自然倚重!”
龐博說道:“臣自當盡忠,不負皇恩。”皇帝說道:“你且退下吧!”龐博施禮退下,皇帝喚來郭寶,說道:“召太傅前來。”
太傅至,禮畢,皇帝開口說道:“老師近來之事可有見解?”太傅寧佐衡說道:“老臣愚鈍,敢問近來何事?”皇帝說道:“老師不必如此拘謹,近來朝中大事不過吏部一職爭議頗多,朕最為難定,其他諸事皆有條陳可依。”太傅說道:“吏部尚書一職確實無比重要,群策群力再所難免。”皇帝說道:“你這老狐狸,遇事盡是和稀泥,朕不信心中沒有人選?”太傅說道:“老臣實在沒有更好人選,並非不願為陛下分憂!”8
皇帝說道:“朕也知道寧王太子兩相爭執,你若舉薦不當便會得罪二人,朕如何不知。”
太傅磕磕絆絆的說道:“這個……那個……”皇帝說道:“你也別這個那個的了,朕問你應無極你覺得如何?”太傅說道:“應無極現在確實代理吏部,期間政績斐然,挑理清晰,卻為可造之材!”
皇帝說道:“那為何無人舉薦?”太傅說道:“怕是眾人一時忘了!”皇帝說道:“眾人一時忘了?要知道他現在代理吏部,日日在眾人眼前,如何能忘?”太傅語塞,皇帝接著說道:“朕大抵知道其中關竅,你且退下。”太傅拜辭。皇帝又說道:“宣丞相。”郭寶連忙前往丞相府。
丞相府內,驟聞麵聖,韓楚風問玄默道:“皇帝所為何事?”玄默說道:“想必是為了吏部尚書之事。”韓楚風問道:“該如何應對?”玄默說道:“咬定所問之人資曆尚淺,不能勝任,可保無事。”
養心殿,韓楚風麵聖,禮畢。皇帝問道:“今日朕閑來無事,記得你曾舉薦明心郡主之子應無極為吏部侍郎,現吏部空缺,你覺得應無極可能勝任?”韓楚風說道:“老臣以為應無極資曆尚淺,不能勝任。”皇帝說道:“朕得一奏折,盡是應無極代理吏部之事,朕觀其樁樁件件有條不紊,甚有章法,愛卿何故言其不能勝任!”
丞相韓楚風說道:“應無極為人剛正不懂圓滑,吏部掌控朝中大小官員調度升遷,其中關係人脈錯綜複雜,一味剛直恐會誤事。”
皇帝說道:“愛卿所言也不無道理,容朕再做考量。”韓楚風退下,皇帝問郭寶說道:“你以為如何?”郭寶說道:“奴才惶恐,朝中大事不敢擅言。”皇帝說道:“朕白問了,你一向置身事外,如何肯說。”
太師府內,龐博說道:“應無極本是一個剛直之輩,如何肯為我所用?”南宮忘機說道:“應無極行事做派雖然剛正,然畢竟是人,人便有弱點。”龐博忙問道:“是何弱點?”南宮忘機說道:“此人極為孝順,又因其為人不會圓滑得罪眾人,又不願貪墨以自豐,故而老母明心郡主日子極為清貧,聽著是郡主,實則極為寒酸!”龐博說道:“如此隻怕不能建功!”南宮忘機說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助其上位又照看其母,是人怎會無情?”龐博深以為然便各方打點不在話下。
丞相府,眾人烹茶,韓楚風說道:“為何阻攔應無極上位?”玄默說道:“不是阻攔,應無極上位是必然,隻是這個好要在龐博名下,讓他有所作為!”韓紫靈問道:“這是為啥?”玄默說道:“龐博隻有培植自己勢力,才有底氣叫板長公主,長公主放蕩不羈所拉攏之人也絕不是表麵這般簡單。而掌控護國寺之人更是身在迷霧當中,隻有各方傾軋,京城才能更加混亂,亂局生則迷霧中人不得不加以應對,如此亂中求治,也隻有亂才能治。”
韓楚風畢竟是丞相,其中道理自然明了,沒有各方勢力各自消耗,如若外力介入,他們必然同仇敵愾維係各自利益“唯有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韓楚風說道:“應無極隻怕未必能聽龐博,龐博無顧慮?”玄默說道:“表麵聽之任之即可,至於本質不重要!”韓紫靈說道:“我知道了,應無極是你們的人。”玄默說道:“應無極是天下人的,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也不可能是。一心裝著天下,有些利害便能講的通透,配合行事而已,又無傷天害理之舉,何樂而不為!”
終於在南宮忘機的籌謀下,龐博的極力舉薦中,應無極走馬上任吏部尚書,寧王太子心中甚為不快,隻是寧王心中這點不快很快被抵消了,其中緣故且細聽來。
原來應無極上位之後,南宮忘機便對龐博說道:“太師,或許你不知長公主已然與他人結盟,故而對陳清下手,實乃投名狀!”
龐博說道:“竟有這等事?”南宮忘機說道:“確實如此,長公主雖說與你名為母子,其實隻是利用而已,她之所以用你實則是培植自身實力,而今有了臂助,對你便有疏遠之意!”
龐博目光冥冥,心中盤算其中真假,隻聽南宮忘機說道:“試想吏部旁落,太師你實力現在如何?”
龐博咬牙切齒,恨聲說道:“確實可恨,我一心為她,不想她竟有這等心思。”
南宮忘機說道:“若無實力,怎會有身份對等,一切所謂平等皆是利害參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此道理太師如何能不知。”
龐博說道:“今日得先生臂助,才能使我實力不減,自此我拜先生為智囊,請先生多多籌謀,本官必將還先生前程似錦。”
南宮忘機說道:“你我如今便是魚水之情,必然相輔相成。”
龐博說道:“此言甚善。”
南宮忘機說道:“長公主畢竟乃女流之輩,表麵迎合即可,不必過於依賴,將來江山社稷還在皇子之身,望太師早做籌謀,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
龐博說道:“請先生教我。”
南宮忘機說道:“寧王太子相爭多年,太子以儲君身份尚不能勝,可見寧王卻為明主,如若此際投靠,日後必是肱骨之臣。”
龐博說道:“過早依附隻怕非為明智之舉!”
南宮忘機說道:“太師所思所想甚合大道,故而就算依附,明麵不得表露,隻是暗中相合,一明一暗相得益彰,作為王牌之用,想必寧王亦不拒絕此議!”龐博大喜,便著手安排,在百般遮掩之下,雙方見麵。南宮言明投靠之要領,作奇兵之用,明裏不睦需繼續經營,甚至更甚往昔,寧王大喜!
正是:
幾經周折方得信,再度籌謀克其心!
卻說自封杏林侯,玄默並未上朝,隻是月俸從未虧欠,儼然富貴險人。又數月眼見盛夏,杏林侯府邸建成,玄默便搬出丞相府,入住杏林侯府,賴於柱國將軍之威儀,諸多達官顯貴皆來恭賀,城中百姓更是感念柱國將軍,自開府喬遷數十日每日絡繹不絕迎來送往,玄默更是來者不拒,一副極為愜意之貌。
這一日,突然內監總管前來杏林侯府宣旨,言皇帝請見杏林侯。玄默進宮,見禮畢。皇帝說道:“前番大夏國逍遙王以使節身份入京欲求修和,言其皇欲會獵於萌山,愛卿有何見解?”
玄默說道:“臣隻懂岐黃之術,不知朝堂,更不懂邦交。”
皇帝看了一眼玄默說道:“你不懂也無妨,隻是大夏使節乃是王子身份,注定不同凡俗,既然會盟必要商議,朕欲遣使出使大夏,愛卿可有人選?”
玄默說道:“臣惶恐,朝中之人認得沒幾個,怎會知道這等大事該由何人完成。”
皇帝說道:“大夏國所來好歹也是個王爺,京中王爺能當此大任者也就寧王,然寧王畢竟身在中樞,有眾多要事倚重,須臾難離,如之奈何?”
玄默說道:“陛下有四子,太子寧王之外還有兩位皇子也是王爺身份,如若出使,分所應當!”
皇帝說道:“他二人閑散慣了,朝中之事從不過問,朕怎能安心委派如此重任!”
玄默說道:“那臣便不知該如何是好,畢竟乃是大事,臣有賴於皇恩浩蕩,才被賜以杏林侯,不敢有負皇恩,臣定當盡心竭力研習醫術,報效社稷於萬一!”
皇帝說道:“朕欲遣你為使,愛卿可願為朕分憂?”
玄默說道:“陛下旨下臣定當遵從,隻是臣從未涉足朝堂之事,更無出使經驗,如若為使隻怕朝中重臣難服!”
皇帝說道:“朕相信虎父無犬子,杏林侯不負寡人!”玄默心中萬千羊駝,奔騰而走,心想我父親虎父無犬子,你那“犬子”皆不行,隻是表麵平靜,未作表示。
玄默說道:“陛下有旨定當遵從,隻是臣畢竟道行太淺,願陛下派遣朝中資曆老派之人同行,方不失為穩妥之法!”
皇帝說道:“愛卿所思所想足見智識過人,朕亦有此意,你雖為柱國將軍之子,然終究需建立功勳方能堵住悠悠眾口。”
玄默說道:“感謝陛下愛重之心。”
皇帝說道:“既如此便擇日啟程,去大夏走一遭,愛卿切莫辜負朕之期盼。”玄默說道:“臣定當竭盡全力。”
丞相府,紫靈聽聞玄默出使,便問韓楚風說道:“爺爺。陛下是何用意,為何讓玄默出使大夏?”韓楚風說道:“陛下心思幽冥殊為難測,此意想必暗藏殺機。”紫靈聽罷,便要去尋玄默,隻聽韓楚風說道:“你如此這般慌忙前去,陛下必有猜忌,此際一動不如一靜,想必玄默自有應對之法。”紫靈也是玲瓏剔透之心,自然明了其中關節,如若過於熱絡,皇帝必將更加猜忌雙方關係。
玄默奉旨出使大夏,一時間京中輿情又成鼎沸之勢,與玄默同行之人居然是宛丘所遇安寧侯,安寧侯久來戍守西北,隻是自從柱國許尚武遠離朝闕之後,皇帝以京中無柱國,需安寧侯坐鎮京都,調度八方,實則出於猜忌收其兵權,聽著其軍權十萬,實則隻剩親衛,今生掌權隻怕成了泡影。而今又以使臣身份陪同玄默出使大夏,按皇帝意思乃是雙侯出使遠勝一王,而安寧侯功勳卓著,又是武將出身,自然更為硬氣,一路還能照看保護玄默,同行者還有些許小吏以及衛隊數百人,一行人浩浩蕩蕩往大夏而去。
出了鎬京城,往難行,京城逐漸消失在視野,八百裏重陰山猶如天然屏障割裂南北,其山勢蜿蜒起伏,龍飛鳳舞,氣象非凡。安寧侯歎道:“本侯久經沙場,皆是大漠蒼涼之地,不想今生有幸能走一遭江南,傳聞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不說江南,就目下重陰山之氣象與京都又大不相同。”
玄默說道:“安寧侯一生功勳卓著,此際安閑也算是辛勞得報。”
安寧侯有些感慨地說道:“作為軍人,當戍守邊疆,馬革裹屍方為心中所願,此際看來遠離邊疆,安穩倒是安穩,然心中難免遺憾,為將者不能保境安民,保家衛國,何其悲哀。”玄默默然,作為軍人保家衛國乃是心中之信念,山河寧定需要用鮮血和生命鑄就,隻是被政治所累,猛獸困籠,壯誌難酬,那份無力玄默自能體悟。
眾人一路逶迤向前,安寧侯突然開口說道:“不知是哪路朋友,還請現身一見!”隻見山坳裏走出一人,鬥笠幔紗,勁裝打扮,儼然一副江湖做派。安寧侯開後說道:“今日閣下攔路所為何事?”那人開口咳嗽一聲,聲音粗獷而又有些怪異地說道:“江湖過路人,收人錢財替人消災。”
正是:
本是莫名做使節,偏又無端路遇劫!
不知何人攔路,且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