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玄默跟隨郭寶拜見皇帝,到了養心殿通傳進殿,禮畢,皇帝說道:“前幾日丞相言先生乃是前柱國將軍之後,此言可信否?”說這句話的時候前字說得格外重。
玄默說道:“啟稟陛下,許尚武卻為家父,隻是早已辭了官職,居於山野之間,誠如陛下所言,乃是前柱國將軍。”
皇帝說道:“柱國將軍於大禹有不世之功,可說其功績留名千古亦不為過矣。”
玄默說道:“家父常言身為大禹子民報效家國乃本分也,無功可言唯有盡責而已。”
皇帝說道:“柱國將軍一向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真乃國之柱石,當年妄自菲薄遠離朝闕,朕甚為傷懷,今日得見先生足以慰藉矣。”
玄默說道:“陛下愛賢用能,家父常懷念當初君臣風雲際會之情,時時記掛陛下龍體,前些日子進京草民不敢隨意告知身份,畢竟早已遠離朝堂,故犯欺君之罪,望陛下恕罪!”
皇帝說道:“先生不以乃父之名行事足見性情高古,朕甚為喜歡,雖有欺君之嫌,卻也有自愛自重之風範,朕恕你無罪。”
玄默施禮說道:“草民叩謝皇恩。”
皇帝說道:“朕時時掛念許將軍,不知將軍近些年身體何如,還康健否?”
玄默說道:“有勞陛下費心,家父居於鄉野之間身子倒也硬朗。”
皇帝說道:“如此朕便放心矣,你既入得京城那便留在朝裏供事,不知你誌如何,有何要求朕皆滿足。”
玄默說道:“草民學醫就為救濟蒼生,並無大誌,隻願遊曆於江湖,懸壺濟世即可。”
皇帝說道:“雖說你為醫病入京然朕不可委屈於你,待朕會同眾臣為你謀得一職,也算略表對柱國將軍之愧也。”
玄默說道:“家父常教導草民,不可用他之名行事,怎敢因他之故而得官祿,再者草民一無無功名在身,二無政績於國,所謂無功不受祿,還請陛下體恤。”
皇帝說道:“既然先生如此說,那便暫且罷了。”皇帝見玄默態度決然不死作忤,心中甚為喜悅。接著又說道:“今日本是太後傳喚,奈何朕思念柱國將軍久矣,見見先生略求心安,無甚別事,先生且去見太後罷。”玄默施禮拜辭,出了殿門,皇帝看著玄默遠去的身影眼神冥冥,玄默心中並無波瀾。
許久到了福寧殿,拜過太後,太後說道:“孩子,哀家聽聞皇上說你乃是柱國將軍之子,可是真的?”
玄默說道:“不敢欺瞞太後,草民卻是許尚武之子。”
太後說道:“怪不得哀家第一次見就覺得親近,今日才知原來是因為這等緣故。”說罷斥退左右,眾人大驚,待要再說話,太後隻是不許,眾人無能為力隻能作罷,尚宮驚慌莫名連忙遣人稟報皇帝皇後,暫且不說。
卻說眾人離去後,太後卻伸出手說道:“孩子,你近前來。”雙手竟然有些微微顫抖,玄默顧不得失禮,連忙上前,隻是他眼神竟然有些濕潤,太後說道:“孩子,哀家知道你非許將軍之子,哀家也大抵知道你是誰,隻是你不該迴來,這種宮廷血氣太足。”
玄默聽到此話,淚水噴湧而出,說道:“有些事不得不來,就算千難萬險,也義不容辭。”
太後說道:“罷,罷,罷,隨你去吧。”
玄默究竟是何身份,為何一向風輕雲淡的他會因為太後而失控,無人知曉其中答案。
皇帝皇後聽得太後單獨會見玄默,大為驚訝,一邊斥責左右,一邊快速往福寧殿趕來。
“皇後駕到”一個尖銳的聲音在殿外響起,隻聽太後說道:“讓她進來吧。”
皇後進殿禮畢,隻見玄默遠遠立於殿下,皇後才略安心地說道:“臣妾聽聞先生來了宮裏,便不請自來,請母後恕罪。”
太後淡淡地說道:“有什麽打緊的,你統領後宮,宮裏宮外的事哪個不需要你去操持,想是丫頭們怕違了禮數告知與你,你來是份當的。”
皇後慌忙說道:“臣妾有罪,望母後責罰。”
太後說道:“好好的怎的又請起罪了。”
話還未完殿外傳來“皇上駕到”的聲音,太後說道:“瞧瞧,你們這一個個的大忙人,今兒這是怎麽了都往我這老太太這裏跑。”
皇帝答道:“兒臣特來請安。”
太後說道:“今兒真是巧了,既然都來了,也是好的,哀家自知皇家規矩後宮不得議政,今兒哀家破個例。”
皇帝皇後有些詫異,太後接著說道:“想必都聽說了,小先生乃是柱國將軍之子,柱國將軍一生功勳卓著,這些自不必哀家多說。大禹立朝以來,都敬賢用能,那更不能虧了許是一門,所謂子承父業,那邊讓其食邑三千戶,皇帝你看如何?”
皇帝還未說話,隻聽玄默說道:“啟稟太後,草民萬不敢受此封賞!”皇帝聽到玄默之語略微放心。
玄默接著說道:“自我朝開國以來,向來以功勳政績論封賞,草民無功無績,受此封賞有違禮製。”
皇帝連忙附和,隻聽太後說道:“誰說你無功無績,你救丞相府遺孀在先,救哀家於後,如此大功安能不賞。”
皇後開口說道:“母後此言倒也在理,不若讓先生太醫院供職,一來正合其道,二來也能受祿,豈不一舉兩得。”
太後說道:“畢竟是功臣後裔,如此太過慢待,不如皇帝與吏部合議,讓其以閑官致仕,找個不辱沒身份的職務。”眾人待要再度說話,隻聽太後說道:“你們退下吧,哀家有些乏了。”眾人無奈,隻能各有心思地退下,玄默施禮告別皇帝、皇後迴丞相府去了。
有詩歎曰:
本是魂牽夢裏人,奈何相識難相認;
願天清明複清明,承膝盡道不負親。
丞相府內,玄默入門便找到韓楚風說明變故,說道:“太後因我身份強欲讓我為官,想必皇帝必會問你之意,丞相定要嚴詞拒絕。”
丞相說道:“上次入宮我便拒絕皇帝提議,不想今日太後又提,難道是唱雙簧,再次試探?”
玄默說道:“太後之意情真意切,不似作偽,如此更要嚴詞拒絕,不可讓陛下更生猜忌。”
丞相知其利害,自然無不應允。隻說丞相走後,玄默有些頹唐地坐著,向紙鳶說道:“太後識得我的身份,未曾想會如此之快,也未曾想是她老人家第一個知曉。”
紙鳶有些慌亂地說道:“如此如何是好?”
玄默說道:“太後向來深明大義,也最是疼我,她知我定有苦衷,必然不會泄密,隻是我如今隱瞞身份,不能以真麵目示人,心中多少有些遺憾。”
紙鳶歎了口氣,看了一眼玄默,沒有說話,隻聽玄默又說道:“去找道一,我有事要做,如此看來最近要遠離朝堂,需要著手準備後麵之事。”紙鳶應諾而去。
話接上文皇帝被逼無奈,隻能在正德殿同群臣議玄默之事,說道:“丞相前幾日奏報府上玄默先生乃是柱國將軍許尚武之子,朕查實確有其事,今日議其食祿之事,眾臣以為何如?”
眾人聽畢,皆議論紛紛,竊竊私語,有真不知其情者,有裝不知情者,人人做戲,個個扮愚。不待眾人說話,隻聽太子說道:“不想玄默先生竟有此等身份,兒臣以為,柱國將軍功在社稷,其子可子承父業,正合大道,兒臣請父皇為其賜爵封侯。”
寧王連忙說道:“兒臣以為太子殿下所請甚合法理,兒臣附議。”聽得二人之言,殿下其二人麾下之人皆言附議。
皇帝意味深長說道:“你二人難得能達成共識。”不待下文,隻聽殿下韓楚風說道:“老臣以為此事不妥。”
皇帝說道:“丞相且細細說來。”
丞相說道:“自我朝百餘年至今,向來以功績論封賞,若以蔭澤而開此先河則朝堂製度崩壞,國將不國。”
太師龐博說道:“臣附議,丞相所言甚是。”
皇帝又說道:“今日大殿之上甚為奇特,時時意見相左之人今日皆能達成共識,殊為難得。”
隻聽龐博繼續說道:“臣以為柱國將軍之功固然流芳千古,然其子尚無功績,無功而受祿,則百官難服,百姓難平。”龐博一黨自然無不附議。
太子說道:“太師所言差矣,許玄默有功於朝廷。”
龐博問道:“敢問太子他有何功?”
太子說道:“前幾日本宮向太後請安,太後言中秋之宴許玄默為太後診病,使太後近來身體康健,難道這不是功嘛?”
龐博說道:“這算何功勞。”
不待太子說話,隻聽寧王說道:“龐太師你大膽,太後乃萬金之軀,百姓尚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之說”,何況太後母儀天下多年,今雖不問政務,然其身體何其重要,你竟敢說醫治太後不算功勞?”
龐博驟然聽得此話,慌忙拜服於地,說道:“臣絕無冒犯太後之意,還請陛下明察。”
皇帝說道:“寧王所言不差,龐太師說話需仔細,不得隨意妄言。”
韓楚風說道:“所說寧王所言不差,然許玄默之功畢竟與政務無關,致仕為官確實不妥。”
皇帝說道:“丞相之言不無道理,也可不致仕,食祿即可。”
太子說道:“父皇聖明,兒臣以為父皇所想深合法理,不致忠臣寒心,也不致眾官非議。”
龐博待要再做爭執,隻聽皇帝說道:“朕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著內閣擬旨,敕封許玄默杏林侯,不必另行請旨。”
聽到皇帝封其杏林侯,眾人竊竊私語。
丞相迴府後,正值午飯時刻,紫靈,紙鳶,韓夫人等人皆在,丞相言明朝上之事,說道:“今日皇帝果然封你為杏林侯,此乃何意?”
玄默說道:“皇帝一向多疑,你越拒絕他必想著我不入朝堂對我等有著極大的好處。而封我為杏林侯有雙重意思,一者以杏林敲打於我,讓我自知身份;其二封侯便要開府建衙,那我便離開了丞相府。看來皇帝還是懷疑我們之間並不是單純醫患。”略所沉吟,接著又說道:“也是,誰又能信呢?不過這樣也好。”
韓紫靈笑著說道:“杏林侯得虧皇帝想得出來,還第一次聽說這等爵位。”
韓夫人說道:“皇帝心思深沉,此次留你做侯爺隻怕猜忌和試探更多吧。”
玄默說道:“是啊,直至今日他還在忌憚我父親到底留了多少手段,這麽多年可以說他挖空心思也未能找到,此刻我入京他自然不能錯過良機。”
長公主府內,聽完朝堂之事,長公主說道:“許尚武,當年你倉皇而走,今日更沒了當日之底蘊,還想翻天嗎?”
龐博說道:“陛下不是一向忌憚嘛,為何這次力主封侯?”
長公主說道:“陛下忌憚的是許尚武,不是封侯的一介白衣許玄默,放在身邊看著總比在暗裏要好太多。”
丞相府內,玄默說道:“怕是要看著我了,這樣他安心且能尋蛛絲馬跡。”
韓楚風說道:“隻怕安生日子過到頭了。”
玄默說道:“這麽多年何曾安生,首陽山早就有人混跡,也早已知曉我的身份,要不是當初鄴城突發瘟病,隻怕我也難聯係京中。”
韓楚風說道:“沒查出來嗎?”
玄默說道:“還未查出,隱藏極深。”
韓楚風說道:“接下來該如何做?”
玄默說道:“朝堂涉足江湖多年,既然想用江湖手段解決,那便看看江湖誰做主。”
韓紫靈說道:“你待如何?”
玄默說道:“隻有我在明麵牽製,他們才能聚焦於我,而我也能走近宮城,隻是不建功終究難以立足。”
丞相說道:“隻怕寧王太子會更忙,忙於拉攏。”
玄默沒有接話,那個位子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而柱國將軍遠遁之後許玄默現身京都,如若無所圖,誰也不信。
千裏之外,雪峰之上,一個儒士正在推演天機,久決難下,口中呢喃道:“近日天機難測,怪哉怪哉!”
隻見一個英武漢子和一個滄桑漢子,那英武漢子說道:“易說“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你這一次又一次的擺弄靈龜無用,就別測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操那麽多心幹甚。”
滄桑漢子說道:“你就是懶,連帶著我們不能操心。”
儒士說道:“沒跟你們鬧,最近難測得緊。”
滄桑漢子問道:“如何難測?”
儒士說道:“我何嚐不知一次又一次之卜告乃是大忌,隻是卜而不得並非卜而不告!”
英武漢子說道:“你是說天機被阻?”
儒士說道:“正是如此,前幾日還無變數,近幾日天機被阻,逢卜無果。”
滄桑漢子說道:“我記得《鴻蒙天機錄》有類似記載,天下將亂則天機受阻,難道說天下將亂?”
儒士說道:“起初我亦以為如此,隻是幾次卜算發現乃是主位混亂,怕是江湖廟堂要人才輩出了。”
英武漢子說道:“你是說天下將打破現有平衡,出現群雄逐鹿之象?”
儒士說道:“定是如此,英雄出則天下亂,隻怕江湖又要血雨腥風,廟堂更是步步殺機。”
滄桑漢子說道:“那隻怕是大亂方能大治之象,看來他之安危難測。”
英武漢子說道:“那便讓南宮忘機與軒轅向秀早日出山吧,閉門造車不如出去闖蕩。”
滄桑漢子說道:“隻怕有些揠苗助長。”
儒士說道:“出門曆練好過閉關,也不無道理。”
南朝大夏國,三清觀,一個老道士氣喘籲籲地追著一個半大小孩,約莫十餘歲的模樣,長相極為普通,卻見眼神如墨如泉,澄澈無比,手裏拿著一本書,在一頁一頁地撕,老道士邊撿撕掉書頁邊喊道:“若虛,我的小祖宗,你莫要鬧了,《太上三清訣》乃是三清觀的根基。”
那叫若虛孩童說道:“你不讓我下山我便撕了它。”
那老道士說道:“江湖太危險了,你年紀尚小,我如何能讓你下山。”
若虛說道:“那我便撕,你也莫想攔我。”
那老道士嘴裏念叨著“天天防著他,不想還是被他找到了”,腳底下不曾停歇說道:“我答應你讓你下山,你莫要再撕了。”
若虛“嘿嘿”一笑,真是純淨如水,說道:“早這樣不就好了嘛!”說完將書扔到了道士懷裏,轉身向山下跑去,老道士在身後說道:“帶上盤纏。”
若虛說道:“師兄放心我有辦法。”
老道士看著手裏的門派至寶《太上三清訣》心疼地撫摸著,又無奈地搖搖頭,慌忙跑進屋子準備粘合。
正是:
千年道門出英傑,心如冰雪性如水!
欲知若虛下山有何造化,且聽下文分解。
玄默說道:“啟稟陛下,許尚武卻為家父,隻是早已辭了官職,居於山野之間,誠如陛下所言,乃是前柱國將軍。”
皇帝說道:“柱國將軍於大禹有不世之功,可說其功績留名千古亦不為過矣。”
玄默說道:“家父常言身為大禹子民報效家國乃本分也,無功可言唯有盡責而已。”
皇帝說道:“柱國將軍一向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真乃國之柱石,當年妄自菲薄遠離朝闕,朕甚為傷懷,今日得見先生足以慰藉矣。”
玄默說道:“陛下愛賢用能,家父常懷念當初君臣風雲際會之情,時時記掛陛下龍體,前些日子進京草民不敢隨意告知身份,畢竟早已遠離朝堂,故犯欺君之罪,望陛下恕罪!”
皇帝說道:“先生不以乃父之名行事足見性情高古,朕甚為喜歡,雖有欺君之嫌,卻也有自愛自重之風範,朕恕你無罪。”
玄默施禮說道:“草民叩謝皇恩。”
皇帝說道:“朕時時掛念許將軍,不知將軍近些年身體何如,還康健否?”
玄默說道:“有勞陛下費心,家父居於鄉野之間身子倒也硬朗。”
皇帝說道:“如此朕便放心矣,你既入得京城那便留在朝裏供事,不知你誌如何,有何要求朕皆滿足。”
玄默說道:“草民學醫就為救濟蒼生,並無大誌,隻願遊曆於江湖,懸壺濟世即可。”
皇帝說道:“雖說你為醫病入京然朕不可委屈於你,待朕會同眾臣為你謀得一職,也算略表對柱國將軍之愧也。”
玄默說道:“家父常教導草民,不可用他之名行事,怎敢因他之故而得官祿,再者草民一無無功名在身,二無政績於國,所謂無功不受祿,還請陛下體恤。”
皇帝說道:“既然先生如此說,那便暫且罷了。”皇帝見玄默態度決然不死作忤,心中甚為喜悅。接著又說道:“今日本是太後傳喚,奈何朕思念柱國將軍久矣,見見先生略求心安,無甚別事,先生且去見太後罷。”玄默施禮拜辭,出了殿門,皇帝看著玄默遠去的身影眼神冥冥,玄默心中並無波瀾。
許久到了福寧殿,拜過太後,太後說道:“孩子,哀家聽聞皇上說你乃是柱國將軍之子,可是真的?”
玄默說道:“不敢欺瞞太後,草民卻是許尚武之子。”
太後說道:“怪不得哀家第一次見就覺得親近,今日才知原來是因為這等緣故。”說罷斥退左右,眾人大驚,待要再說話,太後隻是不許,眾人無能為力隻能作罷,尚宮驚慌莫名連忙遣人稟報皇帝皇後,暫且不說。
卻說眾人離去後,太後卻伸出手說道:“孩子,你近前來。”雙手竟然有些微微顫抖,玄默顧不得失禮,連忙上前,隻是他眼神竟然有些濕潤,太後說道:“孩子,哀家知道你非許將軍之子,哀家也大抵知道你是誰,隻是你不該迴來,這種宮廷血氣太足。”
玄默聽到此話,淚水噴湧而出,說道:“有些事不得不來,就算千難萬險,也義不容辭。”
太後說道:“罷,罷,罷,隨你去吧。”
玄默究竟是何身份,為何一向風輕雲淡的他會因為太後而失控,無人知曉其中答案。
皇帝皇後聽得太後單獨會見玄默,大為驚訝,一邊斥責左右,一邊快速往福寧殿趕來。
“皇後駕到”一個尖銳的聲音在殿外響起,隻聽太後說道:“讓她進來吧。”
皇後進殿禮畢,隻見玄默遠遠立於殿下,皇後才略安心地說道:“臣妾聽聞先生來了宮裏,便不請自來,請母後恕罪。”
太後淡淡地說道:“有什麽打緊的,你統領後宮,宮裏宮外的事哪個不需要你去操持,想是丫頭們怕違了禮數告知與你,你來是份當的。”
皇後慌忙說道:“臣妾有罪,望母後責罰。”
太後說道:“好好的怎的又請起罪了。”
話還未完殿外傳來“皇上駕到”的聲音,太後說道:“瞧瞧,你們這一個個的大忙人,今兒這是怎麽了都往我這老太太這裏跑。”
皇帝答道:“兒臣特來請安。”
太後說道:“今兒真是巧了,既然都來了,也是好的,哀家自知皇家規矩後宮不得議政,今兒哀家破個例。”
皇帝皇後有些詫異,太後接著說道:“想必都聽說了,小先生乃是柱國將軍之子,柱國將軍一生功勳卓著,這些自不必哀家多說。大禹立朝以來,都敬賢用能,那更不能虧了許是一門,所謂子承父業,那邊讓其食邑三千戶,皇帝你看如何?”
皇帝還未說話,隻聽玄默說道:“啟稟太後,草民萬不敢受此封賞!”皇帝聽到玄默之語略微放心。
玄默接著說道:“自我朝開國以來,向來以功勳政績論封賞,草民無功無績,受此封賞有違禮製。”
皇帝連忙附和,隻聽太後說道:“誰說你無功無績,你救丞相府遺孀在先,救哀家於後,如此大功安能不賞。”
皇後開口說道:“母後此言倒也在理,不若讓先生太醫院供職,一來正合其道,二來也能受祿,豈不一舉兩得。”
太後說道:“畢竟是功臣後裔,如此太過慢待,不如皇帝與吏部合議,讓其以閑官致仕,找個不辱沒身份的職務。”眾人待要再度說話,隻聽太後說道:“你們退下吧,哀家有些乏了。”眾人無奈,隻能各有心思地退下,玄默施禮告別皇帝、皇後迴丞相府去了。
有詩歎曰:
本是魂牽夢裏人,奈何相識難相認;
願天清明複清明,承膝盡道不負親。
丞相府內,玄默入門便找到韓楚風說明變故,說道:“太後因我身份強欲讓我為官,想必皇帝必會問你之意,丞相定要嚴詞拒絕。”
丞相說道:“上次入宮我便拒絕皇帝提議,不想今日太後又提,難道是唱雙簧,再次試探?”
玄默說道:“太後之意情真意切,不似作偽,如此更要嚴詞拒絕,不可讓陛下更生猜忌。”
丞相知其利害,自然無不應允。隻說丞相走後,玄默有些頹唐地坐著,向紙鳶說道:“太後識得我的身份,未曾想會如此之快,也未曾想是她老人家第一個知曉。”
紙鳶有些慌亂地說道:“如此如何是好?”
玄默說道:“太後向來深明大義,也最是疼我,她知我定有苦衷,必然不會泄密,隻是我如今隱瞞身份,不能以真麵目示人,心中多少有些遺憾。”
紙鳶歎了口氣,看了一眼玄默,沒有說話,隻聽玄默又說道:“去找道一,我有事要做,如此看來最近要遠離朝堂,需要著手準備後麵之事。”紙鳶應諾而去。
話接上文皇帝被逼無奈,隻能在正德殿同群臣議玄默之事,說道:“丞相前幾日奏報府上玄默先生乃是柱國將軍許尚武之子,朕查實確有其事,今日議其食祿之事,眾臣以為何如?”
眾人聽畢,皆議論紛紛,竊竊私語,有真不知其情者,有裝不知情者,人人做戲,個個扮愚。不待眾人說話,隻聽太子說道:“不想玄默先生竟有此等身份,兒臣以為,柱國將軍功在社稷,其子可子承父業,正合大道,兒臣請父皇為其賜爵封侯。”
寧王連忙說道:“兒臣以為太子殿下所請甚合法理,兒臣附議。”聽得二人之言,殿下其二人麾下之人皆言附議。
皇帝意味深長說道:“你二人難得能達成共識。”不待下文,隻聽殿下韓楚風說道:“老臣以為此事不妥。”
皇帝說道:“丞相且細細說來。”
丞相說道:“自我朝百餘年至今,向來以功績論封賞,若以蔭澤而開此先河則朝堂製度崩壞,國將不國。”
太師龐博說道:“臣附議,丞相所言甚是。”
皇帝又說道:“今日大殿之上甚為奇特,時時意見相左之人今日皆能達成共識,殊為難得。”
隻聽龐博繼續說道:“臣以為柱國將軍之功固然流芳千古,然其子尚無功績,無功而受祿,則百官難服,百姓難平。”龐博一黨自然無不附議。
太子說道:“太師所言差矣,許玄默有功於朝廷。”
龐博問道:“敢問太子他有何功?”
太子說道:“前幾日本宮向太後請安,太後言中秋之宴許玄默為太後診病,使太後近來身體康健,難道這不是功嘛?”
龐博說道:“這算何功勞。”
不待太子說話,隻聽寧王說道:“龐太師你大膽,太後乃萬金之軀,百姓尚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之說”,何況太後母儀天下多年,今雖不問政務,然其身體何其重要,你竟敢說醫治太後不算功勞?”
龐博驟然聽得此話,慌忙拜服於地,說道:“臣絕無冒犯太後之意,還請陛下明察。”
皇帝說道:“寧王所言不差,龐太師說話需仔細,不得隨意妄言。”
韓楚風說道:“所說寧王所言不差,然許玄默之功畢竟與政務無關,致仕為官確實不妥。”
皇帝說道:“丞相之言不無道理,也可不致仕,食祿即可。”
太子說道:“父皇聖明,兒臣以為父皇所想深合法理,不致忠臣寒心,也不致眾官非議。”
龐博待要再做爭執,隻聽皇帝說道:“朕意已決,此事不必再議,著內閣擬旨,敕封許玄默杏林侯,不必另行請旨。”
聽到皇帝封其杏林侯,眾人竊竊私語。
丞相迴府後,正值午飯時刻,紫靈,紙鳶,韓夫人等人皆在,丞相言明朝上之事,說道:“今日皇帝果然封你為杏林侯,此乃何意?”
玄默說道:“皇帝一向多疑,你越拒絕他必想著我不入朝堂對我等有著極大的好處。而封我為杏林侯有雙重意思,一者以杏林敲打於我,讓我自知身份;其二封侯便要開府建衙,那我便離開了丞相府。看來皇帝還是懷疑我們之間並不是單純醫患。”略所沉吟,接著又說道:“也是,誰又能信呢?不過這樣也好。”
韓紫靈笑著說道:“杏林侯得虧皇帝想得出來,還第一次聽說這等爵位。”
韓夫人說道:“皇帝心思深沉,此次留你做侯爺隻怕猜忌和試探更多吧。”
玄默說道:“是啊,直至今日他還在忌憚我父親到底留了多少手段,這麽多年可以說他挖空心思也未能找到,此刻我入京他自然不能錯過良機。”
長公主府內,聽完朝堂之事,長公主說道:“許尚武,當年你倉皇而走,今日更沒了當日之底蘊,還想翻天嗎?”
龐博說道:“陛下不是一向忌憚嘛,為何這次力主封侯?”
長公主說道:“陛下忌憚的是許尚武,不是封侯的一介白衣許玄默,放在身邊看著總比在暗裏要好太多。”
丞相府內,玄默說道:“怕是要看著我了,這樣他安心且能尋蛛絲馬跡。”
韓楚風說道:“隻怕安生日子過到頭了。”
玄默說道:“這麽多年何曾安生,首陽山早就有人混跡,也早已知曉我的身份,要不是當初鄴城突發瘟病,隻怕我也難聯係京中。”
韓楚風說道:“沒查出來嗎?”
玄默說道:“還未查出,隱藏極深。”
韓楚風說道:“接下來該如何做?”
玄默說道:“朝堂涉足江湖多年,既然想用江湖手段解決,那便看看江湖誰做主。”
韓紫靈說道:“你待如何?”
玄默說道:“隻有我在明麵牽製,他們才能聚焦於我,而我也能走近宮城,隻是不建功終究難以立足。”
丞相說道:“隻怕寧王太子會更忙,忙於拉攏。”
玄默沒有接話,那個位子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而柱國將軍遠遁之後許玄默現身京都,如若無所圖,誰也不信。
千裏之外,雪峰之上,一個儒士正在推演天機,久決難下,口中呢喃道:“近日天機難測,怪哉怪哉!”
隻見一個英武漢子和一個滄桑漢子,那英武漢子說道:“易說“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你這一次又一次的擺弄靈龜無用,就別測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操那麽多心幹甚。”
滄桑漢子說道:“你就是懶,連帶著我們不能操心。”
儒士說道:“沒跟你們鬧,最近難測得緊。”
滄桑漢子問道:“如何難測?”
儒士說道:“我何嚐不知一次又一次之卜告乃是大忌,隻是卜而不得並非卜而不告!”
英武漢子說道:“你是說天機被阻?”
儒士說道:“正是如此,前幾日還無變數,近幾日天機被阻,逢卜無果。”
滄桑漢子說道:“我記得《鴻蒙天機錄》有類似記載,天下將亂則天機受阻,難道說天下將亂?”
儒士說道:“起初我亦以為如此,隻是幾次卜算發現乃是主位混亂,怕是江湖廟堂要人才輩出了。”
英武漢子說道:“你是說天下將打破現有平衡,出現群雄逐鹿之象?”
儒士說道:“定是如此,英雄出則天下亂,隻怕江湖又要血雨腥風,廟堂更是步步殺機。”
滄桑漢子說道:“那隻怕是大亂方能大治之象,看來他之安危難測。”
英武漢子說道:“那便讓南宮忘機與軒轅向秀早日出山吧,閉門造車不如出去闖蕩。”
滄桑漢子說道:“隻怕有些揠苗助長。”
儒士說道:“出門曆練好過閉關,也不無道理。”
南朝大夏國,三清觀,一個老道士氣喘籲籲地追著一個半大小孩,約莫十餘歲的模樣,長相極為普通,卻見眼神如墨如泉,澄澈無比,手裏拿著一本書,在一頁一頁地撕,老道士邊撿撕掉書頁邊喊道:“若虛,我的小祖宗,你莫要鬧了,《太上三清訣》乃是三清觀的根基。”
那叫若虛孩童說道:“你不讓我下山我便撕了它。”
那老道士說道:“江湖太危險了,你年紀尚小,我如何能讓你下山。”
若虛說道:“那我便撕,你也莫想攔我。”
那老道士嘴裏念叨著“天天防著他,不想還是被他找到了”,腳底下不曾停歇說道:“我答應你讓你下山,你莫要再撕了。”
若虛“嘿嘿”一笑,真是純淨如水,說道:“早這樣不就好了嘛!”說完將書扔到了道士懷裏,轉身向山下跑去,老道士在身後說道:“帶上盤纏。”
若虛說道:“師兄放心我有辦法。”
老道士看著手裏的門派至寶《太上三清訣》心疼地撫摸著,又無奈地搖搖頭,慌忙跑進屋子準備粘合。
正是:
千年道門出英傑,心如冰雪性如水!
欲知若虛下山有何造化,且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