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量友車被擊毀為代價,一些蘇聯坦克衝擊到距離德國坦克100-200甚至幾乎麵對麵。坦克手從光學儀器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拴在對手坦克裝甲上的雙手柄鋸土木工具,看到出現在反坦克炮護板上的炮手紅紅的緊張的麵孔。但也有蘇聯坦克因為沖得太猛,又沒有及時觀察周圍的情況,結果錯失對已經近在眼前的德國坦克開火的機會!在紅軍坦克的不斷衝擊下,德國坦克手的神經也幾乎崩潰。德軍一個坦克連長後來描繪道:“我們頂不住了!一半(德國)坦克拉著受傷的友車瘋狂後退。……這是我第一次和這麽多敵人戰鬥!可怕的戰鬥!他們(蘇軍)似乎要將我咬死”。
德軍裝甲步兵和搭載在坦克上的蘇軍空降兵也捲入了坦克之間的搏殺。在德軍第2裝甲步兵團5營陣地上,掩體內的德國火炮,包括自行步兵炮,不斷對逼近的紅軍坦克進行直瞄射擊。德軍步兵則用反坦克地雷和火箭筒在近距離炸毀蘇聯坦克,並和從坦克上跳下來的紅軍士兵廝打成一團。而當德國坦克反衝過來時,一些蘇軍坦克搭載兵甚至排成戰鬥隊形,頂著對方密集射來的榴彈衝鋒然後大片倒下!但在蘇軍輕武器的射擊下,也有德國坦克的觀瞄裝置被打壞。士兵們不得不使用最原始的作戰方法,使用車長的車載望遠鏡在暴露的車體上確定自己的目標。
戰鬥持續了整整的一個小時,蘇聯人和德國人都已經精疲力竭。但是蘇聯人取得的戰果十分的有限,德國人仍然控製著勃裏索夫斯卡。而時間對於蘇聯人來說已經不多了。於是裏貝亞舍夫決定孤注一擲,他派出了自己最後的預備隊。
第六部 第五十七章 kv無敵
更新時間:2010-7-10 13:07:48 本章字數:3242
這支部隊就是蘇聯第八機械化軍最強的裝甲師。第37坦克師。該師擁有127輛當時紅軍最先進的t34坦克和kv1/2列坦克。是最優秀的中型坦克(如果重量比換算的話,t34克要比德軍的四號坦克優秀)而後者則是當時最重和前裝甲最厚的坦克(kv-1e(1940)鬥全重500kg車長德國的四號坦克在同等距離上(1000米)根本無法擊虎式坦克在這個距離上和kv坦克對射也隻能勉強在五五勝負之間。
而這個師的師長則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莫爾古諾少將(曾經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和蘇芬戰爭)所以,不論是裏貝亞舍夫還是朱可夫或者是那個喜歡瞎指揮的政治委員瓦圖京都對這次的突擊報以很大的希望。
而莫爾古諾少將不愧為比較優秀的坦克戰術指揮官。當他觀察了戰場之後,發現德軍在勃裏索夫斯卡正麵的防禦異常的堅固。而且在左翼的德軍也十分的強大,於是他迅速的把自己的進攻突破點選擇在了德國人的右翼。那裏防禦的是德軍的一個軟肋裏駐守的師剛剛趕到戰場頂替裝甲教導師第902彈兵團的步兵第279師。在摸到了德軍的這個軟肋之後。莫爾古諾上將立刻派出了自己的一支部隊坦克旅進行第一波的衝擊。80輛bt快速坦克在24輛kv坦克的支援下發起了第一波的攻擊。
麵對蘇軍的猛烈衝擊。毫無準備的德軍步兵在剎那間損失慘重,該師的師長馮派出了大約100輛坦克。我們的50米坦克對於步步向我們逼進的怪物(kv坦克)進行三方的射擊,可是根本沒有什麽作用。而我們設置在前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兵陣地則向多米諾骨牌一樣被俄國我們的坦克殲擊車對這些怪物也沒有任何的辦法。48倍的50毫米(1號坦克殲擊車)的反坦克炮簡直再給對方的坦克撓癢癢。被這些俄羅斯巨人們阻擋的我軍步兵為了避免損失擴大而開始後撤,俄國人的巨型坦克則排成了梯形攻擊隊形繼續的向我們開來。他們的目標是我們陣地後方的重型榴彈炮陣地。這個時候我們的炮兵也對敵人的坦克展開攻擊,但是對方好像對我們的火炮免疫似的,他們仍然步步進逼。我們的一門150毫米火炮在近距離上擊中了對方的一輛坦克,但是對方卻毫髮無傷。並且還將我們的繼續開了過來。我們將75無後座力炮推了上去,對其近距離發射也沒有任何的效果。這些該死的火炮簡直是一根根木頭樁子。很快,我們的炮兵陣地被俄國人突破。俄國人的坦克直直的壓上了我們的大炮,將我們的火炮碾成了一堆廢鐵…………”
蘇軍第37坦克師的這第一次攻擊是極其致命的。在這次戰鬥中,蘇軍坦克部隊一共摧毀了德軍100輛戰鬥車輛,包括輕型坦克。坦克殲擊車、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卡車和半履帶牽引拖車等等。此外德軍還損失了大量的火炮。包括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無後座力火炮、105米和150米榴彈炮。有大約47門德軍火炮在這次戰鬥中被蘇軍的坦克摧毀或者碾壞。需要之處的是,蘇軍坦克部隊的一些kv坦克事實上在戰鬥準備的時候根本沒有裝備彈藥(這主要是因為後勤的問題,缺乏運輸車輛的蘇聯人很難在德國掌握著製空權的情況下將彈藥和
利的運到戰場上)所以一些坦克開出來即使專門來碾炮和摧毀德國人的塹壕的。
而這次蘇聯人的kv坦克則真的給在場的大部分德軍士兵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名參加戰鬥的士兵這樣描述道:“我們在戰場上遭遇了可怕的俄國人的坦克。這種坦克真的如同傳說中的那麽可怕。我們的連的反坦克炮從800的距離上開始射擊。什麽反應都沒有,一直到50米的距離,我們的炮彈還是被彈飛。對方的重型坦克根本不看我們,而是直接從我們的身邊開過去攻擊步兵,結果我們必需將火炮掉過頭去從後麵開火,一直到30米的距離上,我們才能使用pgr40鎢芯穿甲彈從後麵擊穿他們的裝甲,天知道他們的裝甲為什麽那麽的厚實。總之,這次蘇聯人的坦克突襲戰是大獲成功了。
</br>
德軍裝甲步兵和搭載在坦克上的蘇軍空降兵也捲入了坦克之間的搏殺。在德軍第2裝甲步兵團5營陣地上,掩體內的德國火炮,包括自行步兵炮,不斷對逼近的紅軍坦克進行直瞄射擊。德軍步兵則用反坦克地雷和火箭筒在近距離炸毀蘇聯坦克,並和從坦克上跳下來的紅軍士兵廝打成一團。而當德國坦克反衝過來時,一些蘇軍坦克搭載兵甚至排成戰鬥隊形,頂著對方密集射來的榴彈衝鋒然後大片倒下!但在蘇軍輕武器的射擊下,也有德國坦克的觀瞄裝置被打壞。士兵們不得不使用最原始的作戰方法,使用車長的車載望遠鏡在暴露的車體上確定自己的目標。
戰鬥持續了整整的一個小時,蘇聯人和德國人都已經精疲力竭。但是蘇聯人取得的戰果十分的有限,德國人仍然控製著勃裏索夫斯卡。而時間對於蘇聯人來說已經不多了。於是裏貝亞舍夫決定孤注一擲,他派出了自己最後的預備隊。
第六部 第五十七章 kv無敵
更新時間:2010-7-10 13:07:48 本章字數:3242
這支部隊就是蘇聯第八機械化軍最強的裝甲師。第37坦克師。該師擁有127輛當時紅軍最先進的t34坦克和kv1/2列坦克。是最優秀的中型坦克(如果重量比換算的話,t34克要比德軍的四號坦克優秀)而後者則是當時最重和前裝甲最厚的坦克(kv-1e(1940)鬥全重500kg車長德國的四號坦克在同等距離上(1000米)根本無法擊虎式坦克在這個距離上和kv坦克對射也隻能勉強在五五勝負之間。
而這個師的師長則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莫爾古諾少將(曾經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和蘇芬戰爭)所以,不論是裏貝亞舍夫還是朱可夫或者是那個喜歡瞎指揮的政治委員瓦圖京都對這次的突擊報以很大的希望。
而莫爾古諾少將不愧為比較優秀的坦克戰術指揮官。當他觀察了戰場之後,發現德軍在勃裏索夫斯卡正麵的防禦異常的堅固。而且在左翼的德軍也十分的強大,於是他迅速的把自己的進攻突破點選擇在了德國人的右翼。那裏防禦的是德軍的一個軟肋裏駐守的師剛剛趕到戰場頂替裝甲教導師第902彈兵團的步兵第279師。在摸到了德軍的這個軟肋之後。莫爾古諾上將立刻派出了自己的一支部隊坦克旅進行第一波的衝擊。80輛bt快速坦克在24輛kv坦克的支援下發起了第一波的攻擊。
麵對蘇軍的猛烈衝擊。毫無準備的德軍步兵在剎那間損失慘重,該師的師長馮派出了大約100輛坦克。我們的50米坦克對於步步向我們逼進的怪物(kv坦克)進行三方的射擊,可是根本沒有什麽作用。而我們設置在前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兵陣地則向多米諾骨牌一樣被俄國我們的坦克殲擊車對這些怪物也沒有任何的辦法。48倍的50毫米(1號坦克殲擊車)的反坦克炮簡直再給對方的坦克撓癢癢。被這些俄羅斯巨人們阻擋的我軍步兵為了避免損失擴大而開始後撤,俄國人的巨型坦克則排成了梯形攻擊隊形繼續的向我們開來。他們的目標是我們陣地後方的重型榴彈炮陣地。這個時候我們的炮兵也對敵人的坦克展開攻擊,但是對方好像對我們的火炮免疫似的,他們仍然步步進逼。我們的一門150毫米火炮在近距離上擊中了對方的一輛坦克,但是對方卻毫髮無傷。並且還將我們的繼續開了過來。我們將75無後座力炮推了上去,對其近距離發射也沒有任何的效果。這些該死的火炮簡直是一根根木頭樁子。很快,我們的炮兵陣地被俄國人突破。俄國人的坦克直直的壓上了我們的大炮,將我們的火炮碾成了一堆廢鐵…………”
蘇軍第37坦克師的這第一次攻擊是極其致命的。在這次戰鬥中,蘇軍坦克部隊一共摧毀了德軍100輛戰鬥車輛,包括輕型坦克。坦克殲擊車、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卡車和半履帶牽引拖車等等。此外德軍還損失了大量的火炮。包括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無後座力火炮、105米和150米榴彈炮。有大約47門德軍火炮在這次戰鬥中被蘇軍的坦克摧毀或者碾壞。需要之處的是,蘇軍坦克部隊的一些kv坦克事實上在戰鬥準備的時候根本沒有裝備彈藥(這主要是因為後勤的問題,缺乏運輸車輛的蘇聯人很難在德國掌握著製空權的情況下將彈藥和
利的運到戰場上)所以一些坦克開出來即使專門來碾炮和摧毀德國人的塹壕的。
而這次蘇聯人的kv坦克則真的給在場的大部分德軍士兵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名參加戰鬥的士兵這樣描述道:“我們在戰場上遭遇了可怕的俄國人的坦克。這種坦克真的如同傳說中的那麽可怕。我們的連的反坦克炮從800的距離上開始射擊。什麽反應都沒有,一直到50米的距離,我們的炮彈還是被彈飛。對方的重型坦克根本不看我們,而是直接從我們的身邊開過去攻擊步兵,結果我們必需將火炮掉過頭去從後麵開火,一直到30米的距離上,我們才能使用pgr40鎢芯穿甲彈從後麵擊穿他們的裝甲,天知道他們的裝甲為什麽那麽的厚實。總之,這次蘇聯人的坦克突襲戰是大獲成功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