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具體來說。這個鍾擺現象發生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在於後勤的要求。在北非這樣的沙漠地形作戰的時候。雙方的進攻動力都極度依賴後勤補給。所以。當一方的進攻勢頭達到攻擊的極限的時候。就會因為後勤補給的原因而不得不往後撤退。這樣的話。他們的防線就如同鍾擺的擺頭已經到頂了不得不往迴擺動。等待退迴到自己的補給基地得到充分的補給之後。那麽進攻的勢頭又會重新的恢復。那麽鍾擺又會再次的向前擺動。而麵對這種情況,作戰的雙方就如同被一根無形的繩子拴住一樣。補給線都必須在相當安全的限度之內。而如果把這個略微的細化一下。具體的來說。鍾擺的兩個最高點。就是一頭是利比亞的的黎波裏。而另一頭則是埃及的亞歷山大。這兩個主要基地之間的差距在1400-1600裏左右。這樣一來。的後勤補給基地,作為攻擊雙方的前進基地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而這個地點恰恰就是托布魯克。
當時的托布魯克的總人口隻4000。埃及邊境隻有100公裏。是埃及到突尼西亞之間最優良的一個港口。對於在北非戰鬥的軸心國和同盟國來說,如果那一方控製了托布魯克。那麽就等於那依法擁有了一個優良的前進補給基地。而這樣就等於一個大力士延長了自己的胳臂一樣,也就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同時,托布魯克還控製了長達60公裏的利比亞到埃及的海岸公路。對於德國人來說,擁有托布魯克,他們的海上補給路線就有可以大大的縮短。同時,進攻蘇伊士運河就有了一個可靠的進攻基地;而反過來。對於英國人來說如果保有托布魯克,就等於在隆美爾的背後插上了一把鋼刀。在這座要塞裏麵的守軍。隨時可以衝出來切斷隆美爾脆弱的補給線。正如英國地中海司令官韋維爾的很簡單的想法那樣:“通過積極的防禦托布魯克,可以威脅對方的交通補給線。可以阻止敵人的前進。”這位在戰略上和隆美爾不遑多讓的英國將領算的非常的準確,他意識到德軍必然會進攻托布魯克。所以他進行的安排這這場戰鬥。
此時托布魯克的守軍主力是澳大利亞的第七步兵師和第九步兵師的殘部-第20步兵旅。第七步兵師是從亞歷山大港緊急增援過來的。他們在邁基利遭到了德軍裝甲部隊的攻擊。損失了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的全部的重炮。但是他們仍然十分迅速的迴到了托布魯克。而相對於建製較全的第七步兵師,澳大利亞第九步兵師的狀況則是有點糟糕。該師在德爾納一線打了一個打敗仗。全師將近17000的部隊隻有大約4000多人逃出了包圍圈。算上零星逃脫的。目前該師的兵力不足6000人,而為了增加托布魯克的防禦。韋維爾還利用地中海艦隊的驅逐艦和運兵船三次向托布魯克運送了大約6000的兵源。度趕來的英印第1師第1英印旅的全部兵力。而由於這樣。英軍的防禦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托布魯克的守軍也達到了將近25000。大大的超過了圍困他們的軸心國軍隊的數量。由於昔蘭尼加的英軍高級指揮官已經被隆美爾一鍋端了。所以澳大利亞軍隊的指揮官被任命為守備部隊的司令官,澳大利亞第九師的師長萊斯利.莫亥德斯少將被任命為托布魯克要塞的指揮官。現在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待著德軍的攻擊。
第五部 第六十三章 一打托布魯克
更新時間:2010-7-10 13:06:38 本章字數:3329
按照莫斯亥德的戰術,托布魯克的防守被分成東、南和西部三個地區。最困難的西部地區由澳大利亞第七師18旅防守。該旅下轄第23步兵團2,24兵團2營和48兵團2營一共三個步兵營,南部的防線由第七步兵師第22旅防守,該旅下轄第131營,第15團1營和第17團1營三個步兵營,而防守東部地區的則是剛剛從托布魯克逃出來的第九步兵師的殘部,這個殘部現在編成了第九步兵師第20旅。該旅下轄第13團第2。第15團第2和第17團第2三個步兵營,莫斯德的本意是將所有的一類步兵旅全部派往一線,用來擋住對方的攻擊,每一個連隊的防守正麵就不會超過1公裏。於澳大利亞第七步兵師第18的剩餘部隊則作為總預備隊隨時用於增援。
和季明要求隆美爾隻能攻擊一個星期不同,這邊的韋維爾卻要求莫斯德至少要負責防禦托布魯克兩個月。這位曾經參加過上次大戰的澳大利亞將領。有著鋼鐵一般的意誌力。這當然和他曾經在參軍之前在學校教過書有關。為了更好的防禦這座要塞,他製定了一個富有進取心的防禦計劃。他告訴自己手下的指揮官們:“這裏不是敦克爾克。同樣也不是加萊。我們無法撤退。也不能撤退。那個赫斯正帶著部隊一步又一步的逼近我們,他們想重複在加萊製造的慘劇。我們必需防守住對方的進攻。如果我們要撤退。那麽我們就要靠自己打出一條生路來。投降和不戰而退都是不可能的!”在講完這些之後,他接著發布了第二道命令。,他的命令是自己的陣地應該緊緊的挨著敵人的陣地。兩者之間不要留下任何的空隙。這樣的話就等於不給對方進攻的緩衝地帶。能夠最大限度的削弱對方坦克的威力。在布置完這一切之後,他又規定,每一個晚上,自己陣地上的部隊都要對德意軍隊的陣地進行一係列的,不間斷的反突擊。要利用夜間的優勢和他們以‘刺刀見紅’的精神進行戰鬥。
和英軍的精心準備相比。這邊的德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攻擊計劃。這是由於在當初製定計劃的時候,無論是季明還是隆美爾都沒有把托布魯克這座城市當作必然攻擊的目標。而在昔蘭尼加戰役之初。隆美爾還認為。隻要乘著英軍的大敗,這座正處於一片混亂的城市能夠很快的被自己部隊的突襲所拿下。因此。在自己的老大同意繼續攻擊托布魯克的時候。隆美爾命令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立刻發起攻擊。在前進中毫不停頓的迅速的展開對托布魯克的攻擊。但是,到了1月14這次搏命式的突擊方法被認為失敗了。因為,剛剛接任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師長的馮.普裏斯特維茨少將(原先的師長施特萊切被季明調任第七裝甲師擔任師長。而第七裝甲師的老師長馮.施韋林中將卻被調往巴爾幹第11軍擔任軍長。)率領他的部隊衝鋒的時候遭遇了對方頑強的抵抗,一個反衝擊的盟軍小分隊摸到了這個師長的司令部附近。用反坦克炮點燃了師長的坐車。倒黴的普裏斯特維茨當場被擊中,雖然沒有丟掉性命。但是卻也身受重傷,於是這位倒黴的師長被緊急送往羅馬進行緊急救治。而由於沒有師長的指揮。該師的攻擊陷入了停頓。這是非洲軍在北非受傷的第一位將軍。這也預示著托布魯克不是那麽好對付的。
</br>
當時的托布魯克的總人口隻4000。埃及邊境隻有100公裏。是埃及到突尼西亞之間最優良的一個港口。對於在北非戰鬥的軸心國和同盟國來說,如果那一方控製了托布魯克。那麽就等於那依法擁有了一個優良的前進補給基地。而這樣就等於一個大力士延長了自己的胳臂一樣,也就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同時,托布魯克還控製了長達60公裏的利比亞到埃及的海岸公路。對於德國人來說,擁有托布魯克,他們的海上補給路線就有可以大大的縮短。同時,進攻蘇伊士運河就有了一個可靠的進攻基地;而反過來。對於英國人來說如果保有托布魯克,就等於在隆美爾的背後插上了一把鋼刀。在這座要塞裏麵的守軍。隨時可以衝出來切斷隆美爾脆弱的補給線。正如英國地中海司令官韋維爾的很簡單的想法那樣:“通過積極的防禦托布魯克,可以威脅對方的交通補給線。可以阻止敵人的前進。”這位在戰略上和隆美爾不遑多讓的英國將領算的非常的準確,他意識到德軍必然會進攻托布魯克。所以他進行的安排這這場戰鬥。
此時托布魯克的守軍主力是澳大利亞的第七步兵師和第九步兵師的殘部-第20步兵旅。第七步兵師是從亞歷山大港緊急增援過來的。他們在邁基利遭到了德軍裝甲部隊的攻擊。損失了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的全部的重炮。但是他們仍然十分迅速的迴到了托布魯克。而相對於建製較全的第七步兵師,澳大利亞第九步兵師的狀況則是有點糟糕。該師在德爾納一線打了一個打敗仗。全師將近17000的部隊隻有大約4000多人逃出了包圍圈。算上零星逃脫的。目前該師的兵力不足6000人,而為了增加托布魯克的防禦。韋維爾還利用地中海艦隊的驅逐艦和運兵船三次向托布魯克運送了大約6000的兵源。度趕來的英印第1師第1英印旅的全部兵力。而由於這樣。英軍的防禦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托布魯克的守軍也達到了將近25000。大大的超過了圍困他們的軸心國軍隊的數量。由於昔蘭尼加的英軍高級指揮官已經被隆美爾一鍋端了。所以澳大利亞軍隊的指揮官被任命為守備部隊的司令官,澳大利亞第九師的師長萊斯利.莫亥德斯少將被任命為托布魯克要塞的指揮官。現在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待著德軍的攻擊。
第五部 第六十三章 一打托布魯克
更新時間:2010-7-10 13:06:38 本章字數:3329
按照莫斯亥德的戰術,托布魯克的防守被分成東、南和西部三個地區。最困難的西部地區由澳大利亞第七師18旅防守。該旅下轄第23步兵團2,24兵團2營和48兵團2營一共三個步兵營,南部的防線由第七步兵師第22旅防守,該旅下轄第131營,第15團1營和第17團1營三個步兵營,而防守東部地區的則是剛剛從托布魯克逃出來的第九步兵師的殘部,這個殘部現在編成了第九步兵師第20旅。該旅下轄第13團第2。第15團第2和第17團第2三個步兵營,莫斯德的本意是將所有的一類步兵旅全部派往一線,用來擋住對方的攻擊,每一個連隊的防守正麵就不會超過1公裏。於澳大利亞第七步兵師第18的剩餘部隊則作為總預備隊隨時用於增援。
和季明要求隆美爾隻能攻擊一個星期不同,這邊的韋維爾卻要求莫斯德至少要負責防禦托布魯克兩個月。這位曾經參加過上次大戰的澳大利亞將領。有著鋼鐵一般的意誌力。這當然和他曾經在參軍之前在學校教過書有關。為了更好的防禦這座要塞,他製定了一個富有進取心的防禦計劃。他告訴自己手下的指揮官們:“這裏不是敦克爾克。同樣也不是加萊。我們無法撤退。也不能撤退。那個赫斯正帶著部隊一步又一步的逼近我們,他們想重複在加萊製造的慘劇。我們必需防守住對方的進攻。如果我們要撤退。那麽我們就要靠自己打出一條生路來。投降和不戰而退都是不可能的!”在講完這些之後,他接著發布了第二道命令。,他的命令是自己的陣地應該緊緊的挨著敵人的陣地。兩者之間不要留下任何的空隙。這樣的話就等於不給對方進攻的緩衝地帶。能夠最大限度的削弱對方坦克的威力。在布置完這一切之後,他又規定,每一個晚上,自己陣地上的部隊都要對德意軍隊的陣地進行一係列的,不間斷的反突擊。要利用夜間的優勢和他們以‘刺刀見紅’的精神進行戰鬥。
和英軍的精心準備相比。這邊的德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攻擊計劃。這是由於在當初製定計劃的時候,無論是季明還是隆美爾都沒有把托布魯克這座城市當作必然攻擊的目標。而在昔蘭尼加戰役之初。隆美爾還認為。隻要乘著英軍的大敗,這座正處於一片混亂的城市能夠很快的被自己部隊的突襲所拿下。因此。在自己的老大同意繼續攻擊托布魯克的時候。隆美爾命令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立刻發起攻擊。在前進中毫不停頓的迅速的展開對托布魯克的攻擊。但是,到了1月14這次搏命式的突擊方法被認為失敗了。因為,剛剛接任第二十一中型裝甲師師長的馮.普裏斯特維茨少將(原先的師長施特萊切被季明調任第七裝甲師擔任師長。而第七裝甲師的老師長馮.施韋林中將卻被調往巴爾幹第11軍擔任軍長。)率領他的部隊衝鋒的時候遭遇了對方頑強的抵抗,一個反衝擊的盟軍小分隊摸到了這個師長的司令部附近。用反坦克炮點燃了師長的坐車。倒黴的普裏斯特維茨當場被擊中,雖然沒有丟掉性命。但是卻也身受重傷,於是這位倒黴的師長被緊急送往羅馬進行緊急救治。而由於沒有師長的指揮。該師的攻擊陷入了停頓。這是非洲軍在北非受傷的第一位將軍。這也預示著托布魯克不是那麽好對付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