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棟的錦州之行成功地遊說了祖大壽,祖大壽憑空得到熱河,他真是陽光燦爛,意氣風發!外蒙古的事情他就更不敢耽擱了,那個哲什麽巴糊塗老頭不知道那天就死了,他要是死了,哦不對,叫圓寂,他要是突然圓寂了,我這個控製蒙古的差事還真的不好幹,這事必須趕快辦!
他定下了日期,朱家棟也調來了三師二團的第26營,外加一個輜重隊和兩部無線電通信車。三師二團現在就駐防在大淩河,調動十分便利。輜重隊除了攜帶部隊本身的輜重之外,還攜帶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糧食、布匹、日用品,這些都是收買哲布尊丹巴唿圖克圖的禮物。除此之外還帶有建築工匠20多人和專用的工具、特殊的建築材料,如鐵釘、魚皮膠之類的在蒙古缺少的材料,這是為了修建大寺廟準備的。
祖大壽自己帶了5000騎兵,為了這五千騎兵,國防軍給他裝備了兩千新式三眼銃和一批*,騎兵使用三眼銃本來就是關寧軍的發明,*又是極容易使用的武器,所以稍事訓練就可以了。
國防軍一個營有700人,加一個輜重隊一共一千人,全部乘馬乘車。
所以祖大壽這支六千人的隊伍機動能力極好,行軍速度很快。
他們計劃取道龍城(朝陽)、赤峰、錫林格勒前往烏爾格,總行程接近3000裏。前一半的行程都在熱河境內,由朱家棟通過清國與科爾沁蒙古打了招唿,這一路上不會有問題。出了科爾沁的地域,也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原因是蒙古地廣人稀,即便碰上幾個蒙古人,不等他們做出反應,大隊人馬就過去了。這支隊伍在大草原上,一天走兩百裏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祖大壽於二月初一出發,二十天之後,二月二十就進入了外蒙古。在他們通過外蒙古的第一個集鎮——賽因山達時,還是驚動了外蒙古人,蒙古人的快馬通報到了外蒙古王爺坎岱道爾吉那裏。
明軍與蒙古人的裝束是完全不同的,一支六千人的明軍突然來到了外蒙古,就驚動了外蒙古人。得到消息的坎岱道爾吉不可能沒有反應,這位王爺親自帶領一萬騎兵前往攔截,也算是很重視了。在接近烏爾格的巴彥地區坎岱道爾吉攔住了祖大壽的隊伍,這一天是二月二十二日。
祖大壽此來的目的是安撫、控製外蒙古的,對於外蒙古的上層人物盡量采取和解的態度,即便動了刀兵,除了必要的震懾之外,也要留有和解的餘地,因此,處處要顯得有禮貌。看著對麵的王旗,知道來了一位王爺,當然也要以禮待之。
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兩軍相距三裏(距離比較近,可能是估計對方沒有火炮的原因),都紮住了陣腳,列好了隊伍,蒙古方麵首先派出了使者,驅馬來到明軍陣前詢問情況,看來蒙古方麵也是想問清情況,不是不問情由上來就開打,這就是一個好開端。
蒙古方麵的使者漢語很好,由於元朝的緣故,蒙古人曾經是中國的老大,蒙古上層人物也就都有良好的漢語教育,漢語的說與寫都沒有問題的。
他說道:“我是坎岱道爾吉王爺派來的使者,請問明軍來到外蒙古有何事?為什麽事先沒有通告?”
祖大壽親自上前作答,他說道:“我是大明皇帝的使者,遼東總兵官祖大壽,此來參拜哲......哲布尊丹巴唿圖克圖。”
這個名字不好記憶,他可是下了功夫才記住的。
“並且奉皇帝陛下的諭旨,前來冊封大活佛的。”
祖大壽一擺手,一名部下,雙手托著一個漆盤,上麵擺放著聖旨,和紅綢子包裹著的金冊、金印。
在電視劇中,皇帝禦用之物往往都是明黃色,這裏怎麽是紅綢子?不是穿幫了吧?不是的,絕對不穿幫!皇帝處處使用明黃色,那是清朝的事情。明朝屬於火德,官服都是大紅色的,皇帝老兒的龍袍也是紅色基調的,上麵用金線繡出圖案。禦賜之物用紅綢子包裹非常正確。清朝屬水德,官員的官袍都是藏藍色的,官府之物都是藏藍色的基調。清朝的皇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生怕自己的名分不夠,才處處使用明黃色,以示身份尊貴。
那使者不知深淺伸手就要接過來,被祖大壽製止了。祖大壽揮一揮手,聖物被收了迴來。
祖大壽又說道:“請使者如實迴報坎岱道爾吉王爺,我們此來沒有惡意,還希望王爺撤軍放行。我方也會派使者當麵向王爺解釋。”
還是剛才那個捧托盤的部將,隨即走出來,與蒙古使者一同來到蒙古一方的軍陣前。
坎岱道爾吉聽了稟報,心中疑惑。現在的大活佛在蒙古有一定的威望,但是還沒有到後來那種唯我獨尊的地步,皇帝冊封就匪夷所思了。不會是以此為借口來征伐外蒙古吧?想想之後,他還是覺得沒有冊封的必要。於是,他對大明的使者說道:“冊封就不必了,你告訴祖總兵還是迴去吧?”
明朝中後期,蒙古對於大明皇帝存在著矛盾的心裏,一方麵認可他是大中華的皇帝,承認這個地位,另一方麵卻又桀驁不馴,不服管轄,不時的還打上一仗。由於元朝那一段曆史,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中華的一份子。總之就是一種矛盾的狀態,所以他想驅逐明軍也屬於正常反應。
大明的使者說道:“我家總兵身負皇命,怎能半途而返,我大明天軍的確沒有惡意,完成冊封之後,我大明天軍旋即返迴,絕不會攪擾外蒙古各部的。因此,還希望王爺撤兵,讓我軍通過。”
使者的話不卑不亢,軟中帶硬,反正就是要過去。
坎岱道爾吉也來了脾氣,他說道:“我要是不讓路呢?”
“我大明天軍將在此等候,直到王爺讓路為止!”
不好,雙方談崩了!坎岱道爾吉揮一揮手,退迴軍陣中,蒙古的軍人護衛就來驅趕大明的使者,使者無法,隻好返迴稟報。祖大壽一聽這是要開打!為了示好對方,他還是決定不主動進攻,繼續等待蒙古方麵的反應。為此,他派人找來了國防軍26營的營長趙三本,研究對策。
從遼東出發時,祖大壽頭一次見到趙營長,雙方介紹之後,祖大壽對這個名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麽取這麽個名字?隻聽說有叫‘三省’的沒聽過叫‘三本’的。”
趙三本答道:“這是家父取的名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作為平頭百姓,讀會三本書足以,學多了沒有用,還可能闖禍。”
“哪三本?”
“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
“哈,哈,哈!”祖大壽聽了可就笑彎了腰,古人笑點太低,其實沒那麽可笑。
至此,祖大壽一見趙三本就想笑,就好似後世人見了趙本山似的。
“三本兄弟,我們此來不是為了打仗的,所以,為了留有餘地,我們暫時不要主動進攻。但是要防止他們進攻,你們的部隊如何布置為好?”
“祖將軍,蒙古人如果進攻,我們就必須擊退他們,如果我們客氣了,他們的馬刀可是不能客氣的,那會砍到我們的頭上!因此,我想在將軍軍陣的左右翼各放上一個連,剩下一個連做預備隊,並且保護中軍。如若蒙古韃子兵進攻,我們會讓他有來無迴,一次就打痛他,讓他不敢來第二次!”
“果真如此?”
祖大壽知道國防軍厲害,但是他沒有親眼見過。
“將軍的部隊也要做好準備,可能有漏網者。”
趙三本還是謙虛了一下。
“好,三本兄弟去安排吧!”
不過祖大壽總是想著那個三本書的故事,見到三本就想笑。因此,總是笑眯眯的。趙三本心裏想:都說祖家兄弟是猛將,怎麽總是一副笑臉啊?那見過這樣的猛將?
明軍列陣的兩側各放了一個連的國防軍,在這裏要不厭其煩地重複一下一個連的重火力。一個連有兩門82迫擊炮,排之下的火力班配一挺輕機槍(這是一線部隊的配置,由於輕機槍數量不足,非一線部隊用老式的半自動代替,另有4門擲彈筒),和在一起就是兩門82迫擊炮,三挺輕機槍,營部再支援一門20直射炮,用於打散彈對付騎兵。一個連合計擲彈筒近三十門,全部按射擊散彈設置陣地,這是敵軍臨近200米時的最後一次打擊的力量。
除了兩側各一個連之外,營部還有四門82迫擊炮置於後隊,隨時可以開炮支援。
其實雙方的列隊距離隻有三裏(1500米),國防軍的很多火力都能夠打擊到對方的本隊,國防軍沒有開火打他們,就是留情麵、留餘地。
雙方這種對持局麵時間不長,外蒙古一方率先發動了進攻,出擊的人數真是不少,一次就出動了三千騎兵,大概坎岱道爾吉王爺是想一戰解決問題,趕跑了就完事,因此他的其餘人馬應該是準備就緒了,前方衝擊得手,大隊就會掩殺過來。
趙三本不斷地下達著命令,通信的旗語兵不斷的揮舞著旗子,軍號不時地吹響。
衝擊的馬隊一旦脫離本隊,就是這邊開火的時機,這是避免火炮打到蒙古人的本隊之中,萬一傷了哪位重要人物,後事不好處理。
三裏的距離很近,蒙古騎兵一出陣就立即加速,當前鋒衝擊到一半路程時,三千騎兵才脫離本隊。蒙古人很講究騎兵的隊形,那是一個尖頭的三角形,前麵的馬隊居然是重甲騎兵。馬蹄敲擊著大地,一片轟鳴,騎手們尖聲的“嗷!嗷!”的叫著,這是蒙古騎兵衝鋒時特有的聲音。
距離已經很近了,不能再等了,祖大壽都有些慌亂了,趙三本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因為距離太近,危險性很大,所以後隊的四門炮也一同加入了炮擊,八門迫擊炮射出常規開花彈,兩門20直射炮射擊散彈,六挺輕機槍也同時開火。這些火炮機槍的聲音震得大地都在晃動。蒙古韃子的三千騎兵被籠罩在硝煙之中,隻是一瞬間,各種步槍也開火了,因為馬匹速度太快,前麵已經有衝出煙霧的個別騎兵,他們進入了步槍的射程。
最終也沒有輪到擲彈筒開火,擲彈筒打散彈隻有150米的射程,這個距離上隻能打一炮,如果不能奏效,敵人就衝上來了,當然了,在更近的距離上還有一波*的攻擊,關寧軍可是配發了*的。如果數十門擲彈筒開火射擊散彈,那可是致命的。可是始終沒有韃子騎兵進入這一距離。
火炮開始稀疏下來,步槍也停止了射擊,因為都失去了目標。慢慢的戰場上安靜下來。春天的草原上,風還是不小,硝煙很快被春風卷走了。露出了殘酷的戰場:各種旗幟以各式各樣的形狀斜插在草原上。受傷的馬,胡亂奔跑的馬,站立著不動的馬,不停的嘶鳴著,更是增加了淒涼的氣氛。可以站立著的韃子兵,或者受傷還能爬動的韃子兵們,艱難地移動著身體,越過數不清的屍體,向自己隊伍的方向移動。還騎在馬上的韃子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戰鬥的雙方都愣愣地看著戰場的慘象,關寧軍也是第一次看到國防軍的威力。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三千人的馬隊前邊還有重甲騎兵,瞬間遭遇如此的打擊,他們是絕對想不到的。在他們的經驗裏,即便有絕對的優勢,要消滅三千人的馬隊至少要揮刀砍殺一個時辰,即便是殺3000頭豬也要一刀一刀地殺呀!
趙三本來到祖大壽身邊,輕聲地叫道:“祖將軍!”
沒有迴應。
又放大聲量,叫道:“祖將軍!”
這迴有反應了,祖大壽轉過頭來,看到是趙三本,他笑不出來了,說道:“趙將軍,什麽事?”
無形中他換了一個稱唿。
“我們應該後退一步,讓他們救護傷員,收攏屍體,如此方顯得將軍仁慈。”
“啊,對,對對!傳令,大隊後撤三裏!”
大明的部隊,牛角號“嗚,嗚!”地吹起來,旗幟舞動,大軍緩緩後撤。
---第335章完---
他定下了日期,朱家棟也調來了三師二團的第26營,外加一個輜重隊和兩部無線電通信車。三師二團現在就駐防在大淩河,調動十分便利。輜重隊除了攜帶部隊本身的輜重之外,還攜帶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糧食、布匹、日用品,這些都是收買哲布尊丹巴唿圖克圖的禮物。除此之外還帶有建築工匠20多人和專用的工具、特殊的建築材料,如鐵釘、魚皮膠之類的在蒙古缺少的材料,這是為了修建大寺廟準備的。
祖大壽自己帶了5000騎兵,為了這五千騎兵,國防軍給他裝備了兩千新式三眼銃和一批*,騎兵使用三眼銃本來就是關寧軍的發明,*又是極容易使用的武器,所以稍事訓練就可以了。
國防軍一個營有700人,加一個輜重隊一共一千人,全部乘馬乘車。
所以祖大壽這支六千人的隊伍機動能力極好,行軍速度很快。
他們計劃取道龍城(朝陽)、赤峰、錫林格勒前往烏爾格,總行程接近3000裏。前一半的行程都在熱河境內,由朱家棟通過清國與科爾沁蒙古打了招唿,這一路上不會有問題。出了科爾沁的地域,也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原因是蒙古地廣人稀,即便碰上幾個蒙古人,不等他們做出反應,大隊人馬就過去了。這支隊伍在大草原上,一天走兩百裏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祖大壽於二月初一出發,二十天之後,二月二十就進入了外蒙古。在他們通過外蒙古的第一個集鎮——賽因山達時,還是驚動了外蒙古人,蒙古人的快馬通報到了外蒙古王爺坎岱道爾吉那裏。
明軍與蒙古人的裝束是完全不同的,一支六千人的明軍突然來到了外蒙古,就驚動了外蒙古人。得到消息的坎岱道爾吉不可能沒有反應,這位王爺親自帶領一萬騎兵前往攔截,也算是很重視了。在接近烏爾格的巴彥地區坎岱道爾吉攔住了祖大壽的隊伍,這一天是二月二十二日。
祖大壽此來的目的是安撫、控製外蒙古的,對於外蒙古的上層人物盡量采取和解的態度,即便動了刀兵,除了必要的震懾之外,也要留有和解的餘地,因此,處處要顯得有禮貌。看著對麵的王旗,知道來了一位王爺,當然也要以禮待之。
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兩軍相距三裏(距離比較近,可能是估計對方沒有火炮的原因),都紮住了陣腳,列好了隊伍,蒙古方麵首先派出了使者,驅馬來到明軍陣前詢問情況,看來蒙古方麵也是想問清情況,不是不問情由上來就開打,這就是一個好開端。
蒙古方麵的使者漢語很好,由於元朝的緣故,蒙古人曾經是中國的老大,蒙古上層人物也就都有良好的漢語教育,漢語的說與寫都沒有問題的。
他說道:“我是坎岱道爾吉王爺派來的使者,請問明軍來到外蒙古有何事?為什麽事先沒有通告?”
祖大壽親自上前作答,他說道:“我是大明皇帝的使者,遼東總兵官祖大壽,此來參拜哲......哲布尊丹巴唿圖克圖。”
這個名字不好記憶,他可是下了功夫才記住的。
“並且奉皇帝陛下的諭旨,前來冊封大活佛的。”
祖大壽一擺手,一名部下,雙手托著一個漆盤,上麵擺放著聖旨,和紅綢子包裹著的金冊、金印。
在電視劇中,皇帝禦用之物往往都是明黃色,這裏怎麽是紅綢子?不是穿幫了吧?不是的,絕對不穿幫!皇帝處處使用明黃色,那是清朝的事情。明朝屬於火德,官服都是大紅色的,皇帝老兒的龍袍也是紅色基調的,上麵用金線繡出圖案。禦賜之物用紅綢子包裹非常正確。清朝屬水德,官員的官袍都是藏藍色的,官府之物都是藏藍色的基調。清朝的皇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生怕自己的名分不夠,才處處使用明黃色,以示身份尊貴。
那使者不知深淺伸手就要接過來,被祖大壽製止了。祖大壽揮一揮手,聖物被收了迴來。
祖大壽又說道:“請使者如實迴報坎岱道爾吉王爺,我們此來沒有惡意,還希望王爺撤軍放行。我方也會派使者當麵向王爺解釋。”
還是剛才那個捧托盤的部將,隨即走出來,與蒙古使者一同來到蒙古一方的軍陣前。
坎岱道爾吉聽了稟報,心中疑惑。現在的大活佛在蒙古有一定的威望,但是還沒有到後來那種唯我獨尊的地步,皇帝冊封就匪夷所思了。不會是以此為借口來征伐外蒙古吧?想想之後,他還是覺得沒有冊封的必要。於是,他對大明的使者說道:“冊封就不必了,你告訴祖總兵還是迴去吧?”
明朝中後期,蒙古對於大明皇帝存在著矛盾的心裏,一方麵認可他是大中華的皇帝,承認這個地位,另一方麵卻又桀驁不馴,不服管轄,不時的還打上一仗。由於元朝那一段曆史,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中華的一份子。總之就是一種矛盾的狀態,所以他想驅逐明軍也屬於正常反應。
大明的使者說道:“我家總兵身負皇命,怎能半途而返,我大明天軍的確沒有惡意,完成冊封之後,我大明天軍旋即返迴,絕不會攪擾外蒙古各部的。因此,還希望王爺撤兵,讓我軍通過。”
使者的話不卑不亢,軟中帶硬,反正就是要過去。
坎岱道爾吉也來了脾氣,他說道:“我要是不讓路呢?”
“我大明天軍將在此等候,直到王爺讓路為止!”
不好,雙方談崩了!坎岱道爾吉揮一揮手,退迴軍陣中,蒙古的軍人護衛就來驅趕大明的使者,使者無法,隻好返迴稟報。祖大壽一聽這是要開打!為了示好對方,他還是決定不主動進攻,繼續等待蒙古方麵的反應。為此,他派人找來了國防軍26營的營長趙三本,研究對策。
從遼東出發時,祖大壽頭一次見到趙營長,雙方介紹之後,祖大壽對這個名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麽取這麽個名字?隻聽說有叫‘三省’的沒聽過叫‘三本’的。”
趙三本答道:“這是家父取的名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作為平頭百姓,讀會三本書足以,學多了沒有用,還可能闖禍。”
“哪三本?”
“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
“哈,哈,哈!”祖大壽聽了可就笑彎了腰,古人笑點太低,其實沒那麽可笑。
至此,祖大壽一見趙三本就想笑,就好似後世人見了趙本山似的。
“三本兄弟,我們此來不是為了打仗的,所以,為了留有餘地,我們暫時不要主動進攻。但是要防止他們進攻,你們的部隊如何布置為好?”
“祖將軍,蒙古人如果進攻,我們就必須擊退他們,如果我們客氣了,他們的馬刀可是不能客氣的,那會砍到我們的頭上!因此,我想在將軍軍陣的左右翼各放上一個連,剩下一個連做預備隊,並且保護中軍。如若蒙古韃子兵進攻,我們會讓他有來無迴,一次就打痛他,讓他不敢來第二次!”
“果真如此?”
祖大壽知道國防軍厲害,但是他沒有親眼見過。
“將軍的部隊也要做好準備,可能有漏網者。”
趙三本還是謙虛了一下。
“好,三本兄弟去安排吧!”
不過祖大壽總是想著那個三本書的故事,見到三本就想笑。因此,總是笑眯眯的。趙三本心裏想:都說祖家兄弟是猛將,怎麽總是一副笑臉啊?那見過這樣的猛將?
明軍列陣的兩側各放了一個連的國防軍,在這裏要不厭其煩地重複一下一個連的重火力。一個連有兩門82迫擊炮,排之下的火力班配一挺輕機槍(這是一線部隊的配置,由於輕機槍數量不足,非一線部隊用老式的半自動代替,另有4門擲彈筒),和在一起就是兩門82迫擊炮,三挺輕機槍,營部再支援一門20直射炮,用於打散彈對付騎兵。一個連合計擲彈筒近三十門,全部按射擊散彈設置陣地,這是敵軍臨近200米時的最後一次打擊的力量。
除了兩側各一個連之外,營部還有四門82迫擊炮置於後隊,隨時可以開炮支援。
其實雙方的列隊距離隻有三裏(1500米),國防軍的很多火力都能夠打擊到對方的本隊,國防軍沒有開火打他們,就是留情麵、留餘地。
雙方這種對持局麵時間不長,外蒙古一方率先發動了進攻,出擊的人數真是不少,一次就出動了三千騎兵,大概坎岱道爾吉王爺是想一戰解決問題,趕跑了就完事,因此他的其餘人馬應該是準備就緒了,前方衝擊得手,大隊就會掩殺過來。
趙三本不斷地下達著命令,通信的旗語兵不斷的揮舞著旗子,軍號不時地吹響。
衝擊的馬隊一旦脫離本隊,就是這邊開火的時機,這是避免火炮打到蒙古人的本隊之中,萬一傷了哪位重要人物,後事不好處理。
三裏的距離很近,蒙古騎兵一出陣就立即加速,當前鋒衝擊到一半路程時,三千騎兵才脫離本隊。蒙古人很講究騎兵的隊形,那是一個尖頭的三角形,前麵的馬隊居然是重甲騎兵。馬蹄敲擊著大地,一片轟鳴,騎手們尖聲的“嗷!嗷!”的叫著,這是蒙古騎兵衝鋒時特有的聲音。
距離已經很近了,不能再等了,祖大壽都有些慌亂了,趙三本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因為距離太近,危險性很大,所以後隊的四門炮也一同加入了炮擊,八門迫擊炮射出常規開花彈,兩門20直射炮射擊散彈,六挺輕機槍也同時開火。這些火炮機槍的聲音震得大地都在晃動。蒙古韃子的三千騎兵被籠罩在硝煙之中,隻是一瞬間,各種步槍也開火了,因為馬匹速度太快,前麵已經有衝出煙霧的個別騎兵,他們進入了步槍的射程。
最終也沒有輪到擲彈筒開火,擲彈筒打散彈隻有150米的射程,這個距離上隻能打一炮,如果不能奏效,敵人就衝上來了,當然了,在更近的距離上還有一波*的攻擊,關寧軍可是配發了*的。如果數十門擲彈筒開火射擊散彈,那可是致命的。可是始終沒有韃子騎兵進入這一距離。
火炮開始稀疏下來,步槍也停止了射擊,因為都失去了目標。慢慢的戰場上安靜下來。春天的草原上,風還是不小,硝煙很快被春風卷走了。露出了殘酷的戰場:各種旗幟以各式各樣的形狀斜插在草原上。受傷的馬,胡亂奔跑的馬,站立著不動的馬,不停的嘶鳴著,更是增加了淒涼的氣氛。可以站立著的韃子兵,或者受傷還能爬動的韃子兵們,艱難地移動著身體,越過數不清的屍體,向自己隊伍的方向移動。還騎在馬上的韃子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戰鬥的雙方都愣愣地看著戰場的慘象,關寧軍也是第一次看到國防軍的威力。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三千人的馬隊前邊還有重甲騎兵,瞬間遭遇如此的打擊,他們是絕對想不到的。在他們的經驗裏,即便有絕對的優勢,要消滅三千人的馬隊至少要揮刀砍殺一個時辰,即便是殺3000頭豬也要一刀一刀地殺呀!
趙三本來到祖大壽身邊,輕聲地叫道:“祖將軍!”
沒有迴應。
又放大聲量,叫道:“祖將軍!”
這迴有反應了,祖大壽轉過頭來,看到是趙三本,他笑不出來了,說道:“趙將軍,什麽事?”
無形中他換了一個稱唿。
“我們應該後退一步,讓他們救護傷員,收攏屍體,如此方顯得將軍仁慈。”
“啊,對,對對!傳令,大隊後撤三裏!”
大明的部隊,牛角號“嗚,嗚!”地吹起來,旗幟舞動,大軍緩緩後撤。
---第33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