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李岩應該有23歲左右(估算),還是個年輕人。
李岩在開封的出現將使河南的局麵更加糟糕,這是因為他帶來了一個及糟糕的消息,為樊尚燝的破壞變法提供了口實和炮彈。使河南的形勢急轉直下。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都知道一個基本的常識: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殘酷的,有時還是血腥的。在朱萬化竭力倡導的振興經濟,鼓勵工商的浪潮中,這種情況也毫無例外地出現了。這也難怪,即便在後世社會主義的環境下,新興的工商資本也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老板對於員工的殘酷壓榨。使用童工、克扣拖欠工資、甚至限製人身自由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還有高水平的,有一句調侃的話說得很形象:“不到半夜12點你都不好意思下班!”
李岩帶來的消息就是在杞縣出現了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甚至出現限製關押工人強製勞動,買賣人口,使用童工的情況。
這種案件出現在樊尚燝對變法反攻倒算的檔口,其殺傷力是很大的。
本來在封建社會裏買賣人口是很常見的現象,孽待仆人、下人,甚至至人死命也不算什麽新奇之事,至於童工,大明的人還沒有那個概念。
但是遇到了樊尚燝,又是在這個緊要的檔口,那就是問題了。在樊尚燝的眼裏,工廠主、商人那就是下九流。
事實上封建社會對於下九流的定義裏邊沒有商人、工場主。像戲子、剃頭的、修腳的、吹鼓手、杠房、*、賊盜一類的才是下九流。一段順口溜說明了其成員,說的很有意思:一流戲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龜,五剃頭,六擦背,七娼,八盜,九吹灰。
現而今的演員可都是大腕,我可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不過古代的戲子確實屬於下九流,這不是我編派的。
但是在封建士大夫的眼裏工商人士都可以算作下九流。在封建的禮法中,講究的是“士農工商”,他們認為商人逐利,道德低下,其政治地位還不如自耕農,是社會人群中是最下等,最卑賤的。大明的律法就規定,商人不準穿綾羅綢緞的衣服,否則就違背了封建的倫理道德。
可以想象得出,在他們的眼睛裏,這種卑賤的下等人,是沒有資格虐待工人的,這就挑戰了封建的禮法,就是犯罪。
......
李岩是個好為民請命的角色,他出麵為工人仗義執言毫不奇怪。他本人家庭富有,否則他也無法仗義和打抱不平,關於他,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記錄,下麵摘錄並評論一二。
李岩,這個時候他應該叫李信,為了方便我們就稱他為李岩。他是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丁卯年舉人,有了初步的社會地位,應該屬於鄉紳一類。
其父李精白曾任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崇禎初年在魏忠賢逆案中被定為“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的處罰。用白話翻譯一下就是:追隨宦官魏忠賢,論罪屬於第三等級,判入獄三年,但是這入獄的懲罰可以免掉,作為替代的處罰是罷官、革除功名,降為平民。
李岩投李自成造反是不是與此有關呢?是不是他覺得他父親冤枉,大明朝虧待了他李家呢?
李岩讀書不錯,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史書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中看,他也是有點本事。他又愛打抱不平,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公子”的稱唿現代社會依然沿用,但是含義、解釋與大明有很大差異。現代的“公子哥”的稱唿有點捧過了頭,帶有貶義。單獨的說“某某公子”是恭維的意思。
在大明,“公子”的稱唿有恭維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吹捧、頌揚,因為那個時候是有爵位的。公子就是公爵老爺的法定接班人,就像太子是侯任皇帝、世子是侯任王爺一樣,公子是侯任的公爵老爺。“公侯伯子男”公爵是爵位的最高一級。
所以大家稱唿李岩為李公子,就是吹捧他是侯任的公爵老爺,說明他在社會上地位比較高,決然沒有後世“公子哥”的意思。
他後來成了家,娶妻湯氏,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紅娘子的事怕是民間演繹,不靠譜。
前麵說過,崇禎年間,大明帝國的弊政已經積重難返,賦稅沉重,加上天災不斷,黃河決口,民眾斷了活路。即便如此,杞縣縣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百姓的慘狀讓好打抱不平的李岩去見縣令,為杞縣百姓請命。但宋縣令征稅是他的職責,小小的知縣能下令免稅嗎。李岩無奈,迴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李家僅靠一家之力顯然隻是杯水車薪,為了動員更多的富人一同賑災,李岩作了一首《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此處略去144字)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但是靠一首歌救世也太有些書生意氣了,要財主們把錢糧拿出來是要講究方法的,勸賑歌唱一百遍,喊破嗓子也沒有用。所以說李岩的文武才能在協助李自成造反時顯露一些,非造反的狀態下,他的文武才能還是差點火候。
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有文武才”、“好施尚義”的描述。
到崇禎13年時,李自成從深山老林裏跑出來,領著幾十個殘兵敗將由鄖縣、均縣走河南。
這時李岩便去主動投靠,參加李自成的亂民軍。注意:他是主動投靠的!
李岩初見李自成時談了很多話,李岩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岩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當然說的話很多,絕對不是這幾句,兩人談得很投機,真是如魚得水。
對於這一段曆史,我覺得很突然,明末的士紳階層與亂民是勢不兩立敵對關係,社會地位很高的李岩為什麽突然去主動投靠一個流賊、強盜?他與牛金星、宋獻策等野心勃勃的破落文人是完全不同的。
李自成以饑民造反起家,所過之地皆盡殘破糜爛,實為流寇強盜。對此,李岩非常清楚,所以他入夥後,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後的李岩表露出他的才能。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間廣布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純屬謊言);還編出童謠,讓小兒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不納糧就得搶,否則軍隊吃什麽?),“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
就是在這一年,河南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李自成從此走出隱伏商洛山中時的低穀危厄,麵前展現出柳暗花明的轉機。可以說,崇禎十三年後亂民軍的輝煌,李岩是多有建樹、為闖賊立了大功。
這時的李自成也意外的開了竅,用李岩之策收拾民心,得以建號大順,挺進京師。但是好景不長,李自成進京後以為大事已成,不必裝假了,於是拋開憋悶已久的假麵具,原形畢露,軍紀大壞,瘋狂斂財,極度的摧殘社會。
對此,李岩建言要李自成安撫前明官紳,遭到李自成的斷然拒絕。
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及其屬下從京城的達官貴人那裏搜刮出七千萬兩白銀,放到六部衙門的庫房中,據說都鑄成數百斤的大銀坨子,常人很難搬動,目的是防盜。盜賊出身的人防盜更有專業水平。
縱觀崇禎在位十七年,這十七年全國賦稅總和也不夠這個數!數量太大了。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明民間之富有,二是李自成殘忍的強盜本性,搜刮之狠。這筆錢李自成敗逃時帶走一小部分(銀坨子太大,很難搬動,自己出的招,害了自己。後來的流竄中,盡數丟失,還是因為戰亂之中,拿不動大銀坨子),但是絕大部分都便宜了隨後進京的韃子。
一片石大戰,大順軍聞得“辮子兵來了”一聲大喊,竟然立時大潰,連勉強一戰的勇氣都沒有。在清兵與吳三桂夾擊下,李自成退出京師,由此可見,李自成搗亂的本事不小,治國可是比崇禎要差好幾個檔次。
定州失敗後,河南境內的李自成的部隊都投降了明軍。李自成同部下商議對策。李岩主動提出,願意率軍平定中州。這時李自成就開始懷疑李岩另有所圖,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岩,得到闖王首肯。於是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被擒殺於軍中。
失去河南根據地,李自成複為流寇,人員盡散去。這時的李自成力量太弱了,再次成了光杆司令,連城鎮都是不敢去了,就搶劫村莊,在鄉下搶劫時被村民程九伯所斃。
嗚唿哀哉,一批明星就此謝幕下課。
李岩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公子,他主動前往投靠李自成走上造反之路的,沒有人逼他。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為什麽造反呢?
為了吃飯?為了活命?肯定不是。
有什麽政治抱負嗎?有什麽治理社會的見解嗎?曆史上沒有這方麵的資料,估計他也沒說過。即便是有,他應該找別人,而不是李自成!
為了拯救黎民百姓?李自成並非拯救民眾之人,李岩是知道的,因為他投靠李自成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勸告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所以他知道李自成是強盜,完全沒有“義”。為拯救黎民百姓他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決不能選擇李自成。
大明朝對不起他李家?罷了他父親的官嗎?這一條倒是有可能。他父親追隨魏忠賢,崇禎沒有殺他。崇禎對不起黎民百姓,對不起的人太多了,唯獨對得起他李家,沒有大明王朝,哪有他李家的官紳地位?他李家在百姓麵前可是高高在上的。可是李岩造反了。
舉人出身自然是知識分子,卻毫無忠君思想,主動造大明的反,這在大明的年代很難理解,也很反常。因此,從常理上推測,他是有野心之人,否則無法解釋他的舉動。說好聽的,是想一展胸中抱負,成就一番事業(改朝換代)。說難聽的,也可以斷言,他有野心,腦後有反骨!
李自成懷疑他有異心,是有道理的,當李自成敗局已定時,從李岩的經曆分析可知,他未必會繼續忠於李自成,也沒有繼續盡忠的理由,造李自成的反是必然的!異心必然有!
李自成這種人,數年間成敗多次,幾經沉浮,別的本事不好說,識人的本事必然不差,以李自成的經曆,識人是基本功,否則他如何拉隊伍當頭頭?李岩毫無緣由的投李自成,造大明的反,當然也會造李自成的反。所以說李自成沒有冤殺李岩,李岩死的也不冤枉。
管窺蠡測,這也是一種見解,筆者認為這種分析比較客觀,還是有道理的。
---第239章完---
李岩在開封的出現將使河南的局麵更加糟糕,這是因為他帶來了一個及糟糕的消息,為樊尚燝的破壞變法提供了口實和炮彈。使河南的形勢急轉直下。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都知道一個基本的常識: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殘酷的,有時還是血腥的。在朱萬化竭力倡導的振興經濟,鼓勵工商的浪潮中,這種情況也毫無例外地出現了。這也難怪,即便在後世社會主義的環境下,新興的工商資本也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老板對於員工的殘酷壓榨。使用童工、克扣拖欠工資、甚至限製人身自由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還有高水平的,有一句調侃的話說得很形象:“不到半夜12點你都不好意思下班!”
李岩帶來的消息就是在杞縣出現了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甚至出現限製關押工人強製勞動,買賣人口,使用童工的情況。
這種案件出現在樊尚燝對變法反攻倒算的檔口,其殺傷力是很大的。
本來在封建社會裏買賣人口是很常見的現象,孽待仆人、下人,甚至至人死命也不算什麽新奇之事,至於童工,大明的人還沒有那個概念。
但是遇到了樊尚燝,又是在這個緊要的檔口,那就是問題了。在樊尚燝的眼裏,工廠主、商人那就是下九流。
事實上封建社會對於下九流的定義裏邊沒有商人、工場主。像戲子、剃頭的、修腳的、吹鼓手、杠房、*、賊盜一類的才是下九流。一段順口溜說明了其成員,說的很有意思:一流戲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龜,五剃頭,六擦背,七娼,八盜,九吹灰。
現而今的演員可都是大腕,我可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不過古代的戲子確實屬於下九流,這不是我編派的。
但是在封建士大夫的眼裏工商人士都可以算作下九流。在封建的禮法中,講究的是“士農工商”,他們認為商人逐利,道德低下,其政治地位還不如自耕農,是社會人群中是最下等,最卑賤的。大明的律法就規定,商人不準穿綾羅綢緞的衣服,否則就違背了封建的倫理道德。
可以想象得出,在他們的眼睛裏,這種卑賤的下等人,是沒有資格虐待工人的,這就挑戰了封建的禮法,就是犯罪。
......
李岩是個好為民請命的角色,他出麵為工人仗義執言毫不奇怪。他本人家庭富有,否則他也無法仗義和打抱不平,關於他,曆史上有很多精彩的記錄,下麵摘錄並評論一二。
李岩,這個時候他應該叫李信,為了方便我們就稱他為李岩。他是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丁卯年舉人,有了初步的社會地位,應該屬於鄉紳一類。
其父李精白曾任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崇禎初年在魏忠賢逆案中被定為“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的處罰。用白話翻譯一下就是:追隨宦官魏忠賢,論罪屬於第三等級,判入獄三年,但是這入獄的懲罰可以免掉,作為替代的處罰是罷官、革除功名,降為平民。
李岩投李自成造反是不是與此有關呢?是不是他覺得他父親冤枉,大明朝虧待了他李家呢?
李岩讀書不錯,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史書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中看,他也是有點本事。他又愛打抱不平,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公子”的稱唿現代社會依然沿用,但是含義、解釋與大明有很大差異。現代的“公子哥”的稱唿有點捧過了頭,帶有貶義。單獨的說“某某公子”是恭維的意思。
在大明,“公子”的稱唿有恭維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吹捧、頌揚,因為那個時候是有爵位的。公子就是公爵老爺的法定接班人,就像太子是侯任皇帝、世子是侯任王爺一樣,公子是侯任的公爵老爺。“公侯伯子男”公爵是爵位的最高一級。
所以大家稱唿李岩為李公子,就是吹捧他是侯任的公爵老爺,說明他在社會上地位比較高,決然沒有後世“公子哥”的意思。
他後來成了家,娶妻湯氏,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紅娘子的事怕是民間演繹,不靠譜。
前麵說過,崇禎年間,大明帝國的弊政已經積重難返,賦稅沉重,加上天災不斷,黃河決口,民眾斷了活路。即便如此,杞縣縣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百姓的慘狀讓好打抱不平的李岩去見縣令,為杞縣百姓請命。但宋縣令征稅是他的職責,小小的知縣能下令免稅嗎。李岩無奈,迴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李家僅靠一家之力顯然隻是杯水車薪,為了動員更多的富人一同賑災,李岩作了一首《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此處略去144字)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但是靠一首歌救世也太有些書生意氣了,要財主們把錢糧拿出來是要講究方法的,勸賑歌唱一百遍,喊破嗓子也沒有用。所以說李岩的文武才能在協助李自成造反時顯露一些,非造反的狀態下,他的文武才能還是差點火候。
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有文武才”、“好施尚義”的描述。
到崇禎13年時,李自成從深山老林裏跑出來,領著幾十個殘兵敗將由鄖縣、均縣走河南。
這時李岩便去主動投靠,參加李自成的亂民軍。注意:他是主動投靠的!
李岩初見李自成時談了很多話,李岩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岩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當然說的話很多,絕對不是這幾句,兩人談得很投機,真是如魚得水。
對於這一段曆史,我覺得很突然,明末的士紳階層與亂民是勢不兩立敵對關係,社會地位很高的李岩為什麽突然去主動投靠一個流賊、強盜?他與牛金星、宋獻策等野心勃勃的破落文人是完全不同的。
李自成以饑民造反起家,所過之地皆盡殘破糜爛,實為流寇強盜。對此,李岩非常清楚,所以他入夥後,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後的李岩表露出他的才能。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間廣布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純屬謊言);還編出童謠,讓小兒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不納糧就得搶,否則軍隊吃什麽?),“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
就是在這一年,河南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李自成從此走出隱伏商洛山中時的低穀危厄,麵前展現出柳暗花明的轉機。可以說,崇禎十三年後亂民軍的輝煌,李岩是多有建樹、為闖賊立了大功。
這時的李自成也意外的開了竅,用李岩之策收拾民心,得以建號大順,挺進京師。但是好景不長,李自成進京後以為大事已成,不必裝假了,於是拋開憋悶已久的假麵具,原形畢露,軍紀大壞,瘋狂斂財,極度的摧殘社會。
對此,李岩建言要李自成安撫前明官紳,遭到李自成的斷然拒絕。
據史料記載,李自成及其屬下從京城的達官貴人那裏搜刮出七千萬兩白銀,放到六部衙門的庫房中,據說都鑄成數百斤的大銀坨子,常人很難搬動,目的是防盜。盜賊出身的人防盜更有專業水平。
縱觀崇禎在位十七年,這十七年全國賦稅總和也不夠這個數!數量太大了。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明民間之富有,二是李自成殘忍的強盜本性,搜刮之狠。這筆錢李自成敗逃時帶走一小部分(銀坨子太大,很難搬動,自己出的招,害了自己。後來的流竄中,盡數丟失,還是因為戰亂之中,拿不動大銀坨子),但是絕大部分都便宜了隨後進京的韃子。
一片石大戰,大順軍聞得“辮子兵來了”一聲大喊,竟然立時大潰,連勉強一戰的勇氣都沒有。在清兵與吳三桂夾擊下,李自成退出京師,由此可見,李自成搗亂的本事不小,治國可是比崇禎要差好幾個檔次。
定州失敗後,河南境內的李自成的部隊都投降了明軍。李自成同部下商議對策。李岩主動提出,願意率軍平定中州。這時李自成就開始懷疑李岩另有所圖,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岩,得到闖王首肯。於是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被擒殺於軍中。
失去河南根據地,李自成複為流寇,人員盡散去。這時的李自成力量太弱了,再次成了光杆司令,連城鎮都是不敢去了,就搶劫村莊,在鄉下搶劫時被村民程九伯所斃。
嗚唿哀哉,一批明星就此謝幕下課。
李岩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公子,他主動前往投靠李自成走上造反之路的,沒有人逼他。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為什麽造反呢?
為了吃飯?為了活命?肯定不是。
有什麽政治抱負嗎?有什麽治理社會的見解嗎?曆史上沒有這方麵的資料,估計他也沒說過。即便是有,他應該找別人,而不是李自成!
為了拯救黎民百姓?李自成並非拯救民眾之人,李岩是知道的,因為他投靠李自成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勸告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所以他知道李自成是強盜,完全沒有“義”。為拯救黎民百姓他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決不能選擇李自成。
大明朝對不起他李家?罷了他父親的官嗎?這一條倒是有可能。他父親追隨魏忠賢,崇禎沒有殺他。崇禎對不起黎民百姓,對不起的人太多了,唯獨對得起他李家,沒有大明王朝,哪有他李家的官紳地位?他李家在百姓麵前可是高高在上的。可是李岩造反了。
舉人出身自然是知識分子,卻毫無忠君思想,主動造大明的反,這在大明的年代很難理解,也很反常。因此,從常理上推測,他是有野心之人,否則無法解釋他的舉動。說好聽的,是想一展胸中抱負,成就一番事業(改朝換代)。說難聽的,也可以斷言,他有野心,腦後有反骨!
李自成懷疑他有異心,是有道理的,當李自成敗局已定時,從李岩的經曆分析可知,他未必會繼續忠於李自成,也沒有繼續盡忠的理由,造李自成的反是必然的!異心必然有!
李自成這種人,數年間成敗多次,幾經沉浮,別的本事不好說,識人的本事必然不差,以李自成的經曆,識人是基本功,否則他如何拉隊伍當頭頭?李岩毫無緣由的投李自成,造大明的反,當然也會造李自成的反。所以說李自成沒有冤殺李岩,李岩死的也不冤枉。
管窺蠡測,這也是一種見解,筆者認為這種分析比較客觀,還是有道理的。
---第239章完---